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性成长读书会|《亲爱的安吉维拉》第一期

李老师 & 艳君 艳君Yanjun
2024-09-04

背景介绍《亲爱的安吉维拉》作者阿迪契,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后来她成为用英语写作、在美国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小说家。

她19岁以前一直在尼日利亚生活,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在大学招生办工作(是该部门第一位女性)。她本来学的专业是药学,19岁那年,中断了学业,去了美国,刚开始在费城一所大学学习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science,后来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紫木槿》《半轮黄日》(2007年橘子小说奖)《美国佬》(2013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小说奖),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以及散文集《女性的权利》和《亲爱的安吉维拉》。2008年,阿迪契获麦克阿瑟天才奖;2010年,阿迪契入选《纽约客》评出的“二十位四十岁以下的小说家”;2015年,《时代》杂志评选阿迪契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她曾在TED上做了一个名为《我们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的演讲,轰动一时。后来,她儿时的一位好友当了妈妈,询问她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就是阿迪契给这位好友的一封回信。信里给了两个工具和十五条建议。最初这封信被作者放在了Facebook上,出版社看中后出版成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封信(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将小女孩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

今天,在我和李老师的第一期主题分享里,我们主要讨论了书最前面的部分:两个工具和两条建议(全书一共有15条)。你可以听我们交谈,也可以看音频下方的文字版对话。

音频剪辑、制作:郝小焕

刘艳君:大家好!我是艳君。
李老师:大家好!我是李老师。
刘艳君:今天我和李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俩在读《亲爱的安吉维拉》这本小书时想到的一些事情。

那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开篇作者就给出了两个“女权主义工具”。什么是工具?工具就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可以用上的东西。
第一个工具:“你的女权主义前提应该是: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
请大家注意,作者是在写信给一位要当妈妈的好友。这位好友想把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那么首先,这个好友本身就应该给女儿做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榜样。所谓的言传身教。
作者告诉好友,要记住“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那么跟谁相比同等重要呢?
读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身边的朋友(苏老师)。她在当了妈妈以后,看到朋友圈任何一个女性当了妈妈,都会送上祝福,然后加上一句:好好照顾自己。她这么跟我解释,她说:所有人都会关照好新生儿,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作为新手妈妈,她在经历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时,她的感受、她的身体状况可能不是人人都能照顾到,所以想告诉对方:要照顾好自己,你和你的孩子同等重要。
李老师:关于这个同等重要的话题,可能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很明显。比如我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我从小就觉得我当然重要了。很多人大概都会这么觉得。但是当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结婚以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自己是不是也和以前一样重要呢?可能我们经常就会忘记自己了。有些时候我会发现,我会刻意让自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比如当父母需要我照顾的时候,孩子说她很想我的时候,我的丈夫需要我多分些时间给家庭的时候,作为个体的我可能就会自我抑制,让自己不再那么重要,会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出选择。结婚前可能是一个大大的“我”,然后我们考虑问题会变成“我们”,“我”就缩小了。再然后有了孩子,我们中又多了一个人。那个时候的“我”会不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小了呢?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过来人,老阿姨,我经常觉得原来那个大大的“我”已经变得太小太小了。所以我还是想提醒每个女孩子都记住,你很重要。像作者说的,没有除非,也没有假如,你同等重要,句号。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做一个自私的人。只是你要一直记得,你很重要。
刘艳君:李老师说的这个自我的缩小,让我想起之前看《透过性别看世界》里提到的一个关于亲密关系的理论:“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讲到随着亲密关系发展,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角色越来越多,比如女性的角色从最初的女朋友、结婚后变成妻子加上儿媳妇,有了孩子以后,又多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无论是亲密关系的另一方,还是社会,都对女性的这些角色有诸多期待。所以我自己也能常常感受到“自我”变小了。有时候顾得上孩子就顾不上自己、更不要说顾上老公了。
我想从反面跟大家谈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你不重要”的情境?这个“你不重要”其实是可以加很多具体的东西的,比如,你的事业、你的感受等等。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2015年,我在美国工作了两年(之前我还在菲律宾工作了三年),王同学博士毕业。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该结婚了。那么结婚后,王同学去哪儿工作,我自然就是去哪里。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职业发展很重要,默认我的不重要。而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高高兴兴地辞了工作回国领证去了,身边家人朋友几乎没有一个人劝我要慎重。他去英国工作,我就拿着家属签证去了英国。
李老师:这样的情况确实很常见,丈夫跟着妻子走的也不是没有,但是比例很低很低。
刘艳君:是的。特别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这个行业。(见2017年艳君旧文:女科学家和男汉语教师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工具:能在交换性别之后获得相同的结论吗?
作者举的例子是,如果男方出轨要不要原谅他?这取决于,如果你作为女方出轨了,男方会不会原谅你?如果你出轨了,男方会原谅你,那么在他出轨的时候,你原谅他,就依然是女权的。
李老师:这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李小璐的例子。出轨,大部分人都认同这是对亲密关系的伤害。男性和女性做了这件性质相同的事情时,我们也应该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判。有的人觉得男人就是下半身动物,天性使然,所以出轨嘛,可以原谅。但是女人出轨就应该浸猪笼,一辈子抬不起头。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对李小璐喊打喊杀,但是对出轨的文章却是一片夸奖:浪子回头金不换。有的人可能会说,李小璐毕竟没有回归家庭啊。可是试想一下,就算她真的回归了,人们就不会骂她了吗?对男女两性同样错误的不同评价,这就是一种双标。
刘艳君:李老师讲的是明星,我继续讲普通人。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我和王同学互换一下角色。如果我当时在国内读博士,要毕业了。王同学在美国工作了两年,他会因为我毕业了要去英国工作,就不顾一切辞去工作、回国跟我结婚,然后跟我一起去英国吗?多半是不会的。他身边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劝他慎重考虑。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当时做的那个决定就不是女权的。
前面说了,女权的前提是: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那么在这里“我的决定不是女权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无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我在婚姻中,跟我的丈夫不是同等重要,至少,我的事业跟他的事业不是同等重要,不然我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工作呢?
这就是这两个工具带给我的反思。李老师有什么想补充的?
李老师:在这一部分,其实作者还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她说:就算你遵循了我所有的建议,她仍可能成为与你预期不同的人,因为有时生活自有其安排。重要的是你付出过努力。这让我想到了,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应该爱孩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爱你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别人, 爱别人本来的样子。对孩子,我们也要尊重其天性。但是我们如果什么都不做,完全放任孩子随意成长,那对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不做的时候,社会一直在做,一直在教ta。也许ta就会轻易地相信一些并不真实的话语。比如:女孩就是不如男孩,女孩就是学习没有后劲儿,女孩学理科就是没有优势等等。或者对男孩说:男孩子哭什么哭,哭了不是男子汉。男孩子胆子那么小,真害臊。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告诉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些说法都不是真的。你可以有你的情绪,你的性格特点。即使一个男孩子真的害怕,谨慎甚至就是胆小,那又如何呢?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啊。
刘艳君:我觉得李老师你的这个提醒特别好,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你不做的时候,社会一直在做”。如果社会做错了呢?我们就要及时纠正过来。比如,我们小时候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情境是,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会去揪小女孩的头发,很多老师或者大人都不当回事,抱着打趣的态度对小女孩说:他那是喜欢你呢。我认为这个就需要纠正,我们要教育男孩去抓别人的头发的行为是不对的,会让别人不舒服。我们也可以教育小女孩,这不是喜欢你的表现,喜欢一个人不是这样的,别人喜欢你不应该给你带来这样不舒服的感受。

那关于两个工具我们就聊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看作者的前两个建议。
第一个是: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第二个是:共同协作。
这两点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历史:
今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颁给了《婚姻故事》里饰演一名律师的劳拉邓恩。女律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父亲。承认吧,“好爸爸”这个概念是三十年前才发明的,之前都认为爸爸应该静静地、不在家、靠不住、又自私,虽然现代人希望父亲有所改变,但我们基本上是全盘接受。就算他们犯错,我们还是爱。但是民众无法接受母亲犯同样的错,无论是结构上(社会期待)还是精神上。作为母亲,你做人的标准永远要比男人高一个层级才合格。
李老师:我们确实对妈妈的要求太高了。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超人妈妈这个说法。这其实是一种反向歧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歧视的分类。歧视分为三种。
第一种,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感受到的性别不平等。比如说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进隧道进矿井,不吉利。这就是一种显性的歧视。
第二种是隐性的。对所有的人都用相同的要求和标准,而这实际上是把男人看作是客观的和标准的。因为我的工作和语言文字有关,所以在这方面也比较敏感。比如“巾帼不让须眉”这个说法,就是把“须眉”也就是男生当成了标准,赞美女性的时候说你好厉害啊, 都和男人一样了。这就是隐性的歧视。
第三种就是反向歧视。它隐藏得更深,大多数时候你根本不会发觉。这就是赞美。它通过赞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比如赞美女性的传统角色,贤妻良母啊,有女人味儿啊,这并不利用女性的多元发展。还有女士优先,实际上也是把女性放在弱者的地位上保护。但其实这种优先是很表面的,在出生权、受教育权、农村的财产继承权、包括一些国家的选举权等方面并没有真的优先女人。还有就是超人妈妈这种说法,夸大了女性的能力和作用,甚至杜撰女性的能力,从而使得女性不得不承受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
比如你是超人妈妈,你干得好啊,我不行,所以你来干。你是亲妈孩子哭你怎么都哄不好呢?久而久之,有的新手妈妈也会自我怀疑,都说妈妈是超人,别人可以,可是为什么我做不到?也许产后抑郁就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因此,这种对女性的过度赞美成为了一种反向的歧视,表面上是尊重女性,实际上破坏了现实中女性的生活平衡。
这种歧视不但被忽视也不被承认,但是,它对女性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压力和伤害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也想提醒新手妈妈们,你不需要用母亲的身份来定义自己。你可以不想带孩子,甚至允许自己有那么几分钟是不爱孩子的,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可以寻求帮助。特别是寻求丈夫的帮助。这就说到了的第二个建议:共同协作。
刘艳君:男性参与育儿、参与家务劳动也不过是过去三十年来的新风尚,漫长的人类历史里,家务和育儿都是女性的责任。
男女在家务和育儿任务上的投入,目前的水平在我看来是负数。女性远远比男性投入得多。那么,现在我们要求男女平均分配家务和育儿任务,不过是回到零的水平。这个要求不过分。我们必须先确认这一点。
如果所有女性都要比男性在家庭上投入更多的时间,那么就意味着女性投入在职场上的时间比男性少,时间短看不出来,成年累月,男性的优势不断积累,最后女性整体就会一直处于劣势状态,然后又被攻击:你看,女性在职场上就是不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要鼓励所有的母亲不要为了家务、为了育儿任务,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工作。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家务和育儿任务一定要有人做,那应该是谁?所以,在我看来,女性要成为全面的人,背后的支撑就是“夫妻共同协作”。所以我把这两个建议放在一起跟大家讨论。
请注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请得起外援,可以外包家务等等。还是有很多任务不能假手他人的,比如教育孩子。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说:家务与育儿应该是中性的, 我们该问的不是女性能否“一人独揽”,而是该如何最好地支持父母双方在工作与家务中共同尽到责任。
我觉得这个点特别好。很多女性在面临繁重的育儿任务的时候,想的是:别人都可以,我也应该行。心里都有个完美妈妈的影子,在鞭策自己。但,其实不应该这样。
李老师:没有人是天生会做爸爸妈妈的,都需要学习。作者说:为人父母是熟能生巧的事,这事还关乎爱。所以我也认为爸爸妈妈都要学习,多练习抱孩子,自然就抱得好了。多换换尿布,自然就会换了。除了母乳亲自喂养,爸爸没办法学习,其它都可以一起学习的。
这件事里面有爱。爱是一种行动,是要做出来的,让人感受到的。光说不练不就是假把式么?爱妻子,爱孩子,两个爱通过独立照顾孩子就能一举两得啊。妻子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和自由,孩子得到了爸爸的全情陪伴,他们都感受到了爸爸的爱,多好啊!
学习这件事情,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学霸,一学就能学会,所以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也可以给自己失败的余地,慢慢来,照顾好自己。你很重要。当然,既然大家都是初学者,我们也要允许爸爸们失败。爸爸们做得不够好怎么办呢?无他,唯手熟尔。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熟能生巧,多做一些,慢慢就会做得好了。
爸爸照顾孩子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帮忙。孩子是两个人共同作出决定要带到人间的,所以对孩子两个人都有责任。只要我们不是单身妈妈,大家就应该一起来承担育儿的责任。我们可以协同合作,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觉得对方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就是大家一起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就好了。
刘艳君:李老师说得特别好。要给爸爸学习的机会。我家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他爸爸休假在家。除了哺乳以外,其他的几乎都是他做。给他们机会练习,他们都能学会。共同协作也能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不然的话,大包大揽把所有家务和育儿工作都做了的妈妈,就可能吵架的时候对另一半怒吼:“你根本不理解我有多辛苦”。他没做过,当然不理解。所以,一定要要鼓励爸爸去参与,无论是给孩子读书还是陪孩子玩。共同协作是一件从长远来看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情。只是,当下大家不一定看得到。
下面我总结一下。
作者一开始就给出了两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你的女权主义前提应该是: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
第二个工具:能在交换性别之后获得相同的结论吗?
然后我们还聊了作者给出的前两个建议: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共同协作。
李老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刘艳君: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结束语:今天我们的分享就暂时到这里了。欢迎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也给我们留言,聊聊你读到这些内容的感受吧。相信你的分享也会给我们更多启发。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周六读书会群里将围绕以下问题来讨论: 
  1. 读到“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时,你想到了什么?

  2. 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情境,让你觉得你是不重要的?

  3. 关于“能在交换性别角色后获得相同的结论吗” ,你想到了哪些可以运用这个工具的情境?

  4. 说说你对“成为一个全面的人”的理解。(英文原版是:Be a full person.)

  5. 你见过的在“共同协作”这一方面做的最好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女性成长读书会简介

我们的目标:
  1. 让读书会的小伙伴真正读透每一本我们共读的书籍。

  2. 通过讨论,让大家从同一本书看见不同的人、不同角度的理解。

  3. 扩大相关书籍的影响力,鼓励更多女性去读同一本书。

读书会的流程: 
  1. 大家分头读原著,然后在群里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2. 艳君和李老师一起做针对共读书籍的主题分享。每一本书有若干次主题分享,同步更新于本公众号。

  3. 针对我们的分享,大家在群里继续讨论。

  4. 近期书目:《亲爱的安吉维拉》、《82年生的金智英》等。

李老师简介:

七零后,独生女。教语文,十八载。有两女,终日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然并不欣然忘食。微博ID:凝碧的波痕

读书会目前已经满员(见文章《做一个小小的读书会》),下一次开放纳新时间请关注本公众号的通知。


 

对原创的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喜欢就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艳君Yanju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