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学体验 | 我的对外汉语教师之路
回忆
我的对外汉语教师之路
01
初入行
开始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是在2014年本科毕业的时候,那时我应聘到了家乡一所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当留学生汉语教师。
当时所在的国教院对汉语教学非常重视,管理也比较严格。在这儿工作一年,我受益良多,也为日后的汉语教学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带课是一个月的短期暑假班。第一次站上讲台没有经验,教学环节生涩混乱,常常感觉准备得不是很充足。我以为学生感觉不到,但在学生对我的评价中,这些问题都反应出来了。学生们能感觉到了我在努力上课,只不过还没有找到上好课的方法。而在结业考试中,我们班的学生成绩都相对弱一些。所以,一个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最受影响的也是学生。来这所高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自费的,他们承担的压力和学习动力都远超常人。也因此,在第一个暑假班结束之后,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汉语老师的能力。几经思考之后,我不甘心就此放弃。从这之后,我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希望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老师,也逐渐获得了听课老师“进步明显”“上课成熟了”的评价。后来的一年时光里,我教了更多的课型,也渐渐找到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的默契也越来越强。自费来自中国学汉语的学生学习动力足,上课的配合度高,对老师而言上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来自师生之间共同向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的默契。那时,我觉得我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有传统的师生情,更有一种并肩作战的战友情。那年我22岁,我的学生们甚至有一半年龄都比我大。他们包容我教学上的青涩,也愿意与我共同努力。我现在也想,就是有他们的包容,才给了我成长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我。这一年,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找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但是那时候的我习惯了教授高度自律的学生,也习惯了高效快速的教学节奏。对在高校当对外汉语老师而言,这是有益的,可对我后来在海外当志愿者来说,却成了一种阻碍。
02
志愿者之路
2016年我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格鲁吉亚任教,我所在的教学点是一所公立学校。教学点开设的汉语课全是免费的兴趣课。“免费兴趣课”这五个字代表了学生学习全看心情,来不来上课全凭自觉,老师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在国内教学时,学生全是自费来中国学习,在高投入产生的压力下有相当大的自觉性,老师只要考虑怎样教好学生就行了;而在格鲁吉亚教学,我首先想的是,怎样让他们想来上汉语课。因为学生几乎都是小孩子,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的教学风格。我有一个班二十个学生全是七八岁的小孩儿,他们能安安静静地坐20分钟都是奇迹,更别提让他们上一节一个小时的汉语课了。这些孩子格鲁吉亚语都说不清楚,更别提英语了,我跟他们完全没办法用语言沟通,所以我只能一边学习格鲁吉亚语以求跟他们交流,一边手舞足蹈地用身体语言表达我的意思。在国内时,一节汉语课最少要学习二十个生词和两篇课文,但在这个少儿班,一节课孩子们能学会一个生词和一个句子,我都谢天谢地了。在教孩子们汉语的同时,我还得注意他们的安全。为了让孩子们懂,也为了调动他们的兴趣,我只能多用图片进行生词教学。有一次,教了“兔子”的生词,我给他们看了兔子的词卡,我问“这是什么?”这句话就像一句咒语,全班二十个小不点,突然都变身成一只只小兔子,上蹿下跳的像小兔子一样蹦跶,嘴里不停地大喊:“兔子兔子兔子……”一点也不夸张,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脑子都炸了,有一个孩子甚至爬到了桌子上去蹦跶,吓得我赶紧把她招呼下来,其他孩子有样学样,也开始爬桌子,我只能挨个把小兔子们放回自己的座位。在最开始入驻教学点时,我真的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这种困难不只是客观条件的不足,更是由困难的环境所引发的我心理上的变化。之前在国内高校教汉语时,学生自觉,条件优越,我只要备好课,好好上课就可以了。而且,国内的留学生自觉性强,每节课的课程内容都非常丰富,课上得特别顺畅。那时的我像一辆火车的车头,只要马力十足地带着我的“车厢”们全速前进就行了。但是来了格鲁吉亚就不一样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性不强,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流失生源,这常常让我感到失落。习惯了和成年学生打交道的我突然面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实在是让我不知所措。我就像一个赶路的牧羊人,要注意方向正确,还要防止我的“小羊”们跑丢了。所以,在上课初期,我陷入了一阵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状态。最开始,我总是埋怨,为什么学生们不听话,为什么他们不学习。我总是想,我能教好他们吗?没有完成我给自己预设的教学进度,也总是让我深感焦虑。但工作再难也总是要做的,当咬着牙一步步走下来了,却发现,其实也不是克服不了。格鲁吉亚的学生们来上汉语课更多的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和汉语感兴趣,他们没有hsk压力,也没有生存的语言需求,所以,我的目标不应该是一定要教他们多少生词或者多少句子,而是应该保持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并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所得,哪怕只是一个生词。想明白了以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教学计划,慢慢地也让我的教学生活步入了正轨。
03
教学感悟
经过两年的努力和摸索,我慢慢地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打碎、重组,我也对“对外汉语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新的看法。孔夫子说过,教育要“因材施教”。而“因材”的本质不仅仅是“材”本身,也要考虑“材”所处的环境,也要因地制宜。学生们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学习目标和学习状态也会不一样。
我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可能在国内教授来华留学生,也可能在海外教授外国学生,二者从学习目标到学习动力,肯定是天壤之别。来华留学生会“入乡随俗”,按照中国学校和老师们制定的学习方案学习;那么我们这些在海外一线工作的汉语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入乡随俗”呢?尊重当地学生的学习方式,再稍微按照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改良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促进教师迅速地融入教学环境,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文教学。如今,我已经离开格鲁吉亚,但仍然在另一个国家当对外汉语教师。这个国家从文化到习俗都与格鲁吉亚不同。而我也在“入乡随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们,让他们能获取更多知识。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就想,我不希望对外汉语教师只是我生存的职业,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一生奋斗的事业。我们汉语教师每一期都会遇到新的学生,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保持初心,坚持思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呢?世界那么大,文化多彩又绚丽。在此,真诚地祝愿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能在文化的碰撞中提高能力,升华自我!
-添加小编微信-
hanyurenpingtai
了解更多汉教咨询
还可邀请进汉硕考研和高校读书群
guojihanyuren@163.com我们期待与您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