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吴敢、孙厚兴主編:《徐州戏剧史》

吴敢、孙厚兴主編 古代小说网 2022-05-13

《徐州戏剧史》,吴敢、孙厚兴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目录


序(赵本夫)

第一编  徐州戏剧的文化背景   

第一章  徐州历史简况

   第一节  徐州地理描绘

   第二节  徐州文化概述

第二章  徐州民间信仰

   第一节  信仰的神灵

   第二节  信仰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徐州民风剖析

   第一节  尚武崇文

   第二节  豁达刚健

   第三节  淳朴敦厚

   第四节  重义守信

第四章  徐州戏剧生成

   第一节  时代风潮的鼓荡

   第二节  经济繁荣的促动

   第三节  民间艺术的滋养

   第四节  诸艺共生的交融

   第五节  民俗活动的推动

   第六节  移民活动的促进

   第七节  审美风尚的引领

第二编  徐州戏剧的古代展现

第一章  先秦两汉的歌舞百戏

第二章  唐宋之伎艺

第三章  元代戏曲及歌唱伎艺

第四章  南戏及明清戏曲

第五章  徐州梆子戏的发展轨迹

第三编  徐州戏剧的近代辉煌

第一章  近代徐州戏剧的总体描述

第二章  刘清韵的南杂剧创作

第三章  周祥骏的戏剧创作

第四章  徐慕云的戏曲研究

第五章  马可的歌剧创作

第六章  王进珊的话剧创作

第四编  徐州戏剧的现代繁荣

第一章  戏剧改革与徐州戏剧的集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与徐州戏剧的中兴

第三章  重大活动与徐州戏剧的繁盛

第四章  面向民众与徐州戏剧的发展

第五章  地域联谊与徐州戏剧的影响

第五编  徐州戏剧的人文景观

第一章  梅花奖得主的成就

   第一节  在舞台上摔打出来的张虹

   第二节  在戏剧沃土中滋润出来的李雪梅

   第三节  在天道酬勤中修炼成梅花精神的燕凌

   第四节  在梨园世家里唱着长大的王晓红

第二章  艺术家的光彩

   第一节  已故艺术家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

   第三节  精典回放

第六编  徐州戏剧的剧目积累  

第一章  传统剧目展示

   第一节  徐州梆子戏剧目

   第二节  柳琴戏剧目

第二章  新编剧目述要

   第一节  建国之后的前十七年(1949—1966)

   第二节  新时期至二十世纪末(1977—2000)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剧目创作与积累(2000——2016)

第七编  徐州戏剧的音乐特征   

第一章  柳琴戏

   第一节  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唱腔的音乐风格

   第三节  唱腔音乐的调式现象

   第四节  唱腔音乐的旋律特征

   第五节  音乐的组成

   第六节  伴奏与乐队

第二章  徐州梆子戏

   第一节  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唱腔的音乐风格

   第三节  唱腔音乐的调式现象

   第四节  唱腔音乐的旋律特征

   第五节  音乐的组成

   第六节  乐队与伴奏

第三章  叮叮腔

   第一节  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音乐唱腔

第四章  四平调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音乐唱腔

   第三节  乐队与伴奏

第八编  徐州戏剧的理论贡献

第一章  徐慕云的戏剧史论

第二章  苏少卿的戏剧研究

第三章  徐筱汀的戏曲研究

第四章  刘辉、冯建民、卜键的戏曲研究

第五章  吴敢、赵兴勤、李昌集的戏曲研究

   第一节  吴敢的戏曲研究

   第二节  赵兴勤的戏曲研究

   第三节  李昌集的戏曲研究

附录

一、《徐州戏剧史》作者简介

二、主要参考书目

三、图版目录

后记

《徐州戏剧史》精装本封面


后记

吴敢


徐州戏剧起源于先秦两汉,兴起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繁盛于现当代,南戏、北曲和花部不少剧曲种均曾在此流传。

两汉时期的戚姬、虞姬、东海黄公,唐代的关盼盼,元代的汤执中,明代的陈铎、周全、李敬、邹文学,清代的刘清韵、周祥骏,近代的徐慕云、苏少卿、刘仲秋、徐筱汀、马可、王进珊,现当代的许翰英、佟韶音、李韵锋、吴慧秋、李正新、王广友、吴小楼、徐艳琴、田美兰、赵金声、相瑞先、厉仁清、王平均、姚秀云等,以及时下众多中青年知名演艺人员,都曾广有影响。

1991年北京吉祥剧院张虹折子戏专场演出合影

徐州戏剧,尤其是京剧、徐州梆子戏、柳琴戏,不仅在江苏省举足轻重,即与全国戏剧相较,亦有很多可以点赞之处。

徐州戏剧的发生、蔓延、形成和繁荣的进程,为中国戏剧奉献了重要的例证,更有若干地区特例,为中国戏剧提供了难得的个案参考。

虽然经过国家十大集成志书的编撰出版,一部综合的徐州戏剧史仍然是一项地方文化空白。

然而动议编撰《徐州戏剧史》,已经是2016年仲春。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我在云龙公园漫步,忽接孙厚兴兄电话,邀我共同主编《徐州戏剧史》。盛情难却,责任所在,于是便有了本书的起步。

苏少卿收徒合影

我与厚兴曾是前后任徐州市文化局局长,自然有相同兴趣和共同语言。首先拟定的是章节设置,除了第九章《徐州戏剧的历史定位》因为已经在全书显现因此未再单列以外,基本就是现在本书的模样。

根据章节内容,邀请最佳撰稿人选,得到赵兴勤、周长钟、董瑞华诸兄的赞襄,遂组成编撰团队。

具体分工为:孙厚兴撰《徐州戏剧的文化背景》,赵兴勤撰《徐州戏剧的古代展现》,周长钟撰《徐州戏剧的现代繁荣》《徐州戏剧的剧目积累》《徐州戏剧的人文景观》,董瑞华撰《徐州戏剧的音乐特征》,其余两章《徐州戏剧的近代辉煌》《徐州戏剧的理论贡献》与参考书目等由我编撰,并由我统稿。

《徐州戏剧史》的编撰,得到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同志的支持,得到中共徐州市委原书记王希龙同志的关心,得到徐州市文联主席王雪春同志和徐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高成富同志的助益,并由此组成编撰委员会(编撰委员会的另两名成员是徐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原处长胡永明和徐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燕凌)。

徐慕云《玉堂春》题词

本书敦请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本夫作序。说来也巧,本夫、厚兴、长钟和我都是丰县人。徐州戏剧界有一行话说“无丰不成梆”,是说徐州梆子戏起源于丰县,丰县人爱唱、会唱、爱听梆子戏。

兴勤兄与我同一专业方向,学养深厚,著述等身,在小说戏曲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瑞华兄是徐州市戏曲音乐的翘楚,也是我在文化教育岗位工作时的挚友。对徐州梆子戏的热爱,对徐州戏剧的偏好,将我们汇聚在一起。

有几本重要的参考书应该特别标明:《江苏戏曲志·江苏梆子戏志》,于道钦主编;《江苏戏曲志·徐州卷》,陈晓棠主编;《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陈晓棠主编;《柳琴戏音乐概论》,孙柏桦、武爱苹编著。

本书的几个章节系依循有关专文编写,依次为:

《周祥骏的戏剧创作》据徐州工程学院讲师、文学硕士史春燕所撰《周祥骏戏曲作品研究》(未刊稿),《马可的歌剧创作》据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王军明所撰《马可歌剧研究》(未刊稿),《王进珊的话剧创作》据徐州工程学院教授齐慧源所撰《论王进珊的话剧创作》(未刊稿),《苏少卿的戏剧研究》据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硕士鞠小勇所撰《苏少卿生平及其戏曲理论研究》(未刊稿),《徐筱汀的戏曲研究》据赵兴勤、赵韡父子所撰《徐筱汀戏曲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学术贡献——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六》(《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998年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讨会合影于徐州楚都酒楼

本书的编撰还得到周祥骏烈士的长孙周浩、周红枫父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华玮研究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赵天为教授,徐州市戏剧家协会郭敬峰秘书长与徐州市文化系统众多有识之士的帮助,并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1969年,我由浙江大学土木系本科毕业。1982年,我由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毕业。1985年1月,我被任命为徐州市文化局副局长。1987年5月,我被任命为徐州市文化局局长。1995年2月,我被任命为徐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这一点小学历和小职务,本来微不足道,之所以在此喋喋不休,是因为在我一生中的事业情结,要数文化情结为第一。

迄今为止,我的朋友圈大多都在文化界。我用心相处的人,多是文化人。我退休以后,参加最多的活动是文化活动。

1999年江苏省古代戏曲研讨会合影于徐州楚都酒楼

我文化情结之根本,则是戏曲情结。最早唤起我戏曲兴趣的,是髫龄在农村随先王母露天听梆子戏。最能激扬我情感的终生爱好,是戏剧曲艺。最愿竭尽才力的学术课题,是古代戏曲格律文献研究。一生执著,一个情结,一类爱好,一种责任,一群好友,一本专史。

地方戏剧史的编撰,尽管全国早已出版了20部之多的成功先例,但真正入手写作,却有很多难处。譬如,地方疆域的认同,古代戏剧的甄别,近代戏剧资料的收集,现代戏剧人文的取舍,戏剧线索节点的连缀,戏剧史实奥秘的通解,戏剧音乐的界定,戏剧理论的分析等等。

本书编撰同仁期望能够呈献给戏剧和家乡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但不尽人意之处所在定多,尚祈方家、同道指正。                  

2017年12月8日于彭城敏宝轩

【相关阅读】

(新书推介)郭梅:《杭州戏曲史》

(新书推介)刘淑丽《山东戏剧史》

(新书推介)狩野直喜著,张真译《中国小说戏曲史》

(新书推介)梁晓萍:中国戏曲美学史

(新书推介)俞为民、孙蓉蓉:《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