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夜读 | 杜欣欣: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

刘再复 新三届2 2019-06-06

原题

五千里恒河

苦行与游思


作者 | 刘再复


 



读了杜欣欣的《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以下简称《恒河》),我决定写一篇推荐文章。太难得了,这样的书,这样用全生命写出来的书,这样用全心灵去求索文化、感悟世界的书。

 

十几年前,我就结识了杜欣欣与吴忠超先生。忠超兄在剑桥大学读博士学位时,师从当代物理学大师霍金。除了研究之外,他将霍金的《时间简史》翻译成中文,此书广泛流传于汉语世界。2002年以及2006年他曾两次陪同导师访问中国。而欣欣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并开始发表她的游记。他们合译了《霍金讲演录》《时空本性》等书。

 

欣欣的两次印度之旅,是在用整个身心来叩问这条伟大河流的灵魂。她在书中表明,要像玄奘当年那样,不畏万里跋涉的艰辛,努力从另一文明发源地得到生命终极意义的启示。这个星球虽然广阔,但尼罗河的文明早已断裂,亚马孙河的文明几乎无迹可寻,唯有恒河可以寄托她寻找终极真实的宏愿。因此她的恒河之行不是为了猎奇,也不仅仅为了观赏,而是为了实现心灵的梦想。虽然不能像玄奘那样索取佛教原典,却可以发掘飘散在大河上下的灵魂信息。欣欣天生没有功名之累,本来就不在乎作家墨客一类空疏的头衔,活像我们高原上侠客,一旦立下这一宏愿,她便真的把生命扑上了。

 

天地有意考验行侠

 

2004年,她开始着手准备。大约一年时间,她读了整整两箱西方出版的有关印度的书。其中包括印度文明的神话历史典籍,东西方古今探险家的回忆及报道,还有思想、艺术、哲学、宗教界对印度的评论和阐释。在这本书中,她能从书海中把知识随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到这等地步,谈何容易。她有一份全职工作,工作并不轻松,只能在业余争分夺秒。她本患有失眠症,又不得不靠药物助眠。一次半夜,因心脏不适,起来吃药,无法控制而摔倒,早晨才发现一脸的血迹。除了资料文献上的准备,她还做了最充分的心理准备。虽然印度旅行的难度远比玄奘时代容易,但对于一弱女子之躯,仍然是一趟难以预料的苦行。

 

欣欣的苦行分两次,第一次是2004年冬天。第二次为2006年夏天。彷佛是天地有意考验行侠,第一次旅行自印度金耐进入斯里兰卡,她就遇到了震惊世界的大海啸。

 

据欣欣自己说,她进入印度时就一直生病,完全靠药物支持。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时,因天气严寒,落脚的朋友家又无取暖设备,食物极差,她的病情加重,感到呼吸困难,并发高烧。不得不回到新德里看急诊,连医生都觉得这哪里是旅行,简直是冒险。

 

返美之后,她又因呼吸困难被送往急诊室。在此书的后记里,她写道:「人们通常说,去过印度的人截然分成两类:一类是永远不会再去,一类是还要再去一次甚至多次。我恰好属于第二类。2006年初,我计划再次前往印度。之后应霍金教授的要求,我必须和忠超一起在六月到北京接待他访华,这样我只能在五月,也就是当地最炎热的季节去那里。

 

这两次旅行可谓艰辛备尝。当时印度的高温达到四十五度,就在这样的高温中,欣欣又开始了新的一次苦行。因为酷热,她浑身长出红斑而且再次高烧。在加尔各答泰戈尔故居,因大雨路滑而摔伤,至今她的手臂和腿部仍留有疤痕。尽管如此,她回美后打电话给我,我听到她的第一个心得:走了这一趟,真感到上帝给我的太多了。我们这里生活这么好,印度那里却那么炎热、贫穷和艰难,但是却有一种真精神、真灵魂在。

 

介绍这些写作背景,是想告诉读者:《恒河》不是一般作家的作品,而是生命与大地拥抱的果实,是不屈不挠的个体精神与不朽不灭的恒河大灵魂相逢相契的结果。这是我推荐的第一个理由。

 

游记游思兼优美画卷

 

再说推荐的第二个理由:这是一部极为丰富的书,有血有肉,有诗有画,内容囊括印度历史、文化、习俗、自然风貌、社会现状等。如今很多游记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关印度的学术书籍则过于枯燥,没有一部像欣欣这样的书。活活泼泼,三位一体,既是浸透着生命的游记,又是苦心孤诣的泰戈尔式的游思,还是优美传神的画卷。三者融合得十分自然妥贴。

 

如果分开论说,仅第三项,便可看到书中有婚嫁、祭拜、殉夫葬礼的社会风俗画,有奇山异水,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奇景的自然风景画,有苦行僧、朝圣者、耆那教天衣派高僧、草根型知识分子和恒河边等待大限来临者的人物画,有各种宗教神庙、佛寺、圣殿、石窟、宫廷的大壁画,还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所负载的奇丽无边的想象画等等。无论是佛是神,是俗是僧,其特别的生命景观都是我闻所未闻的。

 

仅以苦行僧而言,读了欣欣的书,才知道当今印度竟然还有几百万苦行僧。从外表来看,这些人都差不多,长发纠结,胡须飘飘,有些脸上还涂着白粉,或裸体或简单地披块布,布的颜色多是杏黄藏红……其修行方式更是五花八门:饿其体肤的,单腿站立八年的,睡荆棘床的,用手倒立走路的,玩巫术抽大麻的,吃死人肉的……

 

苦行僧也称为游走方僧,他们没有社会归属,没有财产,也没有社会责任,因此被一些学者视为社会意义上的死人,但是,这一本质上的界定又显得太简单,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苦行的耆那教教徒忠于教义的彻底性。书中写道:耆那教认为宇宙是由不朽的微粒组成。耆那教教徒不杀生,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更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认为种姓制度也是一种暴力。我曾见过脸蒙薄纱的耆那教教徒,那是为了保护因吹气而可能伤及空气中的微小生物。他们在行走时,还要带上小扫帚,将自己脚前的地面清扫干净,以免践踏昆虫。

 

但耆那教教徒将茹素不杀生的定义发展到了极致。比如,耆那教教徒一般不从事农业和建筑业,因为那可能伤及昆虫。如果这些有关信仰的精神细节不是出自目睹者杜欣欣的笔下,我真是难以置信。但细想起来,又觉得很有意思。先是想到,中国为什么几乎没有苦行僧?过去没有现在更没有。这是否与中国认定只有一个现世世界的大文化有关?或是与中国人太聪明太伶俐有关?此外,还想到在这个有山有海、有花有草的广阔地平面上,人们到处都在生活,人各有志,只要他们觉得如此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就好,无须我们去解放他人蒙脸的面纱,更无须用我们认定的最文明的存在方式去统一全世界的存在方式。

 

寻觅恒河的灵魂

 

说欣欣的书三位一体,是指它不仅具有横向的画卷,而且还有一以贯之的纵向的主脉,这就是全书的切入口与主旨意象恒河。恒河既是作者追寻的灵魂,又是全书结构中的精神核心。抓住这一核心,笔下的千姿万色便有主轴。一部近三百页的散文集,由数十单篇集合而成,较为简单,而立一主旨,让所见所闻的风采奇观充分展现而不紊不乱,却非易事。这里的关键,就是抓住恒河。

 

书名是恒河,书魂是恒河,书的主脉是恒河,书的诗意源泉是恒河。书的作者通过恒河结构的表述方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多半起源繁衍于大河流域,如黄河、尼罗河、恒河和两河流域。这些河流从高山奔流而下,最后拥抱大海,完成了它们的宿命。

 

唯有恒河是独特的,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它是一条圣河。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洗去罪孽。它和南亚其他河流汇聚之处则更为神圣。前几年,甘地的骨灰就撒在恒河和雅穆那河的汇流处,这颗星球上最大的一次七千万人的宗教集会大壶节就在那里举行。

 

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恒河不仅从高山流向大海,而且从今世流向来生。这条神性洋溢的伟大河流,泽溉沃野大地,也泽溉众生心灵,甚至泽溉宗教哲学艺术,决定了广阔流域的精神生活形态。几乎所有的东方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在此诞生。

 

带着拥抱恒河的情思,杜欣欣跋山涉水,行程数千公里,在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处,苦苦寻找无愧于恒河的大灵魂。为此,她拜谒了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传道和圆寂的四大圣地,记述了世界上最早的那烂陀大学,游历了孔雀王朝首都和第三次佛经集结地的华氏城,访问了孟加拉国和加尔各答泰戈尔的两处故居,参拜了特蕾莎修女的坟墓。

 

尤其重要的是,她还怀着「步前贤之路」的最高敬意,努力寻觅法显与玄奘当年的足迹,并亲眼看到印度人对玄奘那样衷心崇敬。千载一逢,玄奘竟有女性的后来者。恒河的灵魂在人神两界之间,既在湿婆和毗湿奴这些巨神的栖息地,也在佛祖、玄奘、泰戈尔、甘地这些永远不知仇恨、与宇宙同根同体的大慈悲的胸怀中,而且还在触摸可及的印度普通老百姓的现世环境和每天每夜的质朴生活中。

 

杜欣欣千里奔走之后,这样写道:恒河的灵魂在北方宏伟的高山中,在平原的人神之间,在恒河的洗浴台阶上,在苦行僧的脚步下,在古老的念诵和歌舞中,在印度香和咖喱的味道里,在印度朋友的情意中。

 

在恒河灵魂的寻找中有一点特别需要提起的是,欣欣发现恒河的灵魂是绿色的,印度人是我们寄寓的这颗蓝色星球上最爱绿色生命的种族。把绿色留给子孙,是他们共同的内心律令。他们把信仰推向每一座山脉每一棵绿树。他们展开了整整十年的(1970-1980)的护树运动。当政府批准某些公司伐木时,几个脆弱的男女用最原始的抱树方法,以身体抵挡斧头与电锯,以恒河赋予他们的赤子良心,对抗强大的商业垄断集团甚至国家机器。恒河的灵魂辐射到印度人的潜意识深处,也辐射到《恒河》作者的情感深处。

 

追求至善流向来生

 

读完全书,我更理解印度了。在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这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国度,虽然贫穷,却有信仰,尽管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信仰,但不能不承认那里是一片有灵魂的土地。为什么这么多的宗教与哲学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诞生,这是文明形态学的一个亘古之谜。

 

对于这个国度,我能理解《恒河》一书的作者为何做出这样的思索:如今,物质生活愈发奢华,而精神和灵魂却日渐稀薄。人类对世俗物质生活的追求本无可非议,然而敬畏自然和追求至善应为人类的天然情怀。这样的情怀本如水和空气一样的重要,若无它们,生命意义何在?生命本身还能存在多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欣欣的《恒河》更值得我们阅读。

 

2007年12月20日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

《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原载:明报2008年2月号



专题

中美科技实力差距有多大?

今天讲最后一课:请不要轻言"美国衰落"

周志兴:中美贸易战幕后:

西方也要中国思想市场的开放?

中国"准北约成员国",联手美欧遏制苏联帝国

李山泉:中美有智慧避免一场贸易战

交锋:高层精英激辩中美冲突

刘鹤再度访美,解决中美贸易摩擦路在何方?

刘鹤:"非常重要"的中国经济掌门人

赵晓:中美贸易战将导向新冷战?

吴敬琏: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

金灿荣教授透露:美国对中国的漫天要价

若美国全面禁售芯片,中国武器装备会否瘫痪?

魏杰:和美国打贸易战不是目的,

关键是要推动第三次全球化

周其仁: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理论基础

川普不懂中国?看看他读过的中国书单!

中美贸易战:天庭神仙打仗,凡人如何评理?

如何理解特朗普打响的中美贸易战?

一个海归工程师眼中的中国制造"七宗罪"

施一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去哪儿了?

创新环境就要包容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特朗普高级谋士班农日本演讲,

美国民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崛起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