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战略,海珠先行
编辑:林福江
广州11区中,海珠区常住人口从10年前的第一退到2018年的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低,原因是缺少承载载体,大量的批发市场、旧村、旧厂没有得到改造,纺织小厂成了海珠主体,特别是珠江后航道沿线,开发速度远远低于白云、番禺、黄埔、增城。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号召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考虑不同都市圈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性,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引领、空间开发管制、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确定都市圈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破除制约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圈建设。文件中的重点是: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海珠区应承担责任。地铁18、19、28号等经过海珠区的线路不断规划建设,寄望未来十年,琶洲、海珠创新湾时代,全区布局100多个产业载体,引入企业,发展服务业,承载城市新增人口落户。湾区战略,海珠先行,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发布。了解详细情况,可加微信 TPKCSHEYING 索取《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资料
广州市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枢纽,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综合型现代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集聚澎湃动力。
海珠区中心城区地位不断凸显,互联网创新引擎作用逐步增强,但仍面临着经济转型与城市空间更新带来的挑战,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诉求迫切。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海珠产业发展无可避免的时代命题。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海珠特色,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产业发展新空间,构建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海珠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是海珠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跨越经济发展战略关口的迫切要求与重大使命。
一、发展基础
2017年,海珠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47 家,比2016 年翻一番。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了大批“互联网+”总部企业进驻,中大国际创新谷首个园区(鹭江园区)已入驻11 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珠江后航道海珠创新湾集聚了广州之窗、启迪中海科技园等一批创业创新载体项目。全区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快速迈进,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为海珠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条件
中心城区地位日益凸显,高端资源加速汇集海珠区位于“一江两岸三带”黄金水岸精华段、广州新城市中轴南延线、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交汇的创新节点,作为广州的开放门户与创新枢纽,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四横六纵”骨干道路网无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网络,1 小时通勤圈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近50%人口和60%重点制造业基地,交通辐射效应明显。海珠区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地位不断凸显,未来可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资源配置枢纽,加速全球高端资源集聚,进一步扩大区域创新辐射效应。2.互联网总部高度集聚,发展新动能快速壮大。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作为海珠区未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战略平台,是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要支撑与广州“黄金三角区”科技引擎,是全市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创新枢纽地位日益凸显。目前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科大讯飞、唯品会等多家总部企业,未来将实现年产值上千亿,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优选地。总部企业创新辐射效应明显,吸引了今日头条、奥飞动漫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进驻,促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建成。
国际会展中心功能不断提升,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海珠区拥有举世瞩目的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每年在此举办。2017 年,共举办展会221 场,10 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16 场,展览面积968.27 万平方米,增长11.1%。会展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2017年共举办国际知名展会65 场,增长38.5%,获批筹建首个“全国会展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评为全国服务业区域品牌价值十强。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聚焦世界目光,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会展作为国家对外经贸交往的重要窗口,为新技术、新产品搭建向世界展示的交流平台,加速国际创新资源的集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家级科技创新资源平台汇聚,源头创新供给不断强化海珠区坐拥国家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新港西路沿线集聚了中国电器院等9 所中央直属研究院,2 所中科院属研究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前沿领域拥有上百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每年输出高层次人才十余万人次。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2017 年,海珠区共建成9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级科技创新资源平台不断汇集,增强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促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集聚,为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技术源头的永动机。
江、涌、湖、园、林都市生态环境优质罕见,绿色引力不断增强海珠区被近50 公里的珠江岸线所环绕,三分之二的广州珠江黄金水岸为海珠所占据,是全市唯一拥有珠江前后航道的岭南滨水区,面积三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镶嵌其间,更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城市中央湿地。未来海珠区将会依托珠江滨水岸线、海珠湿地等优质生态资源,创造性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央公园。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高端产业、高端项目与高端人才集聚的绿色磁芯,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游的中心城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岭南文化元素丰富深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海珠区是广州市传统老城区之一,文化资源丰富,岭南文化、海洋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时尚创意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交融汇聚。既有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黄埔古港,岭南祠堂文化聚集地黄埔村、十香园等岭南文化遗迹,百年名校中山大学以及珠江电影厂等近代文化景点,也有广州塔、“四馆一园”(在建)等现代都市人文地标。文化元素与都市旅游、前沿科技的融合创新趋势明显,广州国际媒体港被认定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广州T.I.T 纺织服装创意园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海珠区建设以城市中轴线为代表的新岭南文化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断推动产业价值与内涵提升。
(二)存在不足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近五年,海珠区GDP 平均增速在10% 以上,但以会展、现代商贸、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为支撑的传统四大主导产业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与广州天河、深圳福田等名区相比,主导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批发零售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呈现增长减缓趋势,但规模仍较大。2017 年,批发零售业占GDP 的比重约为19.4%;商品销售额增速由2013 年的36.3%下降至2017年的8%;房地产开发业占GDP 比重由2013 年的12.7%下降至2017 年的4.7%。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速迅猛,但规模仍较小。2013-2017 年,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但2017 年占GDP 的比重仅为5.88%。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偏慢,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新旧动能转化效应不明显。
民营经济主体层次偏低,企业发展能级亟待提升优质企业数量较少。海珠区现有市场主体共15.59 万个,其中个体户8.72 万个,占比达到55.9%,主要集中在中大布匹市场或其他小型制衣厂;“四上”企业仅有2927 个,占比为1.9%;市级总部企业34 家,与天河区(约100 家)、越秀区(约90 家)差距明显;2017 年海珠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47 家,仅占广州市总量的6.3%,远落后于天河、黄埔等区。民营龙头企业相对缺乏。海珠区现有企业中,国有控股与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上占比各接近一半,外资企业仅占全区的1.8%,广新控股、万宝集团、地铁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销售南方分公司等现有大型企业均为国有控股,而民营企业集中在纺织服装、批发零售、房地产等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少。2017 年,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广州共有23 家,其中海珠区仅有2 家,低于天河区(6 家)。民营经济占全区GDP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17 年民营投资为169 亿元,比2015年下降26%,民营企业投资动力不足。
产业载体发展质量不高,高端化、集聚化发展仍需加强创新型企业规模偏小。目前,海珠区共有54 家创新载体(孵化器和产业园区),共进驻企业3392 户,但“四上”企业仅有153 户,占比不到5%。园区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严重。商贸中心分布较为分散,集聚化程度不够,地标性消费中心仍未形成,导致消费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效益较低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海珠区每年人才“产出”量超过10 万人,但留在本地的就业人才比例较小,人才的本地化服务能力较弱。高端人才产业贡献度低,海珠区现有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受体制、合作平台等因素制约,高端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产业转化率低。人才扶持政策导向性不明确,目前海珠区现行产业扶持政策有16 份,人才扶持政策仅1 份,尚未制定专门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扶持政策,对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人才配套政策也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周边产业与配套设施仍较低端,主要以纺织布匹等传统的小企业为主,限制了高端产业资源的有效导入。
科研与金融支撑相对薄弱,产业创新动能不足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7 年海珠区研发投入强度为3.02%,即使与2016 年深圳南山(5.88%)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海珠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推动优势资源产业化,完善产业生态链,培育新动能,将海珠区打造成为“两个重要窗口”的一颗明珠。
(二)发展原则
发挥海珠区源头创新优势,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创新主体培育,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创新载体平台,提升科研资源产业转化效能,促进金融、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推动产业横向联动、纵向成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互联网为核心,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联网+”产业融合创新,交融孕育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充分释放城市更新用地,促进存量用地集约化发展,打造主题鲜明、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空间结构灵活的多层次产业发展空间,挤压落后产能,导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空间品质与功能提升。
把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推动形成“高端、低碳”的绿色经济新品牌,倡导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产业高端发展水平。
立足广州、服务全国、放眼全球,主动对接、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扩大与泛珠三角地区以及全球城市中心城区的交流合作,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的聚变融合与裂变创新,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三)发展目标
到2025 年,以琶洲为动力源,以“平台+生态+文化”为特色,推动人才、资本、企业等高端资源加速集聚,促进存量空间高效化、复合化打造,基本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打造生态型现代化中心城区。
(四)规划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广州市城市规划条
例》、《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2.技术标准与规范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 年版)》、《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2018 年版)》。
3.参考依据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35 年)》、《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意见》、《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
规划(2016-2020 年)》、《广州服务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5年)》、《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草案)、《海珠区发展
战略大纲(2017-2035)》(草案)。
三、产业发展重点
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挥海珠区创新平台与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紧扣高端,培优促强,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为主导,都市型工业、绿色建筑、交通装备、新兴金融、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一)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
依托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充分发挥腾讯、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产业生态,成为广州新兴产业发展支点与广州新经济发展引擎。
——移动互联网。加强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安全控制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智能终端软件平台等共性技术的开发。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动娱乐、新兴金融、远程医疗与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融合发展,全面构建网络、终端、应用、内容等于一体的互联网产业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基地。
——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推动云计算在信息存储、处理与分析等方面实现广泛应用。推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科技成果与云计算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全面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建设,推动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生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促进大数据在人工智能、商业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高端软件服务。支持企业重点研发智能终端软件等基础软件与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行业应用软件,拓展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业务,提升行业应用软件在制造、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大力发展开源社区,完善开源软件库、项目托管、代码分享、翻译等功能。
——物联网及车联网。重点研究网络结构、异构网络互连互通、节点间通信与组网、数据分析等技术,积极研发物联网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M2M 应用平台,培育一批具有领先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推进芯片与传感器技术、定位与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车联网大数据挖掘等车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开展车联网技术示范与应用。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重点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定位注册、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推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的示范应用,基本形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显示、交互、内容、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标准。
——新一代信息通信。加强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支持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等关键领域研发。发展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位置服务等核心技术,综合提升北斗导航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等指标,鼓励与通信、计算、传感等芯片集成发展。
——工业互联网。依托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鼓励工业企业、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推动工业设备联网与数据集成分析、网络化协同应用、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模式创新,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重点突破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的脆弱性检测、安全防护、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建设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以腾讯、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建设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一批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建设集基础资源平台、交换共享平台、数据开放平台等为一体的云服务平台,打造以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高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发展重点的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创建移动互联网、健康医疗等大数据中心,促进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
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应用方式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引导商业网站、政府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网站向IPv6 迁移,鼓励发展面向政用、民用、商用领域的IPv6 业务。加强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安全靶场、网络攻防与测评实验室等一批大数据安全项目建设,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建设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引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科技总部企业进驻,推动VR 支撑内容拍摄、数据建模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发展VR 和AR 软硬件研发生产、内容制作、内容交易,以及教育、视听、游戏等VR、AR 应用,规划建设VR 教育基地。
2.科技服务
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大国际创新谷为核心,整合新港路沿线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协调创新发展,建设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高校院所为支撑的技术转化基地与创新高地。
——研发设计服务。以中大国际创新谷为重点平台,整合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等新港路沿线丰富的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重点加强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创新产业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承接研发外包业务,强化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孵化能力。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拟实验与制造、研发众包、网络众筹等科技服务新业态。
——创新孵化服务。大力支持创新型总部企业内部孵化器建设,积极参与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和科技加速,打造“创客空间—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完整创新链条,形成开放互联的网络化产业社区。以中大及新港路沿线科研院所为支撑,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孵化器。
——检验检测服务。依托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等科研院所与企业,支持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化竞争,大力发展以医学检验、电子产品检验、食品检验为主导的检验检测认证业,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国家级或省级检验检测中心。
——知识产权服务。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融合发展,构建知识产权生态体系,打造知识产权高地。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法律、咨询等市场化服务。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构建知识产权联盟,构建激励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创新机制,打造“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新平台。
科技服务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加强国际科技孵化器品牌建设。以you+青年创业社区等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为示范,围绕新的产业发展需求,发展创客咖啡、优客工场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打造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准专业孵化器,开展标杆性孵化器建设行动,力争3-5 年培育至少两家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孵化器。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示范基地。以中大国际创新谷、中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积聚一批科研团队院所,重点加强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创新产业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配套发展专业科研转化中介服务,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
规划建设北山生态特色小镇。聚焦智能产品工业设计、智能应用软件设计、智能技术应用转化服务,重点打造智能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基地。推动绿色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化发展。以华南检测装备与技术创新产业园为核心载体,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搭建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与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打造绿色检验检测服务功能区。
3.高端商务
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为核心,推动海珠创新湾片区、中大国际创新谷重点布局高端商务产业,大力发挥商务服务产业支撑功能,促进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商务服务质量。
——法律服务。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引进和培育具有区域性竞争力的本土高端专业律师事务所,搭建法律服务平台,促进法律资源共享,加强行业交流与国内外合作,为全区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产业提供相应的会展法务、涉外法务等支撑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人才培训、测评等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企业之间的支持与促进发展。推动人才机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将人才机构列入招商引资范围,培育优秀机构成为龙头企业。加大政府购买市场化人才服务的力度,推动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
——数字广告。鼓励和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数字广告业态发展,提升广告设计、创意策划、效果评价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水平。
——企业管理服务。引进高端管理服务企业,规范市场操作,创办专门培训机构,提升管理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等管理服务,打造企业总部管理服务品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企业管理服务数字化发展。
高端商务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加强琶洲会展服务中心法律平台建设。重点加快琶洲会展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引进或培育高端专业律师事务所,加快高端法律服务的发展。
引进高端专业服务机构。成立商务服务行业协会,鼓励粤港澳龙头企业联盟共建专业服务机构,引进一批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发展跨国专业服务,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专业服务基地。
建设主题性中介机构大厦。大力引进从事商务咨询、企业管理、会计法律、人力资源服务等高端商务服务企业集中进驻,促进商务服务集聚发展。
4.现代商贸会展
提升广交会国际品牌地位,充分发挥会展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与国际交往中介功能,提高与国内外资源对接力度,推动产业双向开放,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海珠创新湾等重要载体的高端商贸配套,全面推动江南西等传统商圈的转型升级,为海珠区建设成为广州现代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性会议。继续发展壮大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全球会展(广州)圆桌会议、《财富》全球论坛等,积极争取国际权威年会永久会址落户琶洲。鼓励以展促会,在大型专业展览期间同期举办行业高端论坛与会议,传播海珠区城市形象,开展
产业招商,提高国际影响力。
——品牌展会。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为核心,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专业品牌展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会。重点发展专业会展、高新技术产品展、特色消费展,继续办好广州国际汽车展、中博会、广博会、婚博会等品牌展会,以展促产。以会展为平台,引导专业市场向集商品展示交易、时尚发布、品牌聚集、品牌培育、品牌交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品牌孵化中心转型,打造现代展贸型专业市场。
——数字会展。创新会展发展模式,推动会展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会展新技术、新业态。加强三维虚拟仿真和体验技术、网络会展和交互技术、网络协作创新平台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支持线上企业服务实体展会,打造常态化交流对接平台,提高会展服务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类、化妆品类、母婴类、医药类、服装、零食、游戏周边以及消费品、大宗商品等行业电子商务。鼓励电子支付、仓储物流、安全认证、技术外包等电子商务衍生行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增强电子商务支撑服务能力。配套发展软件开发、网店建设、拍照美化、营销推广和代运营等电商配套服务。
——高端商业。重点打造琶洲智慧商圈等若干智慧商圈,依托轨道站点发展轨道商业,整体提升全区高端商业服务质量。支持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推动大型实体店向智能化、体验式、主题商城等综合服务体转型,创造“商品+内容+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零售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创新,探索发展无人餐厅、无人便利店、体验式购物中心等新兴零售业态。促进“共享经济+新零售”融合发展,实现客流、物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资源共享,提升线下消费、体验、配送和售后的服务水平。
——服务贸易。依托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会展服务等总部功能,建立服务贸易总部经济示范区。推动广州T.I.T 服装创意产业园等建设服务贸易特色产业功能区,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服务、科技服务等资本技术服务领域,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代商贸会展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推动以广交会为核心的国际性品牌展会建设。加强“智慧广交会”与“绿色广交会”建设,推动广交会形成出口价格中心,打造进口与展示中心,提升以广交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会展之都。建立国内外知名会展集团与品牌展会招商目录库,引进励展集团、博闻集团等知名会展企业来琶洲举办会展,加强与国内会展业的经营合作发展。推进广交会第四期展馆建设,完善会展物流、会展智慧交通、专业展馆、大型会议中心、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打造若干智慧商圈。集中力量率先打造琶洲都市级智慧商圈、江南西商文旅融合创新商圈。引导商业消费业态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完善智能高效、体验业态丰富、信息互联互通、商旅文联动发展的智慧商圈服务体系。优化会展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广州国际展览品监管仓、物流转运中心,推动琶洲港澳码头、航站楼建设,提高海关、商检等相关监管服务水平,加强会展周边交通基础设施、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
发展站点轨道商业。以重要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大力发展轨道商业,率先打造沙园站、沥滘枢纽站等枢纽节点的体验式高端消费商圈。布局不同功能的商业区、休闲娱乐区与生活服务区,发展艺术书吧、创业咖啡厅、跨界复合店、VR 科技旅游、共享办公等新型商业体,将人流转化为有效的消费流。
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提升。以阿里巴巴为示范带动,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总部企业与相关上下游企业进驻,建设基于社交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及新技术驱动的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衍生发展广告、营销、电子支付、云计算、网络服务等配套服务,促进小微企业通过创新与科技扩展业务,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5.文化旅游
充分发挥“四馆一园”、广州国际媒体港、十香园以及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文化资源与海珠湿地、环岛路滨水岸线等生态资源优势,加强文化内容建设与引导,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提升,大力推动海珠创新湾、中大国际创新谷等重点片区的文商旅融合发展。
——都市文旅。重点引进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在线旅游等运营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整合海珠区特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开展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提升都市旅游发展层次与规模。充分发挥“广交会”等会展辐射效应、广府文化资源与环岛滨水优势,依托海珠湿地、广州塔、黄埔古村、珠江琶醍文化创意艺术区等重要旅游景点,发展高端会展商务旅游、休闲观光游、文化体验、游艇娱乐、都市时尚购物游等一批具有特色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海珠环岛游”现代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品牌。
——互动娱乐。坚持内容原创和科技应用并重,积极发展IP、网络影视、3D 动漫、网络动漫、电视游戏、VR 游戏、演艺娱乐等业态。重点发展数字影视及文化IP 制作产业,加强文化IP 产品创作、制作、传播、衍生品开发与运营服务。充分利用海珠湿地、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加强微电影制作,打造具有特色的电影电视、特色演艺活动等产品。推动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印刷等行业转型升级,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新媒体。推动三网融合与媒体融合,鼓励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大型文化服务集团。积极引进自媒体、地方媒体、企业新媒体、政务新媒体等各类新媒体企业,支持移动新媒体企业根据用户需求加快开发个性化订阅内容、在线直播内容、互动视频等产品。大力发展数字报业,支持传统报业与新闻出版企业在内容、渠道、平台、经验、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创意设计。鼓励企业加大工业、建筑、时尚设计投入,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游艇等方面,加强产品与关键零部件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性能与附加值。提升发展时尚设计,把设计创新能力作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推动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入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装设计创新企业。
——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海珠区高校资源优势,以中山大学为核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围绕海珠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培训,为海珠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体育产业。积极盘活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加强体育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举办与引进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与国内重大体育活动,培育专业体育培训机构,促进体育赛事、体育消费、体育培训、健身休闲等全面发展,推动海珠体育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实体书店。鼓励实体书店建设成为复合式文化场所,融入图书馆、商场、餐饮、演出、培训和文化展示与艺术品交易等功能业态。支持在大型商业中心、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导入品牌实体书店。
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推动互动娱乐与新媒体产业集聚化发展。引导珠影创意园、畅流产业园等环T.I.T 创意产业园进行连片改造提升,整体打造以网络影视、数字广告、网络社区、数字音乐、创意设计为主题的数字内容产业集聚区。推动小洲影视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以电影电视制作为龙头的高科技影视基地,广州国际媒体港、广州报业文化中心打造成数字新媒体文化集聚区。将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广州塔等地打造成为全市户外演艺活动最佳目的地。
打造环广美创意设计中心。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构建环广州美术学院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引入国内外优质企业,建设集创意设计、时尚设计、工业设计为一体的环广美创意设计中心。与十香园进行联合打造,重点挖掘岭南画派发源地文化内涵,扩大“岭南书画艺术节”等重点艺术节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打造产教融合创新试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高端商务、生命健康等为重点,率先在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对接。发挥职业技术学院优势,建立健全对接海珠区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鼓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点。
促进本土体育产业集聚化与品牌化发展。盘活双鱼集团等国有企业存量厂房用地,以双鱼集团为核心,打造高端体育用品研发基地。整合海珠体育馆、足球培训中心等公共场馆资源,引导体育赛事服务、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培训等龙头企业在区域内聚集,整体形成以高端体育产品研发为核心,体育服务以及体育赛事运营为延伸的体育产业集群。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广州塔、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珠江游等旅游资源,打造都市观光旅游景观带,创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为重点,发展集高端酒店、特色餐饮、水上观光、游艇游船为一体的会展旅游,打造具有国际化标准和岭南特色的中央商务旅游区。发挥海珠湿地的生态效益,发展以都市农业、观光体验为核心的都市生态旅游业。结合珠江后航道沿线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升级改造,盘活滨江旧厂资源,促进广纸片区建设为以文化创意、娱乐休闲、都市观光于一体的滨水综合旅游区。挖掘黄埔村、小洲村两大国家级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书画”等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主题的旅游区域。
(二)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1.都市型工业
鼓励海珠区充分利用现有工业总部企业资源优势,推动工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产品研发设计与总部服务功能,促进传统工业业态与模式创新。重点推动海珠创新湾、琶洲东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等发展需要,提升工业企业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
——供应链服务。支持新能源、建筑、交通船舶等总部企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化制造。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制造云平台建设。
都市型工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游艇等领域,引导大型工业总部企业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等互联网工业设计新模式、新技术,打造具有国家、省、市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中心。
2.绿色建筑
充分发挥建筑总部企业资源优势,推动建筑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加快推进环海珠湖沿线、海珠创新湾绿色建筑产业布局,促进建筑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总承包服务。鼓励建筑总部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开展包括开发、科研、设计、部品生产、物流配送、施工、运营维护等在内的总承包服务。
——建筑设计。推动总部企业的功能升级,引进国际建筑设计机构,积极融合“互联网+”技术。
3.交通装备
依托广州中海启迪园区、中交集团南方总部基地等重点产业载体,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关键技术攻关为导向,引导制定交通装备行业标准,创新交通建设运营模式,培育交通装备系统集成商,拓展产业链前后端增值服务,推动现有总部企业功能升级,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交通装备产业研发基地。
——装备设计。鼓励广州地铁集团、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中交广州航道局等交通总部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交通装备研发设计与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装备发展质量,推动交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
——系统集成。以广州地铁集团等交通总部企业为核心,整合大数据研发中心、相关科研院所、产业链骨干企业、轨道商业等优势资源。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兴金融
依托中国风险投资大厦等载体,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探索金融服务模式与标准,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支撑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形成助推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兴金融生态圈,成为广州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科技金融
供应链金融
文化金融
新兴金融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打造创投资本中心。以新兴金融园区为核心,建设以“科技+产业+资本”为特色的创投小镇,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引入各类常态化路演、大型论坛峰会等活动,集聚以创新创业投资为主的风投机构,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产融结合的科技金融发展领先区与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区。
建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建设一站式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金融行业协会、金融智库等各方信息资源,探索建立覆盖广泛、动态更新、基于“大数据”形态的企业及金融机构信息信用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引入专业新兴金融服务机构。引进为金融机构提供资讯、评级、评估、征信、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机构,重点加强风控管理、财富管理及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的引进与培育。积极对接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信托、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为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的中后台服务。
打造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为核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文化金融产品、文化信贷产品,建立融资担保文化企业库和文化企业大数据信用服务平台,引进文化金融中介服务,成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性服务,打造广州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核心区。
2.人工智能
依托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保利·1918 智能网联产业园等,以科大讯飞、万城万充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龙头企业培育,打造完整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将海珠区建设成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总部集聚区、广州市人工智能研发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智能硬件
生物识别
深度学习
区块链
数字孪生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智能交通应用与示范。以广州地铁、中交南方总部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研究,推进人车交互、智能化车联网、智能化车载终端的应用与生态建设。重点引进智能车联网、车载雷达、智能芯片等企业,实现汽车智能化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快智能交通产品落地。
智慧医疗应用与示范。支持企业开展医学影像自动读片、智能辅助诊疗、电子病历智能语音录入等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以及诊疗水平。利用医疗物联网、可穿戴硬件、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流程再造及优化、数据资源采集整合、疾病筛查和预测等升级改造,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智慧教育应用与示范。依托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教育资源,推动集口语评测、自动化阅卷、智能教学进度安排、学业情况监测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教育产品的开发和试点示范,构建一体化教育教学及管理应用体系。
智能金融应用与示范。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具有自动模式发现、交易趋势预测及自动决策的金融预测及反欺诈系统,提升金融业风险防控水平。鼓励企业开发智能营销、投资顾问系统,提升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智能客服、智能网点服务机器人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升级。
3.生命健康
充分发挥海珠区生物医药科研资源与龙头企业优势,立足海珠区作为中心城区的人口消费市场,面向健康生活需求,支撑海珠区打造都市品质生活区。重点推动官洲片区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承接生物岛的产业溢出。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
健康管理
中医药服务
精准医疗
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基地。
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
建设若干医养结合健康综合体。
4.新材料
充分发挥海珠区科研资源优势,以北科大广州新材料研究院为主要依托,推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大国际创新谷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强新材料产业的研发,促进新材料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广州市新材料产业重要研发基地。
电子信息材料
节能环保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建设环北科大新材料研发中心。以北科大广州新材料研究院为核心,建立环北科大新材料研发中心,加强电子信息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建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开展光电材料先导性基础研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入或培养高端人才,以新型光电微纳材料研究入手,探索光电新功能、新效应与新器件应用,寻找光电材料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新增加点,创建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产业空间指引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对海珠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广州市海珠区发展战略大纲(2017-2035)(草案)》的产业空间布局,以营造产业创新生态与推动产城融合为导向,重点打造“一区、一谷、一湾”三大功能片区,推动产业空间高效有序开发。
海珠产业空间结构
琶洲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
琶洲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整体定位为国际数字经济创新与高端交往特区。以构建国际数字经济创新节点为目标,搭建各类国际商贸交往与创新合作的高端交往平台,打造成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科技创新和会展产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成为广州新经济重要引擎、亚太地区互联网总部基地、全球互联网创新创业首选地及国际高端人才汇集地。
一是打造互联网创新总部企业集群。以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科大讯飞华南总部等互联网总部企业为引领,重点布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新兴金融、电子商务、数字创意等“互联网+”融合创新产业。支持跨国总部企业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大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国际性公共研发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及技术转化平台、大数据开源与交易平台,形成覆盖数字经济创新全链条的国际创新合作网络。支持本地互联网总部企业开放展示空间,与海珠滨水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以数字创意体验、都市滨水休闲为特色的环岛滨水旅游区。
二是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新高地。重点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成为全球品牌中心与全球采购中心,扩大国际性会议品牌与节事活动品牌影响力,促进会、展、贸、购、金融、物流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各类会展服务、新兴金融、跨境电商服务、会展旅游,配套发展智慧物流、高端酒店服务、会展人才培训及中介服务,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先导区。
三是打造若干专业服务基地。充分对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金融城、广州大学城等区域的人才、金融、总部服务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题,发展以研发服务、工业设计、专业咨询、数据服务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服务集群,吸引全球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供应链中心等功能性总部集聚,形成产学研高度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以低碳办公与高创新度、高附加值为特色的专业服务基地。
四是打造产业互联网创新社区。重点以琶洲南片区为载体,以产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核心,集聚一批科技型工业企业总部,大力引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及车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数字会展等领域平台型数字服务商,重点发展“互联网+”创新产业,打造全国产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区。加快完善高端会议会展、星级酒店、文化艺术体验及旅游服务、人才公寓服务等高端服务配套,提升片区高端人才服务环境。
中大国际创新谷
中大国际创新谷定位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知识转化枢纽。以中大国际创新谷及新港路沿线科研院所、龙头科研企业为核心节点,打造成为全球知名、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知识成果转化的服务枢纽。推动环中山大学空间业态升级,打造一批高端研发型创新综合体。
重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平台,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媒体、风险投资、跨境科技保险等各类科技服务,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孵化器、产业联盟以及创业投资机构集聚。支持中大及国家级科研机构牵头建设高端研发型创新综合体与创新楼宇,配套建设专业实验室、众创空间、创新人才社区等服务平台。
整合提升广州塔南创意园区功能,打造都市创新总部经济服务功能区。整合提升广州T.I.T 纺织服装创意园、广州国际媒体港等创意园区的载体功能,优先引进全球领先、高附加值、高端创新要素密集型总部企业,重点发展新媒体、互动娱乐、创意设计等数字创意总部,供应链管理、广告服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商务服务总部;引进国内外知名新兴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科技金融、金融外包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以“金融+科技+双创”为特色的新兴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极具都市活力、高效集约发展的创新总部经济核心区。
提升片区都市文化旅游服务与消费能级,打造海珠文化艺术创意体验功能区。发挥广州塔、“四馆一园”等文化资源优势与环海珠湖的生态优势,提升商圈的都市旅游服务功能与消费能级,支持举办各类互动娱乐、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活动,将片区打造成为海珠区乃至珠江景观带的文化旅游服务集散地,广州标杆性文化艺术创意体验功能区。
海珠创新湾
海珠创新湾定位为广州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与广佛体验消费商圈。整体建设引领广州珠江创新经济带的重要创新应用转化节点,辐射广佛两地的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体验消费商圈。
海珠创新湾太古仓片区依托太古仓、南华西街等滨水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载体,重点发展都市旅游、新型展示体验、特色民宿、时尚创意设计、文体娱乐餐饮、游艇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滨水特色体验消费商圈。
海珠创新湾广纸片区充分盘活南石路两侧大量工业存量用地,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都市型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滨水工业遗产为特色,以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智能制造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复合型智能应用示范区。
海珠创新湾石溪片区借助石溪村更新改造契机,重点发展新一代新兴技术、科技服务、高端商务,培育以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前沿技术创新人才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创新区。
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充分发挥后航道黄金岸线与广州新中轴南段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依托广州中海启迪园区、中交集团南方总部基地等重点产业载体,重点发展交通装备、绿色建筑及都市型工业,引进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总部企业,打造一批生态型创新价值园区。
海珠湾海珠湿地周边片区承接生物岛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两地高端研发资源溢出,发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建筑、生态体验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以数字医疗、健康生态旅游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服务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生态+”跨界融合的广州未来生态产业功能区。
(四)推进产业空间高效有序开发
按照“整体谋划、重点突破、产城融合、滚动发展”的产业空间开发原则,以用地的成熟度为基础,结合海珠区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具体产业的空间发展诉求,明确四大重点功能片区的重点开发时序。
1.近中期产业空间发展重点
重点启动琶洲南区、沥滘枢纽地块等已连片收储地块的整体开发及产业导入,推进官洲等片区基础设施相对成熟的产业空间进行功能升级及产业更新。引进专业的第三方产业运营商,打造若干标杆性价值创新园,对全区产业空间更新改造形成示范效应。
2.远期产业空间发展重点
结合最新产业发展诉求及用地整理情况,在近中期产业项目的带动下,推动琶洲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海珠创新湾、中大国际创新谷的产业拓展与空间开发。重点推动中大片区的布匹专业市场产业升级,力争在规划期内完成用地收储及改造。
因公众号字数限制,有所简化。需阅读详细、高清资料,可入群交流,公众号搭微信群,零碎资讯快发布高效互动,搭建读者与读者交流平台, 加微信 TPKCSHEYING 群聊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