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服饰:从不断探索到彰显文化自信(下)
作者简介
周加李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专职教师,国际形象顾问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央财经大学/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2016.1-2018.1)客座教授。
点击阅读 往期精彩
03
新中国外交服饰对国际规范的探索与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把现代外交服饰区分场合的规范、穿着西式服装以及吸收其它服饰文化的优秀元素当成融入国际的标志,把穿着中式服装与展现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当成民族化的表征,那么,中国的外交服饰是考察中国国际化程度与民族化特色的一个窗口。
新中国外交服饰展现了中国在融入世界过程中对国际规范的不断探索。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与胡锦涛服饰的特点是,两个外交场合的服装没有差异,并未完全遵循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服饰的规范,并且他们穿着的服饰表现也各不相同。其中,毛泽东、周恩来与邓小平无论在公务性,还是社交性的外交场合,基本都穿着中山装。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开始着西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是第一个在外交场合穿西装的中国最高领导人,释放出中国愿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信号。冷战结束后,江泽民主席在不同外交场合穿着不同服装,比如在公务性场合穿着西服,在隆重的国宴则穿着中山装,展现了两个场合的差别。但中山装的款式较为传统,并未融入新元素。胡锦涛主席则无论在公务性,还是社交性的外交场合,基本穿着西服,即使在最隆重的国宴中也是如此,这与国际规范还有一些差异。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着西服,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这既是对国际规范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这种礼服以中山装为基础进行改良,立领、暗门襟、刺绣等元素传递了中式风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属性,凸显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向全球宣示中国在开放之下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服装的立体版型以及左上口袋放置口袋巾进行装饰等,则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表达。身着礼服参加国宴以及在中式礼服中融入国际元素,是中国领导人用服饰向世界传递的信息,中国既要融入世界又要保留自身文化。
新中国领导人夫人在外交场合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服饰对国际规范的适应过程。国家领导人夫人参加国宴时均穿着带有中式元素的服装,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与文化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领导人出访很有限,夫人随访更少,但在少有的出访过程中,她们在各种宴会的着装均为传统款式的旗袍。如1963年4月至5月,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东南亚四国,随访的主席夫人王光美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夫人张茜都是如此;1979年1月,邓小平夫人卓琳身着中式上衣搭配裤子,出席美国总统卡特为邓小平举行的国宴;1997年10月,在参加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的国宴时,江泽民夫人王冶坪身着款式较为传统的深色旗袍;2005年11月,胡锦涛夫人刘永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举行的国宴时,身着上下分身的中式服装,上穿中式立领衣,下着长度至膝盖的黑色丝绒裙。这些领导人夫人在参加国宴时的着装都包含了中国元素,传递了东方审美意蕴,但按照外交礼宾隆重程度最高的国宴服饰标准,她们的款式与礼服要求还不完全一样。
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的服饰展现了更多新的特点,她在国宴上的服饰既遵循了国际规范又以中式礼服示人。2014年彭丽媛女士参加比利时王室的国宴,身着紫灰色落地长裙,外穿一件同色立领、半透明的刺绣开襟衫,耳钉、手包和丝巾与服装相映成辉。其在隆重程度上完全符合国宴的规范,如长至脚面的礼服裙、大量配饰等。在服饰的形式表达上,借鉴了西方重视比例与立体版型的做法,通过服饰完善身材。在服饰的传统呈现上,礼服的立领、对襟、真丝、刺绣与滚边等一系列中式元素,呈现出含蓄典雅的风范。开襟衫与晚宴包、真丝围巾点缀着祥云图案(祥云纹样是我国特有的装饰性图案),相互之间呈连续性,具有动势之美,寓意富贵吉祥、幸福美好。值得注意的是开襟衫是半透明的质感,这一点极具东方特色,既显示出优雅的心境,又展现了含蓄朦胧的美感,体现着外在若隐若现的神韵之美与强化内在德行之美的辩证统一,更是通过服饰修身养性、礼敬他人的体现。
彭丽媛女士出席比利时国宴着装
新中国外交官的服饰也体现了外交服饰的变化。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率领下赴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大型国际会议。周总理交代给每人做一套西装与一套中山装,既体现国际性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然而,与国际接轨并非一蹴而就,中国代表团所定制的中山装为黑色呢料,到了日内瓦,代表团上街时路人纷纷恭敬地驻足立定,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后来才知道,在瑞士,只有牧师才在平常日子里穿着一身黑衣服。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王炳楠回忆此事时写到:“这是件小事,却也说明我们初次走向国际社会,有许多东西要学习。”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驻外使节在社交场合,基本上都是穿黑色或灰色中山装,而且在日常外交活动中,则既穿中山装,也穿西装。可见,在公务性外交场合,已经有外交官穿着西服,但中山装仍然是外交领域的主导性服装。十年文革结束后,中山装逐渐被冷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西式服装受到人们的喜爱,外交领域的服饰也多元化了。1980年8月21日外交部印发了《关于对外活动服装穿着的几点规定》,1983年5月23日印发了《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二者内容基本相同,都提到“男士除穿中山装外,也可着西服”,在国外“如东道国规定着礼服或民族服装,中方男士可穿中山装,女士最好穿旗袍或长裙”。从两份文件可见,外交系统的服装逐渐丰富,中山装被赋予礼服的地位。
冷战后,中国外交人员的服饰逐渐演变为,公务性外交场合外交官基本穿着西装;社交性外交场合,除了中山装之外,似乎有些无章可循,有人穿中山装,有人尝试西式礼服,也有人在国宴这样最隆重的场合穿西服。这显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发扬。
习近平主席与夫人彭丽媛穿着中式礼服出席隆重社交活动的做法,成为外交官的一种无形示范。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西班牙进行国事访问,身着中式礼服出席国宴已经从国家主席与夫人延伸至代表团其他官员,逐渐成为一种惯例。中国外交官在社交场合的服饰,也从无章可循变得有标可依。中方代表团所有成员穿着中式礼服出席西班牙国宴
新中国成立至今,从几代国家领导人与夫人以及外交人员服饰的发展变化可见,中国外交服饰对国际规范的理解与适应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初的以我为主,到改革开放后的与国际接轨,再到十八大以来的融会贯通,最终在兼顾国际着装规范与融入中国传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04
外交服饰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服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视觉文化符号,也是重要的文化风向标,能够体现一国的文化实力、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中国素有“衣冠上国”之称,古代有一套完整的服饰体系。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提升文化凝聚力、塑造国家认同、建构国家形象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中国传统服饰体系逐渐瓦解。在外交服饰上,中国不得不探索与适应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着装规范,这套规范由欧美国家所主导,是由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其实质是欧美国家强势文化向全球辐射的结果。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束了中国的屈辱外交历史,开始了以独立和平等身份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受到国际和国内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几代领导人与夫人及外交人员在外交场合的服饰与着装的变化,一方面,体现着中国对于外交服饰国际着装规范的不断探索与适应;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国家地位与文化实力的变化,外交服饰日益体现出中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文化自信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断被唤醒。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上的自大,也不是文化上的自闭,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自信是在汇入世界文明主流的同时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放中创新。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外交服饰,从站起来时期的突出中国特色,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时期的与国际接轨,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进程中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新中装”为标志。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之后文化自信的体现,是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宣示,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这是在中国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不断提升的结果。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服饰,公务性外交场合穿着西装,社交性外交场合在遵循国际着装规范的前提下多层次展现中国文化特色,让国际着装规范与中华服饰文化较好地融合起来。世界优秀服饰文化与中华服饰文化精华相互碰撞与吸收,表明中国不仅越来越娴熟地使用国际着装规范,以开放的胸襟学习世界服饰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愿意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 结语 #
作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风貌的视觉性载体,外交服饰背后所反映的是当今时代的大问题,纵向层面的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问题,横向层面的国际性与文化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如何融合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服饰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的,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外交服饰既体现了时代气息,又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出的不是对其他文化的亦步亦趋或拒绝排斥,也不是对自身文化的孤芳自赏或妄自菲薄,而是海纳百川、拥抱世界的中国气魄,体现的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风范和气度。这是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点的践行,也是中国在以实际行动努力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多元共存!(注:本文经作者授权,文章发表于《艺术设计研究》2022年第5期。)
-end-
图文 | 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 | 周加李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