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小提琴家,才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皇冠(2)

tube2a3 古典音乐相对论 2022-06-29

接上回,我们说了三位女小提琴家。细节,可以在以下链接追溯:


女小提琴家,才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皇冠(1)


为了确保阅读的完整性,以下先简要回顾推送过的三位超级女神。


1. 艾丽卡·莫里妮 (Eric Morini)

出生:1904年1月5日-

逝世:1995年10月31 纽约


她的演奏让我仿佛置身在落日余晖的金色光芒之中





2. 乔孔达·德·维托 (Gioconda de Vito)

出生:1907 年 7 月 26 日,意大利

逝世: 1994 年 10 月 14 日


过分浪漫,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会显得十分突兀和多余





3. 吉内特·奈芙 (Ginette Neveu)

出生:1919 年 8 月 11 日,巴黎

逝世: 1949 年 10 月 28 日,空难


华彩也让奈芙拉得似乎没了难度,可惜英年早逝





今天开始第四位——


4. 罗拉·波贝斯库(Lola Bobesco)

出生:1921 年 8 月 9 日,罗马尼亚

逝世: 2003 年 9 月 4 日,比利时


宛若华美的旧时画卷,由她这样一位昔日美人绘就



生于1921年的罗拉·波贝斯库,这位比利时籍的罗马尼亚小提琴家,熟的人恐怕不算多。我自己是十来年之前在日本网站选购唱片的时候才知道她的。


罗马尼亚在本来就盛产美人的东欧,也是因为美女如云而闻名遐迩,波贝斯库正是一位典型的罗马尼亚金丝雀,这位金丝雀不但拥有惊人的甜美长相,更拥有超绝的小提琴技艺。


在欧洲以外,日本演出市场和唱片市场最早对波贝斯库产生强烈兴趣,他们请波贝斯库到日本访问演出,东京FM对音乐会做了记录,后来发行过LP、CD和SACD。


这个主要是看看照片


波贝斯库的容颜靓丽,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种花瓶式的音乐家——本身手艺不太灵,到也算是从小学音乐,成年后也只能凭着一副漂亮脸蛋混饭吃。


不过,我想如果谁听过她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会即刻改变这个判断。


波贝斯库为我们留下至少两次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录音,我手里这版是1960年在德国斯特加特和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一起录制的。下图为她与该团和指挥合作的其他曲目。


因为实在找不到她的贝小协封面


波贝斯库对贝多芬的处理,略带浪漫色彩,抒情比较明显,这个特点如果换成是男性演奏家,我恐怕对这个版本直接跳过不谈,而女性则不然,何况是波贝斯库这样虽然浪漫,自由,但不失对作品整体性的良好把握,形散神不散的女演奏家。


波贝斯库特别长于细节的处理,她在分句上短,在气息上悠长,这种方法对于贝多芬古典主义风格的维护非常有效。她的室内乐演奏风格也是如此。



第一乐章,乐队的前奏十分缓慢,定音鼓的声音若隐若现,随着前奏的不断发展,音乐的线条彼此缠绕,始终保持着克制。波贝斯库独奏的进入现得柔和,这与乐队前奏定下的调子吻合,波贝斯库对于贝多芬的音乐,赋予了女性特有的细腻。


乐章中,没有一个音符会轻易滑过去,每一弓都认真处理,与乐队的配合也好,乐队在指挥Hans Muller Kray的带领下给波贝斯库多留一些空间与自由度,让她更自如地去挥洒。


指挥Hans Muller Kray,1948年,被任命联合首席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一直到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Hans Muller Kray曾与众多知名女小提琴家合作,比如今天后面会讲到的这两位:



波贝斯库在华彩乐段用了克莱斯勒的版本,没有表现出炫技成分,反而更多把感情带入对音乐的解构和句法的重建上。


一听之下,波贝斯库这段华彩,绝对事先经过精心构思,音色上与之前的细腻柔美正好相反,强壮而健硕的声音控制了华彩乐段,冷静的绝对控制占领了第一乐章的结尾。


第二乐章,乐队舒缓地展开,但整体速度不算很慢,波贝斯库在第二乐章也没有故意去“抒情和思考”,庸才处理第二乐章一般都很愿意拼命的“描”,我们看那些大师的书法作品其实也如此,笔画都是一笔写出来的,这叫写字。


如果是描出来的,再好看,也只能是“画字”。


波贝斯库即使画的工笔仕女人物,也是大家风范。她的第二乐章在华彩之前,一直把自己隐藏在乐队之中,直到她用简短的华彩预示出精彩的回旋曲就要开始为止。



第三乐章,不是狂欢的回旋曲,这和很多别的版本不同。乐章整体上保持了文雅的基调,在此之上,音乐的热烈气氛依然表现到位。


波贝斯库第三乐章演奏得十分投入,音乐像投射在教堂花窗上的光线一样泛出五光十色,三乐章的华彩,波贝斯库的音乐性依然很强,华彩做为结束前烘托气氛的高潮,如果脱离前后音乐的连贯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波贝斯库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华美的旧时画卷,由她这样一位昔日美人绘就,足以让我们今天的发烧友流连忘返了。






5.  约翰娜·玛茨

生于: 1924 年 10 月 26 日,罗马尼亚

逝世于: 1979 年 8 月 13 日,瑞士


强大的力道和她的精致处理,是她最主要的特色



生于1924年的约翰娜·玛茨,很多年之前我被一位发烧友强行安利,不容分说发来一张她的巴赫小无,那张小无是非正式历史录音,音质和以后听到的全套录音无法相比。


那时候,我对巴赫小无,只喜欢克莱默在ECM的录音,加上玛茨唱片录音质量的低劣,让我对玛茨的小无很反感,这是什么玩意,拉成这样!!


在日本雅虎拍卖还能张张唱片都被炒到高价,日本发烧友真是昏头了。



又过了不少年,听到了玛茨录音质量好的巴赫小无,贝多芬奏鸣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原来真的好,看来以前是我昏头了,哈哈。


玛茨这位匈牙利小提琴家,给我们没有留下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正式录音,50年代婚后就退出了舞台,也就没赶上录音和立体声技术的好时代,这可以算一件憾事。


这版录音是1954年的一次现场录音,由韩国一家历史录音公司整理发行成CD,乐团是瑞士意大利语区的广播乐团,指挥是Otmar Nussio


Nussior瑞士人生于意大利,与许多著名独奏家录制唱片,如哈斯基尔,瓦萨·普里霍达,大卫·奥伊斯特拉。于1990年7月22日遭遇火车车祸死亡。


玛茨是西盖蒂的同门,她所处的时代,是小提琴演奏艺术五彩缤纷的时代,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框住小提琴家们。


他们有各自的师承、流派、弓法、揉弦、分句,这些差异化,让那个时代的演奏家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和辨识度极高的琴声。


玛茨强大的力道和她精致的处理,是她最主要的特点。这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声音还不错,第一乐章乐队的开始比较快,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这支乐团,看来欧洲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正经乐团,水平还都在可圈可点的范围,乐团的声音虽然缺乏第一流团的厚度,基本也还算满足贝多芬音乐的要求。



玛茨的琴声也不算太厚实,力度不错,声音坚实,相比前面提到的几位女性小提琴家,她在音乐上的格局略微小了一点,她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在大结构的建筑略嫌拥挤。


玛茨第一乐章采用的华彩乐段,似乎是改编的克莱斯勒版,这点我不能肯定,华彩拉的真棒,荡气回肠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没听过这版华彩吧,给我耳目一新之感,玛茨把这段华彩拉得完全成了一段独立的音乐,却又没有脱离贝多芬的主旨,也真是高手。



第二乐章,乐团和玛茨都保持了行板的速度,独奏者的音色微微有一些昏黄感,音乐的流畅性保持得很好,很稳定。


我个人喜欢推动式的第二乐章,乐团和独奏家要不断推动本就安静的音乐往前进行,玛茨在这点做得到位,她的呼吸自然,乐句的抑扬顿挫鲜明,在很多小地方演得内容丰富,这恐怕也是女性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优势吧,细节表现得很自然,没有可以雕琢的痕迹。


古尔德曾经说:作为一名艺术家,至少在北美,我认为,她属于伟大小提琴家中最被低估的一个。


第三乐章,热烈和明快,玛茨的琴声开朗、欢愉,她在某些乐句顿音上特别强调,给这个乐章的开头涂上浓烈的个人色彩。第三乐章的回旋曲,拉得很自由,颇具舞蹈性,这点上有一些所谓的“维也纳风格”,依靠手上的小技巧来制造流畅


玛茨第三乐章声音的弹性、音乐上自由与理性的比例关系,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华彩乐段大气磅礴,为整个终乐章做了完美的了结。


玛茨和她同时代的女性演奏家,几乎都没有留下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正式录音,然而她们几乎都有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的正式录音流传下来,也许是偏爱?



大包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6. 卡米拉·威克斯(Camilla Wicks)

出生:1928 年 8 月 9 日美国


准确地奏出每一个音符,合理建筑贝多芬的音乐大厦


生于1928年的卡米拉·威克斯,她今天依然在世,已经91岁高龄,做为当年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女小提琴家,她50年代曾经因为结婚而退出舞台!


实在不该,实在令人遗憾啊!




之前我们已经讲述了不止一位因为结婚而退出舞台的女小提琴家了,可见在以前的时代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是更传统,即使她是一位无比优秀的演奏家。


可惜,阻止她艺术成就的婚姻,后来也终止了。离婚后,她又重返舞台,并且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直到80多岁高龄。



如果你看到威克斯年轻时候的照片,你会觉得应该是当年好莱坞的某个明星。


卡米拉·威克斯不但技艺高超,而且生就一副电影明星容貌,退出舞台前,她是一位大受欢迎的古典音乐明星,从她现存的录音听来,完全实至名归。



威克斯留下了一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是1953年和布鲁诺·瓦尔特/纽约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



从第一乐章开始前的播音员播报看,应该是当时广播电台的直播录音,录音质量不太好。


我们公众号,很少插入音乐,因为我们相信资深乐迷,都有自己找到这些音乐的方式,不过,这一次要破例。


开始的播报


第一乐章的前奏,布鲁诺瓦尔特和纽约爱乐的顶级配置就显露无疑,对于独奏小提琴进入之前的大段铺垫,布鲁诺瓦尔特棒下的纽约爱乐给于层层递进,让威克斯的独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独奏部分的进入,舒适感十足,没有一丝一毫的突兀,威克斯的演奏是那种老派的风格,端正又不失优美的音色,她对于音乐内在精神的把握和阐释能力,在此前几位演奏家中,我认为是最强的。在威克斯理性的把控中.


Camilla Wicks with Bruno Walter, the conductor for her famous Beethoven Concerto at Carnegie Hall in 1953


第一乐章继续进行。华彩乐段,威克斯采用的是克莱斯勒的版本,很可惜的是现场录音在这段尤其糟糕,掩盖了一些威克斯在细节上的妙处,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听到这段华彩是多么自如又充满思辨。


第一乐章(必听)



第二乐章,让我第一次在听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有一种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中“葬礼进行曲”的感觉,至少这个乐章在华彩之前,都给我这种感觉。这是好事吗?


我认为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瓦尔特的古典维也纳气质使当年的纽约爱乐有着欧化的声音,那也是纽约爱乐最辉煌的年代,贝多芬作品需要内省、隐忍的气质,威克斯与瓦尔特/纽约爱乐全都拥有。



第二乐章少了别人演绎的抒情,多了庄严,这庄严难能可贵。


第二乐章(必听)



第三乐章的回旋曲,如果开始没有几弓子把声音压住,很容易流于轻浮,威克斯的独奏干净利落,几个音符就把情绪交待清楚了。


相对第二乐章的庄严,第三乐章活泼起来,这种活泼始终有克制,瓦尔特的纽约爱乐从风格上也与威克斯的演绎同属稳中求胜。


威克斯琴声的弹性,在第三乐章里很显眼,准确地奏出每一个音符,合理建筑贝多芬的音乐大厦,威克斯大师的风采在这里展现出来,她男性化的弓法和揉弦,让今天很多同质化严重的男性演奏家汗颜,内心的强大,必须要用技术与艺术来证明。


第三乐章(必听)





热烈的掌声,证明一切!






7.  伊达·亨德尔(Ida Haendel)

出生:1928 年 12 月 15 日


活力四射的演奏,好几句的连音拉得神采飞扬



同样生于1928年的伊达·亨德尔,这位老太太同样也还在世,今年91岁。


亨德尔是出生在波兰的犹太人,师从弗莱仕,随后全家移民英国,7岁在首届维尼亚夫斯基比赛上获奖(第一名是法国女小提琴家奈弗)。


二战时期在英国演出,战后在欧洲和美洲频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录音颇多。亨德尔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录音,我见过两个,除了与指挥家库贝利克合作的著名版本之外,还有她在捷克录音公司留下的和安切尔棒下的捷克爱乐的版本。



我们今天就着亨德尔和库贝利克的版本来简单聊聊。


由于是1949年的录音,这张唱片的音质不良,立体声时代亨德尔没有在大公司留下这个曲目的录音,实在是一件憾事。


库贝利克的乐队,速度比较快,乐队声音很丰满,这点和上面布鲁诺·瓦尔特的版本有异曲同工之妙。


Conductor Rafael Kubelik with violinist Ida Haendel, during a break in rehearsals at the Royal Festival Hall. November 19, 1957.


亨德尔的第一乐章,充满激情,她的分句都比较长,揉弦的幅度很大,虽然是长分句,但是音乐的节奏却很紧凑,不会让听众有拖沓的感觉。


在第一乐章的华彩之前,整体的音乐都呈现了激越的前进态势,这种活跃的行进,在约阿希姆版的华彩乐段中舒缓下来,亨德尔对约阿希姆版的华彩,演奏上铿锵有力,如此难度的华彩,在她琴上信手拈来,同时也兼顾了音乐性的表现。


第二乐章,亨德尔也没有刻意放慢速度,始终保持着音乐的律动性,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很多演奏家喜欢做文章的地方,在本真演奏尚未兴起的年代,能够不过度浪漫,过度抒情,已经算是不俗的演绎。


亨德尔不是一味强调慢乐章的“歌唱性”,她的慢乐章更像娓娓道来的倾诉,绝没有歌唱的夸张。每一句的清晰,给这个大多数人执意去渲染朦胧美的乐章更多的姿态和色彩。



第三乐章开始的跳跃,给人以欢乐的预告,容易音准出问题的高八度段落也做到了轻松、到位。亨德尔在第三乐章中没有丝毫疲劳和倦怠之感,她依然那么活力四射地演奏,好几句的连音拉得神采飞扬,如果在现场,我想会拼命用手,把禁不止要张开叫好的嘴巴捂住。


三乐章的华彩展现了亨德尔强横的技术优势,一挥而就的华彩乐段为即将完成的协奏曲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伊达·亨德尔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我听到的女性小提琴家演奏版本中,最有“丈夫气”的。



以上是7位出生于上个世纪初期到30年代以前的,按照先父的年龄算(他与威克斯、亨德尔同年),我可以称呼她们是老奶奶、老阿姨。


这些女性小提琴家中的先行者们,在女性尚未取得独立、女性地位在欧美国家依然不平等的时候,表现出不让男儿的才情与胆识。


她们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都可以称作黄金一样不朽的版本,虽然她们中的几位因为结婚早早结束了自己的舞台生涯,但是她们所留下的那些录音,在今天依然被那么多人热爱,这对已经远行的大部分老奶奶、老阿姨算是一种宽慰吧。



亨德尔奶奶的耿直与专注。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社会在不断地变化,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获得选举权,更多的女性从主妇的狭小天地走出来,让我们能看到她们无法被忽视的才华。


下一次,我会漫谈那些40-60年代出生的女小提琴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也会对我的同龄人,生于7、80年代这些有崭新艺术追求的女小提琴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展开探索。敬请关注后续推送。


最后以这张1950年卡米拉·威克斯(Camilla Wicks)才华鼎盛时期的照片,作为对逝去年代的追忆吧。





相关阅读


  女小提琴家,才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皇冠(1)


贝小协大神们,立体声时代的华山论剑(上)


贝小协大神们,立体声时代的华山论剑(下)


热文推荐:


探索8台中、低价位解码器的“正确声音”(上集)


超越人类脑放的Sonus Faber凤凰(Fenice)之旅


阅读原文,20万HIFI文字,免费取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