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奖初评评委访谈 | 严志刚:阮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老土”吧

严志刚 阮义忠摄影中心 2021-02-13



一个摄影奖项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评委的水平。苏庆强、黄亚纪、刘立宏、鲍利辉、严明、魏壁、严志刚这七位初评评委将于5月24日从各地奔赴同里,5月25日进行投稿作品的初评。


我们将逐步推出初评评委的介绍与访谈,让大家更加了解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的精神。



初评评委之一:



今日头条图片运营总监,前新浪网图片总监和图虫网总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产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历任摄影记者、纸媒视觉总监。




 



Q1:严师傅会怀念在传统媒体当摄影记者的感觉吗?这与您身处互联网行业面对影像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 2000年,严师傅自拍照。严志刚/摄影


我会非常怀念做摄影记者的那个时期,我想一方面是缅怀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理想情怀,更多是怀念那个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着急的年代,可以安安静静去拍一些照片,以及和拍照有关的所有人和事,都非常值得怀念。


△ 1998年,25岁的李冰冰。严志刚/摄影

△ 1998年,18岁的董洁,广州。严志刚/摄影


拍照这个事情,其实本身是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是我自己,不断切换到新的跑道,有时候我很遗憾我的定力不够。耐心和坚持,对于拍照这个事情绝对是需要的,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不一定是个坏事,不断的变化让我保持了激情,我想当有一天,对我重新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是绝对的有帮助。



△ 1999年,23岁的舒淇,广州。严志刚/摄影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拍照有才华的人太多,并不缺我一个;而从利用平台、整合资源,一直在努力为中国摄影做点事情的角度来说,我也许显得更加有价值。


△ 1999年,18岁的李小璐,北京。严志刚/摄影


△ 1998年,48岁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珠海。严志刚/摄影


△ 2002年,33岁的足球运动员范志毅,上海。严志刚/摄影


最大的不同感受在于:好照片和坏照片,对于受众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对于所有的一切人文学科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照片和摄影背后承载的美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等,并不能被完全量化。所以当精英所谓的专业标准被瓦解后,机器的标准并不能填补这个空缺,这个讲究效率没有温度的时代,会让影像的从业者找不到成就和存在感。

△ 1999年,30岁的张小龙,后成为微信之父,广州。严志刚/摄影

△ 2015年,32岁的张一鸣,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北京。严志刚/摄影



Q2: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摄影与传统媒体摄影,您觉得有什么异同?你觉得互联网对于摄影有什么影响?


如果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对更多的摄影师来说,是提供了更多公平的机会,当然对摄影师的综合素质也要求高了很多。要想成功,除了拍好照片,摄影师要考虑更多创作以外的事情,比如个人品牌的建设,内容的分发,资源的谈判,甚至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团队来服务自己。


△ 1994年,沈阳,骑车的女人。严志刚/摄影


这一点不像以前,摄影师更多只需要考虑创作的事情,生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意无意在为你服务,媒体、出版社、编辑、文字记者、设计师、发行人员,都在为你付出,但是一张好照片,享受荣光的更多是摄影师。


△ 1997年,北京,中央电视台塔下跳舞的老人。严志刚/摄影


当然如果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拍出好的照片才是最重要的,成功总会像影子,一旦太阳出来,它将立刻跟随着你,这一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变化。


互联网对摄影最大的影响就是影像信息过载,大家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在影像上停留更长的时间,更何况去细细体会照片背后的意义。


△ 1998年鼓楼大街,胡同里走出的北京“膀爷”。严志刚/摄影


第二个变化就是给影像带来了不同的标准,信息的全球化,让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接收到最新的资讯,比如中国的年轻读者可以一下就看到全世界最棒的摄影师作品,导致从八九十年代影响了中国最主流的纪实摄影,一下跳到了当代观念影像的大潮,中间根本没有过渡,形成一个断层,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也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风格的阅读趣味;


△ 1997年沈阳,斤斤计较的东北老爷们司机。严志刚/摄影


第三个变化是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反而冲进来了大量的人群,摄影未来可能越来越不会成为一种可以养活自己的专业,而演变成物质满足后的一种精神追求,它的未来在美术馆和画廊,人们需要借助虔诚的仪式感来给予它神圣。

 


Q3:据您所观察,您觉得当代中国的摄影状态如何?


应该说,当代中国的摄影状态和这个国家的状态比较吻合。处在亢奋、令人跃跃欲试,但是实际上普遍焦虑的状态。


△ 2017年,知春路系列之一。严志刚/摄影


基本上,我对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一代纪实摄影师们保持尊敬,因为他们没受到太多干扰,很专注地拍了一些照片,虽然受限于眼界和舞台,基本上没法在世界摄影史留下痕迹,但对于中国摄影史来说,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 2017年,知春路系列之一。严志刚/摄影


同时对90之后出生的摄影师充满了希冀,他们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不太容易屈服于压力,保持着独立的个性,一旦思想成熟,相信会有好的成就。70-80年代的摄影,成长与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压力大,分心较多。


△ 2017年,知春路系列之一。严志刚/摄影


总体来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需要较为轻松的生活状态激发,而作为一种纪实和报道的工具,需要较为宽容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当然,也许真正好的照片,时候不到,我们还没有真正看到。



Q4:您作为纪实摄影师出身,在人文摄影奖的初评过程中,您会更多关注纪实性质的摄影吗?在职业身份转变之后,您的评价态度是否也有所改变?


作为纪实摄影师,我对这一类照片,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但是与此同时,我相信,我可能带有更加苛刻的眼光。


△ 2017年,知春路系列之一。严志刚/摄影


职业身份的转变,对我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评价标准的变化,对我带来评价标准变化的,是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对依据逻辑推理对事物的总结和判断力、随着年龄增长对人性的反刍、情感的变迁以及和一些年轻人的交往经历。

 

△ 2017年,知春路系列之一。严志刚/摄影



Q5:严师傅担任过很多摄影比赛的评委,您觉得“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有什么独特之处?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个奖项的“老土”吧,它没有在这个时代去追随新锐、当代和潮流这样一些标签。正如我认知的阮义忠先生一样,20年来基本是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只是方式不同,不管是拍照、做杂志、出版、写微博发头条,还是工作坊,以及今天的这个奖项,他用他的行为实践了那句老掉牙的格言:摄影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 2017年5月,阮义忠在湖南长沙的摄影人文奖作品展览期间讲座。严志刚/摄影


阮先生说的更多的不是摄影,而是人生富足的体验,并且源自这种生活体验后的快乐、宽容和温情脉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阮先生一直在坚持做一件看起来过时的事情,唤醒这个碎片化时代人们久违的温情。


△ 2017年7月,阮义忠和家人在北京CIPA画廊的首届摄影人文奖作品展览会上。严志刚/摄影


△ 2016年10月,苏州,首届“阮奖”初评。阮义忠和各评委在一起。严志刚/摄影


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这个奖项的公益性,所有的经费也是来自阮先生的工作坊费用或者各界人士的募捐,所有参与的主要团队成员也基本是免费,包括推荐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们,都是义务在付出。



Q6:看过第一届“阮义忠人文摄影奖”的获奖作品,您对第二届“人文奖”有什么期待吗?


非常荣幸,第一届我也是评委。最后的获奖作品,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非常平和,平和中蕴藏着光芒。我见过这些照片挂起来的样子,气场非常强大,足以让人安静下来。我希望这成为“阮奖”的特色。


△ 2016年11月,浙江乌镇,首届“阮奖”终评颁奖。阮义忠和评委已经获奖选手在一起。严志刚/摄影



Q7:您经历过摄影记者、图片总监等多种摄影职业,对于行进在摄影道路上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虽然说摄影,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孤独旅行。但这条路难免会和不同的人相遇,选择与什么人的同行,很重要。

△ 2016年8月,洱海一跳,大理。严志刚/摄影



【赛事详情】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征稿启事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推荐委员会成立

往届回顾 | 如果你不知道拍什么,看这篇

【评委访谈】

阮义忠:我希望对象会觉得被我拍到是幸运的

布莱恩·坎贝尔:我对第二届人文奖的期待很高

傅拥军:如果觉得流于表面,那就去里面看看

【获奖者访谈】

冯君蓝:现代人绚丽的表相下,是精神与灵性的废墟

钱海峰:春运路上的苦难与浪漫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凌飞访谈


感谢人文奖支持媒体(及自媒体公号):新浪图片 看见 大众摄影 头图会 数码影像 头条图片 色影无忌 谷雨计划 图虫 快拍快拍网 摄影之友 影像视觉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理想国



▽ 戳“阅读原文”,进入赛事官网了解更多赛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