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怪不得把龙的这个儿子放门上,有智慧

2016-09-05 萨苏 老萨有发现

“椒图”?这家伙很有名吗?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或许它的名字您不见得有印象,但它跟您,多半会是个脸儿熟。


中国神兽之龙神九子:

001:甭石化,我为什么说海狮是龙的儿子?



不让美女进门的熊——椒图推测


(探索怪兽,游戏人间,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了这张图,感到忍俊不禁。这是真正的美女与野兽,红粉加骷髅啊。


别说,要是今天仍然能碰上这样的熊,估计,它还真的不会放美女进门的。图片上的这种巨齿獠牙,狰狞可怖的动物学名叫作洞熊——Cave Bear,如今早已绝灭,留下的只有这等令人恐惧的化石罢了。所以您出门旅游倒是不用担心碰上它。


这种凶猛的动物,笔者推测,很可能便是我国古代耳熟能详的怪兽——椒图的原型。


“椒图”?很可能听到这个名字的朋友会愣一愣,这个家伙很有名吗?我怎么不认识?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或许它的名字您不见得有印象,但它跟您,多半会是个脸儿熟。



▲ 在我们去参观古建筑,或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门前,甚至是在一些老式的衣柜上,都可以看到“椒图”的形象


椒图的血统高贵,据说是龙的第九个(也有说是第五个)儿子。《菽园杂记》卷二记载:“椒图,其形似螺螄,性好闭口,故立於门上。”“性好僻静”、“面目狰狞”、最烦别人进入其巢穴,因此被作为守护家宅的衔环兽,以保平安。“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没想到最后一位生了个宅男。


最初,我认为椒图可能是一种软体动物,甚至可以直接指向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软体动物——砗磲。


▲ 砗磲,是海南四大名螺之一,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贝类之一


它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是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其壳缘如齿,两壳大小相当,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其中大砗磲壳长可达一米,重达三百公斤。砗磲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水下的砗磲看起来五色斑斓,炫目多彩。


砗磲体型笨重,无法游动(可以理解为“性好僻静”),但齿状的贝壳经常将采珠人活活夹死。古人把椒图描述成不愿意人家进家门的形象是可以理解的。


▲ 水上的砗磲是一种商店里的艺术品,但水下的砗磲,无疑是一种怪兽一样的存在,上面的海苔飘拂起来,还真有几分狮子的风采


这个推论也有问题。我国古代很早开始和海洋打交道,河姆渡遗址里面便有大量蚌壳鱼骨,甚至龟鳖的甲壳,但砗磲这东西产在较深的海底,而且是热带深海,生长于珊瑚礁丛中。古人在海边捡上几个砗磲的壳不足为奇,到水下和它们展开搏斗,体会其守家的顽固,应该是不大可能的。


它应该是一种凶猛的,善于守护的——而且这种守护的特性与人类相关的动物。如果古人很少与其打交道,大概不会将其列入神兽之中。


这样一来,洞熊便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 洞熊,从外表看与棕熊相似,体格习性却有较大差别


洞熊是一种和猛犸、披毛犀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大熊,是一种庞大的巨兽,尤其是雄兽,体重可以超过一千一百公斤,比最大的阿拉斯加灰熊还要大得多。它们主要栖息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都发现过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在我国的周口店等地也曾发现其标本。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内发现,故命名为“洞熊”。


▲ 岩画中的洞熊,凸出的前额显示其智力可能不差


科学家们曾认为洞熊在约两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灭绝,但此后又发现在欧洲早期的岩画作品中,有古人类用长矛围捕熊的场面。古生物学家迪德雷克博士(Dr. Diedrich)在《Paleologic》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提出,根据大约一万一千五百年前的一批化石,那时还很可能发生过一次洞熊和洞狮相互搏斗,同归于尽的战斗。甚至,人们还在奥地利发现了一千四百年前用洞熊头骨雕刻的工艺品……总之,这是一种和人类有过相当多交集的动物,我国古人因此对它留下印象是可能的。


认为洞熊是“宅男”符合大多数科学家对它的看法。这种巨兽平时呆在洞中的时间极长,除了到外头找吃的,生老病死皆在其中。在山洞中经常可以看到有洞熊用爪子抓出的痕迹,那是它们为了能够有更多生存空间而进行有计划挖掘的证据;而有的山洞中曾发现一百四十头洞熊的化石,一般认为,洞熊是群居生活的,这是它们成家族一代一代生存与此的证据。


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宅男,而且是一家子宅啊。


这么宅的性格,倒是和椒图比较相似。


▲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是洞熊在黑暗的洞穴中失足摔死才出现了这种状况


个人不大相信这种推断。熊,虽然笨点儿,在同一个地方摔死一百多头,还是不可思议的,这得缺心眼到什么程度啊?


不过也没准儿,您想,要不是这么笨,怎么会绝灭了呢?洞熊的绝灭,恐怕还真与它喜欢住在洞穴里这个习性有关。


洞熊是在冰期绝灭的。住在洞穴里,面对冰期应该有很多好处,比如环境较为温暖,不易遭受风雪袭击等等。然而,洞熊的食物结构导致这种生活方式变得不那么健康。


尽管洞熊个子很大,看起来有些狰狞,但科学家们认为,除了中欧一些地方的洞熊发生了变异,大多数洞熊很可能是一种以植物为主食的温和动物。这是因为其骨骼中的氮15含量较为接近草食动物,它的牙齿颌骨等相关结构也与肉食动物不同。


“椒图”这个名字,据说还有一种写法,被称作“淑图”,也就是性格温顺,喜欢躲在家里的意思。假如洞熊真的以植物为食,倒也与此相类。


可是,植物类食物能够产生的热量远比动物类食物要小,这就意味着洞熊需要更多的食物。硕大的体格,群居的习性,如果碰到冰期这样严酷的环境变化,穴居的洞熊无疑会比别的动物更加难熬——它们很快会把洞穴周围的食物吃光,不习惯远游的“椒图”们怎么办?


推测是它们采用和树袋熊一样的方式来对付日益严酷的环境,那就是睡觉——这都是宅男典型的表现。


人们在许多洞穴中发现洞熊的骨骼残骸时,根据形态猜测它们可能是在冬眠中死去的。是食物过于短缺,使衰弱的熊无法熬过严冬,还是中途出现了山崩等意外堵死了洞口,这还是无法确定的。


但,也许它们的衰亡和人类有更深刻的关系,原因就是这家伙不让美女进门。


何止是美女,哪怕是F4它也不让进的。洞熊与人类有着激烈的生存竞争。它们居住在洞穴中,而洞穴正是原始人同样重要的居所。一山不容二虎,也容不得人熊同居。


▲ 这种场面在自然界肯定不是正常的


想一想,在风雪严寒之中,原始人们携子带女找到一处洞穴,里面却有一头熊不让进,那怎么办?


如果这是一头好客的熊……


偏偏洞熊决不是好客的动物,这也是推测它是椒图原型的理由之一。洞熊的天敌是同样擅长洞穴生活的洞狮,也经常能找到带有洞狮齿痕的洞熊骨骼。然而,在洞熊自己的家里,战斗会完全不同。科学家在罗马尼亚的乌奚洛尔岩洞内约八百米深处发现了洞熊生活的痕迹,还发现了三头洞狮的遗骸,已经完全被踩扁了。显然是洞狮侵入了洞熊的老巢,结果被这个死宅蹂躏到呜呼。



▲ 洞熊和洞狮交战的想象图


洞熊是领地意识十分强大的动物,即便是美女也不会给开门的。天下的岩洞数量有限,人类和洞熊之间,也只有决一死战。


在整个进化史上有一条至今从无反例的定律——只要成为人类的天敌,任何动物都只能走上衰亡的道路。洞熊显然也是如此。它们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煎熬中本来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失败,无疑加速了它们的灭亡。


▲ 带有人类刀痕的洞熊骨骼


但在洞熊绝灭之后,在很多地方却发现了蒙昧时代人类对熊的崇拜遗迹——这当然可能是针对现代熊的,但从一些岩画中明确可以看出洞熊的特征。或许,洞熊当年曾在保卫巢穴的战斗中体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让原始人又愤恨又钦佩,同时毕竟是占了熊的家园来繁衍生息,所以他们便试图通过祭祀等活动来安慰其灵魂。


▲ 原始人堆砌熊的头骨用于祭祀


有熊崇拜习俗的地区,从芬兰跨越西伯利亚直达日本的北海道,洞熊在中国一直生活到山顶洞人的时代,我国古人设置一种叫做“椒图”的死宅怪兽寄托对洞熊的纪念,不是很正常的吗?


当然有较真的朋友可能会认为砗磲甚至洞狮更像椒图的原型,这倒无关紧要。其实本文真正要说的是啊——


男孩子谈恋爱的时候要有自知之明,拒绝美女的结果可能是自取灭亡,洞熊便是例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有趣,敬请广而告之~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萨苏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