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偏僻小村如何成“江北第一画家村”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为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学有方向、干有方法,按照省委领导同志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17市党委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8个乡村振兴典型实例,在“灯塔-党建在线”基层党组织建设网、山东e支部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编发。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的好思路好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探索创造富有生命力、实效性的好路径好模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方法和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山东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应有的贡献。
偏僻小村如何成“江北第一画家村”
大泥沟头村其实不大,百余户、400余村民,因处在一条泥沟的上游而得名。村庄地处丘陵、远离城区,因交通不便,十几年前村里人出行都要绕道邻村。多少年来,村民们延续着先辈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播种、收割,将多余的粮食和蔬菜卖掉,换点微薄收入。
而如今,名不见经传的大泥沟头村早已拥有了一个叫响全国的称谓——达尼画家村。曾经的泥沟,变成了水清岸绿的小河。沥青大道直通镇上,绵延十里油画长廊。近千名画师入村安居,一幅幅精美的油画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曾经的偏僻小村,摇身一变成了全国知名的艺术胜地,被誉为“江北第一画家村”。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大泥沟头村的村兴民富,源于村党支部当年以清醒的认识、果断的决策,抵住了一般工业项目的高利诱惑,通过守护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
2003年,各地掀起招商引资大潮,大泥沟头村也动起了“招引项目”的念头。当时,橡胶厂、煤气厂等工业项目纷纷找上门来,落哪个项目都能为村里带来每年至少60万元的土地租赁费。这对于当时年集体收入只有五六万元的大泥沟头村来说,可谓天文数字。但是,村党支部权衡再三后,果断拒绝了。
“不是挣钱快的项目就是好项目。我们当时就定下个原则,招的项目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合长期发展。”大泥沟头村时任党支部书记张财金说,大泥沟头村土地多、人口少,最大的优势就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党支部从一开始就拿定主意,要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
▲大泥沟头绿泽画院取景地
也是在这一年,几个背着画夹、着装新潮的画师来到大泥沟头村,住进了镇农业技术学校旧址残留的两排瓦房。他们来自农村画家解中才、董文杰夫妇创办的青岛绿泽画院。董文杰介绍说,画院1997年4月创办于青岛辛家庄,此后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面临运作成本、创作环境等诸多困扰。六年内,画院多次辗转搬迁,一直没有安居之所,最终决定离开城市到农村寻找发展空间。几番考察后,两人最终决定进驻大泥沟头村。
“那时候,为了找地方安家,我们到处请人吃饭。只有到了张家楼镇,是镇里和村里的书记请我们吃饭。”时隔10多年,董文杰回忆起来依旧感慨万千,“这种理解和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打动了!很快我们就带着整个团队搬了进来。”
于是,当时仅有20人的绿泽画院作为重点项目被“请”到了大泥沟头村。村“两委”研究后,给出了极为优惠的土地政策:每亩土地的租赁费仅为1万元,远低于10万元的市场价格。张财金说:“我们没有计算眼前经济利益,看重的是画院做大以后带来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正是这个决定,拉开了“江北第一画家村”的发展序幕。
油画产业虽然经济见效慢,但绿色无污染,从长远看来,确实成为大泥沟头村强村富民的“金字招牌”。
2004年,全国涌出各种特色村,大泥沟头村党支部与绿泽画院商量后一拍即合,决定以绿泽画院为依托,建立一个画家村,取名为“达尼画家村”。
2006年起,国家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频出,达尼画家村抓住机遇,进入飞速发展期。与此同时,区里成立由宣传部牵头的6人驻村工作组,先后投资800多万元为画家村进行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大泥沟头村“两委”经过征求群众的意见,也决定再次拿出部分土地,支持画院建设美术学校。2006年,绿泽画院投资9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具有中专办学资质的青岛绿泽美术职业技术学校,为画家村培养大量人才资源搭建了平台。
“画院现有高级职业画家36人,签约画师700余人。我们主要采取订单绘制方式,从事油画、水彩画、丙烯画的创作、临摹和销售。”董文杰介绍说,画院现已在美国、法国设立销售机构,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无论是作品规模,还是销售收入,我们在江北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画家村“救活”了绿泽画院,绿泽画院也成就了画家村。村党支部以画为媒,带领全村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开路、旅游搭桥、产业融合、治理有效”的发展之路。
▲绿泽书院举办的免费亲子油画体验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我们村原来年轻有点能力的都外出打工,现在通过文化产业带动,能人都回来了,还吸引来大量人才,村里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常住人口达到了1620人,每年接待游客十几万人。俺村已经成了全镇的中心村和先进村!”大泥沟头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武庆自豪地说。如今,大泥沟头村早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庄通过为外来人口提供蔬果餐饮、超市百货、房屋出租等相关服务,收入翻了好几番。2017年,大泥沟头村集体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0元,高出全镇平均水平近20%。
浸润在油画艺术熏陶之中,许多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当起了画师。目前,村里已经聚集了20多家私人开设的画廊。1988年出生的外村村民张有杰,2005年慕名来到画家村,进入绿泽画院学习,2010年自己开了一家画廊,现在靠卖油画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村民徐淑粉直接在村里开了间画廊,夫妻二人从网上接油画订单,自己画或雇人画,一年也能赚20多万元。70多岁的村民张公保,凭着浓厚兴趣到画院学习画画,很快小有成就,他画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像,还被陈列到了村史馆里。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协调推动下,画家、画师们也积极参与到村庄治理和文化建设中来——绿泽美术馆陈列的上千幅精品油画,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村民和游客可随时入馆参观;每周,绿泽画院都为大泥沟头村及周边村民举办亲子油画体验活动和免费油画培训班,进步快的已经可以参与画院订单作品的创作;镇上的沿街外墙,被画家们画上了巨幅中外经典油画,装扮得别样风情;村庄的村规民约,也被画师们用漫画生动展示到了村里醒目位置,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大泥沟头村华丽蜕变,2011年获评“全国文明村”,2017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泥沟头村没有止步不前。镇、村两级党组织因势利导,聚集优势资源,把全村95%的土地流转出来,培育打造了一批新的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一幅更加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品民宿“画·荷畔”是投资2000万元打造的集田园休闲、艺术创客、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的文旅项目。一开业游客便络绎不绝。“我们是被画家村的名声和优质服务吸引过来的,对年营业额达到800万元到1000万元这个目标,我们很有信心!”民俗项目负责人崔大伟说。
青岛绿色硅谷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大泥沟头村及周边小泥沟头、西石岭、苑庄等村庄的土地,建起高标准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50亩的智能温室内,蔬菜长在椰糠中而非土壤里,水肥科学配比后直接滴灌到根部,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全部通过物联网自动调控……
泽丰生态园是投资3亿多元打造的集艺术主题酒店、园林景观展示为一体的文化生态观光园。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河道整治、地形修整、水系布局,并栽种朴树、红枫、樱花等各类高档景观苗木300多种、35万株,极大提升了画家村的核心区域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如今,油画的艺术气息已经越出画家村,带动了整个张家楼镇文化产业的发展。
张家楼镇组织委员刘发华介绍说,该镇以达尼画家村为依托,提出“油画小镇”的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先后引进青岛艺博城、悦观杏坛画院、文旅融合创意园等20多个文创文旅项目,真正实现了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2017年,全镇文化产业产值2亿多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秀出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3. 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支部“1+3”“连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