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张静教授 | 人这一生究竟要完成什么?

张静讲古诗词 给孩子
2024-10-13



读诗词,对你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背诗,只是我们炫于人前的一种技能吗?比如说登上《中国诗词大会》,拿一个总冠军?


还是为了“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或者,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正能量?


南开大学张静老师说,诗不是学问,也不是说教;诗就在我们读到一首佳作,感同身受地莞尔一笑、感受到初心的一刹那


 图源图书《掬水月在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初心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


初心,不仅是我们做事之初的发心精进道路上的坚守,也是抵达成功、实现了理想之后的自律


初心,也是停下匆忙赶路的脚步,问一问自己:


我这一生究竟要完成什么?

我究竟发自内心地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反正无人欣赏,我还要保持饱满的生命状态,不断地努力精进吗?


B站的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接着来谈诗论词。


我们谈诗论词做什么?总得说个初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谈诗论词呢?


严羽曾经在《沧浪诗话》里这样讲: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读诗词,对你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只是我们炫于人前的一种技能吗?比如说登上《中国诗词大会》,拿一个总冠军?还是我们育儿的一个需求?教孩子背诗,别人家的能背100首了,我们家的孩子能背200首?


还是说诗词里面有很多器物?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书,像《〈诗经〉名物考》、《宋词名物考》等等。


还是说诗词能够给我们一些智慧、正能量?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姜闻页语


严羽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也就是说,诗不是学问“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它也不是说教


诗是什么呢,诗可能就在我们莫逆一笑的那一刹那,当我们读到一首佳作,感同身受地莞尔一笑,那一刻,可能就是我们从诗里面读出的一种初心。


“人生亦有初”,只有少数人能完成初心


而说到读诗的初心,我首先想到杜甫曾经写到过初心,有一首诗就叫作《除架》:


《除架》

杜甫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

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除架》说的是秋天的时节,所以开篇他就讲当时的环境。除架,大家如果有过生活体验的话就会知道,我们种黄瓜要搭一个瓜架,种瓠瓜、丝瓜都是这样,需要架一个瓜架。但是当瓜成熟了之后,我们把瓜给采摘了之后,就要除架,即便是这个架上还有绿叶,藤蔓还并没有都枯萎老去,也要把这个瓜架给除掉了。杜甫就由除架这个农作小事,想到了“人生亦有初”,想到了我们做事情的初心问题。


为什么?因为我要把这个架除了,那么这个架它这一生实现了吗?杜甫的这种反思,可以让我们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清 恽寿平《花果蔬菜册页之丝瓜》(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说“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这是一个时节的问题。“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这就说到了瓜架本身,作为一个瓜架来讲,它开过花,结过果了,那就算是人生有了交代,有了完成,所以“宁辞青蔓除”,这个“宁”是一个反问的语气。作为一个瓜架来讲,其实是一语双关。


为什么是“幸结白花了”?我们平时说“开花结果”,而诗歌是特别凝练的语言,一共五个字,如果你用花,又想表明它结过果了,所以就说“幸结白花了”,就既表明了开花,也有了结果。


作为瓜架来讲,它开过花,结过果了,就有了完成,“宁辞青蔓除”,既然我的人生有了实现,我就不辞青蔓除,虽然我身上还有很青的藤蔓,但是把我除掉也没有关系了。


因为瓜架不在了,所以以前在瓜架上经常休憩的这些虫子啊,麻雀啊,现在应该怎么办呢?“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现在瓜架不在了,它们也有一种失落。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这个“人生亦有初”,就一下子回归到了这首诗的主旨要义上。也就是说,作为瓜架,它开过花,结过果,有了完成,而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这一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要说整个人生我们有没有初心,其实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大家都有一个初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大家都有初心,比如我们今天所在的高校,我们在读书,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有一个初心,当年我们填报志愿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可能也有着种种的想法,希望我们将来步入大学之后,读了书之后,将来成就一个怎样的自己,期待自己将来和什么样的人群在一起,实现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等等。


但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最终能够完成的毕竟是少数,能够像瓜架这样坦然离开的少之又少。


张静和叶嘉莹先生


《除架》里的音声之美


而这首诗里面,还有一个我想跟大家讲的:我们常常说,诗怎么样来分阶段地阅读,其实第一个层次就是音声之美的代入


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我们读诗词的时候,因为它押韵,有韵脚,所以有韵律的回还往复,有平仄节奏感的带入。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每一首诗词里面,如果双声叠韵一旦出现,往往也是别有用心的。比如说这首诗开篇第一句“束薪已零落”,“零”“落”,是一个双声词。到了最后“寒事今牢落”,“牢”“落”,也是一个双声词,也就是说它前后之间是有着一个呼应的,“零落”也好,“牢落”也好,其实就表明了这首诗的主旨。包括杜甫,他这个时候说“人生亦有初”,不仅仅是说给我们后世读者听,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着一种反思,一种思考。


而我们今天,在我们读诗之初,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也有初心,我们可能也要想一想:


究竟我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期许,才干上这件事的?


数年过去了之后,我再回望我和当年我自己的那份期许,之间有没有距离?有没有偏差?


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初心有的时候很难坚守?为什么说初心如果能坚持到最后,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


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


《鹊踏枝》

五代十国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寒山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做事之初的发心

精进路上的坚守

抵达理想后的自律


开头就说得很好,“梅落繁枝千万片”。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想象那种美好,那种丰盛的样子,是“梅落繁枝千万片”,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它一定有过光彩照人的高光时刻,是“繁枝”,而且是“千万片”。但是现在呢,是朵朵飘零,是“梅落繁枝千万片”。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人生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一个循环,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一个生命节奏,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可能都会有一个繁盛至极之后的凋零,这个时候你还能持守吗?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咬牙挺进,一直不断地坚守,提醒自己要精进。但是,等我们真正拥有了这种繁盛的时刻,到零落的那一刹那,我们还能够保有初心,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坚守吗?


所以,憨山大师曾经有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回味:


荆棘丛里驻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憨山大师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艰困的时期,在荆棘里面打拼,“驻足易”,相对来说是容易的,只要我们不怕流血,只要我们不怕疼痛,忍住,坚持下来,是可以的。但是“月明帘下转身难”,一旦我们收获了,一旦我们享受到了“月明帘下”的这种美好,我们还能够放得下吗?“转身难”了。也就是,一旦我们沉浸在这样一种美好的光彩之下,如果想要再回归自己原来的本色和初心,其实是很难的。


所以,冯延巳这一句词,其实内涵是很丰厚的,“梅落繁枝千万片”,它已经离开了自己最高光、最繁盛的时刻。它是一种什么姿态呢?“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它并不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好像我无所谓了,就松松垮垮下来,躺平吧,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因为我“学雪随风转”,我“犹自多情”,还像当年一样投入,不能够放任自流,还依然对自己有期许。所以,就是在我委地的一瞬间,在生命结束的一刹那,依然要活出生命的美好来,要像雪花一样翩翩起舞,舞出我的姿态。


我们说初心很难讲,一个是我们做事情之初的那种发心,一个是我们在精进道路上的那种坚守,其实还有更多的,是在我们成功之后,达到了理想之后的自我要求,那种自律。这是一种成功之后、繁盛之后的一种感受。



大家知道陶渊明也写过一首诗《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我本来是要在南山下种豆,我们常常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南”是很重要的一个意象。我“种豆南山下”,我有多么美好的期许,但是结果呢,“草盛豆苗稀”,我怀着美好的期待,付出了强大的努力,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也就是说,你的初心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你还能坚持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也付出了努力,我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做工了,月亮出来了我才回家。但是结果呢?“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虽然是“草盛豆苗稀”的结果,但是我依然在持守,依然在努力,但是这个过程中甚至可能不是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往往事与愿违,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不仅没有收获,而且可能我的衣服还沾染了这些夕露。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陶渊明了不起的地方,他说“衣沾不足惜”,就是说虽然我的衣服沾染了露水,但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或者可懊悔的地方。“但使愿无违”,这是我的初心所在,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种豆南山下”是我自己的选择,无论它的结果怎样,无论它能否像我期许的那样有一个完成,有一个交代,但这是我选择的道路,我就要坚守下去。尽管在过程中我付出了强大的努力,但是事与愿违的结果我依然要承受,因为“但使愿无违”,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这是我做事的初心,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明• 张鹏 渊明醉归图轴(局部)

纸本设色

120 厘米×60 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未应磨染是初心”,人生追求的层次


接下来,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首叶先生写的小诗。这首诗很特别,叶先生1979年春天回到南开来教书,当时教的是南开大学1977、1978两级入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30年之后又回到母校来看望叶先生,他们想出个纪念文集,想请叶先生写个序言。先生说,我不写白话文,还是给你们写诗吧,其中就有这样一首诗:


依依难别夜沉沉,一课临岐感最深。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叶先生说,我还是30年前站在南开大学主楼111教室讲课的那个叶嘉莹,我还在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那么,在座诸君,你们今天回到母校,有的成了真正的部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了真正的亿万富豪,你们和当年坐在主楼111教室听课的那个自己的初心,发生改变了吗?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这个初心,我觉得它有着丰富的可阐释空间,我们都可以去理解,它可以是我们事业上的一种执着,信念上的一种追求,也可以是一个人、一段情,反正能够引起我们的一种警醒,保持自己的初心,这样的一种力量,就非常的难能可贵。


因为提到了叶先生,我又联想到另外一首诗,也很有机缘。叶先生是1979年回到南开来执教,等到1989年他从加拿大的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之后,就捐出了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


驼庵是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号。这个奖学金已经设立多年,在南开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学金,叶先生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每年都会亲自给获奖的学生颁奖,早年还会在颁奖典礼上做一场演讲。


顾随(1897—1960)

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学者、作家、诗人、剧作家、书法家,被称为“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1920年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即从事教育事业,长期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


大概10年前,有一次在南开大学“叶氏驼庵奖学金”的颁奖典礼上,我陪同叶先生去参加,她在演讲的时候,说我忽然想到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当年曾经写过一首小诗,今天我想与在座的同学们一起分享。我当时就把它记录了下来,后来我去查顾随先生的全集,包括他的诗文创作,都没有找到这首诗,今天可以跟我们B站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


绝代佳人独倚楼,

江头看惯去来舟。

一从读会灵均赋,

不爱欢娱只爱愁。


什么意思呢?他这里说的“绝代佳人独倚楼”,里面有很多信息,首先,他指的是“佳人”。大家想想看“佳人”,不是“美人”“丽人”。相比“美人”“丽人”重视外表来讲,“佳人”更重视的是内在的充盈丰富。


“绝代佳人独倚楼”,什么是“独”呢?我们刚才讲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所以“独上楼”的这个佳人,为什么她重视内在的美,就更可贵呢?大家还记得《诗经》开篇说什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君子追求的是什么?是窈窕淑女。这个“窈窕”,都是穴字头,“穴”是什么?山洞,深邃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女子她真正值得别人去爱慕、去追求的,不在于外在的形体、美貌、姿色,而在于她更丰富的内涵,更充盈的精神世界。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绝代佳人”,这个“佳人”就比“丽人”“美人”更有份量,她是孤独的。


但是,她是“倚楼”,不是望着天,而是“江头看惯去来舟”,她关注的是人间。为什么是“去来舟”?因为古人出远门主要是走河道,不像我们今天有高铁,有飞机,这么便捷,所以她看着“去来舟”,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城市看它主要的交通干道,晚上车水马龙,这样一种人声鼎沸的场景。于是她就有了感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对吧?当她看明白了这些的时候,“一从读会灵均赋”,灵均是谁呢?屈原的《离骚》里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离骚》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为“楚辞之祖”)、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所以“灵均”就是屈灵均,是屈原。说如果真正读懂了从屈原以下的中国文学的传统,那么,“不爱欢娱只爱愁”,就不会被眼前的短暂的物质的种种欲望所蒙蔽,会转而把我们的精力、才华,投注在更有意义的追求之上,“不爱欢娱只爱愁”,反而去更加关注自己思想层面的提升。


这两句诗,跟西方的作家王尔德的一个表述非常接近,他说:


美好的肉体是为了享乐,美好的精神是为了痛苦。

——王尔德


王尔德


就看我们追求的是哪个层面的东西。


这也使我想到前些年一个非常火爆一个相亲类的综艺真人秀节目,里面有个女孩子说“我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想坐在自行车上笑”。我想可能这个女孩子还没有读会“灵均赋”,所以可能对人生的这种初心问题、自己的定位问题,或者说对自己的这种期许,还不一样。


其实不仅仅是女孩子,不仅仅是绝代佳人,有这样的一种初心的反省。我想还可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像张籍,他也写过一首诗《与贾岛闲游》:


《与贾岛闲游》

唐 张籍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他说“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前面两句诗是说“闲行”,他们两个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外出闲游。“城中车马应无数”,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江头看惯去来舟”,“城中车马应无数”是一样的感慨,说看这么多人,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奔波劳苦,“能解闲行有几人”,多少人真正达到了这种灵魂的层次,这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再来探求人生呢?大家好像都是每日奔波在禄位、田宅、妻子之中,好像追求的都是现实的物质的利益。



《过天门街》

白居易


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

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白居易也写过一首《过天门街》,他这样讲“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你看翠色对红尘,也是对的非常好。“千车万马九衢上”,也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回首看山无一人”,那么有多少人在这种忙碌的奔波劳苦之中还可以有回首看山的兴致呢。


邵雍(1012—1077)

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理学家,他也写过一首《和张子望洛城观花》:


《和张子望洛城观花》 

北宋 邵雍


造化从来不负人,万般红紫见天真。

满城车马空撩乱,未必逢春便是春。


他说一到春天,大家可能都想去踏青,去春游,但是满城车马空撩乱,你看外出春行的人很多,能有几个人真正了解春心,体会春意呢?


所以,我想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我们来到世上走的这一段旅程,也都是独特的。但是,我们是否也都认真地思考过,


我这一生究竟要完成什么?


我究竟发自内心地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这可能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照花前后镜”,

无人欣赏也要保持饱满的生命状态


其实,不仅仅诗里是如此,我这里还想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常常说,中国古代文人词集的第一部开篇之作就是《花间集》。《花间集》的第一首词大家一定很熟悉,因为前些年热播的《甄嬛传》,它的插曲用的就是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我们读这首词,包括联想到宫斗剧选它做插曲,我们可能都会想:这个跟初心问题有关系吗?是这样的,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唤起我们后世之人的那种感发生命之力。也就是说,一首词表面上是写的美女和爱情,但是也可以从里面解读出不一样的方向。


比如说,像《词选》的作者张惠言,他就说,这首词是感士词:


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张惠言《词选》


为什么一首言情的小词,一首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里面也有“篇法仿佛长门之处”?而且还可以从中读出《离骚》初服之意呢?这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为什么有时候需要一个说诗人、讲词人,因为它经过了历代的叠加,尤其是已经形成符码的一些字词,可以引起我们更丰富的联想。


比如说,这首词里面的“懒起画蛾眉”,并不是仅仅把它翻译成一个美人睡觉起来了,懒洋洋地在化妆,洗漱、打扮,这里面其实有丰富的象征性的意蕴。为什么?因为说到眉,屈原的《离骚》里面就说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说到了“画蛾眉”,李商隐曾经有一首《无题》诗说: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李商隐《无题》


说到了“懒画眉”,像杜荀鹤,他的诗里也说,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杜荀鹤《春宫怨》


也就是说,其实随着古诗词不断的积累、叠加,我们再用到这个语汇的时候,自然的就会联想到它前面作品中的那种意韵,叠加在这首作品中的时候,自然就给了我们更多的解读空间。


所以,“懒起画蛾眉”就意味着,一个有着美好理想、志意的美女,或者说一个志士,她的愿望落空之后的“懒起画蛾眉”,因为“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了。


张静


但是,这个女子如果仅仅是做到了“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那就很平常了。为什么张惠言是从它的下阕“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里读出了《离骚》初服之意呢?


大家还记得《离骚》里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初服之意”吗?屈原是这样讲的,他说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进不如以离尤兮”,离,就是离骚,就是遭遇、经历,既然我无法有所作为,既然我的理想得不到实现。“退将复修吾初服”,但我依然不能躺平,我依然不能放弃自己,我依然还要努力,所以就是“复修吾初服”,我还是要整洁我的衣服,还是要回望我的初心。


所以,这就很重要了,这个女子,虽然她没有得到她相思怀念的对象的长久陪伴,所以,她是“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但是她没有自我放弃,她还在自我地加持,不断地努力。“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就是我从前面这个镜子里看到了一个花光人面,后面的镜子里也映照出一个花光人面,这是一种非常饱满的状态,其实也就写出了一种生命力的美好。


即使无人欣赏,我依然要簪花照镜,我依然要对自己有要求,依然要不断地精进。这就是《离骚》的“初服之意”,不会自我放弃,而是要不断精进,无论外在环境怎样,我依然不能放弃我自己。


所以,我们今天拉拉杂杂地跟大家聊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谈一个初心问题,我也特别希望听一听B站的同学们,我们有没有什么初心?对自己抱有什么期许?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南开大学张静教授:与古诗词相伴的幸运 | 新课

张静: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张静:读古诗词,让孩子有活泼丰富的内心

张静:吟诵内涵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情襟怀

张静:古诗词如何教人对抗日常烦恼的侵染?

入世出世之间的定力和持守 | 张静讲苏轼《定风波》


相关课程/图书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叶嘉莹 编著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16-9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试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