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阅读障碍症怎么救?刘海龙等人:不如听听看……

让你成功的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最近有小可爱向学姐反映,论文读起来有点痛苦,一是感觉论文太多了看不过来;二是论文读起来感觉速度很慢,还抓不住重点。马上就到9月底了,感觉自己书也背的不踏实,论文也看的拖沓,学习的效率很不高。


如果感觉有的时候论文看的太累,我们可以换一种读论文的方式——用耳朵听。


我们可以听听老师最新的讲座,走在路上听、论文看不明白的时候听、背书背累了听、有时候试试用耳朵去学习,说不定脑子就开窍了。


今年的《国际新闻界》在刘海龙老师的带领下推出了可以听的论文系列讲座,目前完整的视频可以在B站搜索到,学姐整理了论文和讲座的精华,我们一边听一边看,了解目标院校老师最新的研究内容!


一、戏假情真:《王者荣耀》如何影响玩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与认知                                                     —— 北师大 何威 李玥


论文音频


(音频来源:B站 可以听的论文)


论文精华


一、涵化理论是否适用于数字游戏?


数字游戏是一种具备叙事功能的互动视听媒介。数字游戏相较其他媒体的特殊之处至少有三:互动、沉浸、融合游戏文本需要玩家深度参与才能真正完成,因此叙事是在游玩过程中被不断建构和生成的;魔圈(magic circle)效应、“心流”(flow)体验、高度拟真的感官刺激、可极大延展的游戏时间,都让玩家深深沉浸在游戏中;游戏还可以包含融入几乎一切旧媒介形态,如小说、戏剧、音乐、影像。


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提出的涵化(cultivation,也译作“培植”)概念及相关分析方法,则倾向于将电视内容视作人们长期浸润的社会文化环境,并非一时一处的具体内容的刺激导致临时反应,而是长期以来的文化土壤“培育”出人们的持久心态。


但涵化理论是否适用于游戏研究呢?电视与游戏这两种媒介非常明显的区别是:电视剧多数为真人出演,常以现实世界为故事背景。电视新闻、综艺、广告等,更是标榜自己的真实。因此观众的日常电视观看体验,真实感是相对较强的。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数字游戏的再现方式具有强烈的虚构性:明显可察觉的电脑图像、虚拟人物和场景、常以幻想和架空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等。一般而言,具有基本生活经验的成年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叙事的虚拟性。在此前提下,涵化理论是否能直接用于数字游戏及其玩家研究,或许还需更多证据。


二、游戏影响机制:“化身认同”与“戏假情真”


Klimmt等提出了“游戏身份认同”(videogame identification),并认为,传统媒体是一种非互动形式,受众通过想象而体验故事人物的身份、经历和心理;但在游戏中玩家却可以通过操纵和扮演游戏角色,吸纳角色特质并暂时地改变自我感知(self-perception)。


换言之,总有一些时刻,玩家心中的“我”和游戏角色出现了某种重合,例如玩家在使用一个战士角色时会感到自己更英勇更强大,而这种认同常常不受意识控制。


Li等更明确提出了“玩家化身认同”(player-avataridentification,PAI),将它看成是个体不断“自我定义”的过程,并伴随着玩家对游戏化身的正向情感与评估,以及从认知上意识到化身对其现实生活中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年轻玩家可以通过化身认同去探索自我身份的各种可能。


本研究认为,成年玩家从理性上知道游戏是一种虚拟情境体验,是“假的”。但由社交增强的游戏化身认同,会让游戏角色与玩家自我不断产生暂时的认知重合。而常人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会“爱屋及乌”、对自己拥有的事物会“敝帚自珍”。于是通过长时间的扮演、认同、“爱屋及乌”,玩家对于同名的那个真实历史人物,也下意识地产生了认同和喜爱。本研究将这种心理机制命名为“戏假情真”效应。



涉及考点


涵化理论、游戏传播、身份认同


链接真题


1.培养分析(名词解释,北京大学传播学,2020;名词解释,上海大学专硕,2019)


 2. 培养理论研究了电视暴力内容对社会犯罪行为的影响(辨析题,西南财经大学 334,2020)


 3. 涵化理论(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 440,2020;名词解释,清华大学 618,2020)


B站完整视频


https://b23.tv/HOdJhX



二、我拍故我在 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 

                                          —— 复旦大学   孙玮


论文音频


(音频来源:B站 可以听的论文


论文精华


一、赛博城市:从表征到实践


赛博现象描述的是一种虚实交织的新型社会形态,赛博城市就是系列赛博现象中的一个。它不能再被视为是与真实城市相对立的虚拟空间,而是创造了一种虚实互嵌的新型城市形态短视频则是赛博城市一种典型的影像传播实践,它不仅仅是城市的表征,而是渗透在赛博城市的肌理中,成为建构社会的视觉性力量。


当下,在德布雷预言的将要替代“视频圈”的“数字圈”时代,“活生生的肉体”已经突破屏幕的限制,游走在赛博城市中,实现着从媒介表征到具身实践的转型。


而拉什和卢瑞所描述的“从表征到物”的媒介转型并未停歇,媒介的新一轮转变正在出现。拉什和卢瑞所言的文化工业与全球文化工业分别处于这样的时间段中,“1945-1975年,文化基本属于上层建筑。这时,统治和反抗以意识形态、符号、表征的形式出现。——截至2005年,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


如果我们将媒介形态演变与之对照,2005年之后的媒介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崛起,特别是晚近以来移动网络、人工智能掀起的新一轮新技术、全球化浪潮。本文正是在这样历史场景与研究尺度中考量短视频的城市影像实践,以捕捉移动网络影像媒介的特征,突出以往较多被遮蔽的“社会现实的视觉建构”面向。


二、打卡:人与城市的双重相遇


如果说大众媒介时代影像媒介实践的一个关键词是“拍摄”,那么短视频城市影像则是——打卡,打卡迥异于拍摄。何为打卡?原意是指到单位点卯签到,引申为一个新媒体用语后,意味着用自媒体标记某些事件,在时间或空间中留下印迹。最通常的用法,是指这样的新媒体现象,它包括一系列行为:接触到某个网红事物,拍摄图像和视频,上传至朋友圈或微信群,引发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


城市影像实践中,打卡意味着身体亲临某一个空间,亲眼目睹某一个景观、建筑、物品;亲口品尝某一种食物;亲手触摸某一建筑物、器物、植物;等等。总之,是要身体在场,以身体感官亲身感受城市。


与大众媒介时代的拍摄相比,短视频城市影像实践的特点,绝不仅止于大众成为拍摄主体。它最重要的特质在于,突出拍摄者的身体与物理空间的感官相遇,以及影像在虚拟空间的呈现与流转,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才构成了打卡所意味的穿梭虚实的一个循环。


打卡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重感知综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新型感知。大众媒介的信息虚拟移动,转变为人与信息在虚拟与实体空间的同时移动,由此生成了人与空间的一种新型关系,虚拟位置与物理位置通过人的融合,交织在一起,人时时刻刻处在实体与虚拟的双重世界——赛博城市中。城市实体与虚拟网络的交织、流动,创造了移动网络社会崭新的个人与社会价值。


三、自拍:个人印迹的城市形象


自拍,在短视频的城市影像中有着不可替代之地位。它是一种特殊的打卡方式,拍摄者的身体不但处于目标位置——某一城市地点,还直接出现在影像中,拍摄者将自己作为拍摄对象,如艾美利亚·琼斯(Amelia Jones)所言,这“显示了一种自相矛盾,为了证明自我作为主体的存在,而使其客体化”。


短视频城市影像自拍与大众媒介城市影像的显著区别是,作为拍摄主体的人与作为拍摄客体的城市,融为一体。我拍“城市”转变为我拍“我与城市”。


数字圈时代的自拍,因其“地理媒介”特质,即无处不在、实时反馈、位置信息、普遍融合展现出与大众媒介显著不同的特点:


其一,身体在场。个人形象与城市实体空间元素互嵌出现在视频中,个体与城市景观在两者互相映照的关系中获得新的意味。


其二,即时即地。是某一特定时空中个人身体与城市在具象层面的相遇,这种体验式的相遇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是唯一不可重复的记忆,时过必境迁。


其三,感官综合。自拍时,身体处在城市物理空间中,全身性感官的部分感知(主要是视觉、听觉)留存于自拍视频中,另一些感知(触觉、嗅觉、味觉、方位感等)则是通过每一次的观看,唤起彼时的身体感觉。


其四,渗透日常。自拍的随时随地性,突显了偶发、自然、随性的特征。


短视频城市影像的自拍,是将自我与城市的互嵌影像,作为特定时空的一个个碎片化瞬间,偶然、随性地嵌入到生活之流。自我与城市互相构成,由个人印迹呈现的无数个“自我的城市”,汇聚而成公共的城市形象。城市属于我,嵌入我的生命印迹;我也构成了城市,自我城市影像汇聚构成了城市形象。


自我作为一种节点主体嵌入到流动的城市社会网络中,城市形象由一个个可见的自我影像汇流而成。如此,自我与城市互嵌,人与城市实现了融合。


涉及考点


城市传播  短视频 打卡 自拍 


链接真题


1.用心理学、传播学、营销学分析抖音、快手短视频兴起的内外部原因(论述题,西北政法 大学 334,2020)


 2. 短视频兴起原因和影响(简答题,华中科技大学 334/866,2019)


3. 结合材料分析短视频火爆其他原因(并分析短视频 在社会中的作用。(论述题,浙江大学 440,2019) 


4. 结合材料谈网络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及未来趋势(材料分析题,上海大学专硕,2019)


B站完整视频


https://b23.tv/x0GAN8



三、“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                                                                                                    —— 浙大李洪涛


论文音频


(音频来源:B站 可以听的论文


论文精华


一、怀旧与新闻业转型


近年来,全球新闻业都面临来自技术、政经、社会环境的诸般挑战,新闻业陷入危机似乎变成不证自明的命题。然而,“危机”一词或许会遮蔽我们对新闻业处境的深入理解因为所谓的危机并非同一的现象,而是具有地方性特征和时空差异。


以危机诱发的离职潮为例,离职新闻人的告别叙事折射出危机感的普遍性、传递出浓厚的怀旧情绪,但怀旧之于新闻社群的意义却不能一概而论。


一方面,离职告白显示出作者们固守不复存在的新闻理念,而不是在变动不居的媒体环境中批判性地检讨职业价值与实践。另一方面,怀旧叙事将个体经验与更大的主题对接起来,以此审视新闻行业的核心价值。


而在中国新闻界,离职告白除了讨论新技术的冲击之外,还牵涉到对传媒体制的反思,其中不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追忆和“黄金时代”不再的感慨。


二、怀旧于新闻业何益


由于传媒体制中媒体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新闻界未必存在带有共同体色彩的阐释社群。但怀旧折射出新闻界对行业内外情势的共同感受,那些黄金时代的亲历者、那些面临各种挑战的新生代,不约而同地卷入了怀旧话语实践。


在组织、体制边界和代际之间,透过对黄金时代的自我追忆和他人讲述,似乎浮现出一个“怀旧共同体”,它擎起怀旧的火把,既是为了抱团取暖,也是为了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断裂和/或延续中“寻找方向”。


在“过去-现在-未来”高度压缩的情况下,新闻界的黄金时代有何功能?首先,面向“过去”,与以往由机构主导的历史书写不同,怀旧叙事更多反映了新闻人个体和民间的视角。尽管黄金时代指向不同、边界模糊,不同线索之间却多有交叉、重叠与呼应。在个体经验汇流之处,我们能够捕捉到新闻改革——央视的体制内改革与市场化媒体的崛起——的基本脉络。


黄金时代的元素并不是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但它们的确厘定了新闻界良好运行的某些规范性条件,比如理想主义、有担当的领袖和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等


相应地,无论是自我追忆还是他人讲述,黄金时代的记忆都是在为黄金一代加冕。虽然时代已逝,但“我们这些人为后人做到了一定的表率,起到了我们风向标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一定的传统,这些精神会延续下去”。


涉及考点


新闻业的衰落与转型  新闻理想叙事


链接真题


1.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也带了了冲击,请结合相关文献论述。(论述题,中山大学,2020)


B站完整视频


https://b23.tv/m7bSOB



四、社交媒体必然带来舆论极化吗:莫尔国的故事         ——上海交大 葛岩 秦裕林 赵汗青


论文音频


(音频来源:B站 可以听的论文


论文精华


一、莫尔国的启示


第一,社会稳定对于舆论极化和社会分裂有最重要的影响。虽然在许多国家,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同步出现,但前者应不是后者出现的根本原因,初始派别效应解释了这一现象。有趣的是,考兹恩(IainCouzin)等人在对动物(鱼类)实验结果的模拟中也显示,不具明确选择偏好(中间派)的个体数量越多,社会性选择极化越可能被抑制。


第二,干预策略带来效果与干预的力度没有直接相关关系。许多情境中,力度最大的强干预更可能带来最消极的后果。这一结果和建制化或主流媒体极端倾向效应有关。弱化极端倾向,避免强干预,或能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抑制极化趋势。


第三,当作为社会共享信源的建制派或主流媒体影响力低迷,社交媒体推助极化效应放大尤其可能带来极端者数量大幅度增加。极端者增加常被视为少数原教旨主义者能够带来社会动荡的动力机制。即便初始数量不多,由于极端者不易被他人影响,却能有力地影响他人,通过不断迭代互动,他们便有机会改变社会舆论的分布模式。


二、技术演化的适应性问题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莫尔国模拟所针对的是技术演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从学会打造石斧开始,为了适应环境,人类不断创造硬技术或软技术,但这些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常会变化,从适应环境的工具变化为需要被再去适应的环境中的一部分,农业耕作、国家、武器、药物、以及核武器、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等等,都在此列。


如果说,我们有天然的确认偏见,有难用理性控制的派别身份认同,当新媒体大幅度改变了社会信息流动的结构,允许以前所未有的大尺度来挥霍这些由自然和历史演化带来的禀赋,我们能否做出适应性选择,躲避被派别争斗撕碎的命运?莫尔国的故事讲述了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涉及考点


社交媒体、舆论极化、行动者模型


链接真题


1. 社会化媒体(名词解释,广州大学 928,2020;名词解释,华南理工 334,2019)


2.网络舆论的特性(简答题,北京工商大学 334,2020)


 3. 谈谈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与问题(简答题,南昌大学 334,2019)


B站完整视频


https://b23.tv/4SVG1r


五、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                         —— 复旦大学 陆晔


论文音频


(音频来源:B站 可以听的论文


论文精华


一、职业可见性


随着互联网进入日常,个体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积极的职业展演,许多原本在大众媒介上不可见或低可见性的职业日益活跃。比如,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用户的职业信息是很容易抓取的元数据字段,Twitter用户有限的可自行编写的个人描述,最常见的是态度信仰、职业、爱好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职业可见性,其市场门槛相较大众媒介要低得多。


就像英国社会学者约翰·汤普森在其《新可见性》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放大了去空间化可见性的重要意义,且因更广泛的个人可见性的塑造和传播、以及视听内容的大流量而使这一概念变得比大众媒介时代来得更加复杂。


二、职业可见性的知识维度和情感维度


不同职业声望群体展演的职业可见性,可区分为知识/技能扩散和情感共鸣两个展演维度:前者从高往低流动,也即高职业声望群体展演的职业可见性,往往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一线城市向其他地区的知识扩散路径,这或可成为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催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全新多点对多点的公共服务模式;


后者从低往高流动,也即中低职业声望群体展演的职业可见性,让过去不可见的职业身份和社会阶层变得可见,激发社会的情感共鸣这同样具有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开启的全新多点对多点公民互助的社区连接的巨大潜力。


当然,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并不等同于其“线性、直接的”与社会承认相关联。但与大众媒介呈现的职业可见性截然不同,那种个体的“我”被机构叙述、“我”的职业形象如何呈现很大程度并不由“我”掌控、“我”并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的被动状况被挑战了,“我”不再是“我”的职业可见性的旁观者,由个体努力推动“我”通过职业展演、突破过往一切其他技术中介的可见性的局限、自主地寻求职业尊严和平等关注的积极实践,本身就是对“我”的职业身份获得社会承认的极大推动。


换句话说,大众媒体的职业可见性是基于机构逻辑将聚光灯打在某些特定的职业代表者身上,短视频社交平台的职业可见性则是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主动走上前台、站到聚光灯下,从情感维度和/或知识维度积极展演自身的职业可见性。


涉及考点


职业可见性  大众生产  短视频


真题链接


1.大众生产(名词解释,北京师范大学,2020)


2.请谈谈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论述题,南京师范大学,2020)


B站完整视频


https://b23.tv/rmd6Dx


参考文献:

[1] 何威,李玥.戏假情真:《王者荣耀》如何影响玩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与认知[J].国际新闻界,2020.

[2] 孙玮.我拍故我在 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0.

[3] 李红涛.“点燃理想的日子” —— 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J].国际新闻界,2016.

[4] 葛岩,秦裕林,赵汗青.社交媒体必然带来舆论极化吗:莫尔国的故事[J].国际新闻界,2020.

[5]陆晔,赖楚谣.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J].国际新闻界,2020.



以上就是对国际新闻界“可以听的论文”系列讲座的总结和整理,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复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涉猎和拓展,提供这个读论文方法的初衷在于,即使读论文很难,我们也需要转换思路去坚持和克服,文献阅读是研究生生涯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现在就因为读不懂放下手中的文献和论文,也就意味着我们还没跨进研究生的门槛,就选择了放弃。


希望你可以成为那个坚持到最后的人。


主编:羽生生

编辑:猛犸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网传专栏10篇经典论文,帮你搞定“算法”的20个概念七个角度花样分析5G,怎么考都不慌关于短视频,彭兰这样总结..三年考了161次,快来把“舆论、舆情”考点一网打尽!喻国明最新论文考点分析!手把手教你看论文答真题你的“后真相”模板该更新啦,有观点有案例!“直播一哥”李佳琦落户上海!这个考点2021年还得爆常考常新的融媒体,今年有哪些“新”考点?“沉默的螺旋”热点事件分析,这些“瓜”应该这样吃!每年都会考的知识点!议程设置全家桶奉上


往期好文👇

陈力丹文章入选语文教材,这一学界爆点,会怎么考?

这些高级传播学理论,一旦用了,多加20分

看脸?!长成什么样才能考上新传研究生?
这4种传播学现象必考!高分答案学界大佬早就给了!
押题啦!陈力丹上半年论文透露了哪些马新观考点?
用数据说话:这些考研热门院校初试得考400+!各科得考...
听说预报名时间缩短了?这些人不能参加预报名!
中传考研改革拉响,你报考的学校会改吗?(内附救命文史哲重点+论文包)
“评论得分太低怎么办?”万字评论佳句集锦免费送!
TikTok争夺战:你猜谁是赢家?
「张玉环杀人案」改判,除了煽情我们还应该谈点什么?
疫情中的传播反思,学界大佬在线化重点!!
全网苦等顾佳手撕渣男,等了个寂寞?!
一年狂揽 9000 亿,风口上的网络直播能飞起来吗?
川大魔性招生视频火了!你能看出多少传播技巧?

  JK少女不雅动作、杭州女子失踪案等| 7月热点分析

无良营销号终于被禁了!带血的10万+还会有吗?
拿什么拯救我的暑期焦虑?上岸的他们有解毒秘籍!
听说上岸要整理30多个专题?热点专题如何整理?
洪水严峻,为什么灾难新闻不能萌化?
偷偷帮你找了竞争对手的复习进度,快来看看!
“杭州女子失踪案”2小时反转2次,官媒这次翻了个大车!
热腾腾的录取通知书出炉啦!快来沾福气!
考研太饿偷外卖被刑拘?真相只有一个……
健康传播成今年最热考点!高分答案都在这,速来!
“外交天团”再添大将!国际传播缘何常考常新?
千万别错过!新传考研“周年考点单”来啦!
女团审美变迁史:从“爱哭才会赢”到“看我乘风破浪”
网红李子柒真的不配进考卷吗?
高考作文最全解析!这些命题考点值得关注
考研er暑假复习【后悔清单】,真羡慕你可以提前看到
是笑话还是公关佳话?腾讯的危机公关解析来啦!
前有罗志祥,后有朱朝阳,时间管理还真是个技术活!
速来!【1月-6月】的热点事件都给你打包好了!
火箭少女解散,中国第一女团,她们做到了吗?
这是今年新闻传播学最重要、最全面的学界热点合辑!
中国式社交暧昧,靠着微信「拍一拍」拯救了!
新传版“乘风破浪的哥哥”强势来袭,快来为你的哥哥打榜啦!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 一篇搞定传播学理论最难考点
不会看书?不会读论文?不会整理笔记?几剂良药送给你!


蓝皮书专栏

Vlog原来这么考!高分答案都在这啦 | 蓝皮书06今年新媒体会考啥?这本押题之书给你画考点媒体融合竟然藏了这么多考点!快来押题宝典抄答案啦县级融媒体怎么考?看这篇文章就够了当李佳琦成为考题,高分答案长什么样?舆情很难懂?送你套用分析逻辑和框架!短视频考点最全解析!答案+真题一篇搞定!| 蓝皮书 07即使翻不了墙,这些西方媒体的转型路你也得了解 |  蓝皮书08“治理”只会用套话?这些高分句子送给你!| 蓝皮书 09
智能媒体这样答,才能得高分!| 蓝皮书10新媒体产业超全高分答案来啦!| 蓝皮书11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5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新传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