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庸谈他的皈依佛法之路:关于人之生死的大疑问


金庸:圆教《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


------皈依佛教与生死问题


池田:适才我们谈过雅戈布列夫先生与佛教的话题。金庸先生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起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之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那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Man’s Concern with Death)。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这篇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书,由始而终。”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的摄影集”,可以一页一页翻转似的,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


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道、释、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比如《笑傲江湖》之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悲之情,发自肺腑;比如《倚天屠龙记》之中,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金刚经》妙法,劝无忌弃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


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其实就脱胎于佛教中的经典《楞严经》。而其中着墨最多的当属《天龙八部》。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无穷冤孽的真正杰作”(何平语)。


首先是人世无常,身不由己。萧峰曾经发誓,说终我一生,绝不杀一个汉人。可是结果聚贤庄一战,很多自己昔日兄弟,都杀了不少。虚竹的理想是做一个标准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简直要崩溃了。可是峰回路转,当所有的规则都破掉之后,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虚竹是一个 最好的和尚,佛学的光辉这个时候才普照出来。他是这个小说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也是欲望最少的人。


慕容复是“贪”,对功名执著,落得癫狂;萧峰是“嗔”,对复仇执著,错杀爱人;段誉是“痴”,对情爱执著,终日自苦。但在最后一卷,一个少林寺无名老僧,一个“卫生管理员”,轻描淡写地打败所有高手。这里就包含着佛家的无名无相的思想,道理讲得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必须克服的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那种可无限膨胀、永远无法知足的欲望。”金庸说。



【说明】本图文转载至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文章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更正。愿将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此文的作者以及所有读者。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推荐阅读

全球免费恭请解脱资具!!!

当轮回的生命与圆明事业相遇【生死超越】

如果有轮回,你准备好了吗?—— 【生死超越】

成佛并不遥远——因有佛陀【生死超越】

忆念伟大的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生死超越】

真实的场景告诉你:人的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即便这个世界一切如你愿,又能怎样?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是生命,不是生活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所有的人类都未曾找到世界的真相,佛陀说他找到了,请围观,请辨析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从分别心当中我们有很多的分别,从感恩心当中我们就不再分别【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圆明生死超越|优雅的离开,最后的嘱托

宗萨钦哲仁波切:你的业障,让你对上师生起邪见!

圆明公益携手《甜蜜的旅程》家庭减压公益专场 第85期

纪录片《寻找莲花生大士》入围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

电影 ——《 三摩地》,启发你直接去发觉你自己的真实本质

听大师们论述宗教信仰和迷信的区别

央视、中纪委都号召学习的《了凡四训》有多神奇?想改变命运的人一定要看看

听大师们论述宗教信仰和迷信的区别

狮子吼|我们喜欢陷入迷惑,实际上并不喜欢明智或证悟。【创巴仁波切】

乔美仁波切极密传记--心性修持

转轮圣王与优昙婆罗花的故事:错过最后救度,恐怕哭都找不到地方

永恒【创巴仁波切】

愤怒是一切地狱痛苦滋生的种子!【顶果钦哲法王】

一群老人成立“死亡俱乐部”,中国人不敢碰的禁忌,却让他们玩嗨了!

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 今安在?

断法祖师玛吉拉尊佛母的甚深教言!

创巴仁波切:我们的内在生来就是佛!

【圆明全球生死超越功徳藏】随喜护持名单(截止6月31日)

李咏因病去世: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明天或无常哪个先到


全球免费、免邮恭请

陀罗尼经被、念佛机、佩戴咒轮、金光明沙


没有一种布施

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圆明佛行事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