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 1 -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中国第三艘也是首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003号正式下水,命名为“福建号”,再经过舾装、海试测验和接舰验收,快则2024年、慢则2025年,届时中国三大舰队将各自拥有一艘航母,以及由航母为核心的一支航母作战编队。



辽宁舰在黄海、山东舰在南海、福建舰在东海。未来无论东、南任何一个方向出现异动,中国海军随时可以调动2支航母舰队进行对峙甚至是压制,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太平洋西侧海军力量优势。


就在3天前,福建泉州刚刚举办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活动”,003号定名“福建号”,剑指何方不言自明。



003号是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继055号之后,在现代海军另一个关键力量航母上与美国站在一个层次,相比具体的军事细节,小镇更想聊聊背后的战略,毕竟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


这要从600年前的明朝说起,当时中国曾经极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掌握强大陆权和海权的世界性帝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回顾这段历史对思考我们当下与未来极为有益。


- 2 -


1421年2月2日,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在今人很多对明朝的解读中,要么认为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稳定政局,又或者认为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继而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这句话。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只理解到这一层远远不够,这是现代人对数百年前一国最高决策者的轻视,人类自身的进化没有那么快,在很多不涉及时代变化带来的知识领域,今人并不必然强于古人。


在小镇看来,迁都有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明朝对于国家战略的调整,由陆转海,这个调整基于明朝内部的博弈,也关系到明朝的未来发展走向。


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276年,以及后来南明的18年,明皇权与地主文官集团的斗争贯彻始终,斗争核心有二,一是财税,二是海外利益,而海外利益也是财税的关键。


朱元璋确实雄才伟略,出身贫寒、从南向北、恢复中华,他的合法性和威望足以压制一切利益集团,当然包括地主文官集团,如果处理得好,明皇权与地主文官集团的矛盾或许有更好的解法。但是当朱标突然病逝,一切截然不同了,皇权与地主文官集团的矛盾骤然激化。


建文帝的上位也可以认为是地主文官集团试图挟持皇权的一次尝试,然而朱棣以“靖难之役”重新恢复了皇权主导。


对当时的朱棣来说,他也算半个建国皇帝,但威望远不能同朱元璋相比,地主文官集团裹挟建文帝一事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但又不可能杀尽地主文官集团,这会动摇整个帝国的统治基础。


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迁都,将政权从文官势力强大的南方搬到北京,将文官集团的领袖带离他们的根基,再以其他力量比如勋贵、太监、特务组织能进行平衡。以古代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这将非常有利于压制文官集团,巩固皇权。


在这里,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皇权理解为中央,把地主文官集团理解为地方或者其他非中央集团。


但仅仅迁都是不够的,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源不足,对国家而言就是财税问题。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对于钱从哪里来、怎么来、如何分配等等进行了极为复杂的斗争。我们当代也是如此,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面对严重通胀,而日本债市已经出现泡沫破灭的迹象,中国现在很多事情也受制于资源有限。


对当时的明朝来说,分化文官集团是治标,治本还是要增强皇权,为皇室、中央找到更加庞大、稳定的财税来源,如此才能对以土地为核心的地主文官集团进行彻底的压制。


于是就在朱棣即位后第三年,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船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数十年后欧洲地理大发现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七次航行规模越来越大,到第七次航行时舰队人数高达27550人,最终抵达非洲的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对于郑和七下南洋,有不少看法,无非开拓海外市场、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宣扬国威、建立有等级的外交体系,甚至还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小镇觉得这几个目的实在太过肤浅,仍然是现代人对古代人的轻视。


从一个帝国决策者的高度,他思考的一定是国家未来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作为有开国之功的帝王,朱棣怎么可能惧怕一个小小的建文帝,这实在以小人之心度帝王胸怀。更何况就算第一次下西洋有顺带找找建文帝的目的,那么之后6次再下西洋,朱棣统治早已稳固,何必浪费人力。


大家都知道《明史》是清朝修的,可以看但不可以轻信,需要拨开云雾寻找到本质。


- 3 -

七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以陆权为主的国家,数千年封建王朝,几乎每个朝代都是以陆为主,这与封建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威胁、航海技术不发达等有关,军力不足处于守势的朝代暂且不算,在中国国力强盛的时候,国家战略的主要方向都是西域。


比如汉收服西域三十六国建立西域都护府,唐效仿汉例建立六大都护府以安西都护府最重,到了清朝西北更是重中之重。


唯一的不同就是明,在大多数时期甚至是明朝末期,明都具备远超北方游牧民族的军力和国力,之所以败亡有诸多原因,但唯独不是因为国力衰弱。


虽然明一直向北发动战争,但很奇怪的是明对西北没什么兴趣,200多年间明大多数时间在西北方向仅到嘉峪关一带,明帝国的主要精力实际放在海上。


可以这么说:明朝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唯一一个重视海权超过陆权的国家,整个国家是围绕海洋开展的,甚至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试图开拓海洋的帝国。毕竟古罗马帝国虽然掌控地中海,但那种坐着澡盆子都能横渡的澡堂哪里算得上大海。


这里面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第二部分提到的皇权和财税问题。我们可以参考最近几百年成功开拓海洋的西方国家。


需要推荐一部十几年前的经典纪录片《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国家兴衰更替的故事,极有启发。


法德日俄实际没能突破前一个国家的限制,暂且不谈,其他5个国家成功的关键就掌控海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海上开拓都是以皇室(王室)为主导,至今各皇室仍然保持着帆船传统。比如刚刚结束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庆祝登基70周年庆典,就是以一支包括诸多帆船在内的70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作为前奏。


海洋对皇权意义重大,海洋能够连通更远、更多的国家,其运输能力和后勤补给压力远胜陆地,还能带来巨量财富,而由于航海技术、对外邦交以及对外军事等掌握在中央也就是皇权手中,开拓海外可以极大强化皇权。



仅以郑和七下西洋来看,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仅计算商业价值,在短短的29年间,获利高达72万两黄金、1276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胡椒、苏木、沉香等域外特产带来的长期收益,在很长一段时间,明朝甚至用这些域外特产支付官员的工资,更别说商业以外的更庞大的海外利益。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明朝的税收主要是实物为主,国家花钱也大多是纸钞,白银和黄金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财富,不要被大航海之后清朝的白银收入又或者《大明风华》这种极为不严谨的电视剧迷惑了。


以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正式迁都北京)为例。当年整个明朝赋税绝大多数是实物,黄金仅仅1692两,白银也只有149020两。由此才能真正明白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黄金白银有多么宝贵,按照明朝白银四两等于一辆黄金计算,29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白银达1500万两,就算繁华的永乐年间,也需要100年才能获得。


对明皇权更加重要的是,远洋贸易获得的利益几乎全部归入皇室或者中央,无需与地主文官集团共享,这是对皇权的极大加强,也正是在如此巨大的海外利益支持下,形成了强大的中央力量,可以压制地主、文官集团,更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有了永乐盛世。


然而财帛动人心,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病死途中,当时朱棣已去,打造“仁宣之治”的两位帝王全都短命,1435年即位的朱祁镇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最败家的帝王,土木堡之变,50万精锐明军败亡,于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推行的海权战略在内忧外患中终告失败。


海洋贸易的巨大利益被地主文官集团篡夺,士大夫们一边坚决反对海上远航、要求朝廷实施海禁、销毁造船技术;另一方面世家豪族掌控海外贸易,获得巨大财富用于国内土地兼并,更甚至养寇为患。如明朝中后期频繁骚扰中国的倭寇,其组成极为复杂,以明兵部侍郎郑晓的说法“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倭寇之中七八成是大明盗匪,这些盗匪更是勾结大明官员、地方世界豪族,通过走私谋取暴利。


海战战略的失败,让大明皇室和中央长期陷入缺钱的困境,于是本应该由中国开启的地理大发现变成了西方。


而清朝重新回到了陆权路线,彻底放弃了海洋。


- 4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现在与600年前的明朝有根本的不同,但明的海洋战略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毕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次海权重于陆权的探索。


海权和陆权不仅仅是力量分配的问题,更牵扯到一系列的国家、社会体制机制和社会思想形态。比如前面提到的明皇权与地主文官集团、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还涉及国家之间的博弈。


郑和七下西洋,第一件事就是掌控至关重要的马六甲海峡。1405年郑和刚刚启航,在三佛齐旧港(今称“巨港”,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击败当地大海盗陈祖义,杀敌5千余,随后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设置“旧港宣慰司”,册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从二品),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海外“飞地”。


随后从旧港向北,明朝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建立经营西洋的中转站。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地图,这两个地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册封古里王,将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一带,古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塞)作为明朝海军的补给基地。这个位置相信大家同样很熟悉,以此为补给可以向波斯湾、红海、非洲进军,只要打通苏伊士,明朝海军完全可以进军地中海,直接抵达欧洲。



第三次下西洋时,锡兰山国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伐木阻断郑和归路,于是郑和率两千明军,突袭锡兰山国王城,俘虏国君亚烈苦奈儿,史称“明-锡兰山国战争”;归国后朱棣赦免亚烈苦奈儿,并下诏另立锡兰山国国君,大大提高了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威信。


锡兰山国位于斯里兰卡,也是当时东南亚周边最强大的国家,此后明朝海军彻底掌控了东南亚。


第四次战胜苏门答剌的苏干剌,绕过阿拉伯半岛,抵达东非麻林迪(今肯尼亚);第五次护送十七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第六次再次护送十六国使臣回国;第七次出访20国并旧港宣慰司,并对阻挠满剌加国王朝贡的暹罗进行斥责,最终到达非洲南端莫桑比克海峡附近。

如果不是郑和病逝,或者“仁宣”二帝多活几年、更甚至朱祁镇不葬送大好形势,相信在15世纪明海军绕过非洲南段最终到达欧洲也并非不可能,郑和七下西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后勤补给基地。


回顾郑和下西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去掉因为时代变化和国内外局势变化的影响,明朝当年要建立的正是封建时代的RCEP,更是要建立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上帝国。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拥有现在,更可以改变未来。


600年过去了,我们再次来到了海洋的门口,建设海洋中国,是中国未来崛起的关键,某种意义上我们正沿着明朝的海洋战略向海外进军,虽然明朝主要受制于内部皇权与地主文官集团的斗争,而我们现在主要受制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但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今天的题目来自于毛主席于1962年写下的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主席看到郭沫若写的《满江红》有感,郭沫若虽然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但在毛主席看来,郭把反对派看的太重了,无论是“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言过其实,于是毛主席回词一首,以苍蝇、蚂蚁、蚍蜉等对反华势力投以蔑视,更表达了主席的战斗豪情。



就在003号航母下水的前一天,6月16日上午,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营,新疆南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正式形成,这也是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这将是未来欧亚铁路网的关键一环。待成格铁路修通后,西北与腹地的连接将更加顺畅。


毛主席写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前者象征海洋中国的海权,后者象征陆上中国的陆权。总有人讨论海权和陆权到底如何权衡,颇有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扰,但中国够大,海陆并举有何不可?也唯有海陆并举,才能让14亿中国人过上好日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莫过于此。

其他文章推荐
■  旧时代的瓦解:横扫魑魅魍魉
■  绝望中自有希望
■  在当前,“唐山打人案”几乎是无解的
■  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