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子”金晓宇刷屏,揭开另一个残酷事实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张明扬
在“天才儿子”金晓宇刷屏的同时,很多人仿佛第一次发现:原来翻译的稿费这么低啊。
这是一个出版界的老话题,但却极少出圈,圈内人见怪不怪,圈外人看见却是惊诧不已。
“金晓宇事件”可能是翻译稿费议题第一次如此大范围的向公众敞开。上一次出圈,应该还是著名翻译家孙仲旭先生的逝世,但反响还是不如这次大。
很多圈外人看到金晓宇自述“稿酬只有千字五六十元,还要交税”时,或许会有金晓宇被克扣被压榨的感觉,但圈内人会告诉你:这只是翻译行业的常态。
在市场上,图书翻译的主流稿费区间是在“千字六十到一百元”之间,但请注意,是税前。
不过,六十元现在算是比较少见了,八十元至一百元的情况更多,至于金晓宇所说的“五六十”,大概率是记忆偏差,或者说的是税后稿费。
据《新京报》的统计:四十年过去,物价上涨了100倍,稿费却只增加了不到10倍。
01
有很多人会问:金晓宇靠着这么低稿费怎么活啊?如果将来他父亲也去世了,他怎么办?
我们给金晓宇算一算。
金晓宇这十年翻译了17本书,已出版15本,字数据说在450万字左右(他受访时说45万字,显然是口误)。我们也别按千字六十元算了,就以千字八十元的行内中价位数为基准,金晓宇的税前总稿费为36万元,折合每年36000元,每月3000元。
对于一个杭州人而言,在没有社保医保的情况下,每月3000元够不够生活,冷暖自知。
在这里,还不得不佩服金晓宇的专注,一年平均可以翻译45万字。对于大多数译者来说,这个工作量可望不可及。
图书翻译是一件极其消耗心力的事,一年能翻30万字已经算是不错了,因为很多时候还涉及到修改译稿的问题。这样的话,一年拿到的翻译稿酬只有2.4万元。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在2019年个税改革之后,金晓宇这样的翻译收入,是达不到个税起征点的,提前扣税的部分第二年也会退税的。
也正因此,对于图书翻译圈内人而言,译者无法仅靠翻译书籍维生算是一个常识。曾有出版社编辑对媒体表示:她几乎没有遇到过专事图书翻译的译者,大多数书籍翻译靠高校教授、外语系学生或者纯粹爱好者兼职完成,因为在部分高校的外文学院,译作可以算入学术成果。
对于那些还在坚持翻译的人而言,除了情怀,除了用爱发电,他们自己也很难拿出符合经济理性的理由。
他们的坚持是真的,但无奈也是真的。
02
对于金晓宇和图书翻译的低稿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出版社黑心。
但如果你仔细看金晓宇父亲在《杭州日报》上那篇刷屏的自述,你会发现,父亲对于儿子得到这个翻译的机会只有感激和庆幸,而几乎没有抱怨。
在图书翻译行业内,翻译费水平10年不涨可以说是行业积弊,但背锅的人不应该是出版社,或者说,不只是出版社。
我可以举个例。如果我写一本十万字的社科学术著作,印量3000本(这个起印量并不算少),定价48元,版税率8%,最后的总稿费是11520元。
这又比翻译一本书的稿酬多多少呢?多了三五斗吧。
如果原创书的稿费都上不去,翻译书又怎么上得去呢?毕竟,无论我们如何尊重翻译的价值,总不会高过原创的价值吧?
对于出版社来说,疫情以来实体书店日渐凋敝,在更加惨烈的电商价格战倾轧下,他们本就不高的利润正在被吞噬得所剩无几。更别说,现在还有了图书直播带货的“白菜价”。
▲抖音带货达人刘媛媛“亿元”图书直播专场(图/视频截图)
可以说,出版行业的商业属性也在逐渐被剥离,越来越成为一个情怀属性更强的行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出版社的境遇和图书翻译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用爱发电”。
出版社编辑比翻译也好不了多少。即使在上海,很多出版社编辑每月到手的收入也就在税后五六千元,年底的奖金还要指望能不能做出几本好卖的书。
从全行业的情况来看,图书翻译的确境遇不佳,但也不存在所谓的被压迫和倾轧,谁也没有比谁更惨多少。
作为一名非畅销书作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仅是专职翻译难以养活自己,专职作家也同样。这不是翻译一个群体的苦逼,而是全行业整个产业链的逼仄。
那么,责任应该是当当和京东这样的图书电商吧?对此,我只能部分同意,他们掀起的价格战的确严重破坏了既有的市场规则,但你我这些买书人不都是“受益者”么?我很难一边习惯着动辄5折的低价,一边再去骂他们如何为富不仁。
更重要的是,当当和京东的图书业务也并不赚什么钱。并且,自2021年以来,图书电商的销售流水也在肉眼可见的下滑中。
一个似乎没有任何人得利,人人都在抱怨的市场现状,究竟是谁之过?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命题。
0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低稿酬也是一个伪命题。
低稿酬固然是行业积弊,但尚可以说是“市场行为”,成为了译者默默忍受的行业惯例,但不少译者的心声是:咱不奢望稿酬短期内提高,但至少做到不拖欠稿费行不行?
从这个角度上说,金晓宇是幸运的,他至少没有碰到经常性的拖欠稿费。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这些年我们都可以看到“翻译讨薪”的不体面,但这个不体面不是翻译的,而是部分出版社的。
去年10月,出版人杨全强先生,据说也是发掘金晓宇的伯乐,在微博上公开喊话之前与之合作的某出版社,为其策划图书的译者讨要拖欠数年的翻译费。其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猫眼》出版于2020年10月,译者杨昊成已于2018年10月因病去世,三年过去了,翻译稿费却迟迟未见支付。
好在,在杨全强的公开喊话下,该出版社终于及时给出了反馈,解决了“译者去世三年还没拿到翻译费”的问题。
▲图/微博
如果杨全强先生没有这么负责任呢?这笔稿费恐怕就成了一笔烂账。
2019年12月,微博大V@文冤阁大学士 也曾发文称:通过写状才拿到了拖欠近三年的翻译费。当时曾有人评论称:翻译维权之难已经不亚于农民工。
您千万别认为以上这些算极端情况。在图书翻译行业内,不仅拖欠稿酬不罕见,还有“翻译交稿了却突然不出版了”、“译文被单方面修改得面目全非”等等不体面的存在。
相比翻译低稿酬这个说了无数年也无法求解的老问题,我个人觉得,解决拖欠稿费等等“不体面”才是这个行业的底线。
愿金晓宇和他的同行们可以更体面地活下去。
*题图为正在工作的金晓宇,来源于杭州日报*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商务微信:weiyingjie1974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