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正道,莫绕歧路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最近半年,小镇谈产业、数字经济、国际形势多了些,有几个问题经常出现:
第一个问题:怎么看美国的这波ai潮;
第二个问题:能不能像苏联那样输出某种意识形态。
这是小镇高度概括后的,原始提问形式多样,有的更加直接甚至是暴力。
解答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一个核心道理就足够了。说这个道理前,先铺垫下。
从去年GPT问世之后,小镇就一直坚定的说,美国在GPT也就是内容生成式ai方面确实有优势,但小镇绝不认为这是不可逾越的,更坚决反对所谓的跨越式、碾压、革命等等说法,而是认为这是国情不同导致的发展路径差异,承认不足,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
智能革命,确实是颠覆性的,一直有人称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是小镇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大低估了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小镇更想称其为“第一次智能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并列。
正因为智能革命如此重要,所以对于美国当前在某些方向先行一步,不必慌,工业革命尚且需要几十年的迭代、积累,能够与三次工业革命并称,开拓人类下一个阶段的第一次智能革命,又岂是短时间能有结果的?
注意:瓦特改良蒸汽机,不是发明蒸汽机。
一定要尽可能准确评估一件事的重要程度、可能的发展周期,对于一个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时间的,一两年内发生的事情要重视但并不值得高估。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与义务教育不求甚解有关,相当多人把工业革命理解成一夜之间的突飞猛进,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积小成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也可以回应一些否认我们正处于“智能革命”、认为科技停滞的想法,人寿命不过百年,如此短的寿命,一两年都已经很长了,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在身处当时的人看来,并不会感觉到沧桑剧变。
这就是科技革命的“温水煮青蛙”效应,这个形容是小镇自己编的,没有学术论证。只有那些较长时间脱离一个快速变化环境的人,才能够深刻感知到变化如此之大,比如时隔多年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参见《想办法吸引更多外国人来中国》)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本文题目点到的“核心道理”:
人、人类世界,终究是物质的。
怎么理解?
先说美国的这波ai潮,看过小镇过去一年相关文章的朋友,应该能感觉到小镇对美国ai潮的看法是:承认在一些方面先行一步,但没有代差,甚至根基不稳。
根基不稳之一:科技伦理,过于冒进。
任何革新性的事物带来巨大正增量前,先爆发的大概率是负面的冲击,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道理。智能革命这种级别的革新,任何有标志性的创新,对于当前的社会结构一定会带来极大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是过去经验无法推测、把握的,需要承受足够代价之后,才能找到将新工具纳入人类掌控的模式。
就好像美国科幻电影,经常出现的“智械危机”,经历之后,人类才能够遏制无序的放纵,将智能纳入一个更加稳定、正远大于负的轨道。
正因此,小镇很赞成中国和欧洲对于智能技术倾向保守的基本原则。
比如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利用,中国和欧洲限制都非常大。正因此,小镇之前才明确说,对数据的利用,真正的蓝海是工业互联网,而非消费互联网,因为工业互联网是跟物打交道,物没有隐私权,且去掉了人的个性化,数据更好利用。(参见谈谈最新的人工智能sora,技术并非最大难点用旧思维搞新东西,行不通》《争夺未来时代的入场券》)
但美国在个人隐私保护、智能技术开发方面,过于冒进,呈现一种过热、过火甚至是不惜一切、歇斯底里,风险极大。不过好在人类智能技术距离电影中“智械危机”水平差距甚远,目前危害更多存在于社会结构方面,但问题是,美国当前社会结构正处于蜕变关键期,这时候更加脆弱,当然这是美国的事,只需要注意不要被溅一身血就好。
根基不稳之二:就是今天要说的物质性。
恰好,这几天有些报道,当然也可能是小作文,说美国那边认为“ai的尽头是电力”。据说是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AI未来发展与光伏和储能紧密相连,有待查证)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ai并不是存在于完全虚幻的世界,就算是《黑客帝国》,如此先进的智能ai尚且需要解决能量来源问题,何况现在的雏形,雏形也意味着能量利用效率极低
表现在GPT仅处理文字,当前使用量并不高,每天用电量已达50万度,相当于1.7万个美国家庭;而sora计算量更大,处理一个视频,消耗的电力远远高于GPT,这还没算对算力基础的庞大需求。
以目前保守的估计,仅到2027年,ai的电力消耗相当于全球的0.5%。
这是多高的成本啊,实验室探索可以,但是想规模化、产业化,必须产出大于投入。
“ai的尽头是电力”,这个道理应该早就清楚才对,当前ai的算力基础就是GPU,而GPU前几年用来干什么呢?当矿机挖各种虚拟币,这些矿场大量开设在电力溢出的区域,前几年中国刚刚宣布非法,进行了大规模清退。

现在不过是从挖虚拟币,改成了生成式而已,确实更有用了,但实际用途非常有限。
提醒下:世界是物质的,能源也是物质
所以,对美国的这波ai潮,要关注、要重视、要学习,但不要紧张,更不能恐慌,在这场动辄跨越几十年的开拓中,谁走的更远、更好,尚未可知,但有一个标准,一定是掌握物质更多的胜
说到掌握物质更多的胜,就可以回答开头的第二问:能不能像苏联那样输出某种意识形态。
提问:苏联在冷战中失败,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维度有不同结论,之前常说的小镇不多说。
但在小镇的观念里,更认为苏联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苏联掌握的物质力量远小于美国,且看不到追赶的可能。
1945年的苏联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原本的沙俄在各方面就相对薄弱,再加上自然环境限制,物质基础远弱于美国。
整个冷战,美国做的就是把全世界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的物质体系,而多数国家也愿意,因为美国毕竟是物质的高地。
正因此,冷战只能是对抗,而不是竞争。
对抗其实很简单,就比如现在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乃至背后的北约,既然是对抗,考量的维度就要有限得多,最极端的,只要俄罗斯还有足够的核武库,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竞争就不一样了,强度、难度远远大于对抗,既然是竞争总不能动不动拿核武器说话,就得从政治、经济、教育、人口、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展开全面竞争。
苏联从始至终,就没有跟美国全面竞争的实力,苏联的体系实际上是半依附于西方的。
所以苏联只能选择意识形态的输出、武力的展示,但结果已经证明,意识形态无法超越物质。这是辨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物质决定意识”
所以,又为什么要输出什么意识形态或者武力呢?
不已经被证明是条错误的路了吗?
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攀登生产力的高峰,掌握更多、更优质的物质力量,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终极的护城河。
综上,也可用于理解“新质生产力”。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将走向何方?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新增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投向何方?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