查看原文
其他

豫王坟外交部宿舍十号楼旧事(之四)豫王坟——豫王的坟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孟京生  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点击阅读前文

  CLICK

 之一:写在前面的话

 之二: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上)

 之二: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下)

 之三:豫王坟附近的交通(上)

 之三:豫王坟附近的交通(下)


豫王坟是清朝王爷多铎的墓。前清的规制,陵是皇帝皇后的埋葬地。豫亲王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他的墓地不能称为“陵”,但是仅次于皇陵的规格,还是非常豪华的。        

我们1961年初搬进十号楼时,豫王的坟还在。其实,当地有两座豫王坟,一个是豫亲王多铎的,另一座是继承豫亲王名号的多铎之子多尼的。多铎的墓偏东一些,在金属结构厂那儿。儿子多尼的墓在偏西一点儿。我查了一下有关墓位置的资料,发现很混乱,文字记载的不准确。朝阳区的记载说多尼的墓地在豫王坟一小(第一小学)那地方。

我们搬到十号楼时,多尼墓地的大殿还在,而豫一小已在建。我们还经常到大殿的院子里去玩儿呢。大殿有个院子,房屋已有部分垮塌。门口有哼哈二将凶哈哈地守着。我们小孩子还往泥塑像上扔石头,看谁投得准。一小就在十号楼后面,只有20米不到的距离。

也就是说,一小与豫王墓大殿不可能同时存在。朝阳区志的文字记录是后补的,七八十年代才出炉的。我们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有直接的感受和亲历,应该比较真实可信。

多尼的墓地有一老王八驮石碑,现在才知道是叫龙驮碑,皇家亲王的待遇之一。王爷以下是龟驮碑。大殿破烂不堪,没人管,有的地方的房顶都塌了。

十号楼大一点儿的男孩子都到破大殿里去玩儿过。我们大家都认为老王八驮石碑被埋在外交部宿舍十三号楼前面的窑坑里面了。以当时的条件,没有吊车和十轮大卡车,不可能拉走这么大的家伙。那时也不把这种东西当成是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当年豫王坟征地盖房前,有关部门曾经问最后的豫王爷,老王爷的后人只是把所有家族先辈的植骨给挪走了。

多铎在满清是个地位非常高的人。他先后当过镶黄旗、正白旗的旗主。儿子多尼又移到正蓝旗为旗主。一直到清朝灭亡,豫王这一支一直属正蓝旗。

豫王坟这一带,在清朝时一直少有人烟村庄。给豫王家看坟守墓的有三五家,每户给20亩地作为看守坟墓的报酬,世袭传代,不用交租。也就是说,墓地周围得有百十亩地是豫亲王家的私产。

多铎于顺治六年(1649年)病殁,到新中国建立有300年之久。清朝时,在墓地大殿内外种的松柏已遮天蔽日,一抱多粗了。中国人的老传统是在故人的墓地周围种松柏树。松柏树四季常青,不落叶,以祭先人。满清入关称帝后,墓葬按汉人的文化传统行事。王爷墓周围有好几百棵300年左右的大树。

多铎的墓地与其他王爷级的墓地略有不同。1649年多铎去世时,本应按照亲王的级别建造墓地,但受其皇兄摄政王多尔衮被贬的影响,降为郡王的待遇。后来到了乾隆年间,皇上才给多尔衮和多铎平反,恢复了亲王的身份,后代继承之。

按大清例律,只有亲王之墓才能用龙驮碑,往下是龟驮碑。

民国之前近300年,豫王坟保持原样,有人看守维护,民国时期到北京解放前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故事1:卖祖宅

满清到民国这300年,豫亲王一共13代。到末代豫亲王端镇,是溥仪逊位后才册封的名号。那时端镇还是个小孩子。豫亲王家主事的是他妈佟佳氏。

清朝覆灭了,豫亲王家上上下下几百口子断了供奉,没钱了,坐吃山空。这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从祖上开始,过了几百年的奢华日子,如今维持日常开销花费巨大,吃不消了。

1916年,佟佳氏把祖宅以12.5万美元的价钱卖给了美国大亨洛克菲勒。洛哥们儿在此地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医院——协和医院。建医院时,豫亲王府几乎是扒了重新盖的。

北京协和医院奠基仪式


现在这组建筑依然在,属中国医科院,并且正常使用。据传,在拆旧盖新的过程中,挖出了豫亲王老辈儿藏埋的大量金银珠宝和窖银。洛克菲勒用这笔钱投入扩建协和医院里去了。这恐怕是谣传。以洛克菲勒的人品,挖出来宝藏会物归原主的。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开院仪式


协和医院盖好后,洛克菲勒把医院捐给了中国。这是私人行为,不代表国家对华的政策。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侵略和掠夺。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到,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

佟佳氏领着一大家子人搬到东四猪市大街黄土岗胡同居住。日伪时期,豫王爷一家已经沦为平民,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日伪当局也没有搭理这种无用之人。

清朝遗老遗少变卖祖宅祖产维持生计是民国时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人既要撑门面,过原来奢华的日子,又没有什么进项,只能靠变卖老本度日。这种满清没落的生活曾经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出现,如邓友梅的小说《那五》,葛优、巩俐演的电影《活着》,都是反映满清没落家族的故事。小说电影都很真。如今文学家再也写不出邓友梅那种水平的文学作品了。





故事2:卖棺材板

卖祖宅的钱花不了一辈子。这钱花得差不多了,家里管事儿的福晋佟佳氏又想出了一歪招:他们把历代豫亲王的坟都扒了,遗骨都集中到东郊的豫王坟。然后把历代豫亲王的棺材板给卖了。

因为历代豫亲王的棺木都是上等金丝楠木的。民国初年,中国境内的金丝楠木都砍伐光了,市场上棺材铺高价收购金丝楠木,用过的也收。这是豫亲王坟与其他亲王的坟墓不一样的地方。历代豫亲王的遗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

佟佳氏在起坟取木的过程中,又把各老亲王的陪葬也给卷了私吞。这种对不起祖宗先人的混账事也能干出来。佟佳氏自然折寿,没活几年就死了。也许是因为生活拮据不得已而为之吧。这帮满清遗族臭毛病还特多,穷死饿死也放不下架子去靠劳动为生。





故事3:卖金印

1948年10月,解放军即将攻打北平,傅作义领导的华北剿总管着北平呢。这时端镇已经长大成人,一家人没吃没喝,生计没着落。端镇实在没辙了,把自家的传家宝——豫亲王的金印拿到西交民巷的中央银行给卖了。

金印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篆刻的“和硕豫亲王宝”,纯金,207两7钱重。卖了多少钱不知道,反正这东西值点子钱。以后金印再无消息,下落不明。这样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就这样永久地消失了。





故事4:卖树

这也是1948年的事儿,国共两党争天下。共产党眼瞅着就要攻北平了,傅作义率几十万大军守北平,手下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和中央军两大部分。傅作义的老窝儿在归绥,所以他排兵布阵是把自己的队伍部署在北平西和西北部,万一打不过,好往老窝儿跑。丰台又是军队补给物资军火的存放地,而北平东边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傅作义就把中央军部署在东边。

驻守建国门外的是中央军13军。军长石觉(后升任7兵团司令)。13军是中央军的主力部队,名声和实力装备仅次于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豫王坟这一带有军队驻扎。豫亲王墓地的大殿就是13军下面营连级的指挥部。要打仗对付共产党军队的进攻就得修工事,修工事就得有建筑材料,砖木水泥什么的。

末代豫亲王端镇心想,“一打仗我家的祖坟就得遭殃。祖坟周围好几百棵几百年的大树,非得让国民党当兵的给砍了修工事,到了冬天又得烧火取暖”,于是赶紧行动,跟北平市政府申请,把家族墓地周围的树给砍了拉走。

结果这事还真办成了。13军的军纪还算不错,也同意了。当然,少不得给当地管事的军官一点儿意思。端镇急忙请人砍树拉走,一共砍了200多棵大树,请人用大车往天津拉,准备卖给一木材厂做棺材用。

半路上,遇到解放军准备围天津,封了路,这200多棵木材给拦下没收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端镇一个子儿没捞着,活命要紧,赶紧回吧。这回玩现了。

所以和平解放北平后,建国门外一带一片废墟,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和村庄。树木砍了修工事,农民害怕打仗都跑了。国民党军队为了扫清射界和修工事,征用拆除了不少民房。修工事的材料多拆自当地农民的房屋。本来豫王坟周边村庄农户就少,国民党军队驻防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当地居民了。这就是50年代建国门外一片废墟的由来。

解放了,北平恢复京城的地位,成了首都。新生的共和国成立不久,就跟美国鬼子在朝鲜干起来了,消耗国力巨大。一直到1954年宪法公布,中国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快车道。

50年代中后期,国家准备开发建国门外一带。有关部门找到末代豫亲王端镇,说到迁坟之事。端镇是愿意把豫王坟一带的墓地献给国家,不过这事归他二弟管。后来的结果就是政府派人帮着把豫王坟的遗骨起出来,拉走了。

建国门外一带的建设,最早是建了芳草地小学,然后建立使馆区。那时大北窑就是很荒凉的地界了。北京市把大北窑以东、长安街的延长线周围列为北京市的工业区,50年代建立了一些工厂。离北京城区最近的大型工厂要算是在豫王坟正南的“北京第一机床厂”了。金属结构厂、北京酿酒总厂、热电厂、汽车制造厂都在这一带。北京冬天刮西北风,东边是下风口,有利于减少污染,还有几条可供排水的河。

到此,豫王坟没有了,只空剩下一个地名。外交部宿舍建成后,真正见过豫王坟大庙和龙驮碑的孩子不太多。因为年龄关系和活动范围,只有50年代初之前出生的大孩子们才有直观的经历。

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豫王坟的旧迹了,这一带的新居民也不了解豫王坟的过去,只有我们这些当年在豫王坟长大的孩子还能知道一些豫王坟的过去,对过去的地貌还有一些记忆。

原来仅存的残垣旧壁遗迹是在金属结构厂内。此地由于该厂关张倒闭而新建了北京市CBD的地标建筑——国贸中心。豫王坟所有的遗迹一丝未剩,豫王坟也改了个响亮的名字——光华里。原来的邮政地址也从豫王坟外交部宿舍XX楼变成光华里或光华西里XX楼。

豫王坟在北京市的地图上也消失了。原来9路公交汽车豫王坟站更名为“一机床厂”,简称“一机床”。后来这一站干脆就被取消了,所有的公交车从齐家园往东的下一站直接就是大北窑了。现在“大北窑”这个地名也改成“国贸站”了,地铁也使用“国贸”这个称呼。原来豫王坟汽车站北侧建了京伦饭店,南侧的一机床改建成SOHO。

与豫王坟同命运的以“坟”字为地名的地方几乎全都改了称呼,就剩下了个公主坟还在,八王坟、索家坟、英家坟、铁家坟、铁狮子坟、架松坟,这些地名和豫王坟一样,都只能存留在当地老居民的记忆里,他们之间的言谈中还时常会出现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地名。

北京郊区还有一些以姓氏命名的地方,如马家坟、焦家坟、李家坟”等,也随着北京的发展而消失了。还有一些也许是有关部门觉得这种称呼太土、不吉利吧。北京在发展建设中有许多地名消失,变成了新名称。

北京的地名和街道与全国各大城市的地名和街道命名不同。很多城市以中国各地的名称来命名,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天津的辽宁路、台儿庄路、哈尔滨道;广州的尽是东风X路、人民X路、中山X路。


永定门城楼

正阳门

德胜门箭楼

东直门城楼


北京城及近周很多地名都是以城门命名的,凡是有城门的地方都以城门命名,如东直门、西直门、宣武门、崇文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德胜门等等;也有以皇城古迹命名的地方,如天安门、地安门、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再有就是灯市口、菜市口、珠市口、交道口、骡马市、缸瓦市、花市一类的老地名。

解放以后,北京城里的街道名字基本是继承旧名,如北池子、南河沿、东厂胡同、校尉胡同。北京不用全国各地的地名来命名地名和街道,很多都是以城门划界命名的,如前门东大街、前门西大街、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德胜门外大街(简化为德内大街和德外大街)。

北京大一点的路称为街,如长安街、鼓楼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什么的;小一点的、窄一点的路叫胡同,如北兵马司胡同、西皇城根胡同、东堂子胡同;而极少用什么什么路、什么什么道来命名。这是北京这座历史古城皇城的特色。外地人到北京,立刻从地名上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感觉到中华文化的笼罩。尽管现在北京市的老旧建筑被拆毁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但是,人们仍然从脚下的地名感受到历史的折射和余光,从而产生某种感慨。

1952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说个好玩儿的事:北京地铁2号线有一站叫“东四十条”。北京人都知道是东四的第十条街,东四是东四牌楼的简称。初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认为是东边的第四十条街,内心惊叹“北京的街真多啊,四十条街怎么数得过来呀”,容易记串喽。

在说到豫王坟,我个人到没觉得有什么不吉利。有些同龄人认为这地名太土、不喜欢。这也可能是以“坟”字为结尾的地名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的原因吧!

外交部的子女们在言谈话语中仍然坚持使用“豫王坟”这个地名。豫王坟曾经是文革前外交部干部职工最大的居住区,尽管现在已经改为光华里了,但第一代外交部子女们仍然称呼依旧。不光光是在豫王坟住过的孩子们,其他地方的孩子也一样。你说光华里,几乎没人知道,你说豫王坟,则立马儿能有脑际中的地理定位。

北京人有一特点,特喜欢叫老地名旧地名,多少年也不改口。豫王坟在我们这些外交部子女中就是这样。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孟京生  图片 |  除有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