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复的价值

刘艳君 艳君Yanjun
2024-09-04
今年二月,我在《阿兰德波顿教会我的那些事儿》里提到过他的一本书《写给无神论者》,以及他的演讲《无神论者2.0》。书的其中一章为“教育”,讲到教育工作者可以向宗教学习什么。
德波顿的观点是:在非宗教的世界里,我们认为教过了,人们就记住了,认为重复是无聊的、认为新的总比旧的好。但是宗教认为,人们需要不断地温习、不断重复才会记住。
毕业后这十年,我发现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书基本上都是那些读了好多遍的。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观点,基本上也是在不同的书、演讲里重复遇见的。
我常常会在读到一本好书后,去找作者的演讲来看。演讲常常是作者最主要观点的凝练总结。阿兰德波顿是一个例子。前不久读完了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之后我看了作者Lori在TED上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几乎书里都有。今年读书会的五本书,其中三本的作者都在TED上有同一主题的演讲。这是一种重复:看同一个作者的书籍和演讲。
王同学这两年陆陆续续看了有十来本理财投资相关的书籍,这种主题读书法,必然也会有一些重复。女性成长读书会也是这样,不同的书对相同问题(比如:无偿劳动,职场上女性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讨论。这是另一种重复:主题式阅读法,读讨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作者的书籍。
还有一种重复是,在完全不相关的书里,看到相似的观点。还是拿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来举例,书中作者在男友提出分手之后,写到自己很难过,第一反应就是“否认”。然后,作者分析说,我们在在现阶段的“失去”不仅仅是失去了现在,失去的还有我们原本对未来的“想象”(原本她想象的“未来”里,有男友这个人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手失去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未来。
这让我想到之前在其他书里看到的“活在当下”与“活在未来”的观点。如果我们每天都拿一部分时间来做一些现在看起来不紧急,但是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那么,未来到来时,我们现在的准备起作用时,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我们就已经算是“活在未来”了。
现在的我们,可以在失去“现在”的同时失去“未来”,那么,也可以在创造“现在”的同时创造“未来”。这是一件事的一体两面。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重复”,只是需要多一点点的思考,把不同的内容联系起来。
外语教学也离不开重复。
外语学习很多时候学得不够好,学得不够快,一大原因是重复不够。课堂上的时间毕竟只有那么多,靠课外的泛读、泛听重复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是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我之前在介绍Paul Nation教授的文章里写过他的观点,关于Fluency Development。
中文作为外语,每周课时量有限,在海外的学生如果没有练习的环境(华裔家庭除外),老师又不重视泛读和泛听,那基本上就是拿着课本学,要学好不容易。我们中学时代学英语也是这样。
即使老师重视泛读泛听,还得有适合学生水平的泛读泛听材料。这个材料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刚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这样的材料并不好找。语言难度合适的,内容常常是给孩子写的,太幼稚。适合这个年龄层的认知水平的,语言通常又太难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文教学也开始重视分级读物,看到“主席日报”做针对HSK各个级别学习者的新闻阅读材料,以前我参与的“慢速中文”也是类似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把语言难度降下来,但是讨论的是适合中学生、成年人认知水平的话题。
之前我在《英语启蒙越早越好吗?这不是一个好问题》里提到小朋友学外语的优势之一:可以用母语孩子的材料,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一起发展。适合孩子的简单有趣的语言学习材料十分丰富,通过这样的泛读进行的重复并不无聊。
总的来说,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更宽泛的成年人的终身学习,重复都是必要的。最后以阿兰德波顿在《写给无神论者》中的两句话来结尾:
假如我们如今哀叹这个书山书海的时代,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要想最有效的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情感,并不是靠阅读的更多,而是靠聚焦某些书籍,加深理解并时而复习。有些真理低调朴素,我们在理论上虽已了解清楚,但却忘记了在生活中加以身体力行。

end



近期文章

 

转发、点在看都是支持,谢谢!

 

喜欢就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艳君Yanju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