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东平:有一种家风,叫“这已经很好了”

杨东平 给孩子
2024-10-13



作为家长,你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吗?其实今后的竞争,将越来越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于别人的、真正属于你的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家长不要光盯着考分,而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爱好,点燃儿童内心的火焰,找到儿童成长的方向,这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有这么一句话:


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杨东平


01

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和永远的老师,有责无旁贷的特殊功能。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把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给学校,是家长的失职和渎职。


这是因为学校面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的课程,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针对每一个学生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这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划分。因此,在发达国家,学生的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尤其是小学生,下午一点半要把孩子接回家,因为学校必须为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


纪录片《成为你》剧照


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概念:


01


第一,是要宽容、善待儿童。


保护他们正常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说,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儿童不是马戏团的小狗,必须学十八般武艺,走钢丝,钻火圈。


02


第二,是等待。


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能结什么好果子吗?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岁不会的事5岁做得很好,5岁不会背的东西6岁不成问题,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着什么急呢?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


03


第三是解放。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


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现在的做法是,层层施压,拔苗助长,大量施“化肥、农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04


第四是发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


更为具体的呢,

第一,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


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和轮滑,尤其前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


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人缘好,活动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第二,人格养成。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商,而不是片面强调智商,使他成为一个大气、包容、有爱心的人。所谓的“3岁看小,7岁看老”,看的并不是会背几首唐诗,而是遵守游戏规则,有感恩之心,乐于助人,有宽容心,为人正直,学会尊重,乐于分享,善以待人,等等。是开朗、大气、亲和力、合作性、讲规矩,这些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能不能成“大器”。一个小心眼、不合群、病恹恹的孩子,肯定是走不远的。


人格养成还包括生活能力的培养,其价值是培养一个人自强自立的能力,这是中国家庭非常缺乏的。我们看到,美国孩子很早就开始做家务了:


2-3岁,自己扔垃圾,整理玩具;

3-4 岁,刷牙、浇花,喂宠物;

4-5 岁,铺床,摆餐具;

5-6 岁擦桌子,收拾房间;

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

7-12 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13 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饭,修草地,等等。


日本学校的家政课


第三,与书为友,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对儿童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和兴趣、好奇心、想象力、热爱阅读,等等,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比那些考试排名、竞赛证书重要得多。


过去有一句电子琴的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阅读同样如此。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的“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所谓“阅读奠基人生”,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件大事。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通过阅读和探究,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趣味和爱好,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通过热爱,形成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具备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而且,阅读可以抵御电子游戏、过多看电视等对儿童有害的娱乐。


纪录片《成为你》剧照


第四,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作为家长,你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吗?很可惜,现在很多家长只知道分数和名次。其实今后的竞争,将越来越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于别人的、真正属于你的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因此,从今天开始,家长不要光盯着考分,而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爱好,点燃儿童内心的火焰,找到儿童成长的方向,这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有这么一句话:


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回报或收入,要问心中的真诚和共鸣。


旅美学者薛涌的教子经验是这样的。他说,早教有两个基本面向。


一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心,刺激他对学习的兴趣,这就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


另一个,是“给内心的火焰加柴”。


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容易灰心,甚至放弃,而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挫折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一块粗糙的矿石才能百炼成金。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包括如何帮助他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令家长苦恼的事。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


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这里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


逼一个爱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这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下结论。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


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关于儿童究竟几岁学英语才合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说得好:几岁都可以,关键是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如在游戏中以儿歌、口语为主的学习。


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


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在阅读和艺术教育之外,还需要靠与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等。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剧照


这样,我们可以归纳出家庭教育的成功指标了。


1.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与书结伴,从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2.合作性。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能走多远,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听不听话、学习好不好,而是看他的情商、悟性、综合素质


3.在高中前后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后能够去自主地强化和发展。


02

家长要保持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今天,作为父母最困难的,或者说最大的考验,是要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不为商业蛊惑所困扰,不为攀比所困扰,坚持常识,把儿童当儿童,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所谓平常心,就是要降低期望值。家长自己要放松,对来自老师的批评、压力,家长要多承担。保证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将保护儿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争取达到这个最低标准:使儿童免于恐惧!


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家里就是一个战场,从3岁开始,一直到20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父母不要被“起跑线”的竞争所忽悠,不要被学校的排名和升学率所诱导。



显而易见,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孩子的健康、人格、个性、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等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要淡化培训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实际上,这些事情是父母能够把握、能够选择、能够做到的。


家长过度焦虑、用力过猛的背后,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读书做官之类陈腐价值观的复活。小时候是“早培”、分数、升学竞争,大学毕业后是有房、有车的“丈母娘经济”,十几年寒窗苦之后立即成为房奴、车奴,将青年人任何一点理想、浪漫全部摧毁,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孙中山曾对年轻人说


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陶行知说


不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今天,特别需要大张旗鼓地移风易俗,建立教育大众化时代平民主义的价值观,重新激活青年人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今年父亲节,我收到一条来自女儿的短信——


我可能没有实现你的愿望,没有什么闪光的业绩,我只能做好你的小棉袄,祝你父亲节快乐。


其实,我对她并没有更高的期盼,做个普通人,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为社会服务,并且生活幸福,不就很好吗!


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追求的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选自杨东平《教育的重建》

延伸阅读

和大自然恢复连接,跟“自然缺失症”say No!
杨东平:如果小学阶段就厌学,拿到985文凭也意义不大
杨东平:大变革时代,什么值得教,什么值得学?
远离自然的“塑料儿童”错过了什么?台湾语文老师: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美国精英教育虽好,寒门子弟却难得其门而入把家搬到里山去,让向往的生活从土里长出来
一个英国人130年前的生态警示:人一旦离开自然,精神就会枯萎
远离自然,让我们成了现代都市之蛙

微信号|tochildren

长期征稿|1480368982@qq.com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