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重磅资料明晰布局

林福江 广东地理 2019-10-20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隆重发布,全文看文末。


方向性文件勾划不同范畴中的发展方向,三地政府和中央透过优势互补,落实大湾区的经济多元化发展,与国际接轨,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走廊,共建湾区大学。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11个城市都将有自身对应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对接湾区规划,共谋协同发展。佛山市对应湾区规划策略也将在近期出台:完善产业体系、深化广佛同城、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圈、构建先进交通网络、加强对外合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都市等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门已开,小门待开”,城市群要合力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顺畅 。延伸阅读:从广东2018城市实力判断买房紧盯佛广深莞


宣讲会由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主办,邀请传媒参加。延伸阅读:湾区科创带东莞地铁规划(新)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宣讲会

时间:2月21日10:00-11:30

地点:香港海洋公园万豪酒店

嘉宾: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广东省长马兴瑞、林郑月娥、崔世安等600人

预计内容:交通互联、生态环境保护、大湾区居民证、病历互通、航运合作、金融服务合作、科技创新、湾区大学、园区合作、吸引人才、债券计划、个税优惠等各项计划的解说。延伸阅读:佛深338亿引水大工程


纲要内容


●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自然延伸、辐射到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需要在不同体制下实现人、财、物的便利流动,尽量将三地优势叠加发挥出来。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将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  支持珠三角九市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  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  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


●  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  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  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  目标定位

更具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  发展方向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  重点任务

加强务实合作,认真组织与香港、澳门的工作对接会,充分沟通了解彼此的发展规划和合作需求,围绕经贸、科教、金融、旅游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谋划推进更多合作项目,找准合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四大中心城市

香港、澳门、深圳、广州





具体事项


● 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  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  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  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  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  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


●   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




亮点与解读


亮点


1、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2、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3、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


4、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


5、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


解读与建议


1、企业家应该重点关注三个城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专注科技创新;深圳,科技创新中心,超前布局海洋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发挥深中通道、机场东高铁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心区、临空片区、会展片区三大片区产业组团,打造金融产业生态圈;广州,航运枢纽、航空枢纽、贸易中心。理论上越是河流上游对工厂环保查的越严。


2、重点平台:湾区大学可能落地福田河套或东莞滨海湾。前海、滨海湾、南沙、横琴、福田河套、翠亨、三龙湾、松山湖周边的价值高,有2条地铁以上的房子优先考虑。另外也可以看看稍远一些的知识城、潼湖、深汕特别合作区,而肇庆新区、大广海湾离核心区太远了。


3、轨道交通规划提前了解,已经确定建设的广州地铁7、18、22、28号线,东莞2号线,佛山1、2、3、4、11号线站点,可重点关注。


4买房者应该重点关注广州、深圳,或者50分钟车程内的周边城市房子,佛山新城还有18000的,张槎还有15000的,容桂还有12000的,并不贵。撰写:林福江


5南海三山、顺德陈村可考虑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广州南站,开发平胜、林岳片区和吴家围片区的万亩土地。


6珠海和澳门可在十字门建设“一河两岸”综合旅游区,促进珠澳旅游合作发展和横琴开发。


7、科教、轨道、产业融合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广州交通大学(知识城)、佛山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对所在新片区有拉升作用,产业集聚的区域、轨道交通密集的区域,公办小学附近,是置业的潜力片区,离中心城区15公里也不怕,例如北滘新城。


8、粤港澳三地将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以及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深圳河套、东莞滨海湾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6个经济区,形成「3+6平台」,推动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创新、创业、就业和生活,促进三地融合发展。




紧迫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两种社会制度、三个省级区域、四个中心城市,协调不容易,让香港青年接受内地的个税也不容易。但《广东地理》先讲交通问题。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常住人口最多、机动车保有量最大的四个城市。四市机动车保有量总和已超过1200万台,而且还在继续增长,虽然已经构建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但放眼未来,汽车拥堵成为常态,通勤耗不起,还是需要轨道交通网络承载湾区1亿常住人口的出行。撰写:林福江


地铁2019年2月17日客流:广州718.8万;上海697.4万;北京656.91万;香港约634.46万;深圳392.91万。这也就中国五大经济都市,其中三个在粤港澳大湾区。


在发达城市,以轨道为主的交通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湾区中对内要让城际铁路通达香港机场、深圳湾、前海、宝安机场、长安、虎门、南沙、翠亨、横琴、澳门机场,对外要以高铁通达汕尾、汕头、河源、韶关、阳江、茂名、湛江以及各邻省。


希望湾区特别是广佛深莞珠尽可能减少制式,少用云轨和电车,以适应未来跨线运营的需要,重视四种轨道的规划建设:

1、高铁(广汕汕这种时速350的);

2、城际(广佛环这种时速200的);

3、广州18号线(160时速);

4、普通地铁(80-120时速)。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已开工的广汕、赣深高铁及穗莞深、广清、广佛环城际,最需要的是新建广湛、深汕、深珠、广中珠澳、珠江肇、江深、深广永这6条高铁,肇南、广佛江、深惠这三条城际铁路。撰写:林福江







《广东地理》观察思考


湾区最大的制约,是珠江口东西岸、城市群内部的交通互联,要加快进度,应以1亿常住人口的需求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城际轨道网。目前,深圳到珠海、东莞到佛山、江门到肇庆、中山到广州、澳门到东莞……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均难满足居民需求。最典型的是深中通道、深湛铁路深江段、肇顺南城际铁路、广佛环线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太慢了。


当下,湾区最需要的是人(人才),要构建完整产业体系,提供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人落地。更为一体化的制度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户籍、居住、就业、置业、创业的宽松,激发7000万人的生产力,加速融合、交通互连、产业协同,科创、人才、资金流通,带动珠三角经济全面发展。资本、人才、产业要素顺利流通,需尽快搭建一小时交通圈。一个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城市群,带动效应将让更多人到此,让全国优秀人才到珠三角就业、创业、置业。


规划纲要明确内部要互联互通,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电车统一规划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今年将出台。深汕、广中珠澳、珠江肇、广深第二高铁、深珠通道等等有望落实。另外,南海新交通接入广州南站西广场,佛肇城际、广清城际、珠机城际、广佛环线等珠三角城际轨道由广州地铁运营……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让我们了解到,11城在教育、科技、旅游、教育、金融等方面将加强合作。为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香港将在珠三角寻找优质片区,与当地合作科教基地,建设产业园区(类似中新知识城、深汕特别合作区)。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离不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高铁在当今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与城际铁路、城市地铁、电车统一规划交汇成网已经成为共识。2018年7月,广东省已拥有铁路运营里程超过4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近1800公里。


目前,交通设施还远远不够,要前瞻建设满足湾区1亿以上常住人口的轨道交通体系,尽快构建一小时交通圈、半小时生活圈。而且,要大力建设出省通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更大的作用。


2019-2021年,广铁安排建设项目8个,研究项目13个。其中汕尾至汕头铁路刚开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龙川至梅州(350公里/小时)至龙岩铁路(250公里/小时)、丹佛联络线及广珠客运改造工程、广州站改配套工程新建棠溪站(白云站)将启动;广湛高铁今年开工;研究推进的项目包括深圳至汕尾、深圳至永州、湛江至海安、瑞金至梅州等客运专线。预计到2020年,广东省铁路里程将达到5340公里。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科创、金融、青年、交流、合作是湾区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确认在广州南沙建设校区的同时,深圳携手香港做深港科创合作区开发运营,规划编制、政策创新、配套设施、项目引进等已经启动,合作区内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目前已吸引23家高新科技创业团队入驻,涵盖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对标最高最好最优,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充分发挥合作区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功能,集聚更多科技创新资源,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2月13日,深圳在前海举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31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749亿元。2019年,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统筹前海投控、地铁集团、招商局集团、自贸投资公司、中集集团五大力量,共安排项目313个,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6亿元。深圳湾-前海周边成为深圳新的城市核心。



广佛共建多个万亿产业集群


【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两市将利用广州在汽车及其零部件、检验检测等领域的基础优势以及佛山在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优势,加强两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目前,一汽大众所在的千亿强镇——狮山镇,已经成为中国第一镇。


【万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加强智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共同将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等创新载体打造成为大湾区机器人创新中心,并支持两市先进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及推广应用,促进两地高端装备、家电家具、陶瓷等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要素。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佛山理工大学二期落地北滘【广东机器人谷】,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佛山理工大学一期进驻佛山新城。


【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两市将建立广佛软件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半导体创新联盟,推进两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合作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应用总部基地、软件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等。


【万亿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两市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基因检测、体外诊断、中医药、健康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领域,联合推动一批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研发基地、产业创新中心等合作项目建设。


广州地铁28号线已落实规划,时速160公里。希望尽快建设,打通佛山西站、大沥与广州中心区,加快广佛同城化,加速佛山西站周边的跨城工作候鸟入住。



广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


广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及东站交通枢纽规划正在招标,要求统筹考虑大湾区范围内的佛山、惠州、中山、清远等周边城市及相邻省份的连通,并形成《广州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报告》总报告。完成时间:2018年12月30日前提交中间稿;2019年6月30日前提交送审稿;2019年8月30日前提交最终稿。


一、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

(1)广河高铁引入广州枢纽方案研究

(2)广清永高铁引入广州枢纽方案研究

(3)贵广高铁广宁至广州北联络线方案研究

(4)广中珠澳高铁方案研究

(5)中南虎城际铁路方案研究

(6)肇顺南引入南沙地区方案研究

(7)广州枢纽新增其他高铁方案研究


二、高铁进城、内外畅达

规划引入广州铁路枢纽线路较《广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增加广河高铁(原为广从城际)、广中珠澳高铁、广清高铁延伸线(永广高铁)等线路,需要对原规划的五主三辅客站布局适应性进行分析。


三、黄埔大桥以南下游过江轨道通道

在对铁路和轨道过江交通量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铁路、城际铁路及轨道交通过江通道数量。结合铁路、城际、城市轨道和公路规划,统筹湾区过江通道安排。


四、三眼桥至新塘通道扩能方案

(1)三眼桥至广州段扩能改造工程

(2)广州至广州东段扩能改造工程

(3)广州东至新塘段扩能改造工程


五、广深港高铁引入中心城区方案

广州南站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以南20km,中心城区大量客流出行不便,目前广深港高铁已开通运营,为了解决广州市中心城区与香港间客流沟通的不便,实现广深港高速客运通道:

(1)分析广深港高铁引入广州中心城区的客流需求

(2)广深港高铁引入中心城区方案研究

(3)引入后对枢纽客运系统适应性分析


六、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规划

研究广州市客流出行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及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规划等方面,研究轨道交通体系构成、功能层次划分、各网融合关系等。


七、穗莞深、广汕引入广州东后新建北站房及地铁换乘方案

广深客流、潮汕客流、广九直通车客流、长途普速客流等,客流交叉组织困难,旅客走行距离长,换乘不便。广州东站为满足穗莞深城际和广汕铁路的引入将修建北站房,北侧还有规划的地铁线路,地铁11、18号线换乘,车站与地铁的衔接以及不同阶段施工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节点

2016-03-30  佛肇城际铁路通车

2016-09-20  佛莞城际开工

2016-09-28  东莞地铁2号线通车

2016-12-22  赣深高铁开工

2017-04-27  广州地铁18号线开工

2017-05-01  深中通道开工

2017-07-05  广汕高铁开工

2017-08-18  佛山西站启用

2017-12-28  莞惠城际通车

2018-02-10  广州白云机场扩建

2018-09-23  广深港高铁全线运营

2018-10-23  港珠澳大桥开通

2018-12-26  汕汕高铁开工

2018-12-28  广佛线全线通车

2019-02-18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2019-XX-XX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发布

2019-XX-XX  广湛高铁开工

2019-XX-XX  深湛高铁珠江口隧道开工

2019-XX-XX  高明机场开工

2019-05-01   虎门二桥开通

2019-10-01   广佛环(广州南-佛山西)建成 

2020-12-28   广州地铁7号线顺德段开通

2019-12-31   广清城际完工

2019-12-31   珠机城际拱北-横琴段完工

2019-12-31   新白广机场T2-广州北站完工

2019-12-31   穗莞深城际开通

2020-12-31   赣深高铁完工

2020-12-31   深汕高铁开工

2020-XX-XX  佛莞城际开通运营

2020-XX-XX  江肇铁路开工

2020-XX-XX  新白广城际建成

2020-XX-XX  穗莞深城际前海段开工


世界最繁忙航空体系

湾区七大干线机场布局


高明机场可服务肇庆、江门、云浮、佛山、阳江、珠海、中山、澳门共3000万人口,甚至梧州、贺州、玉林、岑溪、信宜、高州地区客源,是广东省构建5+4骨干机场中的重要一环。


机场所在的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将有庞大的空港经济区,物流产业、制造业进一步展开,区域的居住需要也将不断增长,保守估计空乘和航空物流就有几千个需求。



加建350高铁

将成为世界级高铁网


运营中

武广、广深港、江湛、厦深、南广、贵广高铁,广深、广珠、佛肇、莞惠城际;

建设中

广汕汕、赣深、梅汕高铁,广佛环、琶洲支线、广清、穗莞深、佛莞城际;

计划中

广湛、深汕、珠江肇、汕漳、广中珠澳、深江、深珠、南深、广河、广深第二高铁;肇南、广佛江、惠深城际。


南深高铁(南宁-玉林)段已开工。东段,广东境内将设罗定北、云浮南、新干线机场、高明、鹤山西、江门、斗门、新珠海、西丽等共9个高铁站。新干线机场站在更合北,高明站貌似在杨梅小学附近,与江肇高铁交汇。


高铁站还是要尽量靠近中心城区,《广东地理》呼吁广湛高铁禅城北部设站,照顾桂城、大沥、禅城250万人。


目前,整个珠江口西岸都没有一条连接广佛、珠澳的高铁线。佛山应在中心区的东部、南部预留至少2个高铁站的空间,提前做好布局和规划控制,打造佛山自己的高铁枢纽。



香港、深圳、广州、澳门四个中心



东莞和佛山发展潜力好


广州、深圳、香港三个核心,经济实力最强。


另外的核心是佛山,万亿GDP,陶瓷、卫浴、铝型材、家具、家电、内衣、童装、针织、汽车产业规模较大,人口吸引力强,十几万亩村级工业园改造可以腾出土地空间,去年已经落实南海氢谷、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园、佛山理工大学、季华实验室、广东机器人谷等重点项目,今年将启动高明机场、地铁2-2、4、9、11、13号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佛山有浓墨重彩,请详细看文末。


东莞地处广深走廊,先进制造业有广阔空间,经济重镇虎门、长安、松山湖有广深港高铁和宝安机场为依托,前景不可限量。东莞市2019年初步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38个,总投资48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5亿元。其中产业工程共236项,占比接近七成。



南沙、翠亨、横琴、前海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


目前,人口密度极低的南沙、翠亨、横琴、前海、东莞滨海湾,建设用地储备丰富,又可以填海,又是湾区核心,轨道交通重点照顾区域,可以承载未来产业和人口所需土地的重点平台,十年后是繁华城市。买房先考虑城市中心城区,再看郊外新区。


虽然常住人口很少,但都是地方政府尽全力打造的平台,已买房的请再持有一段时间。近中心才有价值,有产业才有未来。买房就买大城市,广州南沙虽然是远离广州主城区,总比茂名市中心、汕头市中心更有潜力。



湾区进一步融合

带动清远、汕尾、阳江、云浮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提升,不是11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自身的实力强大,才能输出技术、资本、人才,向东对接海西经济区,向北联通华中城市,向西带动粤西、海南、广西。深圳与汕尾合作特别经济区,佛山帮扶云浮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广州对口英德开发农业及制造业……一切都在于经济实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湾区内部,高等教育合作有待梳理规则和政策,城市间合作领域有待拓宽,交通连接有待加强,行政审批藩篱有待打破。容桂去南沙、里水去荔湾、三山到海珠,还是漫漫长路,未能启动直线的公路或地铁。


目前,南海与番禺、南沙、荔湾的行政审批“跨城通办”已经进行中,群众反映很好。《广东地理》呼吁顺德与南沙更近一步开展合作,推动交通工程立项,希望2020年之前能启动南顺大桥、肇南城际开工。



建设用地储备示意图

南山、南沙是未来十年发展引擎


肇庆新区、深圳坪山、广州知识城、江门大广海湾、银湖湾、惠州大亚湾、惠东巽寮湾、中山翠亨、南沙新区,这些建设用地储备最丰富的区域,也是未来十年洋房供应量庞大的区域。从供求关系看,升值会慢一些。


优先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区吧,例如广州万博、萝岗,佛山祖庙、三山、佛山新城,东莞东城、南城,深圳龙华、西丽,江门滨江、新会,珠海横琴,中山石岐。



文化交融,促进发展的贸易

江门有庞大发展纵深



构建沿海高铁

挖掘旅游资源优势

粤东、粤西快发展



广州地铁规划



深圳地铁规划




佛山地铁现状图

2-2、4、9、11、13待批



东部站点近广州价值更高



东莞远景地铁规划

(点击下图 阅读详情)


关于数据






佛山豪宅区该在哪?


买房要懂优劣势分析,选择很重要。《广东地理》思考,交通设施不是唯一因素,而是政府倾力打造的庞大总部集群、高质量公办教育资源、行政服务窗口、密集的轨道交通组成高度凝集力。关注核心、中心区、中心附近,高收入人群集中在哪里,买房就尽量选择在附近。持续增加的购买力,让区域房价有长期的支撑。哪怕3公里远,都好过去次中心、次次中心。比对深圳、广州,研究未来佛山最高价洋房在哪个片区。本文撰写:林福江,微信号 TPKCSHEYING


【深圳】


深圳的房价一直领先中国大陆。有自媒体计算出,深圳的“招商前海湾”的市值等于1.3个百度,“华润城”的市值等于1.2个京东。


前海、蛇口周边聚集了大量企业总部,集中了大量的科创资源,资金要素高端集中,企业主、企业高管是豪宅的购房主力,前海、深圳湾、福田中心区的豪宅不愁卖,轨道交通完整覆盖,单价高。宝中、龙华、龙岗中心区的产业规划、总部办公、轨道、教育投入也能长远聚集人,支撑房价上涨。


而在深圳次中心,龙岗,深港国际中心已拿到正式建设批复,主楼高度正式确定为700米。龙岗区是深圳不可忽视的一极,科创经济发展强劲,多条地铁交汇于龙中,将来深汕高铁也必经龙岗,远离机场还少了控高困扰。


【广州】


广州的珠江新城、琶洲、金融城聚集了广州大部分的高端写字楼、商业配套,有完善的轨道交通,已经进驻、即将进驻大量的企业总部,是世界级大企业进入华南地区首选的办公地点,周边住宅单价7-16万元/m²,长远看都是比淘金、广钢、广纸、白云中心区要高价。


穷人才贪便宜买到增城,有人买了石滩三套房,增值还不如海珠一套。企业主、企业高管、精英阶层不需要,效率就是金钱,有钱人也没必要跑60公里外买个600平方米的别墅。


新区的区位判断见仁见智。2020年后还能较快上涨的,有可能是鱼珠、萝岗、万博、南沙明珠湾,仅供参考。有朋友说知识城2019年还要暴涨,我没赞同。


【佛山】


佛山写字楼总体上供大于求,目前聚集高端写字楼主要有五大片区:千灯湖、祖庙、亚艺、佛山新城、德胜,五大片区的轨道交通规划、商业配套也比较完善。其中亚艺是整个中心城区的中心,规划有3/4号地铁交汇,但周边办公楼总量与祖庙相等,远远低于佛山新城和千灯湖。


目前企业进驻办公比较多的是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区)和祖庙片(近佛山市政府),未来佛山新城、亚艺片、德胜也有较多企业入驻,看在城区、完善商业配套、先进轨道交通的份上,到这三个新片区办公。


友邦、海天、广发、维意家居在千灯湖,中国移动、建设银行、佛山企业家协会、宝能在佛山新城……公办学校建起后,精英阶层、企业高管会就近买房,越近办公室越好。没有人愿意上下班花掉2-3个小时,除非没办法。


而其它片区,还需要轨道交通、商业配套逐步完善后才能带动企业进驻,像狮山、北滘、陈村、大沥、九江、龙江、南庄、西樵、荷城、西南、容桂,还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商业、轨道、总部大楼还是不够多。杏坛的军融区雷声大雨点小,房子给谁住?三水新城现在需要加强产业导入,而不是卖住宅地。建一大批住宅区,又欠缺工作机会,小心入住率不够,业主出租都不值钱。买乐平130m²,还是禅城89m²?想清楚再出手。


佛山西站、广州南站目前都缺少企业总部,十年后终究会入驻大批企业在附近办公,毕竟是大型枢纽站,港澳企业可能更喜欢,关键是价格别太高。三山也蹭南站的光,还有季华实验室、南海外国语学校、密集的轨道交通规划,住宅不会难卖。


所以,佛山最贵的住宅、升值潜力最好的住宅,在千灯湖、祖庙、亚艺、佛山新城、德胜这五个片区。尽量买在公办写字楼附近、公办小学旁、地铁站周围。(暂无优质公办小学的绿岛湖、智慧新城、扶西、老石湾、登洲,业主要有长持打算)。


里水、黄岐、盐步、平洲、三山、陈村、北滘因为贴着广州,房价也跌不下来。禅城奇槎公办小学已经开学,离禅桂中心区也特别近,是优质片区。最后看图:优先第一圈层,然后第二圈层。



佛山有三个片区值得重点关注

未来将变成繁华都市璀璨明珠

▲ 绿岛湖


▲ 三山新城


▲ 千灯湖北延片

湾区资讯交流、做《广东地理》参谋可扫描入群

高清产业地图、轨道图分享在群里

限100名,拒绝微商、中介,禁止发广告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第三节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第四章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二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第三节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八章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第二节 共建人文湾区 
  第三节 构筑休闲湾区 
  第四节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第五节 塑造健康湾区 
  第六节 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第九章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节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第二节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第三节 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章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第一节 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第二节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第三节 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第四节 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第三节 防范化解风险 
  第四节 扩大社会参与 

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合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第三节 重大意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尊崇法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三节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章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第一节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发挥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 

第二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下有精简)

第三节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第二节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强化能源储运体系。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 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八章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

建设人才高地。

第二节 共建人文湾区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未完待续,明天更精彩)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