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回想:土豆王国故事(一)
作者:Rocío
远赴重洋
云南人称土豆为洋芋,还总说“吃洋芋,长子弟”。还记得大学同学来到我老家时的感慨:“你们这儿这个洋芋真是有一百种吃法!” |
当我来到秘鲁在集市上见到那长的、短的、紫的、黄的、各种各样的土豆时,知道原来秘鲁是土豆原产国时,我开始觉得我和这片土地有特殊的缘分。 |
到达秘鲁之前,我只知道秘鲁在南美,这里有马丘比丘,《万水千山走遍》中的三毛到过这里,还知道地理课上的秘鲁寒流……时至今日我依然在想,是什么给了我勇气,让我一个人踏上这和北京相差13小时的国度? |
答案可能是一份深植于内心的渴望。高一偶然买到一本《汉语是这样美丽》,使我得以感性地体验着汉语之美,读完之后竟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骄傲。从那一天起,我就渴望自己的未来会和“这样美丽的汉语”搭桥牵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样美丽的汉语”。 |
读研期间的四个月泰国教学实习,在机构做对外汉语教师的经历,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岗前培训的打磨,这些过往让我在教学上得到了全面地提升。也许是行囊中的热爱和自信,让我不以万里为远来到秘鲁。 |
备课也要备学生。我赴任的是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接手的是一个初级综合课,一共有4名学生。这四名学生中,一名和中国的“东风”有贸易往来;一名是要学汉字和普通话的华裔;另外两人是一对情侣。 |
(去远方也去你心里)
学生人数少,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等,我都可以了解到,教学也就越来越顺利。 |
对谁关心和鼓励,对谁使用“激将法”,以及谁在学习的某方面需要特别的帮助,了解了这些,和学生形成了良性地互动,亦师亦友的关系就在这慢慢培养的默契中形成了。 |
(中国姓氏来源讲座)
当他们主动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点滴,主动关心我在异国他乡的困难,甚至帮助我更好融入当地文化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做老师不仅是教授汉语,更是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 |
我在教授过程中也在学习,我在努力走近学生时,学生也慢慢向我靠近。我把远在千里之外的美丽中国尽全力展现给他们时,他们也将近在咫尺但其实我并不够了解的秘鲁生活画卷呈现在我眼前。 |
(秘鲁库斯科圣谷)
一个男生爱唱歌、跳舞,常常和我分享他喜欢的拉美歌手和秘鲁乐队;一个女生很爱吃,我们偶尔会一起去吃中国菜和秘鲁菜。 |
一个男生工作很努力,他会和我聊他们公司,他做的事,他奔波忙碌却充实的生活,还骄傲地给我展示他做的网页;那个华裔姐姐也常常聊到她在各个国家的经历见闻,聊她的专业在秘鲁的就业情况。 |
(秘鲁盐田)
到底和不和学生做朋友,一直是很多汉教人争论的话题,我觉得关键在于度的掌握。我们也许不必做无话不谈的朋友,以至于模糊了师生的边界微妙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氛围,而适度地分享和交流对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 |
教学占据了我在秘鲁的大部分时间,但真正体验过他国文化才算不虚此行。无论是去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马丘比丘还是那高原明珠的(dī)的(dī)喀喀湖,都让我体验了初见的惊艳和一种难以言表的似曾相识。我和同行伙伴笑道:“可能因为我本身就是高原的儿女,大山的子孙。” |
(美接天伴云,的的喀喀不动声色)
旅行是一种体验,但更多的体验是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是去菜场买菜,是坐疯狂的小巴车,是去品尝Ceviche,是和当地朋友学着一起做Chicha morada,是在当地电影院和当地人一起坐着看一场本土电影,是去利马的海边看日落(秘鲁的海边看不到日出哦),看小孩们玩耍…… |
(记忆中的粉)
无数细节交织,太多点点滴滴汇集。当早晨太阳升起,我回想起太平洋对岸曾有一个我在那边看海边的日落,仿佛如同一场梦。我们如此短暂的相逢,那里的一切陌生中,却还有着许多浪漫的熟悉。 |
我在那里成长,也在那里教汉语。我曾经有一年,我的分分秒秒都写在另一个土豆王国里,于我,遥远陌生却意外地亲切。 |
guojihanyuren@163.com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