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用人类学专题之二】陈志明|应用人类学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2017-10-07 陈志明 应用人类学之夏

应用人类学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陈志明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定义与历史

应用人类学,顾名思义是指有应用性的人类学。不过,清楚定义应用人类学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个学科都有其应用的方面,也有理论性分析的一面。现今的人类学包涵很广,不过,其中如后现代的批评论著、全球化和认同的分析等等,虽然促进了我们的理论分析和民族志的认识,但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应用。而讨论发展课题的人类学研究(例如全球化对农民的影响等等)、医疗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却明显与应用人类学相关。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应用人类学不难理解,但谁是“应用人类学家”可就不那么容易分别。是不是人类学家偶尔做一些咨询的工作就算是应用人类学家了?如果是把人类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或日常生活就是应用人类学家,那么它的含义就太广了。应用人类学家应指长期做应用性的人类学研究与写作工作的人类学者。应用人类学是指学科而非工作,尽管多数人类学家都可能会参与应用人类学性质的工作。就如自然科学那样,人类学早就被一些政府和相关机构认为有应用价值而可拨款支持的学科。因此早期作为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就被殖民地政府所支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学在中国受到批评,正是主要基于这种历史上的意识形态的理解。当然,不能那样将整个人类学学科打成支持殖民主义或支持某个政府或集团的学科。人类学这个学科并非为殖民地政府或某个现今政府而设,而是有些人类学者替政府做事或接受政府机构赞助的研究基金而已。就如其他学科,人类学家接受政府的资助并不能把这个学科说成不好的学科或以此批评人类学专业。其实人类学自始就注意到道德的问题。人类学深入研究一个地方或社群的文化与行为,很早就意识到不可以伤害到所研究的民族,现今的人类学者大都采用美国人类学学会自1998年所立的道德准则(AAACode of Ethics)。人类学者必须自己决定在什么情况下参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咨询工作或研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能利用所研究的知识刻意伤害被研究群体的利益或为政府或什么组织当“特务”出卖所研究的群体。当然人类学家也应尽量参与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各种发展项目。

最早发展出来的应用人类学是发展人类学,研究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的脱贫问题。一般人类学导读的课本最常介绍的应用人类学是发展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医疗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和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但现今的应用人类学已经包罗万象,研究范围还包括了老年人研究、妇女与发展、环保等等(参阅Kedia and van Willigen 2005)。其中灾难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disasters)可以说是比较新的学科发展(参阅Hoffman and Oliver-Smith)。这些所谓anthropology of aging, anthropology of agriculture, anthropology ofnutritio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s等等其实并不是独立的人类学学科,而是强调不同范围的应用人类学研究。这些研究之所以是人类学,是因为这些研究都具有人类学的特征,即长期的定性研究和民族志的分析。此外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人类学还注重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的研究,尽管现今的人类学也研究都市社会和自己的民族与社会。因此对原住民和边缘化的民族的脱贫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总是还很需要人类学者。由于人类学强调分析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科学的应用方面,人类学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通过人类学的长期田野研究,人类学者可以分析一个贫困社群的居住或耕种方式与容易导致灾难的弱点(vulnerability),而这种“弱点”模型的分析正是灾难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式(参阅Oliver-Smith 2009)。

应用人类学在中国

现代人类学自1930年代在中国发展以来,走过了坎坷的道路,至今仍未被官方承认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而很多人也不很清楚人类学到底是个怎样的学科。推动应用人类学会有助于推动人们对人类学的认识以及使政府更明白人类学对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例如现今很多地方的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人类学通过旅游与地方发展的研究与参与可以使人民与政府注意到人类学的重要,而旅游人类学也是现今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况且现在的学生也很重视学习较新颖与当今社会与全球化发展相关的课题,像旅游与文化,饮食、文化与健康,人类学与地方发展等课程,而通过这些课题接触文化人类学会让人们更容易明白人类学这个学科。其实中国国内多位人类学者都意识到应用人类学对它在中国发展的意义。也有一些人类学者介绍了应用人类学(参阅谢剑1989,石奕龙 1996 陈庆德 2001,陈刚2008,等)。其他如景军(Kaufman and Jing 2002)、邵京 Shao 2006, 翁乃群(Weng 2006)和刘绍华(Liu 2010)研究毒品的滥用和艾滋病的蔓延,对中国应用人类学的推动很有帮助。其实中国之大,民族之多,文化与地方发展之差异,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与参与,是人类学学者可发挥之处。

我认为在中国可以推广几项重要的应用人类学项目。在此略举七项。

(一)人类学与发展:在这方面脱贫当然是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在大民族社区或者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课题很广,所以发展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一些其他应用人类学的课题,如农业人类学、生态与原住民的发展,教育人类学等等。关于人类学、发展与现代化的应用人类学讨论,可参阅Gardner and Lewis (1996)

(二)教育人类学:贫穷地区的教育问题很复杂,需要配合人类学的定性研究寻找问题所在与解决方法。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边缘地带的问题也关联到民族关系和权利问题。Hansen (1999) 的研究比较了云南纳西族和傣族的教育成就,分析了为何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之下,傣族的教育成就并不如纳西族的理想。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是研究教育人类学很好的实验室[1]

(三)医疗人类学:很明显的,无论是艾滋病、毒品的问题、老年人的照顾、饮食与健康等等都是医疗人类学可涉及的课题。其中有些又与民族相关,更需要人类学的参与。

(四)人类学与环境:在中国,这方面的人类学研究很值得推动,对人类学的发展与环保会有重要的贡献。例如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商业化会对草原的生态和民族生活有很多影响[2],好的民族志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与解决方法。即使是人们对塑料袋的使用和看法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他如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与地方人民的态度都是人类学与环境的研究的相关课题。

(五)文化遗产与保护:人类学与文化遗产以及其保护息息相关。中国政府很重视文化遗产(包括非遗)的调查和申报,一些学者也参与政府的文化遗产调查项目。无论在教学,研究或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的人类学学者可在多方面参与进去并做出贡献。

(六)灾难研究:最近四川和青海的地震所带来的后果,很明显告诉我们对易于受灾影响(vulnerability)的研究之重要。而人类学对救灾过程和灾难之后的工程都可做出多方面的贡献。

(七)人类学与人权:在这方面人类学所关注的并不只是民生和民主的问题,也包括人民对在一个地方生长应有的权利,例如男女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1]以及在城市移民的儿女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研究不仅应该注意到学术界所认识的人权,也需要注意到人民的意识。例如Lefebvre (1996: 173)所说的“right to the city”(在城市的权利)可让我们分析城镇与文化以及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话语权。

 

结论

人类学学者在自己的国家做研究,总会思考如何从自己的研究去明白社会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如何用所学到的人类学知识建议解决社会问题或提升一个地方或民族的发展。因此,人类学的应用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家做研究的人类学者所关注的,尽管他们不一定专门从事应用人类学这个亚学科。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于1939年出版(原文英文版)。费先生不仅是研究一个农村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去明白如何解决中国农民的生活。在这部书的最后一章,他写道:“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可以说这个研究启发了他在改革开放之后致力于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此外,费先生1980年在美国接受应用人类学学会马林诺斯基奖的大会上提到“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费小通1996 306-318 Fei 1981: 1-19)。我们姑且不论当时的国情对他有什么影响,但应用人类学作为研究与参与地方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的确是一个可以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在这个研究里他提到“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包含了应用人类学通过实地调查促进我们对人类社会、民族文化与生活以及族群之间关系的认识。从服务对象来讲,人类学者是为人民以及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为某一集团甚至政府服务。人类学者参与政府的项目也是为了促进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以及协助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使人类学者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因此,我曾在一篇文章(Tan 2004)提到人类学家有责任揭发人民所遭受的非正义对待与压迫。这应该也是“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至于人类学者是否作当地人的辩护者(advocate)行动分子,我认为这必须与研究者的身份分清楚。在一个地方做田野研究是不适合同时担任辩护者的身份,因为这会影响他做研究的身份和不参与研究社区的内部派系。但在不同时做研究的时候,人类学者可以通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或其它方式积极参与促进脱贫、环保、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正义等等的辩护活动。

总而言之,无论是研究、教学或者社会参与,在现今的中国,就如欧美和日本以外的国家,应用人类学是推动人类学发展的前沿性亚学科。它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民和政府对这个学科的进一步认识和认可。但应用人类学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其发展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息息相关。中国应用人类学的发展还需要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例如发展教育方面的应用人类学不仅仅是靠推动应用人类学理论本身,而是需要有较多好的民族志研究,就如袁同凯(2004)在土瑶山区的学校教育研究。我们需要先鼓励年轻的人类学者做类似的深入田野研究。此外,也可以考虑出版专业期刊,不必直接用“应用人类学”这个名称,例如可采用“民族、文化与应用”作为期刊的名称。

 

参考书目

陈刚  2008  “应用人类学,载招子明、陈刚主编《人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页104-12 

陈庆德 2001《发展人类学引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 1996《华人著名人类学家丛书:费孝通选集》。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满珂  2009“宗教、世俗与性别关系:中国甘肃省东乡族的民族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人类学博士论文。 

石奕龙 1996 《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谢剑 1989 《应用人类学》。台北市: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袁同凯 2004 《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Fei, Hsiao Tung.

1981. Toward a People’sAnthropology. Beijing:New world Press. 

Gardner, Katy and David Lewis.

1996. Anthrop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Post-modern Challenge. London: Pluto Press. 

Hansen, Mette halskov.

1999. Lessons in Being Chinese: Minority Educationand Ethnic Identity in Southwest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Press.

 

Hoffman, Susanna M. and Anthony Oliver-Smith, eds.

2002. Catastrophe &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of Disaster. Sante Fe: School of American Press. 

Kaufman, Joan, and Jing Jun.

 2002. “China and Aids: The Time to Act isNow.” Science 296 (June 28):2339-2340 

Kedia, Satish and John van Willigen.

2005. “AppliedAnthropology: Context for Domains of Application.” In Applied Anthropology: Domains of Application. Westport, CT:Praeger. 

Lefebvre, Henri.

1996. Writings on Cities. Eleonore Kofman andElizabeth Lebas, trans and ed. Oxford: Blackwell. 

Liu, Shao-hua.

 2010. “Anthropological Ethics in the Shadows:Researching Drug Use and AIDS Interven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Asian Anthropology 9: 77-94. 

Oliver-Smith, Anthony.

2009. “Anthropology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isasters.” In ThePolitical Economy of Hazards and Disasters, eds., Eric C. Jones and ArthurD. Murphy, pp. 11-28. 

Postiglione, Gerald A. , ed.

1999. China’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 Schooling and Development. NY: Falmer Press. 

Shao, Jing.

2006. “FluidLabor and Blood Money: The Economy of HIV/AIDS in Rural Central China.” Current Anthropology 21(4): 535-569. 

Tan, Chee-Beng.

2004.“Anthropology and Indigenization in a Southeast Asian State: Malaysia.” In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Southeast Asia, eds., Shinji Yamashita, Joseph Bosco, and J.S. Eades, pp.307-334. 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Weng, Naiqun.

2006. “Flowsof Heroin, People, Capital, Imagination, and the Spread of HIV in SouthwestChina.” In TranslocalChina: Linkages, Identities, andthe Reimagining of Space, eds., Tim Oakes and Louisa Schein, pp. 193-212. New 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1]满珂(2009)在甘肃省的研究显示东乡族的少女往往被家长被迫离校结婚。这个研究分析了问题所在。



[1]其他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可参阅Postiglione 1999)。

[2]周涛的硕士论文牦牛、环境与社会变迁:西藏林芝县秀巴村的个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论述。


作者简介:     

      陈志明(Tan Chee-Beng),国际知名人类学家与东南亚研究专家,195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福建永春,1974年毕业于马来西亚科技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1976—1979年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先后获得人类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和马来亚大学,1996年至2012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其中八年担任人类学系主任。2012年9月,陈志明博士被聘任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族群,文化变迁与认同;族群关系;原著民/少数民族与发展;侨乡与海外华人;华人宗教;饮食与文化。研究区域包括东南亚(以马来西亚为主)和中国(华南)。所研究的群体包括马六甲的峇峇、马来西亚的华人社群(吉兰丹和登嘉楼的华人、沙巴州的天津人等)、沙捞越的巴登根雅人(Badeng Kenyah)、福建泉州的巴厘华人、香港的印尼华人等。陈志明教授曾发起并创办《海外华人》(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学报和《亚洲人类学》(Asian-Anthropology)学报,并负责学报的主编/联合主编多年,并先后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人类学刊》编委会、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人类学刊》咨询委员会聘为委员;亦被《华人研究国际学报》、《西北民族研究》、《亚洲人类学》 、《东南亚学刊》(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Anthropological Forum聘为学术咨询/国际咨询委员等。

    

文章来源:本专题文章均转自陈刚主编《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文集》,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单位。


相关文章链接:

【应用人类学专题之一】西方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述评

【应用人类学专题之一】英美应用人类学与公共人类学之历史、争论与发展

【应用人类学专题之一】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应用人类学专题之一】重建族群生态系统:技术支持与文化自救 ——广西、云南的两个应用人类学个案

【应用人类学之一】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

【学术动态】2017 SfAA美国应用人类学年会直击

【学术动态】2017 SfAA美国应用人类学年会现场报道:路,传统和新方向



著作及作者简介:


《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文集》

作者: 陈刚 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作者简介:陈刚


      陈刚博士,1983年7月兰州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1993年8月 获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2000年5月~2004年8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营养学系博士后。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讲师、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行政助理 、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系助教、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系访问教授、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CMC 公司高级文化咨询顾问、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等职,2007年10月被聘为云南财经大学应用人类学学学科首席教授,负责组建跨学科的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在美期间, 参与并共同主持了美国农业部资助的三个跨学科、跨州的食品安全研究项目。在《美国营养学协会杂志》等刊物独立或合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共同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人类学》;独立或参与完成中文及英文教材9部;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人类学,饮食、食品安全卫生行为与文化,发展人类学与文化旅游开发,宗教与仪式,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转发文章只供学习阅读之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著作。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特此感谢陈刚老师推荐贵著全部文章在应用人类学之夏发布!



【应用人类学之夏】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应用人类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请寄745950123@qq.com,投稿请用word版本,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期刊和年份期数。若是原创,敬请注明,我们将在平台上标注原创!再次感谢大家对小夏的关心和支持!


应用人类学之夏


期数:2017年第15期

总期数:第44期

主  编:王平

本期编辑:王平

校    阅:王平




应用人类学之夏微信订阅号:appyyrlxzx   

投稿邮箱:74595012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