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阳创巴仁波切:安忍,并非带着假笑而强忍痛苦...
安忍,
并非带着假笑而强忍痛苦...
——邱陽·創巴仁波切
安忍(patience)的梵文是ksanti,通常是指有耐性、对痛苦与艰难能安然承受的意思,但事实上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安忍是看清情境并确知应该加以容忍而发挥出的耐性,因此,安忍有它智慧的一面,与一只驮著重物的牲畜直走到累死为止的情形有所不同,那种忍耐是缺少智慧与清明的,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具有智慧的忍耐,长著透视之眼的能量。
一般来说,当我们谈到安忍时,会想到一位有耐心的人,那同时也与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能持戒且能创造适当的情境时,安忍才得以发展,如此,他不只是因为那是痛苦的、不愉快的,或要试著熬过去而强行忍受,安忍可藉能量之助而得以轻易地发挥出来。
如果没有能量,我们无法发展安忍,因为缺乏忍耐的力量;而这能量来自于创造出适当的情境,又与觉知有关。
觉知(awareness)一词的意义或稍嫌含糊,因为它时常指一个人的自觉或只是了知自己在做什么;在这里,觉知就是确切认清情境之意。它并不特别表示你注意自己的言行,而是你看到情况的整体,如同在空中鸟瞰风景一般,市区的配置等等尽收眼底。因此,安忍与持戒有关,而持戒又关乎觉知。
事实上,持戒是一切法之钥,而德性(morality,梵文sila)是持戒之源与持戒的主要功用。关于持戒,有两派学说:一派认为持戒是必要的,唯有经由持戒,我们才能学习并找出正确的途径;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任由事物以它们各自的方式发展,如果戒律少些、如果将事情留给个人的选择与本能,这样便可以使他对事情产生个人的兴趣,而不须要勉强他去做什么。
这两派说法都属极端之见。并非佛教徒事事喜欢妥协,而是必须将事情看得一清二楚的问题。当戒律过多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是被别人强加在身上的。有这么多规则、规定,一个人时刻被监看著、被指示该做什么,如此一来,你无法做真正的自己,而是另一个人将他的自我延伸、将他的观点硬加在你身上。那变成了一种独裁而不是持戒,如同强制东西成长而不是让它们自然地成长。除非在很难得的情况,有一个智力高且自制力很强的人,他可以不受杂乱、不安的念头、意见以及情绪的影响,但并不是说多数人都是疯子或心理错乱,然而这种因素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通常一般人总有神经质的一面,它使我们在面对某一种情境时会发展出神经质式的处理方法,而那绝不是正确的方法,那是依照自己的制约但不是因应实际的情况而采取行动的。在这种情形下,他没有能力发展自由,因为自由没有被适当地介绍给他——自由必须适当地予以引介。
事实上,“自由(freedom)”一词本身的意义就是相对的:免于什么的自由,否则就谈不上自由。既然须要免除什么方得自由,那么我们必须先创造合适的情境,那即是安忍。
这种自由是无法由外人或上级权威制造出来的,你必须开展认识情境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发展观照全景的觉知——洞察一切的觉知,对于情境能够立时了然。这是个认识情境并张眼面对现况的问题,并不特别是一种神奇经验或有任何神秘可言,而只是对“当下”直接、开放与清楚的知觉而已。如果一个人能够直视当下,亦即他不受过去或对未来的期望所影响,而只看到当下那一刻,那一刻对他而言就全无障碍了。因为只有与过去或与未来的期望有所联想,障碍才会产生。
因此,“当下”是完全没有障碍的。然后,他才会发现自身蕴涵无限能量,使他有无穷的力量去行安忍,他变成了一名勇士。当一位勇士出征时,他不会去想过去或以往的战斗经历,也不会去想未来的后果,只是全神贯注地奋力应战——做为勇士就该如此。
同样地,当有严重的冲突存在时,我们必须开发这种能量来与安忍结合,这就是所谓具有全视之眼的安忍——透著清明的安忍。
确实地,一个人可能觉得在适当的情境下对当下那一刻打开自己、加以留意,并非不可能,这在他独处时或在适当的情境下,譬如在阳光灿烂的白日或某个愉快的夜晚,或有好友相伴、或正在读一本好书之类的时候——当时情境合适或很接近他想要做的事——会比较容易。
或许他正和他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也或许他正因某事感到极端沮丧或困扰,但我们必须看出来,这两种面向实是相同的。
当然,这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颇为困难的事。问题是,即使当情境看似不错的时候,譬如就在这安静而无噪音的乡间,一个人仍然无法逃脱情绪的困扰与沮丧,以及自己收集了满脑子的东西。一部分原因与旁人有关,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他无法打开自己去开发足够的安忍力量。因此,整件事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个体而不是整幅坛城图案的一部分了。
这个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永远留守在中心,不要对情境做任何反应。如果一个人觉得某件事不对,希望能加以改正,可能是个很良善的想法,不过中间却牵涉了“我”的因素;“我”希望他快乐,如果可以让他快乐,“我”也会快乐,其中包含了两个人同享快乐的意思。因此,这两种想法都属于对快乐的耽溺。
所以,我们没能在拉坯辘轳的中心点是常有的事,如果不巧偏在辘轳边上拉坯的话,黏土将会飞开。但这不是黏土或辘轳的错,只因你拉坯时没能把黏土掌握在正确的位置罢了。如果你把黏土保持在辘轳的中心,就会做出美丽的陶器来。重点在于,你必须时刻留在中心点,而别打算靠外人或情势帮你的忙。换句话说,一个具有高度安忍技巧的人,从不寄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并非因为他不信任别人,而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处于中心——他“就是”中心。
因此,想安静下来,不是得赶走聒噪的鸟儿们;想要静止,你也无法制止空气的流动或河水的奔腾——接受它们,你本身就会感受到宁静,你应该将接受它们当做是建立宁静的一部分。
因此,是鸟的聒噪的精神面影响到你的心理面。换句话说,也就是鸟所发出的吵声是一个因素,而你对噪音的概念又是另一个因素。当你可以处理自身的因素时,鸟的聒噪就只不过是听得见的宁静罢了。
因此,整个重点在于,我们不能寄望从外界得到什么、不应设法去改变别人或要求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不应在不适当的时刻试图说服一个人,也就是当我们知道他已经有自己的清楚看法时,或当时并非合适的时机让他能听进我们的话时。
有一个譬喻是说,有两个人赤脚走在很粗糙的路面上,其中一人觉得如果能将皮革铺在路上,踩上去将会很柔软舒适;另一人比较有智慧,他说:“不,我觉得如果我们用皮革裹住自己的脚,效果会是一样的。”
这就是安忍,并非不信任他人,而是不对外界有所企求,他不试图改变外在的情境。这也是为世界缔造和平的唯一做法:如果你决定投入而接受,就会有其他的人也做相同的贡献;如果有一百个人这么做,整件事就会变好了。
有一则西藏的故事说:从前有一百零一位士兵,其中一位相当年轻的恰巧是统帅的儿子,他父亲对他说:“你好象太慢了,所有的人都装好马鞍了,而你呢?”他回答:“如果一百个人能把一百个马鞍这么快装好,那么只有一个人绝对用不了多少时间的!”当然,其他人都是在同一个时间内装好马鞍的,而他确实是落后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希望外在的情境改变,是错将整件事本末倒置,他会发现自己受到四面八方的推挤而终遭挫败,就像走在冰上一样。
当然,有时候一个人确实可以针对特定的人改变情境——也许得经过一长串的痛苦步骤,譬如向那个人抱怨,或不厌其烦地向他诉说如此如此令人烦扰、或怎样怎样的事令人无法接受之类,但在经过此一冗长的过程之后,你想达成的目的——和平与宁静,却早已消失无踪了,你什么也没能达成,整件事变成了一场连续的老鼠赛跑。因此,安忍是建立和平榜样的好方法。
【版权申明】本图文转载至网络,如有文章版权或
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更正。愿将分享
此文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此文的作者以及所有读者。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推荐阅读
每天一遍心经·全球万人万亿《般若波羅密多之精華》 豬年每日共修·智慧迅猛福德增勝
感恩有您,无畏前行|生死超越功德藏捐助护持名单(2019年3月5日—7日)
农历二月初八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 生起究竟的出离心
两会重要提议:全民实行死亡教育!佛教是这样看死亡的 ......
每天一遍心经·全球万人万亿《般若波羅密多之精華》 豬年每日共修·智慧迅猛福德增勝
感恩有您,无畏前行|生死超越功德藏捐助护持名单(2019年3月5日—7日)
农历二月初八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 生起究竟的出离心
两会重要提议:全民实行死亡教育!佛教是这样看死亡的 ......
没有一种布施
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圆明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