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读书记录
把今年读完的书整理了一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供书荒的小伙伴参考。有些书读了一半没读完的,就不列出来了。还有一些正在读的,年底能读完的话,会放到下半年读书记录里。
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
这是一本回忆录,十七岁以前从没上过学的塔拉,讲述了自己的在摩门教家庭成长的童年。父亲患有躁郁症,相信世界末日。家里的孩子们不用上学,成天在家做黄桃罐头。母亲是个草药药剂师、助产士。离开大山后,塔拉去上大学,之后去剑桥读了硕士博士。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另外一本《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中文译作《乡下人的悲歌》。作者是《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在耶鲁大学任教期间的学生。蔡美儿鼓励他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也是一个乡下孩子到耶鲁法学院的成长故事。
2. 《Free Food for Millionaires》Min Jin Lee
这是一本小说。作者是韩裔作家,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韩裔女孩的成长故事。特别是女孩从普林斯顿毕业后的成长经历。之前在公众号写过一篇:小说《Free Food for Millionaires》中的女性命运。
3. 《幸福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后续。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青年和哲人的对话结束后,青年就回去把阿德勒的思想应用于实践了。几年后,又产生了困惑和怀疑,于是重现找到哲人。两本书被称作“勇气”两部曲。
4. 《82年生的金智英》赵南柱
这本书因为后来选择作为读书会的第二本书,所以今年重读了好多遍。最初写过一篇:读《82年生的金智英》时,想起的一些小事。
后来,李老师、苏苏和我针对这本书做了主题分享,一共六期,见:专辑|解读《82年生的金智英》。
5.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银行螺丝钉
国内疫情爆发期间重读了这本书,在《关于理财,这些年我的学习经历分享》这篇文章里也介绍过了。
6. 《教出乐观的孩子》马丁·塞利格曼
这本也是重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书笔记。塞利格曼教授被称作“积极心理学之父”,之前在《成长之路:你的突出优势是什么》这篇文章里介绍过他的相关书籍,他的书我读过四五本,这些年常看常新。他在TED上也有一个演讲,很有意思。
7.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薛兆丰
这本书是来自李老师的推荐。每一讲后面都有思考题,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可以检验自己真正理解了多少。这本书读一遍对我来说是完全不够的,读过就忘得差不多了,考虑以后买一本纸质版的再细细读。
8. 《被建构的女性 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
和李老师一起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听了作者沈奕斐的《透过性别看世界》这门公开课。课上的例子更丰富,课比书更容易懂。不过书上的信息更全面。复习起来的话,看书也更容易一些。
9. 《绝对爆笑之弃业医生日志》Adam Kay
英文原名《This Is Going to Hurt》。最初找了英文版,发现专业名词太多,挨个查单词太累,最后就找了中文版读。作者原是一名英国国家公立医疗系统NHS的产科医生。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从业六年的病房生涯。当然,还有最初选这条路的故事(他爸爸是医生),六年的职业训练的经历。
一开始读觉得很好笑,后面越读越沉重。这条路太辛苦了。虽然年轻人走哪条路都不容易,但是医生本身的健康很容易被忽视,工作量大是一方面,还有心理健康等等。
书里有很多产科的故事,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细节。比如医院在女厕所放了些红色便利贴,还有提醒,如果产妇想谈谈“家暴”这个问题,就可以把红色便利贴贴在病例本上。等等。
后来(2011年前后),作者Adam Kay辞职了,辞职的原因书里也有。他现在是喜剧演员。之前还写过一些剧本。
10. 《Dear Ijeawele》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来自李老师的推荐。中文译作《亲爱的安吉维拉》,中英文我都读了好多遍。这本书直接促成我和李老师做了女性成长读书会,这是我们俩的解读:专辑|解读《亲爱的安吉维拉》。
除了带领读书会的一百多位小伙伴读了这本书之外,西安一所高校的文学实践课找到了李老师,我们选了这本书作为文本,做了一个为期两周的线上女性主义文学沙龙。我们针对中文系在读学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讨论问题,学生分小组读书、看我和李老师的主题分享、讨论我们给出的问题,然后在线上以小组为单位做分享,分享讨论的结果、读书的收获、行动指南等等。效果还不错。
最近看了一个阿迪契接受崔娃的采访,也很有意思。
11. 《Born a Crime》 Trevor Noah
前面说到崔娃,这是崔娃的自传,中文译作《天生有罪》。写得很有意思。写他在南非的成长经历,有的很好笑,有的很荒诞。种族隔离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想过。种族隔离期间,日本人被当作白人,但是中国人不被算作白人。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他的妈妈。爸爸虽然很少出现,也写到了。朋友圈好像陆陆续续发现又二三十个人在读这本书了。推荐。
12. 《老去的勇气》岸见一郎
前面提到的“勇气两部曲”的作者之一,看到了就顺便读了。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a. 成熟的人才能照顾他人。成熟有三个条件:
第一,自己认可自身的价值。
第二,对于那些必须要自己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自己作决定。
第三,摆脱自我中心性。
所有人都是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处于这个共同体的中心位置。“我”并不需要为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生活,“他人”也并不是为满足“我”的期盼和心愿而活着。
b. 放弃“减法式”思考,改成“加法式”。
“减法式”思考:眼中所见的,是与理想的自己相减之后的自己。永远都是离目标好远……
“加法式”思考:不从理想目标开始减分,而是用自己积累起来的成绩给自己加分。不断看见自己的进步。
c. 人生不是马拉松,而是舞蹈。
如果把人生看成马拉松,那么,重要的是到达何处,以及能完成什么事。
如果把人生看成舞蹈,即使最终没有到达目的地,其过程中的每个瞬间都是完整的,都是被完成了的。这样想的话,时间和人生的长短就不再是问题。“正在完成”的每一件事,都将一步一步变成“已完成”。
13.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Rebecca Solnit
中文译作《爱说教的男人》,今年6月出版的新书,于是我找了英文版来读。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促使她写这本散文集是因为有一次一个男性在滔滔不绝地讲述一本新书里的观点,而她本人就是书的作者,经旁边的人提醒之后,该男性依然不以为意继续讲。书是2014年出版的,由于作者的讲述,mansplain这个词语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作者想表达的是女性的声音被长期忽视的现状。即便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男性也会滔滔不绝对对明明懂得比他多的女性说教。
书中还谈论了强奸、家暴等等社会问题。其中有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在某个国家,女性被强奸后,自己的讲述配上物证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现场第三方(另一个人)的证词,而且这个第三方必须是男性。
14. 《我在伊朗长大》马嘉·莎塔碧
这是一本漫画,很容易读。跟崔娃的自传一样,也算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一本书。好像非洲和中东长期都在我的视野之外,读过这两本之后,考虑找更多相关的书籍来读。
15. 《韭菜的自我修养》李笑来
某天问王同学在做什么,他说在读这本书。他读完就顺手发给我了。很薄第一本,很容易读完。在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不想当“韭菜”的小伙伴都可以找来看看。
16. 《Humble Inquiry》Edgar Schein
这些年读的沟通的书多数在强调“倾听”,比如《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或者强调要在自我表达的时候,要侧重描述事实和感受等等,比如《非暴力沟通》和《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是关于提问的,和Humble Inquiry式的提问相对应的是:telling。认识到很多时候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通过提问先把信息收集全面了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有这个意识很重要。很薄的一本,我读完后推荐给丽君,丽君还写了篇读书笔记。
大致就是这些。暑假公众号会降低更新频率,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区给我推荐好书啊。
end
和王同学的日常(37篇)
阅读与终身学习(20篇)
对外汉语教师的七彩人生(43篇)
写给新手父母(14篇)
完
对原创的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