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清史有关的高考题
清朝作为古代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清史也成为了历年高考中不可错过的考点。高考在即,“皇史宬”选取了近年高考题中与清史有关的关键词和大家共同分享!
【2018年北京文综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D)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背景知识】军机处,清雍正年间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立,后取代内阁成为中枢机构。军机处职掌中枢机要,负责上谕的撰拟与颁发以及奏折等机密文书的处理与各种档册的抄缮。军机处档案由于是处理国家军政要事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外交、宫廷生活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为研究清代雍正朝及以后清政府办理军机要务及公文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军机处办事机构,设置在紫禁城隆宗门内。
▼ 一史馆藏军机处满文上谕档册封面
军机处档案有满、汉文之分,其中满文上谕档为汇抄存查的上谕,以明发上谕为主,间或抄录有寄信上谕。明发上谕是指由军机大臣撰拟,经皇帝审阅后通过军机处颁发的上谕。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II卷】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D)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背景知识】明清两代王朝与琉球国建立了宗藩关系,遣使册封,往来密切。据统计,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中国政府向琉球派出册封使共25次(一说23次)。据陈侃《使琉球录》中载:“我朝封锡藩王之制,如安南、朝鲜,则遣编修、给事中等官为使;占城、琉球,则遣给事中、行人等官为使。”
▼ 明清琉球册封使乘坐的封舟
延伸阅读:
【2018年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背景知识】鸦片,俗称大烟,原产于小亚细亚地区,西汉时即已传入中国。清朝时期,在利益驱使下,西方不法商人大肆将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贸易逆差,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祸害。清朝统治者对于鸦片的危害早有认识。嘉庆朝《大清会典》中明文规定了对鸦片犯罪的惩戒措施:“兴贩鸦片烟,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月,发边卫充军;如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
道光十三年(1833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称:“鸦片由洋进口,潜易内地纹银,为害最甚”。当时林则徐已看到了鸦片倾销不仅对吸食者本身的健康造成伤害,更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帝采纳了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严禁鸦片的建议,并表态“朕于此事深加痛恨,必欲净觉根株,毋贻远患”。
▼ 道光帝关于严厉禁烟的上谕
延伸阅读:
【2018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背景知识】番薯原产于美洲,后由西班牙殖民者携带至吕宋(今菲律宾)栽种。在明代,番薯的种植从吕宋传入福建沿海,据《金薯传习录》援引《采录闽侯合志》记载:“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番薯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体现出了产量高、适应力强的优点,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607至1610年间,徐光启将番薯引种到家乡(今上海一带),后又引种到天津。到了清代,番薯传播范围扩大,因其对土壤、肥料、雨水要求不高得以广泛种植,充作粮食大量生产。康熙初年,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将番薯推广到浙江。
▼ 闽浙总督富勒浑为采购薯种入豫并派员赴豫教种事奏折
由于粮食的限制,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人口规模很难突破六千万大关。有学者认为明末时期实际人口已达一个亿,而到了道光年间,人口总数已经突破四亿大关。人口的增长,在人均耕地面积缩减和农业技术没有大的革新的背景下,无疑种植和推广番薯等高产作物对社会发展和福祉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
【2015年新课标全国II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C)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背景知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它是在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形势下发动的一次救国图强的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推动这场运动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而吹响救亡革新号角的是以参与“公车上书”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下,被迫开启了近代民族复兴的探索。
▼ 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上谕
▼ 康有为像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广东南海人,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作为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一部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其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学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梁启超赞叹此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四年间(1888年-1898年),康有为曾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请求,陈述变法举措,希望倚重君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摆脱国家与民族的困境。
康有为通过“上书”的方式,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上达光绪帝,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探索国家自强之策的爱国热忱。这些“上书”在当时便陆续刊印发行,使维新变革的思想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与影响,也使得维新派逐渐登上政治的舞台。
戊戌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历时103天的变法维新失败,故又称“百日维新”。
延伸阅读:
除了以上所举关键词外,与清史相关的高考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考察了考生们对一些重大历史知识的掌握。马上就要高考了,“皇史宬”衷心祝愿每一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金榜题名!
▼ 清代进士登科录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