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山藏(读音:zàng)经纸”为我国古代名纸之一,因其出自浙江省海盐县的金粟寺而得名,是一种佛教供奉用纸,向来一纸难求。到了清朝,这种纸造法已经失传,但经乾隆帝努力仿制成功。
❖ 宋金粟山藏经纸(图片来源:嘉德拍卖行)
金粟山藏经纸,简称“金粟纸”或“藏经纸”,是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
金粟纸大约造于宋代熙宁至元丰年间(公元1068年至1086年),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甚至晚唐。金粟寺更名为广惠禅院后,禅院组织抄写大藏经,因其卷端往往写有“金粟山广惠禅院转轮大藏”字样,所以自宋代以来人们都习惯地称其为《金粟山大藏经》。《金粟山大藏经》的写经用纸即为金粟纸。此纸系经楮树皮加工而成,纸表洁白、蜡磨光莹、纸质坚韧、质地硬密、纤维均细、防蛀抗水,尤以白色最为名贵。因其造纸原料中也有茧丝的成分,明董谷《续澉水志》称其为“藏经茧纸”“硬黄茧纸”,又称“其造法今已不传”。至清朝时工艺已失传的金粟纸得到了乾隆帝的喜爱,皇宫内很多宋元墨迹的引首、诗堂上都用金粟纸,乾隆御题其上。例如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引首“晋唐心印”就是用的金粟纸。但是金粟纸在明代已经很贵重,再到清代乾隆年间,宫中所存宋纸已经非常稀少。从很多宫藏画的诗堂可以发现,连没有木戳只有模糊的印经的纸,即普通宋纸甚至明初藏经背纸都用上了,可见老纸的不敷使用。
老纸的短缺最终促成了乾隆年仿金粟纸的出现。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皇帝命两江总督尹继善办理仿制金粟纸事宜,但失败了。
▼ 两江总督尹继善陈原颁宣纸样纸二张暂留六安州照式仿造事奏折
后来负责仿造藏经纸的是杭州织造徵瑞,因为金粟山位于浙江海盐县,所以杭州得地利之便。
此时仿制金粟纸所选用的材料已不是普通树皮,而是古纸。造纸用古纸作原材料,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做法,即所谓还魂纸。而仿古金粟纸的原料,也包括宫中的旧纸。
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乾隆四十年闰十月条:“再向懋勤殿要旧宣纸五十张交寅著,并先发去,旧宣纸五十张做藏经大纸一百张,其仿藏经小纸,俱著照样成作进来。”
最终仿造金粟纸取得了成功,乾隆非常满意,在《御制诗二集》中,乾隆曾题诗《题金粟笺》:
❖ 乾隆朝缂丝御笔金粟笺诗手卷(图片来源:嘉德拍卖行)从诗中可知,乾隆对于仿造的标准是,颜色犹如蒸熟之栗子。证诸传世数种乾隆纸,确实都有唐宋纸用黄檗染纸的黄褐色。至于“用之不竭”,则又间接透露出当时宫中唐宋古纸已经接近枯竭的状况。
据文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的仿金粟纸,尺寸有数种,颜色亦有数种。所见仿纸一种为中等褐色,纹为隐约可见之大小不同圆圈;另一种为古纸底色(较淡褐色),斑点为不规则之水渍纹。由此可知,藏经纸尺寸应该有大小两种,并且颜色至少也有分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除了仿制,乾隆帝还积极在民间收集金粟纸,各地大臣也屡屡进献古纸。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两淮盐政李质頴给乾隆皇帝上折子:“今觅得藏经纸二十张、宣纸四十五张……恭呈御览”“……奴才亦不敢信以为真。但以家藏旧物,笔势似乎生动,谨装潢呈进,一经圣目,真伪瞭如。俾奴才数十载疑团,一朝顿释,何幸如之至。藏经纸等项久无人购买,奴才暗中寻觅,人亦不知其可贵,是以价值甚微……”,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皇帝的喜好与大臣的逢迎。▼ 两淮盐政李质頴为遵旨觅得藏经纸等物并将家传怀素等真迹恭呈御览事奏折
在乾隆后期,仿金粟纸仍然是热门贡品,纸多了之后,乾隆用纸也大方起来,除了用作书画装裱之外,甚至出现了宫中印制经文也用金粟纸之事。乾隆朝仿制的金粟纸,在后来陆续又有仿造,称为虎皮宣纸,至今仍然是仿古纸中的名品。可见虽然清代仿制金粟纸的动机是出于满足皇帝的个人喜好,但客观上也使失传已久的金粟纸造纸工艺技术得以恢复传承。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金粟如来善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