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0公分、轻10公斤,中国兵凭什么打赢了日本? | 血染飞狐口006
上节回顾:11月17日(日军战史称为“运命的十七日”)清晨六点,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蔚县日军运输队的官兵们已经开始集合,这个时候,他们根本没料到大部分人已经没有机会看到下一次日出了。七点钟,日军车队准时出发……
”▼ 前篇
开往涞源的日军总兵力大约是这样的——
田原少佐率领的师团辎重队护卫人员半个中队合计官兵72名,中途加入的三宅护卫队(包括一一零联队第八中队第二小队官兵47名,一一零辎重联队两个分队官兵24名)71名,从蔚县返回涞源的伤愈搭车官兵7名,修理班2名,这是日军的基本战斗兵力。
此外有翻译、伪自警团人员若干。
还有几乎没有战斗力的司机84名。山地长途运输汽车每车需正副司机各一名,当时司机属于技术人员,从遇袭日军没有包括陆军汽车队即自动车队的番号来看,推测其为从日本各会社征用的人员。对这些司机,日军用“丸腰”形容,即赤手空拳,似无武器。从事后日方的报道来看,队伍中尚有新闻记者5名。
这样算起来,日军有战斗力的人员不过150名,而且其中半数以上是辎重兵,七一七团伏击的部队足有700名。如果按照前面提到那次大捷来看,700人十个小时歼灭关东军3500,这点儿敌军也就够刘转连二十分钟打的,我方伤亡还得忽略不计。
真实的抗战没法这样算。
▲ 日军辎重兵专业训练照片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二战中日军的后勤部队、辎重兵或者工兵是软柿子。和日军的主力步骑兵部队相比,这一点并没有说错,但得要看和谁比。
▲ 日军辎重兵战斗训练照片
日军的辎重兵也要经受正规而严格的步兵训练,他们在训练中打的子弹要远远超过中国军队正规军精锐部队的新兵,而平均身高低于中国兵10公分、体重却超过中国兵10公斤的身体素质情况,更准确地反映了两个国家的国力差距。
大阪第四师团在二战中被认为是日军中的鱼腩部队,但正是他们在黑龙江南岸完成了对抗联主力的最后一击。精良的装备、长期灌输的法西斯信仰和完整的军事体系,再加上横扫华北华东的傲气,使“日军无弱旅”这一点成为二战中国战场前期的金科玉律。即便是辎重部队,数量相差不多之时,1940年前的日军其战斗力仍可以傲视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军队。
用这样多的兵力护送四十几辆汽车,表现了日军对这次运输任务的重视。
对于近现代战争而言,战争一旦展开,打的就是后勤。这一点,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军队十分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派出大量兵员护送运输车队——当然,这也是因为遇到了专门爱打闷棍的八路军,跟这个对手打,一不留神就会当运输大队长的角色。
仔细想一想会发现日军和八路军某种程度上颇有相似的地方。
首先是双方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八路军讲的是抗日救国,人民子弟兵;日本兵讲的是帝国生存在此一战,拿不下中国明治维新之后的列强之路便会终止,失去大陆日本人都会饿死。所以双方在战场上都不乏战斗的意志。
其次,二者对于后勤有着同样的态度。日军的后勤在当时的中国军队看来丰富得几乎难以想象,但对比于太平洋战场上的欧美军队又寒酸得不得了。直到今天谈起太平洋战争,日军“不重视后勤”导致失利的例子依然比比皆是。
关键问题不在于重视与否,现代战争越来越多在打响之前便已经定出胜负。和八路军打鬼子时候的情况一样,日军和美军的后勤缺口反映的是双方的国力对比,这种差距绝不是某个领导人说句重视或者来个诸葛亮就能弥补的。
然而,至少在战术上,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翻盘的场面。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仍打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战斗,宋宜昌先生在写新几内亚作战时感叹:“日本兵仿佛凭着树叶、空气和水就能生存,还能打出反冲锋。”
我的祖母讲起老家的八路军来,曾经提起一个笑话——
“八路穷,小兵每人发两身军装,当官的只发一套,那个当连长的下河洗澡,衣服晾在芦苇上一阵风刮跑了,天不黑他都不敢上来。”
▲ 宣传画《第八路军山西奋战图》,我们穿越都希望八路拥有这样的装备,但如果八路真是这样的军队,可能打上一个月后勤部长就要上吊了
这一点上,八路军和日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致的——简化自己的需求,来尽可能减少后勤瓶颈的影响。《战争与回忆》中,赫尔曼·沃克借中途岛海战的英雄华伦·亨利之口说,“战争,其实就是一个效率问题”。看似逆向思维,其实是符合军事科学的做法。
如果说两者最大的差别,那就是日军在作战的时候更依托军事科技的进步,如详尽的地图、周密的兵要地志来解决在异国作战的支持问题,而八路军依靠的则是同仇敌忾的百姓。这方面各有优势。
从单纯军事角度,即便是八路军,对日军也并无优势。在热兵器时代,人多并不代表着战场上的优势,同等精神风貌之下,日军的装备优势和军事素质优势使其一个士兵的有效火力密度可以抵得上几个中国兵。然而,如果在中日两军的头顶天空中装一个摄像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有赢的机会。
辽阔广逑的中国大地,便是对我们有利的战场。日军的兵力不足,无法控制这么大的占领区,是它战略上的伤口。如果我们用几条生命为代价去消灭一个敌人,便可以将这处伤口越撕越大,迫使日军的战车停顿下来,最终在国际援助下实现反攻,获得战争的胜利。
不是每场战争都可以按照理论家的路线前进,明末那一战,哪怕用十个明军换一个清军都有本钱的,硬生生被灭了国。
幸好,三百年后的这场战争中,我们有了这样一批中国军人,悲壮地用生命去弥补国家的失误。
▲ 七十七年前我俩永别了,七十七年后又来和你永别,我九十三岁了不可能再来看望你,来世我俩再见!
这代表了无数中国军人和他们的家庭为这个国家作出的牺牲。
天亮了,七一七团在飞狐口的伏击阵地上,敌军还没有到。而气氛已经有了一分悲壮——因为营养不足又缺少棉衣,在前一天的夜间,一名身体弱的战士冻死在阵地上。
那是一个走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南方人,比较怕冷。但他肯定太想打这一仗了,又要给新战士做出榜样,所以一直咬牙坚持着,等发现他的情况不对,已经无法抢救了。
天已经亮了,一夜,敌人都没有出现。
敌人注定会来,刘转连相信这只是日军的指挥官十分小心谨慎,避免了在更有利于中国军队的夜间进入飞狐峪谷地——但涞源日军的后勤之紧张,注定他不敢贻误军机。
刘转连推测得十分准确。此时田原少佐的确有一个避开这次袭击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了直入七一七团的包围圈。
这一天天气晴朗,日军车队快速行驶,凌晨七点,到达了飞狐峪谷口的北端——北口村。在这里,田原少佐遇到了一个“部落民”——根据当地人讲,这个人并不是普通村民,他是当地伪组织自警团的成员,有为日军提供情报,进行侦缉的任务,他后来跟着鬼子进了飞狐峪,和日军被打死在同一辆车上。
一一零联队联队史中记载,这个“部落民”的确和日军一起进了飞狐峪。他在北口村向日军报告,说前一天他的马在飞狐峪的出口处——明铺村的北端踏上了地雷被炸死,他因为跟在马的后面比较远处幸免于死。
得知这个消息,在这一带和八路军打过多次交道的三宅中尉比较紧张,但田原少佐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继续前进。已经在蔚县耽误了一天,前线等不起了。更重要的是,日军上下都认为,飞狐峪里面不具备大部队埋伏的条件,如果出了飞狐峪呢?
出了飞狐峪,即便有上千中国军队在那里等着,田原少佐也不觉得自己打不赢。
所以,飞狐口之战,其实并不是一次奇袭,而是一次双方都有备而来的约期之战。
【待续】
不是每场战争都可以按照理论家的路线前进,明末那一战,哪怕用十个明军换一个清军都有本钱的,硬生生被灭了国。幸好,三百年后的这场战争中,我们有了这样一批中国军人,悲壮地用生命去弥补国家的失误。
”请转发
让更多人铭记为家国献出生命的英烈!
▼ 墙裂推荐:
▼ 萨苏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联系电话:1520117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