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和河北跃进剧团学生谈学戏

梅兰芳 梨園雜志 2022-07-30

今日推送之《和河北跃进剧团学生谈学戏》录自《人民日报》1959年7月7日,为梅兰芳先生对河北跃进剧团青年演员的一番谈话,从表演、练嗓方法、化妆方法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上次我看了你们三出戏:  《杜十娘》、《三岔口》和《穆桂英挂帅》,都演得不错,可见你们的演技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说明你们的老师们一定费了不少的心血。你们只要按照这条正确的道路一步步地向前走,是不会不成功的。


 你们问我在《穆桂英挂帅》里,跑圆场时脚不外露,很好看,有什么窍门?其实这没有什么窍门,只是由于幼年的腰腿功夫,圆场跑得越快,步法越要碎而匀称,如果跑的步法忽大忽小,就会露出脚来,也就不美观了。你们还问我投水袖怎么那样准确?我只能这样回答:大概是戏演多了,演得熟了,熟能生巧,就容易找到一个比较准确而合适的动作。戏曲艺术是有着它自己的一套表演程式和规律的,我们首先要掌握了这个程式和规律,配合着剧中人的情感,灵活运用,有时可以这样投袖,也可以那样投袖;有时可以这样亮相,也可以那样亮相。换句话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允许你自由活动的,最要紧的是要跟戏紧密结合才行。我在一九三五年去苏联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先生看了戏,说中国的戏曲表演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演一个新排的戏,要一下子就找到最准确、最合适的动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穆桂英挂帅》里水袖的运用,你们夸我做得好看,其实,我正在不断的摸索,今天这样做,明天又换个样子试试,有些地方我自己还不满意,也正在“找”呢。


梅兰芳之《穆桂英挂帅》


 一个演员的成就,全靠本人幼年的基本工要练得结实,首先从传统的优秀节目学起,因为这些传统的好戏,都是经过许多前辈们精心的创造和加工,都能够替青年演员在表演技术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幼年学戏时期,虽然什么戏都应该学,所谓多多益善,但一开始不要“行当”学的太多。学的太多了,就怕每样都不能深,不能透,变成多而不精。等底子打结实了,再向“多面手”发展,那才有用呢。至于某人该先学什么戏,那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条件作适当的选择,这是老师们的责任,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会给你们安排得很好的。


 我从小就爱看戏,一直到现在对于看戏还是有很大兴趣,所以我常常把多看戏的好处介绍给青年演员,希望他们什么行当的戏都看,什么剧种的戏都看,看到演得好的戏,当然能够丰富自己的表演,看了演得坏的戏,也不要感到失望。好坏有个对比,就知道别人走错了路,  自己可以不再犯同样的毛病。做一个演员,就是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


 河北梆子这个剧种,艺术的蕴藏是很丰富的,京戏里有很多东西是从梆子里吸收过来的。拿于连泉先生的表演来说,他就吸取了不少梆子的传统艺术而成为京剧花旦主要流派之一。目前戏曲界有一种风气:道白和锣鼓点向京戏学习,化装向越剧学习。吸取兄弟剧种的好东西,这是对的,如果因此丢掉了自己的特点,破坏了自己的风格,也是值得考虑的。我觉得河北梆子还是应该用自己传统的道白和原来的锣鼓点,这样,才符合“百花齐放”的精神。过去,河北梆子和京剧同台演出,观众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剧种的不同之处,例如梆子的唱腔比较高亢,动作比较夸张,道白的语调也显然跟京剧不一样;而这两个不同的剧种,同样为观众所喜爱。今天,我赞成的是兄弟剧种在艺术上的交流,反对的是不经过融化而生搬硬套的模仿。


梅兰芳与徽剧小演员合影


 以上讲的是表演。还有,移植兄弟剧种的剧本,也应该根据剧种的特点、风格加以变动。有些变动的地方,不一定是为了好坏问题,而是各剧种的风格问题。我最近演的《穆桂英挂帅》,就是从豫剧移植过来的。在豫剧的末一场里,穆桂英有几十句唱词,台下听得很痛快,可是放在京剧里,就不能这样安排了。所以,我只唱了八句原板,这并不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怕多唱,即使是其他青年演员来演,也不可能唱几十句,这就是风格不同的关系。


 青年演员有生理上的变化,必然要经过一个“倒仓”阶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倒仓”时间有长有短,是因为各人的体质不同的原故。在“倒仓”期内,有的主张要多唱,据说,唱的越多,嗓子出来的越快;有的主张不宜多唱,应该休息,对于饮食寒暖格外小心,让声带很自然地逐步恢复过来。我认为前一种的主张是不科学的,我同意后一种办法。


 学生的吊嗓子,初期调门不宜太高,逐渐往上长,这对声带来说是有利的,如果嗓子上不去,硬要往上长,学老生的就会逼成一条左嗓子。还有,武工练过头,会把嗓子练“横”的,除了有些基本工人人都要练之外,如“拿顶”“翻大跟斗”等等,都是以武工为主的武生、武旦的专修课目;以唱工为主的老生、青衣就可以不练。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保持现在这点嗓子,大概是有两种原因:第一,在幼年没有把工练过头:第二,我用嗓子一贯是顺着自己的声带来发挥,不去违拗它,唱哑了,等恢复后再唱,在平时我还知道保护嗓子,尤其在演戏以后,不吃冷的东西,不让脖子吹风,这两点我是一直注意到今天,没有敢忽视的。我看到有些地方戏的中年演员,身上功夫挺好,脸上也有戏,就是嗓子唱“劈”啦,这可能是因为过去要跑码头,演出场次太多,演员唱累了,得不到休息,还要继续唱,所以不容易恢复原状,也可能是某些唱法对声带不太健康,为了提高调门,就把假音逼得太利害了,声带受着许多过强的刺激的原故。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


 关于旦角化装的学习,由于各人的脸型不同,最好请别人介绍经验,再根据自己的脸型来贴片子、搽水粉、画眼睛、画眉毛。台的大小和观众的距离,跟我们的化装关系都很大,在大剧场演出,观众离舞台较远,眉、眼都要画得重些,画轻了,远处就看不清楚。相反的,在小剧场里演出,观众都坐得很近,眉、眼又不能画得太重,必须画轻些,才显得面目清秀。台上灯光的强弱,也和化装很有关系。灯光强的,眉、眼要画得浓些,胭脂要搽得深些,否则远处的观众就看成模糊一片了。脸上有缺陷的人,譬如脸稍歪,嘴稍斜,面型过长过圆,眉眼过高过低,都可以在化装时把它纠正过来。脸太胖的,可以把片子往前贴,脸太长的,可以把发网盖点上额,下颏再涂点赭色,那样,远看就显得脸短。脖子不宜搽得太白,搽得太白会显得脸更长了。眼睛小的,有法子画得大些,印堂、鼻子过于平扁的人,应该多上点白粉。


梅兰芳《生死恨》后台化妆照片


 以上讲的都还是些零零碎碎的意见,只是供你们参考。最后,希望你们多听党的话,多听老师的话,多找老艺人领教,能教的请他们教一教,不能教的也请他们谈一谈表演经验。注意身体,保持嗓子。今后你们再来北京的机会一定很多,我想,我再看到你们的演出时,一定更有进步了!


(《人民日报》1959年7月7日)


-阅读链接-


梅兰芳渡美过东三日记

梅兰芳新戏《西施》记

梅冷生:记梅兰芳

梅兰芳谈怎样保护嗓子

梅兰芳谈戏曲照片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