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医师自述:为何从民进党支持者转向支持统一

2017-10-19 维观天下

想起他,总让我有种穿越时空的错意,我会想起吴思汉、郭琇琮,想起蓝博洲的《寻找祖国三千里》、想起作家钟理和说的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


10月的北京,瑟瑟秋风下已有些许寒意,我跟陈医师相约北三环的一家餐厅见面,从台北到北京,记不起这是我俩第几次碰面,虽然因为时间、因为工作,有时只能匆匆小聚,但是,每次的交流分享都令我倍感珍惜。


曾几何时,我渴望了解那些在大时代下飘零入寄的中国人的生命过往,因为这个愿望,在我去付诸行动期间,我认识了柏林的左大哥、美国的唐小姐,还有陈医师.........他们都出生在台湾,也都经历过从克难岁月走向经济荣景的时代, 当然,在斗转星移的环境变迁中,他们也都成为异类。


有时,我常想:“谁会有我这样不世的机缘呢?”那些故事在大陆没人知晓,在对岸也早无人问津,但我尝试着一点点地搜集、记录,幻想着有天写本书,写给中国人看,希望这个国家不再有兄弟阋墙、骨肉分离,一湾浅浅的海峡再不要有战争的阴霾..........


在这些朋友中,陈医师很特别,他出身在台湾的一个本省家庭,与中国大陆并无太多的渊源。但是,他却用20年的时间到对岸游历、求学,比起那些赚得盆满钵盈的台商或是穿梭两岸的政治掮客,他笑着说:“我花了几百万只拿回了一张纸-清华大学EMBA硕士毕业证。”



几杯啤酒下肚,陈医师给我讲起了初来大陆时的故事:


1997年,他随一批台湾医师团来北京交流参访,期间,无论是在八达岭长城还是天坛公园,身为台湾人的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荷包,200元一件的军大衣、30元一个的钥匙链他都买的下去。陈医师告诉我,他当然知道小贩的标价有水分,也当然知道自己做了冤大头。“反正就算帮助同胞拼经济,不知道下次再来会是猴年马月”。他笑着对我讲。


对中国大陆为何如此心驰神往?


陈医师说内心的原动力是对“自己是谁”及“希望自己是谁”的追寻。他虽然出身在本省人的家庭,却是在台北眷村子弟的学校长大,对于所谓的“高级外省人”的优越感,当然有所体会。直到大学到高雄,在福佬人的天下,外省人则变成了弱势族群。当年在台北都会区,因为本省家庭的出身,他没被刻意拔擢。到了南部上学,又因为不够本土而被有意无意的放弃,无论从当年支持党外,还是对当下的国民党怒其不争,他对弱势族群的同情,何尝不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投射。


难道倒洗澡水也要把桶里的婴儿一起丢掉吗?否定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也要连带否定自己是中国人吗?陈医师说,对血缘与原乡的思索,让他努力地回答“自己到底是谁”的生命追问。


席间,我们也谈到了郭XX,我说他那篇《绕不出的圆环》是感叹儿时没有吃过蚵仔煎这样的台湾美味,那句自我调侃的“高级外省人”竟被解读成污蔑其他族群。如果匿名写文章都要被没收退休金,那台面上多少政治人物公然污蔑“中华民国”为什么还有万千拥趸?


“当然是政治打压,假如支持台独,那句高级外省人会发酵吗!”陈医师说,他的家族当年也支持党外民主运动,作为台湾人,也当然希望本省人能获得更大的政治地位,因此过去他们自然被认为是民进党的铁票。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他投给了陈水扁。但是,后来民进党的作为同他们过去批判的国民党相比,也不遑多让,那种“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蓝绿双重标准,让他基于道德上的不以为然进而划清界限。至于海峡对岸,两边的世代都不同了,作为隔海观望的1960年代的台湾人,他反而比内地的80后对中国大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更有情怀。


我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在思绪的肆意驰骋与天马行空的对谈中,这一餐结束,已近深夜。分别前,陈医师告诉我,物换星移,“祖国”已经不需要他这一代人了,年轻时对海峡对岸的向往,也只能在李双泽的《少年中国》中慢慢寻觅,但歌毕竟不是生活,某种浪漫的想象,也只能停留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台湾问题,以民族大利或大义论,拖越久则越不利,特别对台湾来说,是失其大利,而对大陆则是失其大义........

“你的故事写的如何了?继续努力,我看好你,下次再来台北提前告诉我。”


“好的,陈大哥,有机会一定叨扰。”我向陈医师道别,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在返家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其实我不是记者,没有交稿的任务,我也不是历史家,并不期待著书立说。为何这些故事却让我魂牵梦萦?说到底还是因为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土地的期许与盼望。在和陈医师的互动中让我愈发明白,对海峡两岸来说,礼失求诸野,只要野是自己同胞,野没被异族侵占,我们仍是一家人。


这就是一个台湾本省医师寻找“祖国”的故事,我知道在我要说的故事中,他一定有个重要的角色,我想为充满着悲欢离合的近代历史留下一个完整的结尾,想给中国人讲一个或许老套,但是一个喜剧的结局,离散、团圆.......就如童话故事的结尾。家务事、兄弟事,总会有个道理,是非暂时摆着,只要劫波过去,终能一泯恩仇,共建家园。


两岸和平,有时不过是这样心与心的交汇.........


-END-



|点击关键词,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文革 | 中美博弈 | 特朗普 

中日关系  |  台独  | 维观直击

朝鲜  |  慰安妇  |  文明冲突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