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平凉记忆】陇东旱码头上的回族人

2016-03-06 邸广平 中穆平凉社区


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崆峒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镇和商贩集聚的旱码头。在崆峒城区及南北二塬上,生活着十几万回族群众,他们以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辛勤地劳作、经商,促进了平凉旱码头的形成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崆峒区就有穆斯林群众活动。元、明时期,崆峒区已居住了不少回民。1992年,平凉地区博物馆组织人力挖掘一座古墓时,墓碑刻有“大明敕授内典膳正对峰张公墓志之铭”、“明万历丙午”等。其墓志由杨凤鸣撰,内容为:“韩王府内侍内典膳正张对峰墓志……内典膳正张公讳奉号对峰,陕西凤翔府扶风县三头里回族也……”另据贵州马家屯马姓坟山碑文记载:“予族世籍平凉,于洪武十四年晋守乌撒,历明至清,三百余年。”“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平凉境内约有1200多户、6000余回族人,已初步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至明末清初,平凉、宁夏固原等处已是“汉回杂处”。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署理陕西巡抚毕沉在奏折中称:“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

清同治年间发生的那场席卷西北和云南的回族反清大起义,崆峒区是重灾区,原居回族群众所剩无几。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制定了“回民则近城驿非所宜,近汉庄非所宜,并聚一处非所宜……令觅……荒绝无主、各地自成片段者,以便安置。”的政策(见《左公囊公全集》卷41)。十分熟悉崆峒地理环境的左宗棠,把立地条件差的南北二塬作为安置陕、甘回民的首选之地。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在平凉大岔沟等处收抚陕西回民老弱妇女及务农壮年人约数千人”,次年,将投降的陕西回民刘秉信部、云南普洱马部等约1000人,安插于平凉县境内,将陕西陈林等部老弱妇女数千人由刘锦棠点验后押解平凉。左宗棠曾在平凉两次亲临点检,查实安插回民“实其一万有奇”。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迁陕西回民张代雨一起291名于平凉之曹家庄、马生彦等一起643名于平凉附近的王家下堡、杨文彦等一起253名于平凉谢家庄,迁陕西回民禹得彦部6000余口安插于平凉大小芦河、华亭策底镇及石堡子等地。

大量的陕西回民落户崆峒区,使崆峒区南北二塬皆是陕腔。安置到崆峒区的回族,以原陕西居住地,自然分成东安人、西安人和白吉人。清代关中地区分为东府、西府和西安府,东府即同州府(治所今大荔县),民间俗称东安,西府即凤翔府。回民往往以东安与西安对称。走上崆峒北部塬区,从口音、对长辈的称谓上一听就可知道哪个村是东安人,哪个村是西安人。如今大秦、西阳乡一些村仍沿用着陕西的村名,如大秦回族乡的东九、西九村。白吉人则来自陕西邠州白吉塬(今北极)。邠州西南与甘肃的灵台接境,正南是凤翔府的麟游,这里的回族人都集中在白吉塬的亭(秦)口。白吉全村有九大家族,童、惠、李、刘、安、陈、马、鄢、闪。以童、惠、李为旺族。同治年后,童姓大族失散落居于西北各地,崆峒最多。北塬的中营、南塬的张童塬、五老沟的中庄等都有童家人。希贤一家落户崆峒北塬中营一带。清政府对回民实行歧视政策,一旦安插后,不得迁移。每安插一起,先令查造户口清册,编审户口,发给门牌,签写姓名、年龄、籍贯、男女丁口,均挂门口。挑选户长,每十户由官择立一人充十家长,给十家长门牌一张;每百户由官择立一人充百家长,给百家长门牌一张,“令其钤束散户而设官董之,凡一切户婚词讼均取决焉。”每一居住区设官严加管制,“使之永守法度”。不许回民随意远处行走,如有要事离开本州县,要报请官府发给“路票”,注明所往何处,所干何事,限期返里缴销。每张路票交钱四文。持“路票”外出,每行只限二人,不得超过三人。如无票远行,“以私逃论”。不准于近城地方列市贸易……盖防患于未然之意。那时的回族群众,在贫困和无奈中艰难地度日。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民国成立后,同年三月甘肃议会“维持回族宗教”,将前清的回教禁令一律取消,使回汉处于平等地位。安置在崆峒区的回民,其身份由贼、匪、逆转换成民国公民了。由于社会相对稳定,崆峒区作为商贸“旱码头”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回民商客往来于崆峒。境内的皮毛市场被视为西北地区皮毛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民国初年,有“锡裕丰”商号、“祥发荣”商行、“长盛店”兴盛于平凉市场,号称“东皮行”、“西皮行”和“北皮行”,均由回族群众经营。后又陆续出现“瑞盛奎”商号、“毓庆祥”商号、“文茂祥”商行、“宏兴皮行”、“祥记皮行”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回族富商白受三的“文茂祥”商行,其营业额占平凉皮毛业的60%以上。20世纪40年代以后,“文茂祥”又成立了“裕生祥”商号,成为西北最大的皮毛商行。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河南等地回民避难到平凉落脚,这部分人中以河南孟县桑坡村人为最。桑坡人多地少,但他们都拥有一种共同谋生的本领——擅长皮毛的加工和经营,是中原著名的皮毛之都。桑坡人到平凉以后,和当地回族人一起,发挥传统优势,即利用平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便利,发展传统的皮毛加工和经营。一时间,散居在景家沟、红照壁沟和水桥沟、兴合庄一带的桑坡人家家熟皮制裘,使平凉皮毛业达到鼎盛。同时,大量的宁夏同心、西海固地区回族商人也来崆峒区经商。这些人长期做生意,大多落户于崆峒区。至40年代中期,平凉皮毛商行和作坊达到200多户。

1949年7月30日,平凉商会组织各界回族群众手执彩旗,欢迎解放军入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崆峒回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废除宗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回族人民彻底翻了身,他们和全区其他民族一道跨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后,崆峒区回族在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1943年,全区有回族人口26520人,1949年有52270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有103319人,几乎比建国时增长一倍。至2012年底,崆峒区回族人口达到13.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7.2%。1982年,相继在南台和大秦办起平凉第一、第二回民中学,在城区回族居聚较集中的新民路、南台、兴合庄、上寺台办起了4所回民小学。1984年在回族集中居住的大秦、西阳、白庙、寨河、大寨、康庄、上杨、麻川、峡门建立了9个回族乡。目前,全区共有回族乡7个,纯回族村67个,民族杂居村71个,有432个纯回族社,173个民族杂居社。城区14个街道社区均有回族人口。全区开放的清真寺281处,拱北2处。先后涌现了百兴集团、景兴、景海公司、天泰公司、兴盛房产、伊通肉业公司等一批颇有影响的民族企业和企业家。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往期内容

【清真学堂】伊斯兰信仰与功修的基本内容

【清真学堂】实干家的宣教最有实效

【清真堂学】怎样正确洗大净

【清真学堂】穆斯林怎样洗小净

【清真学堂】探望坟墓的好处与礼节

【清真学堂】“讨白”的真正称谓


微信号:pl-muslim
平凉经字画、民族书画、民族用品经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婚礼庆典拍摄、宣传片制作联系电话:13399337896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