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学者:两岸新格局,“六个绝不”斩断台独出路!

2017-10-24 嘉崎,甄言 维观天下

2017.10.24


大会后两岸新格局“六个绝不”斩断台独出路


大会后北京对台究竟是趋于强硬还是维持现状不变?这是台湾围观中南海时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从习大大开幕式所做报告来看,其中既有很强底线意识下的强硬一面,比如"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也有很富有情感的表陈,比如强调两岸的互惠互利和协同发展。


维观

天下


针对台湾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影响两岸关系的事件,以及中共在大会后对台政策的走向,维观天下采访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研究所所长朱松岭。在朱松岭看来,蔡英文与赖清德的不睦,暴露出了很多台湾自身的弊病,而这些弊病积累的越多,台湾越接近自我解体。


人物介绍

朱松岭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研究所所长



维观天下:习大大报告中涉台部分的表述,成为管窥两岸未来走向的风向标。而且就内容来看,可谓底线与情感并陈。对此,你有何评价? 


朱松岭:大会报告涉台部分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内容极其丰富,新判断、新论述、新观点不断呈现。首先,"根本利益说"讲明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意味着,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中国人民将排除所有干涉,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经济交流的互利互惠说"讲明了两岸经济交流交往的原则,这意味着两岸经济交流交往进入了平等化、去特殊化的新时期,这是消除岛内部分民众对两岸经济交流交往的歧见、对满足大陆民众在涉台经济交流交往中平等互利互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六个绝不"封杀了"台独"的所有变种和出路,"六个绝不"第一次进入党的报告中,这体现出大陆对台明确的底线意识、底线思维,表达出大陆遏制"台独"的决心和信心。现阶段,"台独"是两岸关系最大的障碍和隐忧,"台独"势力随着岛内政局的发展不断滋生出新变种、新态势和新迹象,"六个绝不"囊括打击了所有"台独"的变种,展现出中央洞察"台独"蔓延势头和规律,打击"台独"绝不手软,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维观天下:蔡英文18日出席活动被问到大会问题时笑而不答。台"总统府"同日再度抛出"四不"论调,称对于两岸或区域间各项情势的发展,都会保持密切关注,"我们的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但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其实我们注意到,在大会前,蔡英文的双十讲话再次提到了修改宪法,你怎么看这一动作? 


朱松岭:绿营政治人物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当民调低迷、支持率下滑、社会信任度出现危机的时候,就会通过打"台独"牌、"宪改"牌,来拉抬自己的支持度。陈水扁执政时期就是如此,他鼓动台湾民众"公民投票加入联合国",并通过这些议题激发出"独派"、尤其是深绿的斗志、团结力、凝聚力,让这些人凝聚在他周围,为其执政保驾护航,同时也为下一步选举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以赢得下一步的选战。蔡英文也同样。这一次,她执政以来四面出击式的改革,导致社会各界的不满不断增加,支持度不断下滑,也使得她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民进党以及"独派"内部,对于她四平八稳的态度已不耐烦,对她上台以后没有旗帜鲜明地激进地推进"台独"的"正名、制宪"有所不满。她面临的压力很大,包括民进党内派系的压力、"独派"的压力、蓝营的压力、社会各界其他的改革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压力。 


为了缓解压力,蔡英文在人事上进行了微调,把“行政院长”从林全换成了"新潮流"系的赖清德。"新潮流"有声音要进行"宪改",而他们的"宪改"是要分蔡英文的权。他们的"宪改"方案提出,“行政院长”不应该是"总统"的幕僚长,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权力。如果这个方案通过,蔡英文就会被分权,赖清德的权力就大了。 


"新潮流"提出这个"宪改"方案对蔡英文非常不利,所以她也提出了一个"宪改"方案,而且她提出叫"宪政改造"。"宪政改造"是个工程,内容大致包括增加立法机构代表的席次、降低政党和"公投"的门槛等。这个方案跟"新潮流"的方案是不一致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就可以通过提出"宪改"口号控制"宪改"内容,引领"宪改"方向,把握"宪改"节奏,来为自己政权的稳固和下一步的选举做准备。 


所以蔡英文"宪改",跟陈水扁一样,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基于这个。而至于两岸的视野、全球的视野,蔡英文不一定考虑那么多。

维观天下:所以说,这次宪改其实是党内政治的需要,而无关两岸关系,也无关中共大会。 


朱松岭:台湾是一个选举社会,以选举为中心,没有选举的获胜就没有权力,就没有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选举,围绕着多取政权,瓜分权力来做准备。"宪改"也是这样。 

维观天下:但是外界有一种担忧,蔡英文会不会通过宪改来推动法理台独。 


朱松岭:首先,从能否实现"宪改"目的的角度说,这是个假议题。因为,在台湾,"修宪"的程序极为严格、复杂,蓝绿不合流共进,很难获得实际的成功。其次,从是否会推动"法理台独"的角度看,这是个真议题,因为,它在确确实实地往前"推动"岛内"台独"势力的凝聚。在一个,也不能排除议题失控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宪改"议题也好,其他议题也好,一旦燃烧起来,并不是政客能够控制得住的。比如说太阳花学运,还有更多的一些事情都是这样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恐怕他们也没希望闹得那么大,但是一旦这个火烧起来了,这一批参与者就很难控制,也很难引领它的方向,最终会导致势头的失控,向另外一个方向去发展。比如,服贸协议,民进党当时也是想通过的,但没想到太阳花以后就会没过。所以说"宪改"一旦启动起来到底会怎么样,恐怕也很难收拾,正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原因。 


从现实层面看,"宪改"很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基本上这样做,把议题炒作起来了,蔡英文就可以通过充分的引领议题渡过自己的信任危机了。至于下一步怎么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毕竟明年马上就开始进行"九合一"的台湾地方选举,选举结束之后,就会对财政大盘子进行划分,包括捷运项目等,诸多的分蛋糕行动开始了,大家都忙着切割利益,根本就没有时间来顾及这些方面的问题,恐怕这些就要放在一边去了。 


当然,这还要看形势的发展,因为台湾是个浅碟形的政治体和经济体,一个小的事情引发、引爆,可能形势就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尽管这个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理论上还是要评估到。

维观天下:说到法理台独,赖清德前段时间的台独言论也引起了很大争议,而且他现在跟蔡英文的关系也并不是特别好,这样争吵下去,对于台湾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对此,你怎么看? 


朱松岭:赖清德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是一个通过各种渠道来这个表达自己是铁杆"台独"的一个政客。他之所以给自己贴了上"从事台独的政治工作者"的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政治投机成分。 


照理说,"行政院长"是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潜在的规矩的,负责的是行政事务,两岸与对外关系是属于"总统"管辖的。"行政院长"要保持政治中立,这才是他的本分。他在"立法院"接受质询,谈到统独问题时候,一句话:"这是个政治问题。我作为行政院长,只负责行政,严守行政中立,这个问题我不予回答"就可以过去。但是,赖清德专门破例,在"立法院"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从岛内政治的角度说,他越权了、越界了;从两岸关系的角度说,他触犯了两岸关系的底线,是两岸关系麻烦的制造者。赖清德明知这个情况,为什么还要做这个举动?这就很值得思考。从逻辑上推理不难得出结论。或许,他充分地认识到,李登辉年迈,陈水扁入狱,蔡英文软弱,现在台湾独派、绿营里面迫切需要一个领导人出来,来统领这个整个绿营。所以,他要跳出来表态,要做绿营的新"教父",要取代蔡英文。所以,他们的关系应该很微妙,走向值得观察。

维观天下:蔡英文与赖清德的较量,暴露出来很多台湾内部的问题。在大会的政治周期里,蔡英文难道没有意识到大陆以及两岸关系稳固的重要性吗? 


朱松岭:台湾是一个民粹社会,民粹社会有其基本的规律,不是一个两个的领导人想通过力挽狂澜方式就可以改变得了的,政治人物深陷其中,无可奈何。蔡英文,包括马英九,还有更多的一些人,即便有雄才大略,也无法施展。因为民粹的鼓动、社会的非理性,以及去专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尤其在选举领域里产生了狂热、躁动的情绪,这也导致最终选举的结果的不理性。所以这些年来,台湾的专业人士纷纷外流,投资者不愿在他在台湾投资,台湾本地的投资者都认为这个地方没有投资的前途,离开台湾到大陆、到东南亚、到其他地方去发展。 


蔡英文当然知道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她上台以后就想让两岸关系处于"冷"的状态,这样,她可以腾出手来处理岛内的所谓改革问题,可以加强跟美国、日本的关系。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收缩,日本进入前台,美退日进使得蔡英文维持两岸"冷"的同时,有了加强美日关系的空间。

维观天下:此前,《亚洲周刊》刊登了日本资深媒体人本田善彦的文章《台湾这个"国家"终将自我解体》。作者是一个长期在台湾生活非常爱台湾的日本人,这篇文章当时在台湾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对于台湾来说,这些体制上的弊病会不会最终导致台湾的"自我解体"呢? 


朱松岭:这个趋势恐怕是很难避免的,这是其西方式民主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决定的。类似的反思不仅在台湾岛内出现,其他地区也在反思。前段时间,欧洲出现了十个保守学者的宣言,表现出欧洲学者的危机意识,意味着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式民主的泛滥,最终给人类(尤其是欧洲)带来的灾难已经让有识之士有了危机感。 


当然,发展与衰退总是围绕着民主这个词两边不停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有时候受民主的裹挟已经无法再往前走。台湾作为一个不正常的政治体,本身内部的对立非常严重,再加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具有代表性,个体主义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具有了明显的民粹特征。个体主义的泛滥,使得每一个台湾人都觉得自己可以代表台湾,每个人又不能代表台湾。这种状况导致规则也没法修改,施政也没法施,官不聊生。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怎么才能再往前发展、再往前进步。许多问题未来也会在理论上产生更多的一些问题,在深层次里面展现出来,会让台湾进一步地解体化。 

维观天下:我们常说,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在台湾从政界到社会的行动背后,必然有着意识、思想在支撑和作为指导。对于这一点,此前我们采访一位台湾文化学者时,他的解释是台湾至今尚未完成去殖民化。 


朱松岭:这个问题如果严肃地去反思的话,恐怕日本殖民那一套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去面对,除了批判之外,还要看它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它为什么就能产生出一批死忠的"皇民"?甚至日本结束殖民数十年后,还能紧紧追随日本去做,这恐怕跟背后日本方面长期的经营分不开。这恐怕跟日本方面不断发展、培养人才,不断进行资金输送、利益输送,紧密相关,这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所以说发现、了解这个问题,并且问题背后的根源进行追溯,在根源上这个进行遏制,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总体来讲,背后日本方面的推动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台湾岛内的选举,为什么日本学者预测得那么准确?因为日本学者一直跟着民进党的人走完选举进程,包括走基层、拜码头。他们不乏在选举中给民进党候选人出主意、想办法、拿方案者。最终他测算的选举结果非常贴近事实,因为他一直都在第一线里跟民进党选举的人物一起进行选举的运作。数据显示,在每一次民进党的县市选举胜选之后,日本的投资就不断跟进,就会扩大投资。比如,原来台中市日本人投资没有那么多,林佳龙胜选执政以后,日本投资明显增多。林佳龙投桃报李,甚至纷纷把日本的神鬼祭拜场所建立起来,公然的在很多场合里宣扬日本文化,并且把日本文化跟台湾文化进行嫁接。这个过程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美国的实力在下降,那么美退日进,美国退出第一线,把这个日本扶持起来推到第一线,包括在台湾问题、东南亚问题,包括在印度问题里面,甚至在澳大利亚这些问题里边日本会慢慢浮出水面。所以近几年日本的因素开始逐步的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以前没有发挥那么大的作用,日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台湾社会中的商界人物、政界人物,包括学界人物,都有一批自己的代理人。现在你到台湾的很多书店里去看,出现了一批日本人研究台湾史的论述,把整个台湾的历史重新建构了一遍那是很可怕的。人家是在扎扎实实来做台湾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台湾岛内的这样一批哈日族,一直都在推动这个工作,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文化上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里面形成,一旦形成以后引起的这种文化的冲突,包括文化基础上认同的鸿沟将会越来越深。 


如果台湾的文化和日本重新建构之后,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日本的亚文化,那么恐怕未来在想往回拉要费很多的功夫。即使实现统一之后,恐怕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毕竟这个时代不是二战结束以后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台湾被日本殖民50年以后重新进行国民教育的问题相对来说还容易。现在如果再实现统一,这个问题就更加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他会给我们制造很多的麻烦,未来这种东西继续下去,不是台湾民众之福。

维观天下:相比日本,内在现在的很多综艺片、电视剧等都在台湾很流行,但为什么没有助益于文化认同,反而是越走越远? 


朱松岭: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80年代,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基本上都是港台片和日本片,你要说大陆有什么电影、电视、书籍到台湾去,恐怕比较少。现在看台湾电视台里面播的大陆电视剧就比较多了。但他们基本上只是对大陆的部分电影、电视剧买过去播。像《甄嬛传》、《雍正王朝》等播多了,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甚至有看法。 


另外,陈水扁时期开始,大陆的中央四套是不允许落地的。再加上当局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污名化,就会给岛内民众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另一方面,由于宣传的原因,美国的那些东西,就是好的。这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大陆,认为进口的东西都是好的。大陆用了30年的时间,随着国家逐渐的强大才逐渐把这个观念转回来。针对台湾来讲,除非台湾放开言论,允许大陆的言论进岛、允许大陆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岛。比如说投票,问题在于为什么只能美国人去拉票,日本人去拉票,不许大陆去拉票?因为在当局看来,大陆是专制的政体,因而他们采取专制的手段把其称之为专制的力量排除在台湾之外。那么,到底谁是专制的?高下立判! 


所以并不是大陆的东西不好,而是大陆的东西本身就被戴上了有色眼镜,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全景式大陆。这样如何让台湾民众产生一个这个公正的评判?更何况民众在判断这些问题上本身就是比较感性。因此,消除偏见,全面开放大陆言论和相关工作进岛之后,再做评判,恐怕就不是这个结论了。

维观天下:随着在大陆生活、工作、学习的台湾人越来越多,他们把自己感受到和看到的相对真实的大陆带回到台湾,是不是可以带来一些改变? 


朱松岭:现在台湾人在大陆的生活方式是基本上是个嵌入型的,一个小团队一个小团队地嵌入到中国大陆。他们是抱团的,这样即使在大陆的同一个城市生活,也会彰显出跟这个城市的不同,彰显出台湾人的共性。所以,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的环境之下,就很难融入到大陆的社会生活当中去。 


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很多地方和很多领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很多学校的台生被安排跟台生住在一起,不跟陆生住在一起,这样不利于全景式的融入大陆生活。应该一视同仁,一起住在学生宿舍,天南海北,跟江苏的、山东的、河北的等学生住在一块,这样才更利于融入大陆的生活,看到全面的大陆。取消差异性,才能使得台湾人真正融入大陆生活当中。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能是大陆采取了一个区别性的政策,制造了一批区别性的人,让这批区别性的人更加区别地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大陆,未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解决问题会更难。 


当然,我们相信,很多问题都在逐步的解决过程中。未来,在大陆的台湾人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大陆民众的生活中,了解真实的大陆,并将真实的大陆反映给台湾,使得两岸消除分歧,消解心中的战争,最终达到心灵契合。

维观天下:你之前说过,中共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时候是有一套方法论的,但很多时候出于好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却起了反效果,就比如《中国新歌声》事件的本意可能是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但由于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反而爆发了冲突。 


朱松岭:两岸文化交流过程当中的碰撞再说难免,《中国新歌声》事件就体现出了新一代的主张"台独"人物的敏感和不安。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了台湾的没落,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排斥,但凡自信就会有包容。 


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两蒋时期还带了一大批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精英过去。两岸之间的对垒,当时还存在着一种文化上正统性的博弈,但是现在斯人已逝,精英凋零,台湾又回到了一个中国地方移民的小社会,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这样的情况下,明明知道自己炮制的一套沙滩楼阁的理论无法延续,就排斥大陆。因为,它知道一旦大陆的东西真正进入,"台独"分子经过这么多年处心积虑建构的"台独"文化立即就会溶解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去,冲得无影无踪。《中国新歌声》事件本身意味着它在文化上的恐惧。


-END-



|点击关键词,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文革 | 中美博弈 | 特朗普 

中日关系  |  台独  | 维观直击

朝鲜  |  慰安妇  |  文明冲突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