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辉 | 钱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考释
汤志辉
钱玄同(1887—1939),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语言文字学家,浙江吴兴人。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又号疑古。早年留学日本,与鲁迅、许寿裳等从章太炎学习国学。1910年回国,在浙江海宁、嘉兴等中学任国文教员。1913年9月至北京,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地理部和附中国文教员。1915年任国文部教授兼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参加“国语研究会”,以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及主任,并继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课,以讲音韵学为主。钱玄同是传统音韵学家,又注意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因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文字学音篇》等。
钱玄同
沈兼士(1887—1947),语言文字学家、明清档案专家,籍贯浙江吴兴,生于陕西汉阴。1905年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主任,1926年后任厦门大学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所主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及代理校长等职,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员等。沈兼士创立了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等。
沈兼士
笔者在北京大学档案馆查阅档案时,发现钱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 钱玄同与沈兼士都从章太炎习传统“小学”,又曾同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他俩常就一些“小学”问题进行讨论,这在钱玄同日记中有记载。这四封信札主要涉及的是两人对文字学的讨论,通过这几封信可以看到钱玄同对文字学一些观点的形成过程,其中还有一封残信涉及鲁迅对文字字形的看法,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收录钱玄同信札最全的是200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玄同文集》(第六卷),经核查,本文四封信札均未被收入,现整理出来,略加考释,以飨大家。
一
兼士兄:
半年没有看见你了,你近来好阿!你以前问我要莑仙 的《文字学形义篇》。我老没有寄给你;现在我编(笔者注:缺,原信部分遗失),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字形,如·×+之类,是表一种意思的记号。者(这)个话,我很以为然。近来同周豫才(别名唐俟,又名鲁迅)谈到此事;他也有此类的议论。我请它(他)把已见到的写一点给我。现在要请你也把已见到的随时草草录出寄给我看看。我现在正在编大学本科的新讲义,尽变从前旧面目。现在《第一讲》论《字形变迁》的,已经做好,先在《月刊》一、二两期上发表。以后编到《字的构成法》那一讲,很要借重你同豫才两人;并且决不没善,一定要说明吾友沈兼士君怎样说,吾友周豫才君怎样说。千请随时写示,为感为讬。还有一句话要来问你:那龟甲同钟鼎你现在相信不相信?请你告诉我。我觉得钟鼎里容或有假的;若龟甲,似乎靠得住也。许老头儿 讲会意字,往往靠不住;我以为可信的很少。你道对不对?
天冷了,临流洗脚,恐怕要“不合时宜”了。
弟玄同。七,十二,廿二
此函写于1918年,钱玄同在北京大学任教,信函主要讲钱玄同向沈兼士请教文字学方面的问题。此时钱玄同正在编大学讲义,需要此类材料。函中“你以前问我要莑仙的《文字学形义篇》”,此时朱蓬仙是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讲授文字学(形体之部),北大国文系文字学分为三门课程分别为声韵之部、形体之部、训诂之部。《文字学形义篇》是朱蓬仙所编上课之讲义。钱玄同担任声韵之部,编有讲义《文字学音篇》,在该书再版序言中,钱玄同道:“这部《文字学音篇》,是我在一九一七年教北大预科生的。当时我底亡友朱蓬仙君(名宗莱)担任编《形义篇》,我担任编《音篇》,所以将彼等分成两册。朱君底《形义篇》,持论既精当,行文亦简明,比我底《音篇》要好的多。现在他已经死了(他死于一九一九年五月),他底《形义篇》,外面要买彼的人很多,我们也觉得彼是有价值的,所以去年曾经再版一次。至于我这部《音篇》,实在编的太不成东西了。” 沈兼士想借朱蓬仙的《文字学形义篇》,是因为他在北京大学本科教文字学,大概是想借来参考,他编有《文字形义学》一书。
“现在我编(笔者注:缺,原信部分遗失),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字形,如•×+之类,是表一种意思的记号。”原信中间部分遗失,但从信件前后,并结合钱玄同此段时间的日记,可知钱玄同正在编《文字学讲义》。 此前钱玄同已编有《文字学音篇》,这里是想编关于文字学形体方面的讲义,现在六卷本的《钱玄同文集》并没有关于文字学形体方面的讲义,只有他信中所说发表在《北京大学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不知是钱本就没有编完,还是已经遗失了。这里透露一个重要信息,钱玄同想以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字形,也就说文字的字形诸如一些符号,表示一种意思。还提到鲁迅也赞成此一观点。此期,钱玄同常至鲁迅处闲谈,有时谈至深夜。钱玄同劝鲁迅写小说,加入新文化运动。从该信看来,关于文字学的问题,也是他们谈及的内容之一。
信中“我请它(他)把已见到的写一点给我。”此前,钱玄同就给鲁迅去信,希望鲁迅将知道的关于此类文字学材料告知他。1918年12月11日在致鲁迅信中说:“捣了半天鬼,费了三张纸,正经话一句也没有说,现在赶紧说罢。你那天同我谈的乌龟身上的字,有许多的新发明:如¦¦彡表示动荡之类。祈将已经见到的,随便写出一点,给我看看。千万不要不写!因为我近来要编辑讲义,关于字形一部分,颇要换点新法儿也。兼士处,亦去函询。你如其不愿标榜,则不说明大名,亦可。但请‘不吝赐教’为幸。” 鲁迅对文字形体的知识,很受钱玄同重视。钱玄同与鲁迅都曾从章太炎习“小学”,鲁迅在这方面的知识具相当造诣。
信末提到“龟甲同钟鼎”,钱玄同相信甲骨文的可靠,这一点与其师章太炎有所不同,章太炎是不相信甲骨文的,以为那是骗人的东西。从钱玄同给鲁迅的信中也可推断,鲁迅也是相信甲骨文的。
二
兼士兄:
这几天,因为那官办的什么国语统一筹备会 的事,瞎忙上一阵子,所以您的来信,竟阁(搁)起了好几天,真是对不起的很,还请原谅。
您说适之著作中有说《易经》的“象”和“辞”一处,与您所说“古人造字先有借象”之说消息相通。这话我甚以为然。我又以为中国一切文字,“借象”者很多,不限于“象形”中有之。譬如会意里的“㬥”字,形声里的“竊”字,难道所晒的,所偷的东西,只有米吗?实则借“米”的代表一切可晒可偷的东西罢了。至于代表的东西,自然是有一种做代表的资格。这代表的资格,大概有两种:——
(甲)最切近的东西;
(乙)最重要的东西。
像那“大”“勹”(?)“尺”“寸”的借象于人,这是属于(甲)的;像那“㬥”“竊”等字,是属于(乙)的。
这话你道对不对?
《大学月刊》 第二期出了,现在寄上一本。(此书明日寄上)您的大作 ,就刻在上面。
《每周评论》,今亦寄送一份,到十九期止。以后当续寄。 弟玄同
赐书请直寄北京宣外后铁厂高师教员寄宿舍钱玄同收。勿寄大学,免致耽阁(搁)。
1919.1.5
此函写于1919年,主要谈文字学中“借象”的问题,钱玄同认为“借象”中的“象”不限于“象形”,会意字也有“借象”,并举例说明之。
信中说“因为那官办的什么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事”,钱玄同是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的成员之一,他负责审查《国音字典》,他因此事常去教育部,又是开读音统一会,又是商量审定国音不妥之处,因而忙了一阵子。
函中言“适之著作中有说《易经》的‘象’和‘辞’一处,与您所说‘古人造字先有借象’之说消息相通”指的是,胡适在1918年8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第四篇第三章《易》中,提到了“象”与“辞”的含义, 沈兼士与胡适是北大同事,此书又是“北京大学丛书”之一种,应不难看到。沈兼士在《文字学之革新研究(字形部)》表达了“古人造字先有借象”的意思。钱玄同认同此种造字原则,并更进一步将部分会意字也纳入其中。这些学术讨论的观点,可以说是思想的草稿,最终都汇入到他们的著作当中。
三
兼士:
近日因病足,非枯坐即挺尸,闷损极矣。我觉得现在研究小学,固然应该从音韵方面证明语言的转变,不要去拘什么本字的话。但本字的问题也不可完全抛弃。这是因为二三千年来“形声”和“假借”两书迭为消长,搅得一塌胡涂,论势力之大,假借还在形声之上。故如甄明古训,疏通疑滞,竟可完全不管本字的问题,比王怀祖 的态度还可以开阔一点;但若讲到文字学,则此事终不可不讲及。我以为所谓本字者,决不要再以《说文》为限,亦无所谓“不合六书”“无以下笔”之类,(以前说“暮”“谵”等字不合六书,其实此等不合六书之字,说文中即已甚处,如“廩”“熛”“倃”皆是)总之凡为某义而专制之字即是本字。故——
絑嘫犓懱固是本字,而芙苜琉棉亦是本字。
但亦有永无本字之字,则老实说“尚未制字”(此处用“尚未”二字,实无语病!)断不必用似是而非者勉强坿(附)会也。我而且觉得丢、甩等字也应该认为本字,即使□奂二字其义□与丢甩同,亦当云“古字作□奂,今字字作丢甩:而皆本字也。”
又,一字引申为数义而化为数字者,即各为本字:如构造,交媾,觏遇,是也。而一字□为数言而化为数字者,亦各为本字,例如道途、塗抹,搽粉是也。
这种在管子里张天,用蚶子壳量海水的见解,您以为何如?
玄同。
十二,八,夜
此函未写年份,同是讨论文字学的问题,当与上两函相去不远。函中提到本字的重要性,以及对什么字是本字提出了新见解,“总之凡为某义而专制之字即是本字。”该说打破《说文解字》的限制,这是钱玄同讲文字学的独到之处。信中所举的一些例子,后来也融进了他的文章中,其中《汉字改革》一文中就提到:“本字也不一,有古人造的本字,有后人造的本字。” 其中就举了“然”“嘫”“燃”的例子。在信中是将文字学作为一种学术讨论,实际上,钱玄同对于汉字改革的观点是主张废除汉字,采用国际音标作国语字母,这在当时的文字改革运动中是颇为激进的。
四
兼士我兄:
因为恐防你不在家,故先写此信,带了它去奉访。
师大国文系功课表,至迟到了明日(十五)上午,必不能不交去了,故吾兄所任之课有急切决定之必要。
日前所谈添授《方言研究》两小时,此事务恳允许,至祷至盼!师大现有《说文研究》及《尔雅研究》,再加上《方言研究》,更见美备。且吾兄所谈研究方言的新方法,鄙意极有昭示学子之必要,故务请惠允。又,“文字形义学”或“文字学形义”,我总觉得有些“欠亨”,故拟照北大改为“文字及训诂”,两校所教,材料异同,程序异同,详略异同,均可不问。要之此名亨于彼名是一定的,故弟拟改用,想吾兄当不以为非也。
今晚务肯赐一电话至孔德(东二四七〇),决定此信中所言之事。
弟玄同言。
十九,十,十四,下午五时。
此函写于1930年,主要是钱玄同与沈兼士商定授课课程之事。函中言“师大国文系功课表”,钱玄同此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主持系中课程安排一事。据钱玄同当天日记载:“先访遇夫,决定高等文法二,古书词例二(修辞学的变名,避徐耀辰也)。午后二时顷至女师大,晤金源,决定清代思想概要二,儒家哲学二。金源思想甚佳,与适之为近,教此二门甚为适宜也。三时顷至某海,晤劭西。六时顷访兼士,决定其课为文字及训诂(旧名文字形义学,不通)2,‘古文’研究1(此课极新颖有用)。晚九时回孔德,得宇众留信,知其不愿教文学史,约明晨七时许来面谈。灯下将全部课表写定,毕已三时矣。” 从当天日记看,信写于下午五时,是以防沈兼士不在家。六时,钱玄同去访沈兼士,并确定了信中所谈课程之事。对改课程名称,沈兼士也没有反对。
函中所谈“吾兄所谈研究方言的新方法”,即沈兼士在《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一文中提到的新方法,“1.向来的研究是目治的注重文字,现在的研究是耳治的注重言语。2.向来只是片段的考证,现在须用有系统的方法实行历史的研究和比较的研究,以求得古今方言流变之派别,分布之状况。3.向来只是孤立的研究,现在须利用与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之发音学、言语学、文字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以为建设新研究的基础。” 沈兼士对方言研究有一些新的看法,并就方言问题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钱玄同希望他来师大开设《方言研究》课程。最后沈兼士有无开设《方言研究》课程,因无法查到本年度师大课程表,不得而知。
前排左起:沈士远、刘半农、马幼渔、徐祖正、钱玄同。后排左起: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苏民生。
钱玄同与沈兼士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又都是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同为太炎门生,在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学问方面有深入研究。这些未刊信札反映了他们讨论交流文字学方面的学问,让我们看到了学术形成的最初样态,这些信件也可谓学术的草稿。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学人,很多都是通过书信进行学术探讨,比如周氏兄弟给胡适删诗, 胡适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问题,等等,都是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这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这一代学人的认识。通过这些讨论学术的信札,我们也可看到五四那一辈学人的谦逊及学术的日常生活化,这些都值得当今学界的学习和思考。因此,钱玄同致沈兼士的四封未刊信札,也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本文原载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6辑
本期编辑:若风
往期推荐
欢迎关注
西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