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押中高考作文的《觉醒年代》里有写作秘籍

沈佳音 石悦欣 给孩子
2024-10-11


“高考作文评分理应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而不是鼓励生僻晦涩、炫技式的语言表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vista成长实验室 (ID: vistaedulab)

文:沈佳音、石悦欣


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很多网友都说,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考生都心中窃喜,随便写写就是一篇高分作文。“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也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就是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觉醒年代》中呈现了该文完整的创作背景。看过该剧的考生都十分有话说。

今年高考作文的核心就是青年、做人、理想、生逢其时、人生价值,这些都可以在《觉醒年代》中找到契合点。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这显然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但它却赢得了大量90后、00后的观众,在豆瓣上获得了9.3的高分。


一开始接到《觉醒年代》的导演邀约时,张永新是拒绝的,因为他害怕自己拍不好这个宏大的命题。“不敢接,主要这个题材太大了,而且剧中很多人物都太深入人心,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胡适先生......担心自己完成不了。”

他也很清楚红色题材剧不是年轻观众的那道菜。“我也是。有的剧实在看不下去,这其中也含一些所谓的重大历史题材剧,我不愿意看的原因,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太假了,假到了我们剧中的主人公、领袖人物张嘴说出来的话不是人话,在画面中出现的动作,不是一个常人有的动作,拿糖作醋。这么一个状态,这么一副嘴脸,怎么可能让观众真正信服和认可你所讲的故事?”

张永新

去年浙江满分考作文《生活在树上》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多网友批评它“不说人话”,据统计,这篇作文有14个生僻字词,如“嚆矢、祓魅、玉墀、祓除”等,化用了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柯希莫等名人的金句或者故事。

在今年高考前,6月2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绿皮书)。该报告的“热点篇”中,《高考作文不能“生活在树上”》一文说:“高考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指挥棒,对高考作文水平的评判直接影响着中学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价值判断。《生活在树上》反映出作者良好的语文基础和综合素养,但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还缺乏正确认识。”

该报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要倡导一种朴实的语言教育观,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敏感,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语言。“高考作文评分理应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而不是鼓励生僻晦涩、炫技式的语言表达。”

图片源于网络

《觉醒年代》则正好向我们诠释了如何写好命题作文,如何才能真正地打动人。

接拍《觉醒年代》后,张永新对拍摄要求提出了四个“更”字——“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又何尝不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呢?

这部剧的主人公都是伟人,但也都是平常人,有血有肉,所以看得人又哭又笑。

剧中,李大钊的家庭戏总计四场,戏份不多,但却让活在刻板,活在党史中的李大钊,带着温暖,带着质朴的人格底色走入人心。

他在妻子面前,他不会说我李大钊怎么样,他会说,姐,憨坨回来了。这是编剧龙平平费尽周折联系到了李大钊的后人才了解到的。

李大钊


“我们演活生生的人,说句糙一点的话,什么是活人,就是在镜头内,在画内,说人话,办人事。李大钊先生是我们党创建人之一,而我们具象化处理他的时候,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丈夫,一个平常的父亲。”张永新说。

所以,在剧中,一场崇高的戏过去,他们会马上接一场有烟火气的戏。李大钊和赵纫兰在雨中的最后一场戏,他向妻子承诺,等到天下传来琅琅读书声的时候,两人坐在教室里,他会一笔一画地教她认字。这个承诺最终没有实现。

再比如,出狱时,陈独秀放飞了女儿带给他的鸽子英英,白鸽在阳光下像一只小圣灵,镜头反打监狱里的先生,透过铁栏杆看着外面的自由世界。这么美轮美奂的画面,下一场切过来,是两个孩子坐在院里哭:“爸爸是坏蛋,你把我们的鸽子放走了。”

“《觉醒年代》要将剧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从书本中的一个个名字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在保留他们革命家、政治家身份和特点的同时,从细节入手刻画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李大钊与妻子儿女相处的温情、陈独秀父子间真挚朴实的爱……具有烟火气的细节避免了对人物的扁平化处理,见性格、有温度,让叙事更真实、更丰富。剧中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能够引发观众的高度共情,进而产生共鸣。”张永新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写道。

“唯有真诚能够打动人心,要关注情感,从细微处见震撼,于故事中显精神。”《觉醒年代》也特别注重细节。

剧中没有一个抽烟的镜头,但观众依然可以看出鲁迅是个好烟者。鲁迅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他手里拿着拓片,手是被烟熏黄的。拍鲁迅写《狂人日记》时,有一个俯拍的镜头下,烟灰缸充满了烟蒂。

所以,网友评论说,《觉醒年代》的导演真的很会用镜头说话,导演的镜头不是单纯记录画面,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例如,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抠掉分给弟弟那块饼的霉斑,喝水的时候,看到碗里有蚂蚁,小心翼翼用手指把蚂蚁接出来送到小花那里。“就这样的一个镜头,其中的感情和对人物的诠释,我们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弹幕有人说“生如蝼蚁,心向光明”,有人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联想。

蚂蚁在剧中出现了好几次。陈独秀第一次讲到新青年6个原则的时候,他的话筒上要爬上了一只蚂蚁。很多人问张永新为什么,他回答说:“既然它是比喻,我们就让本体和喻体都藏在画内,我不会给出答案的,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

剧中有很多这种文学化的表达。陈独秀在监狱中看到了一只小螳螂,将它端在手中。这时的配乐是古琴,带着杀伐之声。“掌心里的螳螂,螳臂像刀一样,举起又放下。在那一刻,先生心中翻江倒海的是什么?它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张永新说。

他也特别注重渲染氛围,刻画时代背景。第三集毛泽东出场时,剧本只有一行字,但剧组下了大功夫。100多米的街道,出现了横行的马队、乞讨的乞丐、鱼缸中的金鱼、污泥中的鸡鸭鹅、插着草标被卖的孩子、坐在车里吃三明治的少年。这时候,瓢泼大雨中,这个一袭青衫的人,怀揣《新青年》,一脚荡开了污水。

毛泽东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景物描写?这是很好的示范。

当然这部剧金句满满,随便引用几句都是加分项。“他律如果没有法度的支持,自律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

但真正高级的文字是朴实的,不用形容词、副词、成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陈独秀父子三人永别的那场戏是剧中最打动人的片段之一。

1919年12月,延年和乔年即将赴法留学,他们没想到向来洒脱的父亲陈独秀会来送他们。

张永新用闪前的方式来拍摄这场戏,打乱了时空。“剧中的线性的叙述是父亲送儿子。但是当儿子那一个转身,好像就转到了1927和1928年。今天的我们看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延年和乔年转身而行,他们的人生句号画在了哪里。”

陈延年和陈乔年过来抱住陈独秀,没有言语,只有一段男生的哼吟,陈独秀也回过身抱住两个儿子,也没有什么话。

最后,陈独秀也只说了两个字:“走吧。”

剧照

陈延年和陈乔年往前走的时候,时空就跳开了,出现了1927年惨烈的一面,也出现了1928年惨烈的一面。镜头在陈独秀和两个儿子之间不断地跳转,在两个儿子年轻的脸庞和最后的赴死之间不断地跳转。

陈延年和陈乔年最后的镜头是微笑的,但观众泪崩了。满屏的弹幕淹没了画面。

当看到剧中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点定格在了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张永新的感触特别强烈。比如陈延年的谢幕词写道“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

张永新第一次看剧本,看到“宁死不跪”的时候就哭了,“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精神能够让他站立在那,被敌人乱刀砍死?”


剧中,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抨击了当时一些学生求学的误区:求学是为了升官发财,然后唯分数论,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文凭到手之后就以此活动于社会。

这个放在当下也是挺尖锐的观察。因此有媒体问张永新:“你觉得理想主义和当下一些消费主义的冲突,对于青年人来说该如何去调和?”

张永新回答说:“我觉得蔡先生百年前那一番呼吁,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振聋发聩。说实话,理想主义和我们所谓的消费主义之间的博弈,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会存在。我们展现的是在百年之前,先贤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表达,在百年之后依然时时刻刻在警醒我们。”

人如其文:心怀天下,方能气势磅礴.

延伸阅读

名人演讲中间插播剧情,《觉醒年代》为何让人上头?
三月第一国剧热播,鲁迅意外走红
温儒敏:传媒时代需要的定力,鲁迅能给我们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影像公布!
陈力川:好的演说家都兼具历史学家和诗人的气质
不止要学习演讲,更要让孩子体验美和尊严
真正的好演讲,应该是怎样的?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