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日本人也曾提出“论持久战”,可他只说对一半

2017-03-07 萨苏 老萨有发现

萨按面对中国的顽强抵抗,日本的所谓有识之士也注意到了双方的战争进入长期相持的可能,斋藤直干是《军备与财政》一书作者,作为日本当时知名的战略家,在《海军旗》杂志1937年第12期中,发表了这篇文章,从军事专家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进行持久抗战的可能性。



这时,日本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显然已经成了泡影,那么,日本的战略家又是怎样分析中国的战争潜力和战争意志呢?笔者将此文翻译过来,以便读者能够站在当时日本军政上层的角度,来理解其对这场战争长期化的看法。



中国的军费支出能力及长期抗日战争之寿命

斋藤直干



战争和战备


战争需要军费,这是毋庸赘言的事情。尤其是近代战争,其所需经费不断上升,达到惊人的巨额。与此相应,为筹措充足的军费,参战国家与国民非付出异常的努力而不可得。如其不然,战局必向不利方向发展。


但是,究其本源,战争所需经费并非仅有金钱,而且需要战争所必需的武器军需品等物资。这些物资的购入、调运、输送,是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作为交战国家,不但需要为筹集军费而努力,也需要将军费转化为所需物资,从而将战争顺利进行下去。


如众所周知的那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战争,尽管和今天的战争一样需要军费,但当时对于武器军需品的需要尚比较有限,因此军费无需达到今日的巨额程度,便也足敷使用。换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次战争,筹措军费和武器军需品的后勤工作,与今日相比是较为容易的。因此,那个时代的战争可说是单纯的有局限的战场之上军队与军队之间的战争,战场的胜利便决定了战争的胜利,国民大众对战争的参与是并不充分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之后的战争则迥然不同,战争往往带有长期的性质,有大兵团作战,对于军需品的需求激增,导致军费大量增加。与之相应,筹集这样巨额的军费是十分困难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况为例,英国当时一年的军费达到167亿元,是其国民年收入的87%。而其消耗的军费总额更达到令人目瞪口呆的719亿元,占其国家财富的47%。即便是富裕如英国,在筹集这样巨额的军费时也可说是殚精竭虑,耗尽心力。


但近代战争的困难还不仅仅是军费的筹集。仅仅拥有军费还不够,还要依靠其购入足够的武器军需品以满足战线的需要,这也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有钱购买军需品,但其生产能力的限制、原料的不足等,都会出现“订货但不能到货”的现象。如前所述,仅仅军费并非足够,将军费转化为战争必需的物资十分重要。假如军费不能转化为物质,则其根本不具意义。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以后的战争中,军需品生产能力的扩大、原料的准备,都被视为紧要的工作。即所谓战时生产力扩充是也。


简而言之,近代战争的军费筹集,实际上就是军用物资的筹集。因此,近代战争是国民对国民的战争,生产力对生产力的战争,是军民一体的国家动员能力的对决。


几百亿的军费,非一个政府所能负担,非得到国民的支持而不可能,大量军需品的生产,依赖国家所拥有的工厂也不可能完成,必要民间工厂的协作才可以进行。


因此,现代战争不仅仅是军费的筹集问题——当然,这是需要历尽辛苦进行的,同时也是军需品筹集的问题。两者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非如此,战争不可能顺利进行。



中国的军费筹集能力


那么,可以看一看中国令人担忧的“长期抗日”战争吧。蒋介石依然在大言炎炎,不放弃长期抗战。但是,中国可具备进行长期战争所必需的顺畅的军费筹集能力吗?


中国的军费,到现在为止达到了什么程度,还不能清晰地知道。但是与日本的二十五亿元的支出相比,相对要少一些。为什么呢?


一. 战场是在本国,军队就驻屯在附近,因此不需要像日本一样多的运输费用。


二. 而且据目前所闻,即便是有输送的费用,现在也是没有付出的。


三. 中国军队的装备比日军要低劣,而且给养也比较差,因此军费所需也比较少。


四. 在此以外,如此前所知,中国的一些军队盛行通过劫掠的方式获得给养,因此潜在地减少了若干军费需要。


不过,即便是比日本所花费为少,可以想象中国政府在筹集军费的过程中也是煞费苦心。可以看到其一般项目开支均已停止,以用于军事,同时其国内国债的利息支付也已经停止,应是转向到军费之内。即便如此应也是不敷使用,因此所谓“救国公债”的发行十分积极。这一债券从今年九月开始发售,但似乎其收益并不理想。


这里面有各种理由,但主要的原因大体可按以下次序列出:


一. 中国军队虽然有相当强烈的抗战意识,但一般民众对此次事变的前景仍感不安,因此对于公债比较冷淡。


二. 金融市场纸币缺乏。


三. 救国公债的年息在4%,而民间一般市场的利息可以达到20%,从趋利的角度,购买公债并不有利。


四. 中国民众对政府不信任,且本身购买力贫乏。


有这种种理由,救国公债预期发行五亿元,实际售出两亿元,而且其中有一亿属于预售而尚未收回资金。这一公债最初纯用法币,据说因发行不佳,现在也可用房产、土地、戒指、手表充抵,这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事情。这五亿国债发行的失败可以预见。


因此,还可以使用的军费筹集办法,或许只有增发纸币一途了。但中国民众本来就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这样一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危险是很大的,而且在国际货币兑换市场也会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恐未必敢用。除此之外,我亦想不出还有其他可以增加军费的办法了。


而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收入在日益减少。众所周知,该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海关税,盐税和一般税。可参考民国二十五年其收入情况——总收入六亿八千万元,其中关税三亿二千万元,占46.8%。盐税一亿八千九百万元,占27%。一般税则一亿三千二百万元,占19.5%。此三项税收占其总收入的94%。而在这次的事变中,这三项主要税收都遭到重创。


以海关税而言,中国封锁长江、海港的战斗,日本海军对中国沿海实施禁运,加上贸易自身的衰落,与日本商贸谈判的中止,导致八月其收入减少一半,九月仅及平时20%,呈现极为困难的情况。而盐税和一般税也同样减少。


因此,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筹集今后军费基本没有可能,唯一可以依靠的,恐只有外债一途。这方面的情况应该说也颇为绝望。


最近归国的孔祥熙在欧美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总得来说金额不多。现在为了筹集军费,国民政府开始采用所谓左翼财政政策。这显然是从容共联俄政策中拆分出来的,据说是中国共产党巨头周恩来的建议。其内容可能包括对家产超过四万元的富豪实施近乎没收多余财富的高税率富豪税,征收遗产继承税,以平均地权为名强行限制大地主所有地的面积。或向富豪强制配售救国公债。这必然引起富豪阶层的恐慌,通过外国银行向海外转移资金。


这样的手段更引起国民政府信用的失落。现在推行的黄金国有政策能否成功不论,其财政捉衿见肘已经很明确。


中国的军费筹集,似乎有不能支撑的感觉。



中国的军需品购入


军费不足以支撑,而筹集所获在购买军需物资的时候,仍不能得到充分的收获,这是很容易想明的。今后出现补充的巨大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军需工厂生产能力极为贫弱,现在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基本是外国制造,需要依靠进口。当武器军需品不足之时,从海外进口便是不得不为的事情。


正如前面所分析,军费的筹集是不充分的,资金不足,自然购买力下降。尤其是日本舰队对中国沿海的封锁已成常态,虽然对从第三国向中国进口武器不能达到完全阻止,但使第三国向中国出售武器时颇为踌躇。


中国需要购买大量武器,而资金并不充足,因此国际货币兑换市场如果发生动荡,对其影响甚大。而国民政府本来采取的兑换体制很不合理,属于强制的通存通兑,如不作改革,很难取信,因此其前途亦难乐观。



长期抗战可能吗


诚如斯言,中国如今仍在高叫长期抗战,拼死抵抗,试图争取最后的胜利。但长期抗战所需要的军费和军需品供应却明显有断档趋势。


尽管如此,本人并不看好认为中国的战争将在短期内结束的观点。街头巷议中,往往大胆认为由于中国之贫弱,支那事变将短期内结束。这应该免不了被人非难,认为对近代战争之所以为近代战争不够了解。


对战争的胜负和所需时间,从经济角度进行预测,的确是一个途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经济学者的预测都失败了。


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在几个月内结束,结果战争却打了四年半。认为这场战争可以在短期内结束,这一论断在战争开始后几个月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战争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不是可以从经济角度便简单作出结论的事情。而近代战争在这方面尤为明显。


中国的军费不足,军事物资缺乏是确定的事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会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无力支撑长时间抵抗是可以推断的。但是,中国所说的长期战,肯定不是指的独立的长期战,而是期待着第三国、第四国的加入从而形成长期战争。


在近代战争中,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特别是中国,它和列国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对这种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它来说,获得第三国的援助是可以期待的,这种可能性很高。而最近苏联的活动已经明白地展现出来这种可能。


如果是这样,中国的军费和军需品缺乏便不再是问题。现在的情况,这场战争可以视为是日本的武器军需品与中国自身的武器军需品之间的对决,但一旦第三国介入,便可能转化为日本的武器军需品与列强的军备之间进行对决了。中国对于援助国却无需支付军费。


尽管听来似乎白日做梦,但这种情况下中国可能会向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发展。也就是说,各国的义勇军会依靠本国提供的军费和物资参加战斗,但至少到现在,无论革命军一侧还是政府军一侧,都不曾向他们支付任何费用。


中国现在希望什么类型的战争,随着支那事变的推移,已经越来越明了。事实是支那事变的发展方向正向这条道路渐渐滑行。随着军费和军需品的消耗日益不足,中国方面也在努力向(促使列强介入)这个方向努力。因此,以现有军费和军需品,中国认为足以一战而不顾及其缺乏,显然是预测列国介入的长期战争为基础的。


因此,笔者对于支那事变的发展方向,认为其发展为长期战的可能性比短期战更可信。南京政府的长期抗战,依靠的不是南京政府和中国自己的力量,而是依托于列国介入的可能性。


然而,即便局势真如南京政府所期待地实现进入长期抗日战争,恐怕结果也不是中国所期待的那样,这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也确实是中国的生死存亡之秋。




老萨点评


这显然是一篇煞費苦心的文章。几个月过去,中国依然在顽强抗击,日本军方初步估计和期待的速决战已成泡影,本文便是从理论角度教育日本国民,使其了解中日两国军力差异,和巩固日军必会胜利的信心。斋藤对于中日之间经济和军备的差距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述。中国军事家蒋百里将其称为“一个工业国与一个农业国的战斗”。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争取国际支持和打通国际通道始终是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样的计算不算独创。应该说,斋藤此文的闪光点在后半段,即中国会用什么手段维持这场战争的持久战。他的看法其实与蒋介石很接近,都认为将列强拖入这场战争,将形成极大变数——蒋因此在淞沪苦苦鏖战,等待九国会议的召开。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此后执行的政策,直到1941年都是成功的,除了飞虎队、苏联志愿航空队等少量部队外,列强对中日战争始终采取观望态度。


但与其预测的不同,中国的确是孤独的,但日本并没能在四年的时间里击败孤军奋战的中国,让斋藤等人大跌眼镜——他们看低了中国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人最后真的是靠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第三国、第四国硬撑了下来,让世界刮目相看,也奠定了战后的大国地位。


所谓近代战争,果然是十分复杂和难以预测的,这一点上,斋藤没有说错。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老萨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