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光年间名伶记:程长庚、孙菊仙及崔灵芝

陈庆溎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今日推送之文录自《谏书稀庵笔记》,作者陈庆溎,即陈恒庆,为山东潍县城里松园子街人,1873年(同治十二年)乡试中举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进士及第。在京都做官20多年,归里时,已年近七十,曾就自己在官场所见所闻,以小说、杂文笔记下来,于民国六年(1917)集结成书,名其书为《谏书稀庵笔记》或《归里清谭》。


 又记京师伶剧事云:“咸同间京师名优曰程长庚,以文人不得志降为此业,持身严正,一介不苟取,名其室曰‘四箴堂’,扮老生脚,喉音高亮,演昆曲则平上去入,字字能叶,予犹及见之,菊部称曰‘大老板’。每逢戏园演剧,初开场时,十六七岁优伶,白面拭粉,华衣饰体,群立于场上,作倚门之态。于是纨绔子弟,轻薄狎客,神游目击,望眼欲穿,至四五出以后,后台呼曰‘大老板到’,则倚门之伶,潜身远避。每年冬季,长庚则演《汉室三分》全剧,不袭《三国演义》之说,按陈寿《三国志》演之,忠臣义士,俨若再生。予见时,已年逾六旬,口齿已落其三四,咬字微觉费力。其徒汪桂芬、谭鑫培,只能效其落齿时之音,其中年之音,不能仿佛,所谓调高寡和也。长庚之孙,幼赴德国学校肄业,言语文学,尽能通晓,归国后为外交部(按:应作外务部)译官,保为道员,先尚讳言家世。今共和告成,五族不分等差,缙绅大夫乐与订交,予闻之而喜。”


“同光十三绝”之程长庚画像


 又云:“《聊斋·胭脂》一段,为东昌府之实事,正值蒲留仙应试之时,结此案者为提学施愚山闰章,留仙之师也。清末《聊斋》一书,入于大内,慈禧太后喜阅之,命京师名优孙菊仙排演《胭脂》一剧,一日才得演毕。去鄂秋隼者为朱素云,年韶貌丽,平日善学苏黄书法;去胭脂者为杨小朵,温秀如处女,其父曰老朵(按:杨朵仙也),貌亦美,去此剧之卖花婆(按:本作龚王氏,非卖花婆也)。演剧时与其子相调笑,令人解颐。去施愚山者即孙菊仙,宫内戏具咸备(京语曰切末物),城隍将出,有高鬼,着孝衣长二丈,孝帽高二尺,矮鬼以小儿披发载面具,跳跃而出,以及刀山血磨,群鬼舁之,利锯钢叉,立于台前,灯火惨淡,呜呜作鬼鸣,令人毛骨悚然。至尾声则笙管作喜音,胭脂乘彩轿于归,鄂郎披红簪花,襕衫官靴,乘蓝轿,县官亦乘轿相送,鸣锣开道,俨如实事。太后大悦,赏赐极优,外间戏园演之,攒头而观者,几无容足之地。惟留仙所撰判文数百字,孙伶据案宣读,为时颇久,俗人不能解,有沉沉而睡者。予为孙伶改之,唱一段,说一段。孙伶声音彻亮,善唱皮簧,此后听者击节叹赏,不复思睡矣。一日,宫内再演,太后赞曰:‘改得好。是何人所改?’孙伶奏称自改,不敢以御史观戏上闻也。孙伶亦解人哉。”


八十八岁时之孙菊仙

五十八岁时之孙菊仙


 又云:“予在京时,名优有三灵芝,曰丁、曰李、曰崔。李美秀而文,不善歌而能作小诗,颇有雅趣,河间府献县人,不知其乡有纪文达,予乃赠以《纪氏五种》一部。丁则善唱戏而貌微寝。崔则无美不备,令人见而神倾,以故声价极高。一日予凌晨赴城署,出正阳门,见数十人立于桥上,似将迓予。旋见众人罗跪车前,呈递呈词。予略阅之,谓曰:‘到城听断。’乃相率至城署,细阅所诉,乃两戏班争崔一人。此曰:‘崔先受我三百金,允入班唱戏一年。’彼曰:‘崔旧在吾班中数年矣,不辞而行,实不合理,即索三百金,亦愿予之,何故舍旧而新是谋。’崔言彼所得三百金,业已用罄,无力偿还。予谕之曰:‘此事易易耳,每日为两班演唱,或先或后,听汝自便。都中皆夸汝为美人,又夸汝歌喉,谓能绕梁三日,一日演两出,吾知听汝戏者,仍趋之若鹜。且一岁得六百金,视宰相年俸尚优,岂不善哉。予知两班无不乐从。’两班齐声曰:‘遵断。’崔曰:‘多得金固好,惟一日演两出,恐劳累以死。’予厉声曰:‘人皆爱汝,予独不爱汝。劳累以死,正合予意。遵断勿得违,违即笞尔两臀。尔身为优伶,亦当保尔臀也。’群笑而退。僚友谓予善作游戏文字,第谑而虐耳。此后日演两出,园主及观剧者,啧啧颂予功德。予曰:‘功德止此耳。’”可供谈伶界旧事者之参考。


(《谏书稀庵笔记》)

 

- 历史推荐 -


京剧唱腔的“韵味”:为什么许多人听了戏,仍不能感知韵味呢?

我想侍候言慧珠;张君秋抢救谭富英

有关京剧音乐:“最高妙的音乐不能受曲谱的限制”

余叔岩婚礼中之花花絮絮(1935年)

票友分三派:存古派、研究派与折中派

闲话票友:“尤其是旦行的票友们,要特别慎重”

说马连良:“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戏剧艺术家”

“周信芳只有一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天气变化与唱戏:冻不死的花旦,热不死的花脸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人,对国剧和梅兰芳自有公正的考量”(答客问)

说言菊朋唱片:壮年之唱平正过于余叔岩,晚年的东西真要不得

谈萧伯纳对戏曲锣鼓的指摘:“我觉得梅兰芳这个回答太蠢了!”

关于锣鼓的笔战:梅兰芳答萧所说“昆曲中亦有不用锣鼓者”到底对不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