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马连良:“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戏剧艺术家”

张艾丁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马先生和我第一次正式结交,是一九五六年三月,我被派到北京京剧团,帮助他排演老舍先生改编的《十五贯》的时候。在北京,案头工作已经开始了。不久,剧团要去南方旅行公演,我也去了,目的还是为了排戏。

 

 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十五贯》没有排成功。马先生和我,对此都感到异常惋惜,当时的北京京剧团,除马先生外,还有谭富英、裘盛戎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我曾向马先生提出,他们三位可以排一出合作的戏。马先生欣然同意,并且提出了《三顾茅庐》,谭、裘二位也很赞成。在南昌,我初步整理了剧本。回北京后,曾经排练演出过;由于阵容齐整,效果很好。在后面的《火烧博望坡》中,我建议采取过去我们在李万春的《戚继光斩子》中用过的,由检场人扮军士,当场撒放火彩。马先生一听,说这个想法很好,马上就采用了。演出时,这点改革,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马连良之《借东风》

 

 一九五六年,我随同北京京剧团到上海、杭州、南昌、九江、南京等地。在这段期间,我看了他们不少的拿手好戏,既欣赏了优美的艺术,又增加了不少京剧知识。此外,和这些名演员常在一起,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马先生,谈到他过去的艺术生活时,讲了很多宝贵的舞台经验。当时,我就想:如果剧团中也有一位许姬传先生,随听随记,那么,在我们的戏剧艺术宝库中,一定会增添一大笔宝贵财富。


 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也曾几次去过北京京剧团,每次都停留一两个月。时间虽不很长,但每次我都从马先生那里学习了不少东西。


 一九六一年,我被正式调到北京京剧团工作,和马先生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特别是一九六三年底到一九六四年初,在我们共同合作排演现代戏《杜鹃山》的时候。


 裘盛戎、马连良、赵燕侠之《杜鹃山》

 

 《杜鹃山》的主角乌豆,是由裘盛戎扮演的。剧中有个不大主要的角色:农民郑老万。马先生自告奋勇,非演这个人物不可。当时,我们很为难。但马先生说:“没关系!虽然这个郑老万既不是第一号人物,也不是第二号人物,甚至还不是第五、第六号人物,但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使之成为真正起到陪衬作用的一片绿叶的!”


 果然,说到做到,每次排戏,他必准时到场,而每次排演他那两场不很多的戏时,他总是严肃认真,丝毫不苟,而且,为了求得更好的效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试演,直到比较满意时为止。在排演场外,他对于这一人物,也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


 比如,他设计的这位老农的手中,经常要拿着一根带烟荷包的短旱烟袋,还得不时吸上几口,抽完后,要抬起左脚在鞋底上磕烟灰,然后转动烟袋,将烟荷包缠了起来,插入腰带中去。他没有用过这种烟袋,不论是拿在手上,还是含在口中,都很别扭。于是,他经常拿着、抽着、练着。最后,这件小道具,在他手中,不但运用自如,而且还使人感到,如果他手中没有这根烟袋,郑老万在舞台上的形象,就像缺了点什么似的!


裘盛戎、马连良、赵燕侠之《杜鹃山》

 

 在正式演出中,马先生的表演,也确实使《杜鹃山》增色不少,后来,马先生还和张君秋合演了现代戏《年年有余》,也来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从马先生参加演出的这两个现代戏中,就可以充分证明马先生对于戏剧改革,不但积极赞助,亲自参加,而且不畏艰苦,勤学苦练,终于很好地完成了舞台任务。

 

 有人说,马先生扮演的人物,都是以风流儒雅、潇洒飘逸见长的。其实马先生所创造的舞台形象,不但有诸葛亮、宋士杰、王延龄、乔玄等,而且还有《海瑞罢官》的海瑞、《清风亭》的张元秀、《九更天》的马义等,他们都是各有千秋,难分轩轾。这就足以说明:马先生是根据具体人物,进行具体创造的。

 

 在京剧表演艺术上,马先生也是一位全才,不论唱、做、念、舞,都各有其人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再加上一大批独创的、经过千锤百炼,久已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马派艺术!


马连良、谭富英之《草船借箭》

 

 经过多年的交往和观察,我发现马先生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就是在戏剧的其他方面,也都是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

 

 比如在他参加设计的唱腔和器乐伴奏方面,都是经过精雕细刻,反复演唱的。因此,使人听了,确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

 

 对于服装,不论是头上戴的,还是身上穿的,都能独出心裁,有所革新。直到今天,还有来京学习马派剧目的,不但是剧本、表演,就连马先生所穿所戴的,也都照样描绘下来,以备回去重新制作。

 

 关于舞台装置,比如他所用过的台帐和底幕——就是一般称之为“守旧”的,以及桌围椅帔等,也都是自行设计,色泽优美,图案典雅,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要求综合起来的各种艺术成分,必须谐和一致,浑然一体。显然,马先生是掌握了戏剧艺术这艺术规律的。

 

 除去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外,戏剧还是一种集体艺术,是通过集体的艺术劳动来完成创作任务的。这就是说,集体创作,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因此,它坚决要求整体性。

 

 在戏曲界,真正理解这一点,并且能具体地见之于行动的,确实是凤毛鳞角,屈指可数的。

 

 比如,有的著名的演员,认为“观众买票,是专为来看我的表演艺术的,至于其他配角,无所谓,观众又不是来看他们的。因此,在我的剧团里,缺了谁都成,缺我不成!”


马连良、张君秋之《秦香莲》

 还有的演员,生怕人家夺了自己的戏,就宁愿演出质量低点,也不愿意和有成就的演员同台演戏。

 

 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有同台演员,各尽其能,发挥所长,那么,演出结果,才会众星捧月,相得益彰。乐队之于演员,情况也是一样。

 

 我觉得,马先生是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并且从来都是见之于具体行动。比如,马先生演出的每一个戏,都是选择最好的演员来同自己配戏的。为了保证质量,过去,他还宁愿到剧团外面去请人来合作。甚至剧中的龙套和宫女丫环,他都要选择那些严肃认真、精力充沛的人。他不但选择人,而且对于参加演出的每个人,从头到脚,从化装到服装,以及手中的道具,都有严格的要求,绝不马虎。稍有不合,就让改过、换过。

 

 因此,看了马先生所有的演出后,人们都会感到舞台上是个演剧整体,完美异常,无懈可击。

 

 而所有与马先生配过戏的演员,经过他的教诲和熏陶后,在艺术上,都大为提高。如张君秋、罗惠兰、李世济、李毓芳、马长礼、周和桐等同志,都是极为明显的例证。就连在他手下扮演龙套和宫女丫环的,也都有其特色,绝非一般剧团所可比拟的。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马先生也深刻理解“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一真理,并奉为圭臬的。因此,他心甘情愿地在张君秋主演的《状元媒》中,扮演吕蒙正;在《秦香莲》中,扮演王延龄;甚至在裘盛戎主演的《杜鹃山》中,他扮演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农民郑老万。他不但参加了演出而且也发挥了个人的特长,使这几个戏都为之增加了色彩,获得了更好的演出效果。

 

 总之,马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杰出的舞台美术家,独创的音乐设计家,和循循善诱的戏剧教育家。而所谓马派艺术,实际上是综合了这一切特长,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演剧体系的。

 

 因此,我认为:马先生是位全知全能的戏剧艺术家。


 一九八四年六月六日


(《马连良舞台艺术》)


- 历史推荐 -


冯小隐:妄改成法的马连良(1938年)

细说京剧《春秋配》的情节与版本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还是货真价实的“伶界大王”吗?

论样板戏:“我不认为英雄是超凡入圣的神人”

怎么办:京戏日渐单薄,因为不正经的戏被观众疯狂欢迎

舒适、岑范忆说马连良:自香港返回大陆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小议俞派小生唱法:昆曲小生不可“多脂粉气,少阳刚味”

京剧伴奏中的“板”:“制板之木,以紫檀为上品,名曰檀板”

1933年京剧与歌曲的混搭(胡蝶演唱的《您不见》《最后一声》)

所谓京剧:“应当给它怎样的地位?是否应当完全打倒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