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中国发展奇迹的秘诀是什么?
——集中两种所有制优势的制度创新
陈文胜
编者按: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节选自作者于2017年5月25日在四川大学商学院所作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讲座的录音整理文本之一,题目为编者所加,(未完待续)
中国发展奇迹的秘诀是什么?曹锦清教授在与我对话中的两个观点可以作为独特的原因。一是中国农民所独具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三业合一”的乡村经济。基本上每一个家庭都是手工企业,形成独特的经济社会形态,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着中国农民这样能够对市场做出灵敏迅速的反应,使得中国人天生就具备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业社会的时间节奏和劳动节奏。因此,3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首先是农民的成功。二是改革开放后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语言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普通话作为统一的语言,说着无法统计的不同地方方言14亿人中有12亿人口的汉语在接近于统一,使语言、宗教的不同而产生的摩擦不断地减少,形成了都说普通话的14亿人口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大一统,这无疑是世界历史最伟大的事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欧盟大市场有27个成员国、5亿多人口却使用30多种语言,不同的国家和不同语言引起的冲突,就自然难以与中国这样的统一大市场相比。不仅是欧盟,世界再也无法形成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一种语言的大市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历次世界经济危机中能够稳如泰山的根本原因。不仅是力量,可以与如何世界经济体的大市场相抗衡;而且是机会,可以为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年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要坚船利炮去开拓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特大市场就是支撑工业革命的战略实力与内生动力。尤其是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统一的语言对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
中国发展奇迹的秘诀,最核心的就是制度创新。总设计师邓小平推进的中国改革,实质上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个人所有为有机构成,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市场机制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有公有的、集体所有的,还有个人所有的、股份的、合作的等多种形式,决定着资源要素有机构成的多元性,决定着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多种所有共同合作的混合经济,从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既发挥了公有制为主体对发展方向的掌控作用和对市场经济的稳定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压舱石;又激发了个人、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的共同合作和发展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成为启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点火石。
由于既经历了公有制的探索,又目睹了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的发展历程,在改革的进程中改革公有制而没有像苏联那样全面否定公有制,学习西方的制度而没有像苏联那样全面照搬西方的制度,从而发挥了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的优势,又避免了各自的局限,在对立统一中实现了对人类史上两种所有制的超越。这不是对两种所有制的重复和混合,而是集中了这两种所有制的优势,成为前所未有的一种崭新制度,无疑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当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西方国家也发展了公有成分的混合所有制,如股份制,可以说,混合所有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按照马克思理论,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要求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必须适应生产资料的社会本性,劳动者个人的社会联合所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从而使单个的劳动者同其他劳动者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同生产资料发生关系,每个个人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总所有者。我的理解是,这种混合所有制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联合所有”、“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资本主义股份制是对于传统私有制的一种“消极扬弃”,而劳动者联合体则是对于私有制的一种“积极的扬弃”。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混合所有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构成,是 44 34167 44 15287 0 0 1868 0 0:00:18 0:00:08 0:00:10 3494 44 34167 44 15287 0 0 1598 0 0:00:21 0:00:09 0:00:12 3252 44 34167 44 15287 0 0 1498 0 0:00:22 0:00:10 0:00:12 3524 44 34167 44 15287 0 0 1396 0 0:00:24 0:00:10 0:00:14 3153 44 34167 44 15287 0 0 1279 0 0:00:26 0:00:11 0:00:15 3417种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消极扬弃”,而中国改革后的混合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构成,是一种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的扬弃”。
回顾中国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也不是纯粹的私有制,不仅有私田,也有公田(包括宗族的公田),而且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国家,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私有制跟西方的私有制是有明显的差别。
现在很多人都把南街村、华西村等几个村树立为集体化道路的标本,我觉得,首先不要打上贴上一个什么符号。南街村、华西村等村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必须置放于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外,不过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洪流中的几朵小小浪花。我们可以冷静地分析,南街村、华西村吸收了那么多的外来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要素,南街村的村民只有3千多个,却有2万个打工的外来劳动力以及资本,华西也是这样的。有很多集体成员外的资本参与经营和分配,这就不是纯粹的集体所有制的经营形式和分配形式,而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共同合作、按要素分配的混合经济形式,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市场集体经济(习近平在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作为人类史上最壮丽的实践,对全球人口大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最伟大的创新,实际上是对洋务运动时代以来积弱积贫时代“中国为什么不行”这样一百多年发问的颠覆。因为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诉求中,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是赶英超美还是三步走战略,都是在“中国为什么不行”的发问中面向西方。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迫切需要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样新的时代发问讲好中国故事。而我们的理论没有聆听好时代的声音,回应好时代的实践。不仅未能讲好属于这个时代史诗般的中国故事,而且在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之前,还在用过去的历史时钟对表今天的中国改革实践,要求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实践去回应那些一成不变的本本和“金科玉律”的教条。不是要求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反而要求理论去验证实践,这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
改革前30年对公有制的不断探索,前所未有地加快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特别是大幅提高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合作能力,为个人所有的社会联合、多种所有的共同合作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有机构成奠定了经济基础,特别是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高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成为有为的“有形之手”,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后市场有效的“无形之手”。毫无疑问,后30年是前30年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前30年的继承和发展。曹锦清的观点,改革就是不打破旧瓶,用旧瓶装了新酒。凡是打破旧瓶的国家,如苏联改革把旧瓶打破,新瓶装新酒,引发的社会裂变和政治动荡都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作为人类史上最为瞩目的兴衰悲歌,与中国改革开放作为人类史上最为壮观的事件相对应。
当前对改革的争论很多,由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无疑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改革开放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改革开放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在社会上却成为一些人由此否定改革开放的理由,由此成为了要重走一大二公老路的理由。尽管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经典名言,而属于司马光首创的“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为中国历代反对改革的一个极具杀伤力的“理论武器”。因为在宗法的古代社会,对祖宗不敬是大逆不道。重走一大二公老路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宪法赋予了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无疑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实际上,这是对开放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教条化、本本化。
回顾党的历史就会看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由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内曾长期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因此几乎陷于绝境之际,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强调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坚决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才走出了一条中国改革开放的好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
改革的历史逻辑就是,旧瓶放新酒就是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与时俱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没有一成不变的概念,中国正处于千年大变局时代,不适应时代的变化,个人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国家和民族就将失去千年难得的机遇。《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本书就提出来一个什么观点?“改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没有一个墨守成规的国家是强盛的。拘泥于旧事,满足于现状,就永远不会创新,不会有所进步。”变则通,通则达。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变化和运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那就要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如果不变革,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讲座连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