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世说新语〉美学研究》,董晔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
该书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读《世说新语》,对其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有意识发 掘和系统整理。第一章说明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着重考察《世说新语》的文本意图。第三章主要论述人物品藻与人格审美的关系。第四章专门分析“魏晋士人的行为艺术”,并探讨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士人人格建构的关系。第五章重点阐发《世说新语》中的自然审美思想。余论部分探讨了《世说新语》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世说新语》展示了魏晋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在“体”和“性”方面均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普遍、深远的影响。它代表了古代小说发展的特定阶段,显示着历史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其文本意图表明自身是一部纯粹完整的审美之作。
《世说新语》充分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个性风采,即以“我”为本的高自标置和以“真”为贵的我行我素。将魏晋士人的诗意生存方式及放达、任诞行为视作“行为艺术”,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主要就他们行为活动本身的无目的性或曰“艺术性”而言的。总的来说,魏晋士人的“个性”往往仅具形式,尚未真正达到“人的觉醒”,名士形象无法掩饰“非个体化”的真相。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爱赏盛况空前,他们拥有高超的山水艺术成就,开创了自然、人物和艺术品评的三位一体,还表现出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及皈依自然的生命选择。
《世说新语》是中国美学自觉生发的源头之一。形式上,“世说体”为后代文人纷纷效仿,人物品鉴开创的各种批评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内容上,众多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情节源于此书,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人的审美观念;风格上,其崇尚的“简约玄澹”之美,是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先导。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世说新语》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世说新语》美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世说新语》是一部审美之作
第一节 《世说新语》文体考辨
第二节 历史与诗性的完美结合
第三节 《世说新语》的文本意图
第三章 《世说新语》与人格审美(上)
第一节 人物品藻的源流与人格审美的变迁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个性风采
第三节 “世说新语时代”的人物美学
第四章 《世说新语》与人格审美(下)
第一节 魏晋士人的行为艺术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
第五章 《世说新语》与自然审美
第一节 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意识的拓展
第二节 山水游乐与魏晋士人的隐逸风尚
第三节 山水艺术的盛行与美学理论的发展
第六章 《世说新语》与文艺审美
第一节 “世说体”的美学特征及文学影响
第二节 《世说新语》的志“人”与重“情”
第三节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美
第四节 《世说新语》与文艺批评
结语 《世说新语》的美学成就及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董晔
本书是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也是承担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世说新语美学研究”(批准号:13FZW009)的最终成果。
自2001年从事文艺学专业以来,我长期处于打基础阶段,在边学边研中对很多问题都产生兴趣:从最初关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探究的一个维度》;到较为系统地研读西方现当代哲学美学著作,并发表了若干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再到后来有机会集中涉猎马克思主义文论,并合作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现代》……
《中国风尚史_汉魏晋南北朝卷》,董晔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年版。
在博士论文选题前,我早就打算做篇中国古典文化、美学方面的文章,以将自己的“博而不专”进行到底。也许由于性格的缘故,我一直喜欢阅读《世说新语》,并且沉迷于“魏晋风度”。在我看来,人与书之间,就像人与人一样,是有缘分的。因此,选择从美学角度研究《世说新语》,很大程度上源自我的“私”心“杂”念。本书之于我,既是总结,也是告别。与《世说新语》、魏晋名士“纠缠”了10年,对于他们,我已暂时说完我想说的,至于利弊得失,留待读者批评。
本书源于博士论文,此刻我无比怀念恩师、著名学者陈炎先生。2004年9月,我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有幸投在先生门下。记得第一次与先生聊到《世说新语》的话题时,他就明确指出可以结合刘劭的《人物志》进行探讨,并鼓励我在此领域用功。先生既严厉又宽容,有着独特的理性个性,学识渊博,思辨清晰,而且在学业和生活方面对我关怀备至、寄予厚望。正是先生的教诲与爱护,使我不断获得学术研究的勇气,总是快乐地投入学习生活,恩师之情重如泰山。毕业之后,每次面见先生,我们都谈天论地,有说不完的话,他称自己宁作“杂家”不作“专家”,总是启发我开拓新领域、尝试新事物,并且一直关注此文的修订出版。
然而由于我的懈怠,本书还是迟到了,今年5月2日,恩师因病辞世。在拙著即将出版之际,我已从悲痛中走出来,时常翻阅恩师文集,仿佛先生从未离开。德音未远,神理绵绵,飞去如影,不能存留。晓来谁惹恨悲,皆是岁月催。无论恩师走在哪里,精彩必定如影随形!
拙著的修订和完善,我要特别感谢我最尊敬的导师、著名学者和诗人陶文鹏先生。2009年12月,我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幸运地成为陶先生的博士后。陶公乃性情中人,率直爽朗,豁达通脱,目光如炬,德高望重,既是我的导师,又像我的父亲。由于是在职攻读,我跟陶公见面不多,但他对我十分关照,经常打来电话推荐书或文章,督促我安下心来做学问,直到今天仍是如此。陶公不但学贯中西、阅文无数,而且注重推许扶持后进之辈。在我增删修改本文的过程中,他从篇章结构到用词断句都提了很多建议。本书付梓之时,陶公不弃浅薄,慨然赐序,蓬荜生辉。唯愿他笑口常开,此乃吾辈之大幸!
另外,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新孔学文化行动”倡导人崔茂新先生,先生为我开启学术王国的大门,其天马行空的理论驾驭,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跌宕不羁的人格魅力,至今让我如沐春风、如临秋水。本书的顺利出版,我还要衷心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的葛云波先生和李俊先生,他们高超的专业水平和辛勤的劳动付出为拙著增色不少。当然,还要提及我的家人,他们是我的精神支柱。
如果说文艺学专业具有的宽广知识背景与理论空间,迫使我有了“走马观花”的兴趣和爱好,那么现在的我深深感到,即便是“走马观花”,认真起来也不容易。以前我总是害怕错过什么,幻想让自己保持无限开放,如今似乎明白海德格尔所说的:畏之所畏者,即在世本身。不管怎样,我始终热爱生活,钟情自己的专业,尽管理论工作需要付出莫大的艰辛,而语言文字又天生具有“撒谎”本能,但读书写作却是人生的大乐事。这种快乐让我变得足够富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怀着感恩的心情,努力在学术这座神圣的殿堂中前行。
2016年11月5日
于烟台大学三元湖畔
作者简介
董晔教授近照
董晔,1978年10月生,山东嘉祥人。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等著作。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