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哪吒故事的由来(《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八)
在毘沙门天王诸子中,关于哪吒的争议最少,一般认为哪吒是毘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只有《阿娑缚抄》和《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例外。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画像
《阿娑缚抄》卷三百十六《毘沙门天王》称其五太子的顺序为“禅贰师、独健、最胜、哪吒、常见”,哪吒位居第四,而《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则称哪吒为“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闍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翻译《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的是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不空翻译过许多关于毘沙门的经书,不当致误,此处当是原文如此,别有所本。不过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哪吒”是一个护法家族的名称[1],这当然另当别论了。
“哪吒”共有“那罗鸠婆”、“那吒矩钵罗”、“那吒俱伐罗”、“那吒”等九种写法,是梵语“Nalakubara”的音译,最早见于北凉时期所译的《佛所行赞》[2],梵语的本义是“毘沙门之子”,是一种泛称而非特别的指代[3],而后来将之所写为“Nata”,便成了毘沙门太子的专名——由泛名而成为专名正是一种神话通俗化的表现——所以毘沙门的五个儿子固然有不同的说法,但其间有哪吒则是同一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毘沙门所传的五子中,以哪吒与毘沙门天王的关系最近,唐代不空和尚所译《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其塔奉释迦牟尼佛,叫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
毘沙门天王
可见最初时的情形,哪吒是为毘沙门天王捧塔,而非宋时苏辙所说被镇压于塔的。
发生这一转变的道理当在宋代出现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公案以后。宋代道原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花上为父母说法”。
而宋代《祖庭事苑》则说:“丛林有析肉还母、析骨还父之说,然于释教无之,不知依何作此言”。所谓“丛林”即是禅院的别称,即此公案是已经中国化的禅宗公案,并非印度固有的佛教公案,因而哪吒的“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当属第一个可考的中国化的哪吒故事。
发生这个故事是因为宋时对哪吒的信仰不在毘沙门天王的信仰之下,唐代高宗到玄宗时代的译经里即说哪吒为药叉鬼神王,并不提及他是毘沙门的儿子[4],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大佛顶别行法》中也将哪吒鸠伐罗和毘沙门天分为两个,而南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八《程法师》则说:
清乾隆四十三年泾县洪氏刊巾箱本《夷坚志》
张村程吉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附近民俗多诣坛扣请,无不致效。旁村新定人詹聪,暴感疾,招使拯之,时即平复。时已昏暮,程欲归,聪父子力挽留待旦,不从而行。
一更尽,到孙家岭,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钟,从林间直出正前,圆转有声,若与为敌。急涌咒步罡略无所惮。渐渐逼身,知为石精遂持那吒火球咒,结叩叱喝:“而去!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速即扛退。”
俄而见火球自身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后而灭。火球绕身数匝,亦不见。时山下住人项通,举家闻山上金鼓喧轰,如千百人战声。与其子侄遥望,唯见程兀立持诵,寂无灯烛,就呼之,乃觉。即拉之归宿,心志方定。自是不敢
这里的“那吒火球咒”证明哪吒已有独立的咒语,而且元杂剧《盆儿鬼》中已经将之与“天心法”并列,而到了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四大天王干脆成为了哪吒的下属,可见宋代以后对哪吒的笃信弥繁,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信仰哪吒的人决不许自己的信仰屈于毘沙门天王的信仰之下。
但正在宋朝,三教合流的情形愈发严重,信奉佛道两家的不得不以儒家的观点为参详,而儒家是绝不允许父子同尊的。于是佛教徒便要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以便断开父精母血,方能与父母说法,成绩亦在父母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与毘沙门天王夫妻有仇怨需解。
而这段公案里的莲花则成为了其后来所现莲花化身的基础,《程法师》里以火球咒克制石精便成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克杀石记娘娘的出处。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个:
第一、《程法师》中虽称“哪吒火球咒”是“茅山正法”,但此故事终究出自笔记而非道经,所以“哪吒火球咒”究竟属于民间巫术的咒语抑或是道教的咒语尚在未定之天,但无论如何,此时哪吒的信仰已开始不拘于佛教,向民间信仰过渡。
第二、哪吒的咒语与火有关,这是哪吒的本性,此节留待后文讨论。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而《程法师》中的“火球”到了戏剧及小说中变为了“绣球”,《锁魔镜》写“绣球落似千条火滚”、“我这绣球千团火”,《西游记》杂剧中也视绣球为哪吒克敌制胜的武器。
而到了《南游记》中则明写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无有不胜”[5],这是从侍奉释迦的佛塔中化来的,哪吒所奉的佛塔中有佛牙舍利[6],《西游记》里讲其“层层有佛,艳艳光明”[7],而元杂剧《锁魔镜》里又写哪吒看护的天狱,乃是三面镜子:“一面是照妖镜,一面是锁魔镜,一面是驱邪镜。三面镜子,镇着数洞魔君”。
早在唐代,哪吒已经有“鬼神王”之称[8],而其形象则以狠、恶为主。宋代《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说:“三头六臂惊天地,愤怒哪吒扑帝钟”,这是从唐代不空和尚所译《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来的,此间言:“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观四方”。
《第一届哪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自然,这里的狠、恶乃是为了镇压魔鬼或邪灵的,即《护法仪轨》所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并不是与人作恶的意思。
不过以一般对鬼王的理解,终究是群魔的领袖,加之与父母说法,在儒家看来已为不孝,所以最终使李靖手中的佛塔来镇压鬼王,于是哪吒便从捧塔的神成为了被镇压于塔的神。发展至此,哪吒的故事便已初见规模了。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 郑志明:《哪吒神话的生命观》,《第一届哪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刊行。[2] 郑阿财:《佛教经典中的哪吒形象》,《第一届哪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刊行,第529—530页及[日]二阶堂善弘:《元帅神研究》,齐鲁书社,2014年8月版,第320页。[3] 萧登福:《哪吒溯源》,《第一届哪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刊行,第18页注。[4] 萧登福:《哪吒溯源》,《第一届哪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刊行,第25页。[5] 《南游记·哪吒行兵收华光》。[6] 见《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及《开天传信记》。[7]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8] 金刚智《哞迦陀野仪轨》。【相关阅读】
常明:《封神演义》与讲史文学(《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一)常明:《封神演义》文本的形成(《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二)
常明:楚国巫术对《封神演义》的影响(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三)
常明:从《搜神记》到《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四)常明:封神榜是怎样形成的?(《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五)常明:毘沙门天王·李靖·托塔天王(《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六)常明:二郎神和赵昱(《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七)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