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连环套》中的窦尔墩:最后结局到底是什么?

吴晓铃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戏剧电影报》载《窦尔墩拾零》一文,提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和海兰泡隔江相对的爱辉县内的关于窦尔墩的民间口头传说,这在民俗学上是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的。

 

 关于窦尔墩的传说,似乎揭举得最早的应该是蒋瑞藻的《小说考证》,然而他也只是根据《阙名笔记》一书。(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原著,也不知道撰人的姓氏。)其后,我见到的一篇署名勰卢写的《蒋瑞藻〈小说考证〉正误》则是繁征博引,资料丰富。


 他指出《阙名笔记》是抄袭并篡改《康熙南巡秘记》的,认为:“情节文字,无一不同,其偶有不同处,便显露出杜撰痕迹。”他又指出记录窦尔墩逸事的书籍除了《清稗类钞》不知转录何书以外,其余如《阅微草堂笔记》、《秋坪新语》和《蝶阶外史》的著者都和窦尔墩同是康熙间的献县人,既同时,又同乡,所以翔实可信。在我接触到的资料性质的文章里,勰卢这篇是很有分量的,60年代初,几位朋友和我曾经试图总结郝寿臣先生的表演艺术,先后出版了《郝寿臣脸谱集》、《郝寿臣演出剧本选》和《郝寿臣铜锤唱腔集》三书。此外还完成了一部稿子,是记录他的表演心得和体会的。


郝寿臣之《连环套》

 

 我还记得其中有翁偶虹兄的《白绫记》(即《审李七》)和我笔受的《捉放曹》、《连环套》。我曾把《连环套》摘要写成一篇小文《杂谈〈连环套〉》,其中,郝先生在关于窦尔墩的问题上有很精到的见解,我在这里抄录一段:


 「《连环套》这出戏的故事内容取材于通行本《施公案》的第七集第一回到第九回和第十七回到第三十四回,在《施公案奇闻》里所叙述的窦尔墩的故事,并非完全出于想像,而是采掇了当时在民间所流传的许多不同的传说加以改编的。


 我所看到的记载窦尔墩故事的书籍,除了戈涛的《献县志》和《施公案奇闻》外,有纪昀的《如是我闻》卷三和《滦阳续录》卷四,张景运的《秋坪新语》卷三,《蝶阶外史》卷二,《清稗类钞》“盗贼类”(《梵天卢丛录》卷二十八和这条相同),《康煕南巡秘记》(《小说考证》录自《阙名笔记》的文字和它大体相同)……根据这些材料来看,都足以说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马连良、王长林、郝寿臣之《连环套》


 头一件是,窦尔墩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且是一位反抗民族压迫的英雄。传说他的真实名姓叫做窦开山,乳名叫做尔敦,或作尔东,又作二东。他的哥哥叫做窦大东,妹妹叫做窦金莲,是河北省献县人。兄妹三人全都¨矫捷善斗"。窦尔墩以一段比武较量的因缭和石姓的次女婚,他的岳父原来是抗清而死的瞿式耜的部将。他受到岳父的教育,时时刻刻怀着“三户亡秦,我则不能;博浪一椎,庶几有当”的志愿。


 第二件事情是,窦尔墩曾经进行过有组织的起义斗争,他的人很多,也都非常英勇,不过并没有关于连环套的记载,只是说他的活动范围在河北和山东境内。他所使用的兵刃是双刀,而且还擅长骑术;他有一匹名马能够日行八百里。传说他在玄烨(清圣祖康煕)南巡到沛南的时候,只身夜入行宫,把喀尔喀贡进的“赤骐马”盗出,“一夜驰五六百里,至河南境,天尚未明”。


 第三件事情是窦尔墩的最后结局,在传说中很不一致。有的说在他的妻子死去以后,他出家做了和尚。有的说他由于母亲被执入狱,亲自投官被杀……」


 这里,我只谈一谈窦尔墩的收缘结果。除了郝寿臣先生举出的种“最后”以外,勰卢还提出第三种传说:“二墩乃五公山人弟子。山人名馀佑,新城人;受业孙夏峰,学兵法。明亡,山人抱灭国之痛,杀父之仇,椎心泣血,蓍《乾坤大略》一书,以待机会谋恢复。自尽杀仇家三十余口后,新城不能居,乃避居献县。一日,游野寺,与二墩斗,二墩不敌,遂北面称弟子。山人固精技击,能蹲身一跃丈许。著有《十三刀法》,王源所撰《山人传》可证也。二墩自师山人后,卒折节向善,不为盗;行刺之举,盖犹山人之志云尔。”这里把窦尔墩描绘成像是《除三害》里的周处了。


 事实是,窦尔墩是就义了的。


周瑞安、金少山、王福山之《连环套》

 

 据国家档案局的明清档案馆所藏的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九月二十日辛未(1717年10月24日)的汉语《起居注》里的记载:


 步兵统领隆科多将行劫年久、极其凶恶之贼窦尔墩拟即凌迟疏。上曰:“事著依议。此案内庄头王六系太监梁九公家仆,何以得做钱粮庄头?将王六挑去脚筋,充发!”

 

 这个材料是友人金寄水兄见告的,不敢掠美。由此想到,档案里保存下来很多珍贵的有关戏剧的资料,例如清代的升平署档案中的《恩赏日记档》便记载着宫内每天演出的剧目和演员名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做出不少对于撰写近代戏剧史有益的工作。

 

 复次,窦尔墩的事迹是非常悲壮的,应该有一个新的剧本,来代替所谓头二本《连环套》。当年杨小楼和郝寿臣两位大师也曾把清逸居士和吟碧馆主写的两个三四本《连环套》糅在一起,但是没有成功,只演出了三场。如果我们不受旧剧本的束缚和限制,根据史实和民间传说,以窦尔墩为中心人物,让石老将军和他的二姑娘、大东哥哥和金莲妹妹穿插其间,可能还是一个系列剧的好题材呢!


(《吴晓铃集》)


- 历史推荐 -


回忆师父王瑶卿:旦角演员“七分扮,三分唱”

几个老生的嗓音谈:“假如实在需要个轨范的话,就学叔岩没错”

舒适、岑范忆说马连良:自香港返回大陆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所谓票房与票友:“不懂戏的人,还是不要去学什么戏”

忆拍摄《荒山泪》:“程先生这么胖这么大!怎么拍?!”

说京剧旦角表演的诀窍:“似可不必讳疾忌医,把跷功全废”

《傅雷家书》中一些关于戏曲的段落:“本身已没有前途,改它干什么?”

梁实秋:京剧能传下来就是靠的这点娱乐的价值

谈京剧编导:“有的导演,甚至对京剧根本不熟悉,却硬来执导京剧”

“把子许”许寿昌回忆录:“好演员还得有好把子,那才能演好戏!”

我看过最好的《大 ·探 ·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谭、裘、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