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特务的这张"乌龙"情报图,国人看了却笑不出来

2017-02-24 萨苏 老萨有发现

在同一时间我方的各期刊杂志上,遍寻各处,却没有找到一张把日军将领及其部署如这般介绍给国民的地图。



张学良在浙江指挥抗战?

——日本特务机关的乌龙情报


在抗日战争中,情报一项,对中方来说压力很大。


这是因为日本对于中国的情报工作由来已久,从甲午战争前便不断派出人员进入中国境内进行地质勘测、社会调查等。比如,在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其学生毕业的实习是到中国内地“游历”,收集各种情报,成果的汇编居然叫做《粤射陇游》,足迹遍及西北华南。


▲ 东亚同文书院,为近卫家族所创建,虽其中不乏带有国际思维的“大东亚主义者”,甚至“共产主义者”,但也是日本在华特务活动的渊薮(sǒu)之一,抗战开始后,军统局曾与日本特工以此为舞台,展开激烈的角逐


沈克尼先生对笔者描述过日本特务人员在华收集情报的细致——一个村庄的兵要地志,不仅仅要表明每一口水井和每一片树林,而且要记录这个村子里有多少只猪,多少只鸡。


这似乎是一种很变态的做法,打仗,和中国的村子里有多少头猪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沈先生说,这样日军经过的时候,便可以知道这个村子可以供给多大的一支日军部队所需给养。


这就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了。


这样的情报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其复杂和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有时候,这样细致的日本情报工作也会出现纰漏。比如,1938年10月的万家岭战役,日军所使用地图来自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那实际是冈村宁次担任孙传芳顾问时,利用日本测绘人员为其制作的。但真打起来才发现这张地图错误百出,导致日军106师团试图布设的环形防御线变成了一条曲尺形的怪阵。


原来,当地有磁铁矿,使测绘结果出现了巨大的偏差。不过,中方在围歼106师团的过程中,也没有因此占到什么便宜,因为中方指挥官薛岳将军使用的地图,也是孙传芳的遗产。


在日本《世界知识画报》1937年9月号上,刊登了这样一张作战地图,其内容显然是根据日本情报部门所掌握的信息绘制的。


▲ 在这张名为《支那军配备状况》的地图上,标明了中国军队面对日军入侵进行的防御部署


由于期刊的滞后性,这张地图上标注的,应该是中国军队在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初期的布防情况。


耐人寻味的是,这张地图上并没有共产党领导部队的标记,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八路军115师在1937年8月31日方才从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另外两个师还要晚一点,在这一期杂志发排的时候,他们的动向还来不及放置到地图中去。


如果仔细看来,这张地图上有着相当丰富的信息,显示了日军强大的情报收集和综合能力。比如,在华北战线上,由于日军已经攻占北平和天津,地图上显示中国军队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设置防线,明显呈双线部署。


第一线,是在西侧(平绥线和山西方向)的阎锡山部,在保定以北正面(平汉线)的商震部和在天津以南(津浦线)的宋哲元部。


这是相对准确的情报。


▲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山西王”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作战地域为山西和绥远两省。稍有差异的是驻扎绥远的傅作义虽然隶属于阎锡山,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抗战开始后曾主动出击,克复商都(七七事变之后首次收复县城),此后由于山西战局吃紧,阎锡山将傅作义主力调回晋北组织防御,导致绥远东部包括首府归绥迅速陷落。此后,第二战区在山西组织太原会战,成为华北战场西翼主要战场。


▲ 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


商震是阎锡山旧将,但早已“服从中央”,其部队当时的确在华北平汉线方面,而且承担了较为重要的防御任务,不过这里的部队颇为驳杂,东北军刘多荃、西北军裴昌会等部队也在其间,日军之所以把商震的名字放在这里,大约一方面因为他在此军阶最高,另一方面因为1933年长城抗战中,商震指挥的冷口阻击战打得颇为骁勇,印象深刻吧。


由于华北平原一望无际,适合日军机械化部队通行作战,平汉线的战斗失利,9月后保定失守,商震等退向黄河第二线防御阵地。


▲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宋哲元的29军退出北平天津,但仍被改编为第一集团军,但这支部队在平津撤退中折损严重,士气不振,因此在津浦线作战中一些将领“全军为上”,未能成功阻止日军攻击,日军击败宋哲元部后开始兵临山东省境。1940年,宋哲元含恨病死四川。


华北第二线部队,是部署在平汉线上的中央军刘峙部和津浦线上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部。


▲ 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


刘峙率领的中央军部队在七七事变后北上,曾被寄予厚望,但在平汉线防御中作战失利,因迅速后撤日军追之不及被讥为“长腿将军”。刘峙军事才能平平,不过,此人晚年以教小学为业,所谓贪污倒可能是误传。


 ▲ 山东省省主席韩复榘


另一名在第二线布防的韩复榘,则是一个当时各方都在观望其态度的人物。他在七七事变后到南京拜谒蒋介石,表达了服从中央的态度。但由于感到与日军战斗力差距较大,韩在德州失守后,借口蒋介石许诺的重炮部队未到,轻弃济南重镇,导致日军轻取山东。最终,玩脱了的韩复榘自己也落了一个枪决示众的下场。


在北线,还有一个将领的名字,出现在这儿也让人很是遐想,这就是冯玉祥。

 

▲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


老冯的确是顶着这个头衔,而且中日双方对他都很关注,原因是华北几乎都是他的旧部或老友,单从理论上说他至少是华北战线最合适的盟兄。意外的是老冯在华北却处处碰壁,韩复榘、宋哲元这些老部下根本不买他的帐。无他,这位大帅得势的时候坑人太多,封建家长制极言,这些已经成立气候的军阀们是没有谁喜欢自己找一个爹地来的。


最终,程潜替换老冯,才算稳定住了北线的局势。


无论如何,北方战场的情况,日方可算摸得极清,至少是情报分析得清楚明白。


但……到了南边,这半张地图却有些令人费解。

 

▲ 军政部长何应钦


何应钦的位置被放在南京也对也不对。说它不对,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何应钦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战区辖福建广东,放在华南才算正确。但淞沪抗战期间,何没有去广东就任,而是在南京以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的身份参与指挥,司职中枢调度,说他位置在南京也不能说错。


 ▲ 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


张发奎的位置也不大对劲,他负责的右翼军在浦东,怎么也不能放到长江以北去,那里在淞沪会战中并非双方争夺的要点,根本就是盲点,张发奎去那里未免小题大做,这应该是日方的一个误判。开个玩笑,或许日军发现张发奎是“右翼”总司令,而左翼军是在罗店大场一带布防的,防线已经到了长江边上。日本情报人员肯定脑筋一短路,想那右翼军一定在左翼军右边喽,那就只能在长江北边啦。殊不知,从日本方向看的左右和我方的左右是反的啊。


 ▲ 淞沪警备司令杨虎


杨虎这个名字估计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他怎么会被与冯玉祥、宋哲元这样的巨枭并列在一起呢?很简单,当时的杨虎在日本人看来是名气很大的。这个杨虎资历很老,跟着孙中山干过反袁起义,1927年担任上海警备司令后,始终活跃在上海,是国民党内部能够掌握沪上帮派,黑白通吃的一位人物。日本人在上海闹事,和杨虎没少打交道。相比之下,比如刘湘、龙云等势力和影响都比杨虎大得多,但日本人打交道少,自然印象也没那么深刻。


而淞沪警备司令杨虎被放去守长江,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这本是江防司令刘兴的活儿嘛,杨虎没有军事背景,驱动帮众在行,让他打硬仗那恐怕是要命的。


但这不一定是日方的失误,也许是他们的情报不全面导致的错误。淞沪抗战上海打响后,杨虎却被调离,前往长江上游收服各大帮派,为万一国府西迁作社会准备,也许这一信息被日方掌握,所以把他放在了南京上游。


这些错误,大多属于放错地点,情有可原,然而……在浙江放一个“张学良”是怎么回事?

 

▲ 陆军上将张学良


按照这张地图,张学良正率部在浙江的杭州和宁波间布防,阻击日军登陆。要知道张学良早在1936年底便已经被蒋介石软禁起来了,他怎么可能会出现在浙江战场上呢?


看了张学良的传记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张学良正被幽禁在奉化溪口的雪窦寺,的确在浙江。这时主持浙江防卫的刘建绪是一位湘军宿将,但名声不彰。日方大概是觉得这个方面中国应该有一员大将在这里驻守才合理,而又不知如何发现了张学良在溪口的信息,于是顺理成章地推测,这个方面应该是张少帅统兵。


这当然是荒唐的,估计张学良将军要看过这张图,也会啼笑皆非。有意思的是,去年有事到南京中央饭店,发现该饭店有一条记录,称张学良曾在1937年8月下榻于此,并有宴客。如果这不是误记,莫非当时蒋介石还真有起用张学良的一些想法?那可真不知是福是祸了。


日方的情报,肯定是有不准确之处的,但我并不觉得完全可笑。


在同一时间我方的各期刊杂志上,遍寻各处,却没有找到一张把日军将领及其部署如这般介绍给国民的地图。看来,我方的情报战至少在国民意识方面,当时还远远不够。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老萨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