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为民雪中送炭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题记:这一篇提到的事关系到我们数亿老百姓自己的事,小镇和朋友们已经做了一些事,但远远不够,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看完,一起努力推动社会的变化。


- 1 -


我们常说要为人民服务,解决人民最紧迫的需求,但是现实中,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做得远远不够,为资本锦上添花的太多,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国有资本有保值增值的要求,地方政府也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更能创造产值、更高大上、更能带来政绩的领域。


这不能说错,但也不能说对,因为有些事虽然不赚钱甚至赔钱,但涉及老百姓的福祉和生命安全。


比如同样是新能源,很多地方特别重视电动汽车,有的省已经提出来了全省新能源汽车化,很多城市投入大量财政、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充换电设备建设非常迅速,目前全国已经有十几座大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20%,最高的已经突破40%。这当然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有利于国家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存在超过30年的新能源领域长期得不到关注。



这就是两个轮子的电动自行车,很不起眼,但是全国保有量超过3亿辆,这几年每年新增5千万辆左右,上海有1千万辆、北京仅登记在册的也有近500万辆,这才是中国人日常出行最普遍的交通方式,在长江以南尤其是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更是家家户户出行必备。


如果按电池总容量来算,现在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总容量也不过刚刚赶上电动自行车,但可能是太接地气了,很多城市管理者要么觉得这些车子抢了地铁公交的生意、又或者觉得有损城市形象,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试图禁止。小镇可以拉出一长串城市名单,还都是省会以上的大城市,比如某个省会城市才2条地铁线,客运强度极低,想着最近两年要把所有电动自行车全禁了,想买车还得摇号。



既然城市管理者都想禁止,那就更谈不上完善基础设施了,于是电动自行车着火事故频发,2021年仅消防系统接警就达到1.8万起,死亡57人。相信一些重大事故大家都曾听过,这些事故也引起了一些高级别领导的关注,多次批示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看批示效果并不大。


2021年5月10日,成都市某小区电梯内电动自行车起火,导致电梯内5人受受伤,其中还包括一名5个月的婴儿,她全身45%皮肤受伤,抱着她的外婆全身75%烧伤,到现在仍然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手术。


2021年9月20日,北京通州区一小区因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引发火灾,导致5人死亡,在室内充电诱发火灾的张某宝于今年6月15日以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大多数与室内充电有关,于是很多地方搞了户外的集中车棚,安装了一些集中充电设施,但这些设施质量往往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不符合安全要求,也没有设置必需的防火墙,失火后果更加严重。比如2021年6月26日,福州市一小区居民楼底部车棚起火,整栋楼外壳被烧黑,近百辆电动自行车还有周围7辆汽车被烧。



小镇以前根本不知道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如此严重,还是一位两轮领域的朋友找到小镇,希望小镇帮助推动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问题。当时小镇还奇怪,各地政府不是已经搞了很多年的户外集中充电吗?应急管理部等部门也多次发文强调严禁居家充电,怎么问题怎么更加严重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位朋友对小镇说,你还不知道宣传的和实际的区别吗?现在很多城市公务员工资都发不下来了,就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政府实际投入也远远不足,更别说里面存在很多复杂问题,应急管理部想解决但有心无力。


- 2 -


为什么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为什么政府掏钱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户外车棚并不安全?为什么老百姓还是冒着危险居家充电?


小镇越了解越觉得,相比高高在上的新能源汽车,解决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更加迫切,也更有利于民生。


通过一些渠道的了解,小镇把了解到的问题简单概括下:


第一问:为什么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


小镇咨询了两轮领域的企业家、行业协会还有一些电气专家,实际上如果电动自行车电池以及电气系统符合国家强制安全标准,基本不可能因为充电发生火灾事故,手机电脑全是锂电池也不见人担心,一次起火就毁了三星。之所以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频发,甚至诱发的火灾达到全国火灾总数的近3%,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个责任要由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监督部门承担。


这背后还是利益问题。


虽然在大城市也有不少收入不菲或者有一定职位的人骑电动自行车,仅小镇周围就有厅局级领导还有年入上百万的人骑,但从整体来看,依靠电动自行车解决出行问题的仍然是相对中低收入人群,这就导致电动自行车均价并不高,相当一部分价格仅在几百元,这个价位就不可能符合国家标准。


中国产业链极为完善,电动自行车这样的简单产品,随便一个小作坊就能够组装,根本没有通过安全审查就通过各种渠道贩卖,比如上面提到的成都电梯失火,就是一个杂牌子,一共才卖了百来辆。


这些小作坊为了赚更多钱,甚至直接使用已经报废回收的废旧电池,不着火才奇怪。这条黑色的利益链条,以某几个地区为核心,当地明知存在种种问题,但为了保护本地产业,处处保护。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比较集中的问题,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没有BMS电池管理系统,相当多数电芯甚至没有进行一致性检测,就很容易在充电时诱发火灾。


电芯一致性检测一般流程


第二问:为什么政府掏钱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户外车棚并不安全?


小镇一直比较反对什么事都政府做,政府做事效率太低,大量的钱被“过路神仙”拿走了,真正落到实地的太少。典型的比如公共自行车,这些年除了极个别城市,其他基本取消了公共自行车,北京也在去年取消了,当时还引发了一些舆情,有的市民打市长热线抗议为什么取消免费的公共自行车,质疑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勾结。


其实哪有什么免费啊,之所以免费是因为政府掏钱,政府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纳税人的钱。就说某大城市某区,区区一万多辆公共自行车,5年财政掏了6亿多,大量车子损坏、闲置无法骑行,要是换成共享单车企业这么多钱足够养十几万辆共享单车,无论车子质量还是服务还远胜公共自行车。



这6亿多花在哪了?几百块钱的车子花几千块买,雇佣了几百人,但实际干活的却并不多,这里面有多少是某局、某镇、某村、某队、某领导的亲戚朋友呢?有些话就不必说得太明白了。


电动自行车户外车棚也是类似,政府掏了不少钱,但层层装包,到最后就是搭了个铁皮,然后直接拉根电线固定个插座,防火墙没有、消防喷头没有,就连最基本的过充断电也没有。


正如前面提到的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没有BMS系统,所以无法识别电池,就只能按照最低速度充电,不到1度电需要充接近10小时。市民可不能在现场等着啊,于是就往往长时间过充,再加上完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低质电池和电气系统,就非常容易冒烟着火,电池一旦着火在几十秒内就会变成大火,温度极高,就把车子的塑料外壳、橡胶点燃了,于是本来为了安全的户外车棚反而成了一个个大炸弹。


第三问:为什么老百姓还是冒着危险居家充电?


还是钱的问题,虽然政府提供补贴建设的充电车棚,但是电费还是掏的,有的市民就嫌比在家充贵了几毛钱,所以选择回家充,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还是充电慢导致资源不足,大量充电插座质量差极易出现故障无法使用,再加上户外充电电池容易被盗,于是只能选择回家充电,又或者“飞线”充电。


- 3 -


怎么解决呢?


小镇在《剖开噱头看本质,有些路注定走不远》提到,四轮换电是条走不远的死路,真正应该走换电的应该是两轮电动自行车。


在这篇里,小镇提到四轮不适合搞换电有几大原因:

一是重资产投入和闲置导致的严重浪费和低效;

二是电池更新和竞争力问题;

三是标准和兼容问题;

四是安全问题。


这四个问题如果放在两轮领域就容易解决的多,而且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含量更高,对车辆结构和外形要求极高。比如比亚迪即将推出的海豹使用了电池车身一体化CTB技术,通过把电池整合到底盘,一方面车身高度降低了1厘米,风阻系数Cd值达到0.219;另一方面大幅提高了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40500N·m/°,乘坐体验也有所提升。


毫无疑问采取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是更加先进的设计理念,但也就从根本上否决了换电的可能,同样的用料、技术,一辆车采取换电在各个关键指标上一定明显差于一体化车型。


更何况换电站占地面积更大,满足100辆汽车换电需求就需要投入至少数百万元,安排专门人员和更换设备,还需要加强电网提供足够充电功率,如果考虑土地价格以北京的地价,一个换电站一千万也搞不定。



但这一切放在电动自行车上就不一样了,小镇考察了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好几家换电设备企业,比如说铁塔、哈啰、e换电、猛犸还有台湾的gogoro,设备都非常小,直接使用市电就行。



比如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哈啰,小镇了解到一台设备也就占地1平方米,但可以满足上百辆电动自行车的日常高频使用。更加重要的是安全,目前只要正规做换电的,符合消防要求是基本的,为了实现换电也基本安装了BMS系统,可以实现安全的快充,电池也使用正规品牌的锂电池,有的还安装了监控芯片,换言之成了一个物联网终端,就可以在线上实现安全检查。


其实台湾岛早就实现了换电化,当然他们是电动摩托,有去过台湾的朋友说,到了台湾租一辆电动摩托,办一张换电卡,就可以全岛环行,台湾的两轮换电站比加油站还多。



更大的优势在于,相比动辄几百公斤的汽车电池,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一般也就几公斤,小女生也能拿得动,这就不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和机械臂,市民自己用手就可以完成换电。


回到开头说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用电问题,问题有这么几个:


电池质量不过关,没有BMS系统导致充电慢,一个充电口一天最多充2辆车,这远远不满足两三天充一次电的需求,至于安全性就更别说了,所以才逼得老百姓不得不回家充电。


如果改成换电就简单多了,一个设备不过1平方米,就算老旧小区也完全放得下,也不需要改造电网,如果想换电了,只需要花几十秒就完成了,跟充电宝一样简单,也就不会再发生车辆扎堆的情况,再加上智能化的电池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毫无疑问安全得多。


如果能像台湾一样,把换电站铺设在各个自行车停车场、商场、地铁站、办公区等等,不说完全解决火灾问题,但解决一大半是没问题的,也再也不怕忘充电了,也不怕电池被偷了。


当然,这是好的一面,实际上想把这件事搞成非常不容易。


- 4 -


朋友刚跟小镇提推动两轮换电的时候,小镇还觉得这是好事啊,应该做起来,也符合相关部门政策和领导批示精神,但实际参与进去才发现实在太难,不得不说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各种利益关系,更有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


比如在安装换电柜的时候就要面对物业这个大卡点,别看物业不起眼,这个行业非常赚钱,任何东西想进小区都得掏钱,比如本篇说的换电柜,在北京安装一个得给物业大几百甚至一千元,还不算后面的用电费用。倘若掏钱了就不找事也就罢了,实际上后面的麻烦事更多,有的物业等运行之后,直接断电,也不明说想干嘛,就是看企业表现。


更麻烦的是,这是一个新兴领域,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对接的部门,就成了一个肥肉。于是只能一个柜子一个柜子的谈,费时费力,花钱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接电的电线是按米收钱,多少米还不是人定的。


另外还有成本问题,虽然相比汽车换电成本低很多,但也绝不便宜,几家企业跟小镇说了一个价格,大致差不多,但肯定是多报了,于是小镇通过更上游的朋友了解了下,一个满足1百辆车换电需求的换电柜成本也得大几千,哪怕是梯次利用的电池也得几百元一个,算起来1个柜子加20块电池也得小2万元。


虽然相比汽车换电便宜不少,但是搞两轮的企业比新能源汽车企业穷多了,指望企业自己去搞实在太难,尤其在消费者习惯没有形成的时候,企业想盈亏平衡基本不可能,所以还是得政府、国企参与进来。


政府投资、国企与民企合作的事,小镇试着联系了几家国企,结果很不理想就作罢了。于是就把重点放在了推动有利于行业的政策制定上,希望能从政策和政府规制方面提供一些帮助,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当然这绝非小镇一个人能够办到的,有很多人希望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大家都在行动。


海南把两轮换电写进了省级人大立法,电动车集中停放场所的充电器也要实现智能控制,起码能够自动断电、有故障报警。


浙江正在研究建立覆盖全省的电动自行车和电池监控平台,吸收一些企业的好的做法,从底层提高电池安全性。


首都北京,直接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电动自行车的全链条管控方案,今年2月已经正式实施。这个方案在全国首次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把企业好的做法吸收进来,比如说运维体系、线上监控、消防保险等,还制定了充电、换电设施的建设安装指引。据小镇所知,北京也已经协调国家电网提供优惠电价、推动免费进驻社区。


有志于推动两轮换电事业的,可以拿着北京的方案跟其他城市谈。



北京的这个方案小镇已经给到了一些有志于做这件事的朋友,借他们的力量尽快影响到全国更多的地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变化仍然太小太慢,风险仍然在全国普遍存在。


一个人的力量当然是渺小的,但只要是对的事就要坚持去做,无论结果如何,无愧于心就好,一辈子能够做成几件事就很好了。


如果读完这篇有所触动,也还请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件关系几亿人的民生大事,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群体不为自己发声,又如何尽快解决呢?


其他文章推荐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不能禁止百姓雨天打伞
■  旧时代的瓦解:横扫魑魅魍魉
■  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