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姗:“作为日常生活知识库的明清文学”线上国际研讨会召开
由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东亚和南亚文化研究所、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和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举办的“作为日常生活知识库的明清文学” (“Pre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n Achieve of Vernacular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Culture” )线上国际研讨会于2022年6月2日至4日如期召开。
会议海报
本次研讨会由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安如峦(Roland Altenburger)教授、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藍碁(Rainier Lanselle)教授、意大利维罗纳大学毕玉玲(Barbara Bisetto)副教授组织,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位研究者参加会议,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数十位听众旁听会议。
在欧洲中部夏令时间6月2日13:00(北京时间19:00),会议准时召开。在开幕式上,安如峦、藍碁、毕玉玲分别向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往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和学术背景,以及本次研讨会的具体日程。
本次研讨会根据论文选题分为六个场次,按照每天两场依次进行。
第一场“雅俗文化之对撞”由荷兰莱顿大学沈若白(Elizabeth Smithrosser)博士主持,毕玉玲、美国贝茨学院陆珍桢助理教授、藍碁担任评议。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吴飞鹏副教授《混合、冲突与调适:明清文人通俗小说的知识特征》围绕知识的来源、思想性质和功能,考察明清通俗小说的文人作者知识世界的一般情形。
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博士生武苇杭《〈品花宝鉴〉中文学传统与通俗文化的交互》从叙事结构、语言语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考察和分析了陈森如何在文学传统与白话知识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颖慧助理教授《作为通俗知识的〈西厢记〉:蒲东诗与〈硃订西厢记〉中的视觉过剩现象》一文, 讨论了《硃订西厢记》的刊刻者如何借用“蒲东诗” 和插图创造出一种过度铺张以至于细节过剩的视觉叙事,并探究此种叙事如何进一步拓展了晚明以《西厢记》为中心所衍生出的世俗体验。
会议主办单位
第二场“通俗知识之变体”由台湾政治大学卫易萱(Barbara Witt)博士后主持;安如峦、吴颖慧、藍碁担任评议。
沈若白《作为社会知识和历史意识载体的笑话文本——关于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一文,基于作者对晚明笑话的研究经验,指出在使用幽默文本时存在的困难,继而参考明代文言及白话语料,提出对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陆珍桢《地方文人的手抄杂集与文学的传播》基于对作者所见清代山东淄川地区基层文人的手抄本研究,指出此类抄本呈现的流动性、混杂性可为今人了解文言与白话文学的书写语境,以及地方上多样的文学传播渠道提供重要素材。
美国佐治亚大学麦瑞怡(Karin Myhre)副教授《元散曲中的身份错位及其舞台表现》通过对《庄家不识勾栏》的深入分析,论证演员和角色身份的可互换性,以及作者、读者、演员和观众的融合和立场转变等晚明至清代文学中的核心问题,在元散曲中已得到明显呈现。
会议进行中
第三场:“社会中的自我:外貌与准则”由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嘉樹(Rubén Almendros)主持,美国马里兰大学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副教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陈佳妮助理教授、安如峦、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教授担任评议。
安如峦《从日常礼仪到社交技巧:三部明代小说中的手势仪礼》通过对比《水浒传》《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三部明代小说中问候手势的文化内涵,揭示问候手势所体现的社交技巧,以及由此呈现的价值观念变化。
浙江大学博士生王一雯《话本小说及同题戏曲中的装饰书写》比较了话本小说与其所据文言蓝本中两性衣饰、妆容的描写差异,“三言”与“三言戏”的两性形象塑造差异,分析了男性作家对两性人物的创作态度,以及这一创作的性别意义。
香港大学博士生徐宁、陈业举《溯源苏州头:明清小说中的江南妇女理发行》通过对明清牡丹头及女待诏的考察,指出白话文学记录了晚明以来江南女性发型的重要历史变化,即,从家政服务到市场化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苏州头”之说在清代的广泛流行。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博士生余嘉莲(Raffaela Rettinger)《伤疤会讲故事——〈水浒传〉中纹身习尚的表现》通过将小说文本与历史环境中的纹身习俗进行比较,以及对纹身者社会地位的把握,解读宋代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对纹身者的认知。
会议进行中
第四场:“日常生活习俗”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生SJ Zanolini主持,麦瑞怡、宋安德、毕玉玲担任评议。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生陈嘉艺《晚明话本中的赌博书写》一文着眼于冯梦龙、李渔的话本小说中对赌博的再现和情节处理,讨论其中金钱与命运、日常与非日常的相互交织,并揭示赌博主题与话本叙事结构创新的潜在关联。
卫易萱《〈林兰香〉的家奴》以清代章回小说《林兰香》为研究对象,对白话小说中的仆役描写作深入研究,并对其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嘉树《广州的贿赂与腐败:十九世纪初小说〈蜃楼志〉中的洋货流通》通过对中国第一部描写广州港对外贸易的小说《蜃樓志》的解读,揭示了《蜃楼志》中的洋货贸易与制度和道德腐败的关系。
清刊本《蜃楼志》
第五场“道德与价值观”由吴飞鹏主持,吴颖慧,麦瑞怡、高万桑担任评议。
陈佳妮《雅俗并置:〈青楼韵语〉中的欲望世界》通过将《青楼韵语》与收入其中的《嫖经》及其笺注、名妓诗词等文本对读,指出《青楼韵语》中的欲望世界被赋予了多层次的意义,在浪漫化的情感和金钱交易之间创造了独特的话语空间。
藍碁《〈桃花扇〉中的伦理与通俗话语》指出,《桃花扇》作为关键历史事件的叙述载体,在有条不紊地构建历史事件的同时,通过戏曲文本、副文本、读者评论三重维度,构建了使用白话语言承载伦理观念的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朱姗助理研究员《从“夏鼎画策鬻坟树”论〈歧路灯〉的丧葬礼制及其文学书写》一文,基于对《歧路灯》第八十一回“夏鼎画策鬻坟树”情节的叙事结构意义的分析,从《歧路灯》作者李海观家世背景、宗族观念、儒家礼制三个方面,对《歧路灯》丧葬书写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主旨进行深入解读。
《歧路灯》朴社1927年版底稿
第六场“改善生活的方式”由朱姗主持,陆珍桢、毕玉玲担任评议。
宋安德《早期现代中国的水之分类》基于对《聊斋志异》《随园食单》《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的考察,探讨了明末清初关于水的常识的演变。
高万桑《明清时期降笔文献作为精神知识和人与神对话档案》指出,明清时期部分扶乩文本使用了白话语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这些扶乩文本为了解受过一定教育的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精神愿望及其语言表述打开了新的窗口。
上述各场次均设置评议与提问环节,在论文作者的精彩发言后,评议专家针对选题各抒己见,在场听众踊跃提问,友好交流。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完成了预期设定的议题,为中外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对于中国明清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以及中国明清文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工作语言为英语。研讨会名称中译由主办方提供。参会者论文标题中译大多由原作者提供,其余论文标题经原作者许可后由撰稿者译出)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