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莫 非
摄影师/建筑设计师
2019开眼短视频国际影像大赛个人风格类最佳视觉效果奖
我叫张莫非,今年31岁,常驻江苏苏州。做过7年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如博物馆、医院等。转向影视行业后从事视频领域的工作,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我的视频拍摄方向一是地产建筑,二是旅拍。目前我组建了一个四人工作室,正在运作中。👇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跳转观看 👇
Q:作为常跑国外的职业旅拍摄影师,国外拍摄有哪些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环球旅拍的话,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是考验整个项目的执行度。比如面对陌生的环境与语言中,如何在甲方规定的时间、预算里,完成拍摄。因为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项目,都有时间和预算限制,在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我们需要拍摄一个博物馆的素材,而拍摄那天遇到博物馆闭馆休息。这样就会导致拍摄素材中缺失了这个部分的镜头,你就得想办法灵活解决。比如跟博物馆的人协商能否进去拍摄,或者先拍其他地方的素材,结束后再回来补这个镜头。国外旅拍更多考验自身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只是一个拍摄技术层面的问题。
我的第一单大概是在17年,客户就是看到了我在平台上发布的作品,来找我合作。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有意识地去记录自己的旅行,虽然出发点可能只是拍着玩儿作为记录。但后续会在各大平台上分享,这个“分享”的过程就是让别人“看见你”的过程。刚开始的阅览量 、粉丝量或许不是高,但总会被人看到。
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我自己的视频,朋友看见后就会转发给他们的朋友。从将某个平台、渠道运营好,再向外扩展。渠道多了,曝光量也就大了。目前所接触的商单,除了朋友之间的推荐和介绍,还有很多来自认可我的甲方朋友。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自然而然的也有了更多的拍摄机会。
除此之外,在你的粉丝量达到一定阶段之后,除了商业拍摄,经常会作为KOL受邀参加一些拍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里,要多和其他一些比较优秀的创作者交流,以及要和活动主办方维护好关系,渠道不是固定的,可以主动去向外扩展丰富它。
Q:作为KOL参与旅拍活动和拍商业旅拍项目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吗?
例如我之前接到过几个航空公司的活动邀请,他们开了新的航线,会组织一些不同渠道的KOL,例如短视频创作者、传统媒体来体验。
没有脚本,也没有策划,也没有提出任何明确的拍摄要求。不会干涉你的任何创作,自由度很高。我们只需要把自己在沉浸在这趟旅程中,将自己在旅程中的感受融入到拍摄中,后期再二次创作成自己的作品就行了。
👇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跳转观看 👇
▶ 商业拍摄过程更严谨
商拍通常在前期会有一个完整的策划,和很详细的脚本内容。摄影师到地方后,按照脚本内容严格执行拍摄。尽管有时前期没有定下视频的后期方向,但也会明确拟定需要的画面。摄影师就可以先把镜头需求拍完整,多准备一些素材。“多拍一些素材”这一点,我觉得无论是商拍,还是自己拍着玩儿都可以贯彻执行。不仅仅是指题材上方面,拍摄手法、角度上都可以多增加一些不同的方向,丰富加深画面的表达,例如微距、航拍、运动相机视角等。
Q:作为旅拍中必不可少的航拍,新手如何快速提高航拍技巧?航拍技术层面不算难,就是镜头各个方向的推拉运动组合。重要的就是阅读说明书,不只是学习航拍操作,在学习其他机器设备时也适用。很多新手连相机都不会用,就让你带一带。其实把说明书看完,大多数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有的新人不愿意去看说明书,他们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去看。这样就会导致问题太多、太散,所以你就得系统学习。我基本上都会存一份电子说明书在手机里的,方便查询平时很少用到的功能键。技术虽然不难,但十分考验审美。可以多看、多学习优秀片子来提高审美能力。片子类型并不限于短视频,各种类型的电影、广告都多看,达到一定阅片量后再去“模仿”。在这个拍摄实践的过程中,审美与技术会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很多时候新人会觉得自己拍得不够好,可能是“离得不够近”,或“离得太远”。我觉得大场景太多了,画面内容很容易变得空洞与乏味。所以刚开始玩航拍的话,不妨从小景别入手,飞得近一些,低一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拿三脚架一点点调试是不现实的。它跟商拍、跟组拍摄是不一样,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你去慢慢调整。所以在拍摄过程中,相机能否迅速的自动对焦就变得很重要。作为要去很多地方拍摄的人,相机体积过重是个很大的负担,普通爱好者很有可能就此放弃拍摄了,所以机器体积要小。现在传播的主流渠道以小屏幕为主,只要不是电影院银幕播放规格,大部分画质表现效果看起来绰绰有余。我认为“旅拍”中把画面拍下来,比画质表现是否优秀要重要很多。主机能够达到体积轻巧和优秀的自动对焦这两点要求,加上配件的辅助,就能完全满足我的拍摄需求 。
镜头方面会选择变焦镜头,特别是24-105mm焦段,外加一个其它焦段的镜头辅助就足够了。稳定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旅拍”这种特别的形式中,属于“保障”的存在。24-105mm这个焦段满足了我大部分创作需求,不需要来回换镜头。多出来的时间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构图上,去思考机器应该架在哪里,镜头取哪一部分的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Q:工作室的业务方向主要是地产建筑行业吗?
是的,工作室的业务主要是地产和建筑设计这一块儿,旅拍更多时候只是我个人的业务。我们工作重点是执行拍摄。接到项目后,负责根据甲方给的方案撰写拍摄分镜,再按照方案需求严格执行拍摄,最后交付成品就行了。也有部分从前期策划开始负责的项目,但体量总体来说不大。因为我们的客户主要来自地产建筑行业,他们有自己合作的广告、策划公司。
Q:以工作室身份与以个人身份接单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以工作室的身份接单,只要完成拍摄执行就好了,甲方通常在拍摄结束时,或者最晚下个月就会按照合同结清费用。以个人身份接单,项目从头到尾都得参与。从方案策划、拍摄执行,到最后剪辑收尾阶段,都需要跟进。尤其是收尾阶段时间线比较长,会耗费大量心力。如果遇到成片呈现的效果与前期预期出入过大的情况,会导致等待账期时间被拉长,甚至超过半年、一年的时间。
Q:疫情大环境下对业务有影响吗?有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吗?有影响。现在各个地区因为疫情导致业务推进的不确定性变大,很多外地的拍摄项目没办法开展。外加去年倒闭了不少地产公司,新建地产业变少了,地产建筑行业进入了下降、回落的周期,导致整体宣传需求就变少。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不少地产公司在继续经营,会有一些新项目要开盘,我们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一些活。▶ 增加宣传渠道
措施方面,我们有考虑增加宣传渠道提高曝光量,比如说入驻小红书。最近几年小红书做得比较好,它的大数据定位非常厉害,能锁定在你所在的城市,捕捉到你的关系网。将内容推送到你有关系,甚至只是有相同爱好的人。它辐射面大且准,我比较看好这个平台。
Q:您是怎么决定从建筑设计师转变成为摄影师的呢?
我本身就是摄影爱好者,虽然学的是看似和“摄影”不相关的“设计”专业,但其实又有很强的关系。在建筑行业里有一项工作叫做“建筑表达”,比如效果图制作、3D动漫动画,拍摄一些实景建筑等。在当时的公司工作时,领导经常安排我负责这方面的拍摄。在拍摄那些设计作品过程中,我就慢慢接触到无人机等设备。刚开始只拍摄城市风光,后来出于个人爱好,经常会去拍一些其它题材的素材,之后就自然就过渡到现在这行了。👇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跳转观看 👇
很多人拍城市风光只出现“城市建筑”,很少有“人”的画面。我认为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人存在。正因为人在这里面生活,这个城市才会变得有“生命力”。
所以在我看来,除了城市的大场景之外,一定要拍一些展现“人”与“城市”交互关系的画面。比如喝茶的人、下棋的人,他们都是城市一景。
我18年拍摄的苏州风光片里,就会有一些玩帆船的人出现。因为我觉得对于苏州这座城市,水是很重要的元素,人与水的交互感就非常重要。无论小景还是大景,画面中得有人出现。
Q:可以理解为您觉得“人”会是地产类宣传片未来发展趋势吗?我认为之前地产类的视频内容,暂时还处于围绕 “城市宣传片”方向的创作模式。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更偏向于“地产”和“人”之间的互动,“人”的使用体验效果呈现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表现效果会正面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达到宣传片的最终目的。Q:在您看来从事地产建筑类行业拍摄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好的审美会直接影响视频最终呈现的“美感”。我们这行基本上都是设计师转行,设计师本身就擅长出各种各样的效果图。所以对于构图的角度、景别、光影都有一定的专业审美,他们的审美多数是比较在线的。虽然是拍地产建筑,但还是要尽量它丰富内核,增加片子的表现形式。比如穿插一些采访,设计一些剧情,或者加入模特来表演之类的都可以。当要求凸显环境的优美,而实际上可能景色没那么到位的时候,你就得想办法来表现、增添它的美感。像户外相关的环境,就可以搭一些色彩和谐的帐篷来点缀,达到目标效果。
Q:您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参与我们CMG视频影像大赛?我朋友推荐的。他说有一个比赛很专业,我觉得很不错,就通过他推给我的报名链接报名参加了。Q:这次CMG视频影像大赛给您带来了什么特别的体验吗?2020年7月份我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一次颁奖活动,到现场后发现很多从事短视频工作的人基本相互都认识,只是平时互动比较少。而在CMG大赛现场获得了进行深度直接交流的机会,比起通过网络社交软件交流要更全面、更细节。
- The End -
- 微信/电话联系:132 1230 9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