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几思想试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彭西东 素人素言 2022-07-17

在这非常时期

这篇推送

能给宅家的孩子们

送去小温暖么

直线与圆

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


直线与圆,在不同的位置关系下,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位置关系的研究,全面清理直线与圆的重点问题,同时探索在解析几何基本思想下几何问题的一般性解题思路。

位置关系判定


01

几何法: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判断位置关系。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则:

相离:d>R,

相切:d=R,

相交:d<R.


02

代数法:利用方程组解的个数。

设直线l:Ax+By+C=0,

    圆M:x2+y2+Dx+Ey+F=0.

联立方程组,得:

相离:(<0)方程组无解                     

相切:(=0)方程组有两组相同解

相交:(>0)方程组有两组不同解

(其中,为消元后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

典例展示








直线与圆相离

相离产生距离,距离远近猜一猜。

一般而言,直线与圆相离时,会产生距离。

由圆心M向直线引垂线,垂足为T,则:

圆周上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d=MT+R

圆周上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d=MT-R

典例展示



  






直线与圆相切

相切产生垂直,垂直易得距离。

是不是你的老师都会告诉你:但凡遇到圆的切线条件,连接切点和圆心得垂直关系,总是不会错的。


确实,直角三角形,一直在平面几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由圆外一点向圆引切线,切点为A,则线段PA的长度称为切线长

若圆的方程为:

圆外的点P的坐标为:

由图中的关系可以看出:

则可得切线长公式:

这个切线长公式,总是有不少同学理解不了。

其实作为老师来说,我倒是不太清楚他们总是理解不了的原因。


如果圆用一般方程来表示,

那这个切线长为:

当然,切线的方程的求法更是不容忽视的,一定一定要熟悉它的求法哦!



能否也思考下:

如果点在圆内时,相似的结论又该怎么理解呢?

例题展示







线



  切线求法

已知定点或已知斜率求切线方程,

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 代数法:

由圆和直线方程联立所得方程组有两组相同解,一般消元后用△=0求得未知参数;

② 几何法:

用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求得未知参数。


  几点提醒:

① 过圆外一点可做两条切线;

② 设直线方程时,要考虑斜率是否存在;

③ 若点在坐标轴上,直线方程设成:

横截距式(x=my+a) 或 纵截距式(y=kx+b)

此时可一定程度上优化计算过程;

④ 若点P(x0,y0)不在坐标轴上,

可考虑用直线系设直线方程:

A(x-x0)+B(y-y0)=0

最大优势是不需要考虑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


  两个结论:

① 若P(x0,y0)在圆x2+y2+Dx+Ey+F=0外,

切线长为:

② 若P(x0,y0)在圆x2+y2+Dx+Ey+F=0上,

切线方程为:

记忆口诀:

平方变成积

一次方变成平均数

常数项不变

③若点P(x0,y0)在圆x2+y2+Dx+Ey+F=0外,

切点弦方程为:

这个是不是很玄幻呢?

其实,你是可以根据例9的“分析三”,慢慢去理解的。

不过真的希望同学能记住这种思路,在圆锥曲线中也是有用的。


直线与圆相交

相交产生弦,垂径定理很重要。

直线与圆的相交,会产生一条弦。


其实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但凡是直线与圆相交的问题,好象都与弦的长度有一定的关系


那就不能不说一下最好的垂径定理了。



取弦AB的中点T,连接CT,则有CT⊥AB。

因此,在RTATC中,总有:

则弦AB的长即为:

当然,CT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不能忘了。



过圆内一点做圆的弦


过圆外的一点可以做圆的两条切线。


那么,过圆内的点,就只能做圆的弦了。


最长的弦肯定是圆的直径。

那么,你知道最短的那一条弦是谁么?


根据前面的弦长公式知道:AT2=R2-CT2,


那么,当CT最大时,弦AB=2AT便能取得最小值了。


若圆的方程为:

圆内的点M的坐标为:

我说最短弦长为: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如果圆用一般方程来表示,那这个最短弦长为:


记起来也很容易,根号下其实就是把点的坐标代入而已。

典例展示







  弦长公式  

上面的弦长公式,务必要记住,

因为它适用于直线与所有二次曲线相交的弦长计算,

相信在圆锥曲线中,你会经常遇到的。


END


“素人素言”是由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彭西东老师建立的个人公众号,该公众号旨在用最朴素、简洁的语言讲述数学,以适用性为目标,介绍高考备考和教学经验。该公众号为免费学习、交流平台。联系微信:pengxidonghongqi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进入公众号

相关链接:

  1. 网课实录:三角函数的图像及简单性质

  2. 我的《双曲线》课堂是这样的。

  3. 课堂实录|组合问题处理策略

  4. 课堂实录|排列问题处理策略

  5. 这样的课堂实录,会喜欢吗?

  6.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堂实录)

  7. 阜阳首张联考卷:这是要赶超合肥的节奏!

  8. 2019年高考卷,一线教师第一遍做。

  9. 15分钟搞定|2019年高考数学(文)全国I卷客观题

  10. 一题多解|深度解析2019全国 I 卷第16题

  11. 2019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试题(A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