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北京丰年庆中看到共同行动的可能

丰年庆 食通社Foodthink
2024-08-29


“丰年庆”听起来总像个乡村的节日,一群农人聚在一块回顾一年的耕耘,庆祝丰收的喜悦,许下对来年的希冀。这个词儿似乎离城市很远,丰收的场景早就在城市居民的记忆中淡去,我们也难将超市里的蔬果与具体的农人挂起钩来。


乡村怎样能被城市看见?我知道我每天吃下去的食物来源吗?食物和农业,可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吗?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吗?这些存续已久的疑问便成了发起“丰年庆”的冲动。


广东丰年庆自2017年由广东多家关注城乡社区发展和可持续生活的组织共同发起,坚持以小农和市民为主体、照顾环境、城乡互助。


食通社一直参与广东丰年庆,也念叨了好几年要把活动搬来北京,南北呼应。2021年,食通社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两次派出大部队前往广州交流,决定2022年在北京落地丰年庆。



虽然9月才开始正式启动筹备,但初期总是有些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展览、分享会、观影会、市集、开放麦……太想做很多有趣的活动,把更多人聚在一起,做成一个围绕可持续食农和生活议题的嘉年华。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场地的来回变更、疫情政策的变化很快就把那些过于美好的想象拉回现实。


11月17日,食通社五位同事在和北京丰年庆的共创伙伴们在线上开完筹备会后,突然被原地封控在办公室,使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感知有了更真实的体会,也对在不确定的海洋上搭建一艘诺亚方舟有了更切实的渴望。


不得不接受封控现实后,大家立马打趣是“丰年庆”这名字起的有问题。


11月底解封后,同事们又陆续被封控在家中,即便很快迎来了“解封“,疫情又席卷北京,同事和伙伴们接连病倒,在网络会议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中,我们和南方的同行一样,接受了现实:今年还是全部转移到线上吧。


于是就有了多家共创机构共同参与的跨年四周10场线上活动。


*所有线上活动均有回放,可在食通社视频号或食通社Bilibili的账号中查看。



随着伙伴们陆续康复,北京疫情趋于平缓,大家线下相聚的念头又冒了出来。于是,1月15日,食通社和盖娅自然学校、自然之友、山水、无毒先锋等伙伴来到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大本营——位于三元桥的社区店集室门口,加入北京周边的生态小农们,一起来了一场“岁末市集”,为2022年丰年庆画上了一个线下的句号。


零下10度的寒风中,食通社主持的挥春摊位的笔洗和砚台里都结了满满的冰碴,毛笔也总得拿热水解冻。看着被冻地瑟缩的摊位同事,总有过路人送来关心,一位来赶集的姐姐还送来一副温暖的手套。同事们赶紧趁着大家或关心或好奇,或是来写个“福”字的契机,送出食通社的传单,给自己打个广告。



天气虽寒,农友们还是如期赴约。曾在线上分享会中出现的顺义农友陈大姐、恋乡农场盈盈和志强、三和雨顺农场李哥等等都带着自己种出的食物与消费者见面、聊天、结为朋友。


相关文章▼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绿主张张罗了二手市集,让闲置在人群间流动。北京丰年庆共创伙伴们带着自己的书籍、报告、周边也来摆摊。市集上人与人的交流如此平常,但又格外珍贵。



我们即将告别不平静的虎年。未来,命运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吗?虽几经波折,我们还是从北京丰年庆共创伙伴、农友、读者、各个领域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中看到了共同行动的可能。


北京2022丰年庆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这次尝试达成了什么目标吗?在多方对话中实现了共同学习吗?在讨论互动中,结成了新的连接吗?在交流碰撞中,有关于未来生活更多样的选择和出路吗?希望这些问题能在未来几年得到更好的回答。如果你对丰年庆有更多想法,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萤火相聚,可不必等候炬火。北京丰年庆会是一个我们会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情,我们期待更多人加入,一起推动改变。



最后,附上2022年北京丰年庆的分享会内容,也欢迎大家在B站食通社账号中收看活动回放。


想要听听大家对过去跌宕生活的

反思与讨论?



《太喜欢微生物了!》读书会

发酵能让食物变的更美味

微生物是什么,为什么他们既能“治病”又能“致病”


新冠三年,我们为下一次危机做好准备了吗?

疫情期间,在广州、北京、英格兰、台中等地,大家观察或参与到了哪些应对危机的食物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背后,有哪些深厚的基层动员和意识转变?

是否有可能以食物为切入口,建立新型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从长远看,有什么价值?



想要了解生态小农最真实的经历?



疫情三年,生态小农场的苦与乐

小型生态农场在过去三年遇到过哪些困境和机遇?

沟通不便的情况下,小农还能抱团取暖吗?

后疫情时代的小型生态农场如何发展?


听:气候变化宏大叙事下的小农故事

宏大的气候变化议题背后,气候变化到底给李哥这样的生态农人带来了什么?

生态农人们如何单打独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应对?

从那些露天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我们是否可以读出气候变化的故事?



想要从自身生活出发

过更可持续的生活?



怎么准备一桌“高级“年夜饭

如何能设计出营养搭配又减少浪费的菜单呢?

如何既借鉴“预制”的传统智慧,还能符合现代城市生活的观念和习惯?


和去年最火的农夫聊聊怎么在家种菜

《土里不土气》作者蚊滋滋(土地保育者&里山耕食生活实践者)和三位种菜小能手分享自己的种植、堆肥等实践,交流与家庭菜园有关问题。



想要知道行动者们已经实践过的

和正在做的事情?



当有种的农民遇上寻种的吃货

寻种路上的故事(在田间乡野,寻访老种子的原因、付出与收获;老种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如何借由种子跨越城乡地理边界,重新链接土地与他人?)

种子的重生——农夫与吃货的碰撞


艺术与种菜能碰撞出怎样的行动?

在我们建立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种植与食物生产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艺术家为什么会对种植、食物生产、土壤等感兴趣?

是否有可能以食物为切入口,建立新型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可持续、气候变化等抽象概念怎样在具体的艺术行动中被实体化?



 

北京丰年庆共创团队


食通社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农民种子网络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王珏

郑圆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

无毒先锋


统筹:房园

排版:十五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气候|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在看」,分享美味知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