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小冬:使人慑服的女人

秦绿枝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余叔岩的余派艺术虽已流传广远,现在的京剧老生演员都以归宗余派为自豪,但真正亲炙过余叔岩本人,成为他入室弟子的并不多。据我所知,有杨宝忠,就是后来因倒嗓改拉胡琴,反倒成了此中翘楚的那位。

 

 还有陈少霖,陈德霖的儿子,余叔岩的妻弟,极有可能得到过姐夫的指点,却不怎么有出息。谭富英也来请教过。据说余叔岩看在他祖父的面上,倒很愿意倾心相授。但谭家当然要以谭派正宗自命,不能全走余叔岩的路子,得益肯定也是有限的。


余叔岩便装照片

 

 前几年刚去世,票友出身的陈大濩,对余派精研生。当年他曾不辞辛苦,到北京后辗转托人说项,终于见到了余叔岩。此时余叔岩已病入膏肓,有气无力地对陈大濩说:“你来晚了,我教不动了。”(大意如此)陈大濩只好废然而返。

 

 李少春是正式拜过余叔岩,又正式学过几出戏的,但他以文武全材为号召,而且演武戏的时候又比演文戏的时候多,所以余派的唱,在李少春那里是听不出什么究竟来的。

 

 真正把余派的唱发挥到一个新的水平,并能在个极短的日子内,像时下某个巨星唱的流行歌曲那样风靡海上,而使原来许多学唱老生戏的人都心折而又慑服的,却是一个女人:孟小冬。


 孟小冬出生于南方一个戏剧家庭——孟家。这个家庭的成员行当俱全,以前常在上海的大世界、先施公司的游乐场演出。我看过孟家班的戏,领头的叫孟鸿茂,我说不出他应该算哪一个行当,只晓得他卖座的戏是《欧阳德》,这是小说《彭公案》的一个怪杰,戴黑眼镜,穿皮马褂,手拿旱烟管,本事可大得不得了。好人在万分危急时,只要欧阳德一出现,立刻转危为安。


孟小冬之《珠帘寨》

 

 孟小冬大概是孟鸿茂的侄女儿,小时候也在大世界唱过戏,不久就成为很有名的女老生。据内行说,这时候的孟小冬,虽然嗓子好,扮相好,但是南方海派的味道,不正宗,也就是品位不高。如要修成正果,必须到北方去经受考验。孟小冬决心到北方去,她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怕北京人嫌她是“野路子”,所以先投在谭派名票程君谋先生(已故电影演员程之的父亲)的门下。据程君谋先生对人说,把孟小冬的路子拨正过来,比教个初学唱戏的人还要难。

 

 孟小冬终于在北方(包括天津、北京)站住了脚,同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她终身的事情,就是与梅兰芳同居后又分居。这件事为后来写京剧文章的人,尤其是写有关梅先生艺术生活时,怕有损他的盛名,都有意避而不谈。当代的京剧理论家徐城北写的《梅兰芳》一书写了这件事,不知反响如何?我现在也提到这件事,也许要受到某些人的指责的。但我认为,写梅兰芳可以不提孟小冬,写孟小冬却不能不提梅兰芳,因为这一段很难说得清谁是谁非的恋情,使孟小冬本来就很倔强的性格变得更孤傲了。也许这又反倒成了她发誓要在艺术上狠下功夫,唱出自己的天下来的动力,坏事变成好事,否则就没有后来为京剧迷津津乐道的孟小冬了。


梅兰芳、孟小冬之合影

 

 孟小冬请人向余叔岩表达了拜师的恳求。余叔岩看了她两天戏,竟欣然同意,说:“我收了。”从此孟小冬就日夕守候在余叔岩的身边。想来余叔岩那时的教戏方式决不像后来的戏校老师授课那样按时按刻的,而是精神一上来了,就说上一通(内行叫“说戏”),或者略为比划(做点手势动作)一下,重要的在于学戏的人自己潜心领悟。孟小冬晚年居香港,有不少人向她学戏,不知有没有人记录她当年在余门立雪的经过。要是有的话,真是戏剧界难得的珍贵史料。

 

 孟小冬在余家的深造,成绩究竟如何?她终于交出了答案,就是1947年杜月笙过生日时演的那两场祝寿戏,与裘盛戎、赵培鑫合演了《搜孤救孤》。那时我自然没有资格能得到中国大戏院的一张票子,那怕没有座位,站在那里听一听也不行。那时我家甚至没有无线电,是到本弄一个亲戚家里去听现场直播的。听完了,我觉得我魂灵儿也随着孟小冬的声腔而去了,以后终日萦绕耳际的就是孟小冬唱的那段原板“娘子不必太烈性”。

 

 我还听人说,当孟小冬演出时,所有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用不着再去问他们的观感如何?也许他们会感到无话可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暗暗心服的评价,不过不肯说出嘴来。

 

 不知当时梅先生有没有聆听?恐怕他是绝对不到场子里去看的。祝寿演出的策划者也有意将他们两人的戏分开,不同台。但听听广播,至少也该有一点欣慰之感。


孟小冬于杜月笙六十寿辰堂会演出《搜孤救孤》旧影

 

 应该怎样来描述孟小冬那天的表演?我认为,笔墨是难以形容的,只有看过方能领会,至少也应该听听她的录音(已制成盒带)。我勉强可以说出这几点:


 一、孟小冬是女的。女的唱老生,总难免有雌音,孟小冬没有,而且唱起来有力度,每个字咬得准,放得足,又摇曳生姿,所谓吞吐有致,犹如抛珠子,不是掼石头。


 二、孟小冬的嗓子好,学余叔岩,只能传其神韵,不能完全按照余叔岩晚年的唱法,该有装饰音也要有装饰音,该要在台上取得哄堂的效果的时候,也要争取有效果。但整体是落落大方,浑成一气,丝毫没有故意卖弄的痕迹。

 

 三、孟小冬每当唱的时候,台下几乎静得听不见点咳嗽声。但一句或一段唱完,彩声如雷爆发,从头至尾,数不清有多少彩声。

 

 四、与她配戏的名票赵培鑫,本来唱马(连良)派,至此改学余派了。


 五、沪上各大票房,每逢聚会,竟是一片“娘子不必”声。孟小冬这次露演的颠倒众生,由此可见。


(《戏迷说戏》)


- 历史推荐 -


杂谈“嘎调”:“谭富英不能嘎调,实为盛名之累、白璧微玷”

追忆名伶孟小冬:早年经常演不大“归路”的戏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孟小冬:余(叔岩)老师逝世后感想

孟小冬、金少山之《捉放曹》纪实

冯耿光、梅兰芳、孟小冬

1942年孟小冬访谈录:多病连累嗓子,喜欢摄影,难唱《探母》

梅兰芳、孟小冬合演探母

余叔岩女儿谈父亲的女弟子孟小冬

刘曾复谈孟小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