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司马迁排行榜——读《史记·货殖列传》
周振鹤
我讲《史记·货殖列传》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学术上的原因;另一个是现实上的原因。
学术上的原因是,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先秦历史上有很多思想非常辉煌,辉煌到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讲。有些西洋人觉得中国的思想比较落后、比较保守,有些思想只西洋人有,中国人没有,比如以消费促进生产。西洋人就认为中国人肯定没有这样的思想,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以农立国的国家肯定没有以消费促进生产,只有节俭、勤俭持家的思想,没有消费促进生产的思想。
其实是有的。《管子》中就有以消费促进生产的事情。《管子》中提倡要厚葬,如果不厚葬,做棺材的工人就没有吃的了。做好棺材后还要漆,还要做一个很大的坟墓,这样就可以养很多人,就以消费促进了生产。在春秋时就有这样的思想了,很稀有,但不是没有,时间也很早。
《货殖列传》也是一样。我为什么提司马迁排行榜呢?《货殖列传》中不只有排行榜,还有别的。但是为什么又突出排行榜呢?就是因为《福布斯》排行榜现在已经很流行了,而且在《福布斯》排行榜以外还衍生出很多排行榜,各种各样的排行榜,比如影视明星的排行榜、体育明星的排行榜等,很难看新鲜。但是这样的排行榜在《货殖列传》中其实已经有了。
所以我们如果看书的话,觉得现在中国接受的很多东西好像都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的。其实不是的。先秦时的很多思想非常辉煌,所以学术上需要把这些东西跟大家讲一下。如果大家去读《货殖列传》,会觉得书中很多话是讲现实,不是讲两千年以前,而是讲现代,非常之奇怪,只要认真去读,一定能体会出来。
当然大家可能认为《货殖列传》不太能读懂,因为是文言文,而且还有繁体字,觉得不太能读懂。所以我先跟大家讲一讲,以后建议大家自己去读,能够一字一句地去读。我讲的只是一个大概。我给学生讲课时用的书,边上有很多批注。我给学生上课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讲课时要告诉大家,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要注意,哪些话应该怎么讲,哪些现在应该怎么看。
《史记》是怎么样一部书
为了讲《货殖列传》,我必须先讲一下《史记》。先讲一下《史记》是怎么样一部书。过去有一个最高的称赞,即“六经以后唯有此作”,中国人是很重视经典的,经典著作最主要就是“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那么认为“六经”以后最高水平的一部书就是《史记》,所以说“六经以后唯有此作”。它不单是一本历史书,而且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讲的两句话。前一句说的是史学水平,后一句讲的就是文学价值。就是说《史记》皆有这两方面的价值。
另外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黄侃,这个人是比较狂的,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章太炎的学生兼朋友。黄侃学问很大,但是一直没有著书,章太炎告诉他可以写书了,黄侃说“我50岁以后一定写书”,可是他正好在50岁时死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看了很多书。他说过一句比较特别的话:“中国的古籍,八部书外皆狗屁”。他觉得只有八部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狗屁。这八部书是指《毛诗》《春秋左氏传》《周礼》《史记》《汉书》《说文》《广韵》《昭明文选》。这些当然说得很极端,但这代表《史记》是很重要的一部书。
所以民国时就很兴这本书,从春秋晚期以来就很兴,直到民国时就是大兴。一般青年学者间推荐读书,做学问一定要读的书,任何人推荐必读书目,这些书中一定要有《史记》,不可能没有《史记》。所以《史记》在学术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具体而言,《史记》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史记》是史书的典范
《史记》创造性地发明了纪传体的体例,为以后正史所模仿。什么是“纪传体”?“书”的核心是本纪与列传,还有世家、书、表,五种体裁。以本纪与列传为核心,所以叫做“纪传体”。到了《汉书》只是学习它的样子,把“书”改成“字”,把世家取消了,就变成了本纪、列传、字、表四种体裁,那么这就叫纪传体的史书。
这种纪传体的史书到了清朝一共有二十四部,所以我们叫《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什么呢?我们叫它二十四部正史,只有这种体裁才叫做正史。大家知道中国的史书很多,其中有一本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史书,但《资治通鉴》不是正史。所谓正史就是由司马迁所开创的像《史记》这样的纪传体史书,由皇帝正式认定的这种书,才叫做正史。
在这以前史书的体裁只有编年史。《春秋》就是一部编年史,《春秋》虽然是儒家五经之一,但它其实是史,它的样子是史,但是因为它的地位很高,所以称它为经。纪传体创作以后一直到了南宋,才有第三种体裁,即纪事本末体。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前,中国的史书体裁只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所以中国的正史体裁全部是纪传体,这是史书的典范。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说要与时俱进,但这二十四部正史正好不太像是与时俱进。第一部《史记》写得最好,《汉书》就差一些,后面不能说一部比一部差,但是比不上《史记》和《汉书》,有一蟹不如一蟹之感。
《史记》是史学的肇始
有史书不等于就有史学,《史记》就开创了史学的体制与规模,使之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讲要“成一家之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的“一家”,没有人知道他是指哪一家,我认为就是要成史一家之言。因为他的父亲有一段话讲“六家要旨”,讲了儒、道、法、名、阴阳、墨这样的六家,其中是没有史家的。所以这里的“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成史家的,因此《史记》是史学的肇始。
史学肇始有很多方面,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甄别史料,汰虚课实”,就是说并不是抓到篮子里的就都是菜,对收集到的史料要看是真还是假。大家不要认为书上写的都是真的,这一点是大忌。孟子说过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现在看的任何一本书,这里的“书”专指《尚书》。就是说看书要有自己的分析。写史书也一样,写一部史书要靠史料,这些史料并不是都是“菜”,收集到这些史料后还是要辨认是真的还是假的。
就算你现在看日记、看回忆录,也是需要甄别的。现在很多人以为日记是很真实的,他记下了日记又怎么会不真实呢?事实上日记不一定可靠。为什么?你我的日记可能可靠,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些人的日记并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知道后世的人一定会看,像曾国藩、蒋介石,他们写的日记,他们知道以后别人会要看的,不但要看还要研究,这样的日记就有问题了,就不一定全是真的了。现在很多人把蒋介石的日记全看成是真的,这是不对的!蒋介石写这些东西时就知道以后的人是会看他的日记的,所以他写的时候就存了心了。因此,《史记》要汰虚课实,把虚的东西去掉,而把实的东西留下来。
第二,过去的史书只是记事传人,就是写人物传或者把事情记下来。但是《史记》则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就要讨论、研究、思考,为什么一个王朝会兴、一个王朝会衰;一个人做事情会成,另一个人做事情会败。道理在哪里?要讨论这个,这就介入史学的范围。
第三,将叙史与论史明确分开。叙史是有什么历史就写什么历史事实;论史是要讨论、判断和思考。在史学界不是有论从史出,还是以论代史等种种说法?所以司马迁明确把叙史与论史分开。历史上,像“四人帮”做的以论代史,这样的东西就是过去很早的公羊学派。在后世以前就有,但司马迁不这样做。
第四,“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就是“可信的我就相信,我不知道、不清楚的,我保持怀疑”。这点很重要,所以是“疑疑亦信”,怀疑应该怀疑的,这就是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史学原则。
第五,眼光独到,认为历史是由各位人物所创造的。所以你看《史记》的列传,任何列传都有,有《游侠列传》,有《佞幸列传》,不是说这个史书只是写忠诚,大家认为是奸臣的人也写。又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还有今天我们讲的《货殖列传》。什么样的人都有。
《史记》是文学作品的楷模
《史记》不是简单地只以语言为载体,是以文学为载体来写历史。所以有人说它是记人物对话,而不是记人家的话,是等于代人家说话,非常之生动,与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是一样的。有的史学著作就没有这么好,也没有如此地可赞,除了专家以外,没有人读。为什么?因为不容易读懂,写得不好、不精彩。只有前四史文学意味较浓,但是《三国志》已经比较差了。大家口中的《三国志》都是指《三国演义》,《三国志》本身读的人其实很少。后面即使《晋书》稍好一些,但也比较小气。能够在文学上做到“恣肆汪洋、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只有《史记》。
所以日本人编《世界文学全集》,把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编在一个全集中,其中肯定有《史记》的一部分,把《史记》的列传全部编到全集中去,认为这些都是上等的作品。后代人如果称赞某人文学水平真高、写作水平真好,那就比喻说他写得跟司马迁真像,真的比得上司马迁了。没有一个人说他写得比司马迁还好。写得跟司马迁差不多,那就是一流的水平,就是第一等水平。大家知道到六朝时,文章就是讲骈俪,就是没有实质内容了,到了韩愈、柳宗元之后,又是“文起八代之衰”,恢复古文。向谁学习?就是向司马迁学习,向杨雄这些人学习。
例如像《西南夷列传》开头的一段话,后来柳宗元《游黄溪记》中的一段话就是模仿司马迁的这一段话,完全是模仿,只是他(柳宗元)把这一段话扩大了。所以后代人像李贽,他说汉以来“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汉代是《史记》,唐代是《杜甫集》,宋代是《苏东坡集》,元代是《水浒》,明代是《李东阳集》。另外有一个很有名的艾南英,是写八股文的教头,他说:“千古文章,独一史迁,史迁而后,千有余年,能存史迁之神者,独一欧公。”到了清代有一个人很有名,叫金圣叹,他认为《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才是六才子书。以上都是以文学史学来判断的。
《史记》是历史哲学的著作
《史记》有特别出众的历史观,不但是一般的历史书,而且是历史哲学的著作,表现出对人类历史的深刻理解:
第一,大一统的历史观。
第二,历史循环论。
第三,详近略远法后王的变革历史观。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三句话:“见盛观衰”“原始察终”“以终始为鉴”。《史记》很注意看历史上为什么一个王朝可以兴盛到一定的程度,为什么一个王朝会兴盛一下子又会衰弱下来,这叫“见盛观衰”。“原始”就是研究它的开始是怎么出来的,“察终”是看如何结束的。这些四字话都是很精粹的话,很经典的话。我们现在说十句、百句不如这些四字话。思考历史哲学就要想这些问题。
第四,二元论的历史观。
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有人称他是“命世之宏才”,不是一般的人,这样的人才可能就是孟子所讲的“五百年才可能遇到一个”。司马迁自己也很自诩,周公五百年以后才有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五百年以后又有谁呢?“亦在思乎,亦在思乎”。司马迁很自诩,但他的确配拥有这样的地位。大家知道西方有历史之父,叫希罗多德,很有名。而在中国就可以称司马迁为史学之父。我们中国有这么长的文化,而且我们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史学发达。大家不要以为全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古代文化都是史学很发达的,事实上不是的。
譬如说我们的邻国印度,他们的文明高度发展,我们跟印度也学了很多东西。他们的逻辑学很高明、佛教很高明,我们学习他们的因明学。印度的佛教和思维是非常高明的,但是印度人对历史恰恰是不关心的。印度人对历史不重视,他们认为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到底怎么样,那么这些事情是发生在五百年前,或者是发生在一千年前,与他们有没有关系呢?他们觉得是没有关系。无论是发生在一千年前也好,五百年前也罢,都没有关系,所以他们的历史比较糊涂一些。不像我们的历史非常清楚。
他们古代历史中有两段是很清楚的,第一段《大唐西域记》那段很清楚。因为玄奘去了那边,很详细地记载了那些东西。另一段是《法显传》,记载得很清楚。虽然这样两部书都不是写历史的,但是中国有历史观念,一旦记录后就有年代在里面的。历史没有年代就不能成为历史,历史是时间贯穿起来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史学这么发达,因此中国的史学之父是了不得的。唐代的刘知几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要有史才、史学、史识。司马迁就是才、学、识具备的史学家。
他还是文、史、哲的通人,他的本职是天官。大家知道过去的史家本职是天官,他要负责看天上的星星。中国人是很重视天上的星星,可能大家知道有一个小故事:东汉光武帝有一天上朝,有一个大臣马上报告,昨天晚上发现一件事情,天上有一颗克星压在帝星上面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光武帝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严光,光武帝和严光睡在一张床上,严光睡着时把自己的一条腿压在光武帝身上了。所以天象上看出来就是克星压了帝星。所以历史学家过去的本职是天官,也就是天文学家或者历算家,要担负制定新历的责任。
汉朝的太初历就是出自司马迁之手,我们现在是以元月当正月,就是一月份当正月,这是太初历以后的事。在太初历以前,我们的正月是十月,一年的年头是十月,不是一月。是从太初历以后才是一月,恐怕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史官另外还有记事、记言的责任,但是并不是私家著作,而是留在宫廷中的文献,甚至只是档案。但《史记》这部书就不是公家的著作,而是司马迁私人的著作。
司马迁写《史记》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原因,写《史记》是司马迁家族的使命,因为他们家族世世代代做史官,还有司马迁个人的抱负。
《史记》的创造性与篇章结构
刚才已经讲了一些《史记》的创造性与篇章结构,现在再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纪传体就是司马迁创造发明的。如果这个发明在现在,那是可以获得科技创造第一等奖的。在他之前是没有人用这个体裁的,而在他之后大家都学着用这个体裁,所以这个发明创造不是简单的事。一共采用十二个本纪来叙帝王,这基本上就是过去的编年史。再用三十个世家来记侯国,但是特别的人也放在世家中,像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的眼光是很独到的。
世家原来写的都是贵族,他人都不把陈胜写入世家中,只有司马迁把他写入世家,陈胜是没有世、没有家的,世家就是诸侯世世代代传出来的家,司马迁的眼光非常独特。还有就是孔老夫子,他是圣人,所以他不叫传,而叫世家。另外还有一些对汉朝特别有功的人也是列世传。
还有七十个列传,主要是指人物;还有十个表,是按照同时发生几件事,没有办法记录,所以用表来制作。其实做表是很难的事,很多史学家虽然很勤快,但是做不了表,因为做表很苦。我自己做过表,所以知道有多苦,我的博士论文写完以后做了一个表,花了很长时间。二十四部书中只有八部是有表的,就可见做表是如何之难。很多史学家都偷懒不做表。
司马迁的表是做得非常好的,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就是把文化史的东西写在其中了。“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所以说是“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全史”就是指时间上的包容,从古到今都有,从上古一直到汉武帝为止。内容全面,人物、世界制度等全部说到了。地域上周全,不但说到中国,他所知道的外国,像《大宛列传》也说到了。
第二,以人物为中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人最喜欢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国人又最喜欢问: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中国人。到底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势?很大的运动不是有很大的人物,怎么能够搞得起来?所以历史是由环境所造成的,还是由人物所造成的,历来是聚讼不已的。虽然都不可以被忽视,但是司马迁认为应该要偏重于人物。所以《史记》除了十个表、八个书以外,差不多都是人物传记。本纪、世家中也都是以人物为主。这一点在司马迁以前是没有的,在国外当时也很少。但是这样写也有一个缺点,变化的是人物的史,而不是社会的史。突出变形社会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创造。
所以在《史记》中,七十个列传是很重要的,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列传有一人的传,如《淮阴侯列传》,就是光讲韩信的。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如《老子韩非列传》。又如《樊郦滕灌列传》,他们为什么四个人呆在一起呢?他们都是屠狗、酒徒、司御、贩缯这些人的合传,这四个人都是汉高祖的功臣,但他们的出身都很差。还有一群人的合传,如《仲尼弟子列传》《货殖列传》《如循吏列传》。
第三,篇章结构特点。各种体裁共有一百三十篇,十二个本纪,十个表,八个书,三十个世家、七十个列传。司马迁自己算了一共526500字,记了三千多年的事情。而汉代的事情只有七十多年,却占全书的一半,所以是以当代史为主。
《货殖列传》的历史意义
接下来我们讲正篇《史记·货殖列传》,先讲一个引言:中国人在学术上其实是有很多发明创造的,以消费促生产在《管子》中就已经存在了。在农本思想统治时,有人给工商业者立传,这人就是司马迁。这都是很辉煌、很了不起的思想,为什么?在春秋战国还不足为奇,因为当时还没有统一。到了秦朝以后就不一样了,秦政就和春秋战国不一样了,春秋时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爱怎么想怎么想、爱怎么说怎么说,但到了秦朝就不一样了。
谭嗣同说过一句话:“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虽然秦代十多年就灭亡了。但是秦代的政治制度,秦代所实行的政治社会制度一直沿用了两千年,从秦朝到清朝一直没有变。秦政的特点是什么?谭嗣同没有讲。我总结了三点:第一点,中央集权;第二点,农本思想;第三点,文化专制。这就是秦政的最主要的特点。在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是以农为本,重农贱商;在文化上是专制主义、愚民政策,把书都烧了,把读书人都“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单讲经济这一方面,经济上重农贱商,农本思想,商人的地位就很低。从秦朝起商人的地位就一直非常低,低到什么时候呢?到明朝时,朱元璋正式规定商人不准穿丝绸的衣服。你是有钱,但我不让你穿丝绸的衣服,你有钱也没有任何用处。你可以在家里大鱼大肉,但是出门就是不能穿丝绸,让你有钱没有地方用。这就是贱商,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司马迁在秦政之后,他敢给商人立传,这需要何等胆略?
在司马迁时,汉武帝已经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的要点是什么?“义利之辩”,只谈仁义道德,不讲利益所在。大家知道孟子去见梁武王,梁武王问:“你老先生不远千里跑到我们国家来,对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利益,什么好处呢?”孟子说:“武王,何必言利?你为什么要讲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所以在儒家成正统之后,司马迁写《史记》还能给商人立传。前史以前没有人敢,那么司马迁做了示范以后,后世是不是有人跟着做呢?也不敢。
除了班固写《汉书》(把司马迁的作品照抄一遍而已),《二十四史》中没有一部写商人的传记。谁敢写呢?国家的制度是农本思想,重农轻商,那谁又敢给商人立传?谁敢说有钱人的好话?像我们几十年前,谁敢帮有钱人说好话?那时是越穷越光荣。谁有钱谁就麻烦了。你敢讲我现在有三栋房子了吗?那还得了?过去有三栋房子的是什么人?
所以司马迁以前没有人敢写,没有人有这个见识写。我们知道先秦有著名的富商范蠡,无锡有一个砾岩,据说是范蠡的遗迹。如果不是司马迁把他们一一地写出来,我们就不会知道先秦时期有这么多豪富。有任何重要的经济活动,司马迁都把它一一地列出来,我们通过《货殖列传》才知道。所以《货殖列传》是宝贵的资料,也是宝贵的认识。
班固说司马迁的《史记》是写得很好,但是也指出他有三个大缺点。司马迁的根本原则是“其是非颇缪于圣人”,就是他的原因与别人不一样。肯定了什么与批评了什么,和圣人不一样,有三方面是不一样的:
第一,“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要讲大道理、要讲最主要的基本原则,“大道”就是基本原则。“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儒家已经树立了正统地位。你应该先讲“六经”,而他却先讲“黄老”。“黄老”不是儒家,你为什么要先讲“黄老”?
第二,“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游侠传》中不把那些处士写进书中,而是把那些奸雄写进书中。
第三,“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就是捧有钱人,看不起那些没有钱的人。
以上就是班固提出的司马迁的三个大缺点。其实这三点都批评得不对。为什么?因为“先黄老”是当时政治政策的要求。汉朝初期都是先“黄老”学说的,不是崇儒家学说的。窦太后,就是汉武帝的老祖母,她就很崇信“黄老之道”。
司马迁写《五帝本纪》,应该是从黄帝写起的,但他不屑从黄帝写起,他要从尧舜写起。但为什么不从黄帝写起呢?因为黄帝是传说,是不可靠的。司马迁就觉得不应该从黄帝写起,而从尧舜写起比较可靠。但如果他不写,就代表他政治不正确,所以他必须从黄老写起。到汉武帝时把儒家封为正统,但汉武帝也不是真的就把儒家当作正统,还只是表面上的。治理天下还是“霸王道杂之”,因为什么?到了汉武帝的曾孙子,叫汉宣帝,这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汉宣帝的儿子叫汉文帝,他就完全相信儒术,他就批评他的父亲,就和他的父亲讲:父亲现在对儒生不太好,应该对他们好一点。汉宣帝就很不高兴,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治天下是用王道,不用霸道,王道是儒家,霸道就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治天下不能光用王道,要用霸王道治之。汉宣帝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所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牌子是挂了,但实行时不是这样的。所以“论大道先黄老”,这是当时的政治要求,不是司马迁的问题。
因为班固是生在东汉的,离司马迁有一定的距离,他不知道当时的形势,所以他批评司马迁是错的。“序游侠”与“述货殖”恰好是《史记》的最大优点。别人看不到,别人没有这个见识,而司马迁却有这个见识,显出司马迁的独到之见。所以这些也都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货殖列传》的意思和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来解题,《货殖列传》是什么意思?《货殖列传》就是一群“货殖者”的列传。而“货殖者”又是什么呢?我们讲食肉的动物称为肉食类。古代就有“肉食者鄙”这样的话。那什么叫做“货殖者”呢?就是能殖货之人。什么又叫做“殖货”呢?“殖”就是升值;“货”就是钱,钱就是通货。所以“殖货”就是生财。
如果一个人穿得很漂亮,我们说是“西装革履”。“革履”就是皮鞋。而我们不是说这个人“西装皮鞋”,只有说“西装革履”的。所以《货殖列传》就是能够、可以生财的这一批人的列传。“货殖”一语并非司马迁所生造,其实在《论语》中就已经存在。《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
《货殖列传》最主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①全国经济地理区划。如果要做生意一定要先知道经济地理情况怎么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地理区划。在司马迁以前就没有人把全国分出经济地理区划的。②先秦与西汉的富豪排行榜。③把全国分为十数个文化风俗区。要做生意一定要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外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也要懂得中国人的人情习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有这样分法的。④发展经济与生财之道的多样性。
这四部分是司马迁《货殖列传》的主要内容。另外在篇首,有两段话很重要,一段是老子的话,一段是司马迁自己的话。这是很少见的,他写列传一开始总是说事情,然后把自己的意见放在最后,叫“太史公曰”。而《货殖列传》一开始讲老子的话,然后讲自己的话。大家都知道老子提倡“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拿老子的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神农以前我不知道,尧舜以来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存在了。为什么?尧舜以来,人的声色之好已经提高要求了,耳朵要听最好的音乐,眼睛要看五光十色的东西,嘴巴要吃最好的东西,身上要穿最好的衣服。所以有这些要求了,那么就不可能“小国寡民”,一定需要有货物流通才行。一开始就说这些,之后又有一大段话。
《货殖列传》的写作动机
为什么司马迁要写《货殖列传》?他写作的动机又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解。人的本性是什么?大家知道先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性善论”;另一种是“性恶论”。孟子是讲“性善”,荀子是讲“性恶”。所以长期以来,孟子地位很高,荀子地位不高。为什么?因为孟子说“人性本善”,就是说人的性本来就是好的,心肠是好的,一出生心肠就是好的,所以大家听了很开心。而荀子却认为人本性就是恶的,人生来的本性就是恶的,大家听了肯定会不开心。就是因为荀子说了这样的话,使他被埋没了很多年。一直到清朝以后,才有人把荀子大大地提高。我给学生讲《诸子》时,特意要讲荀子、管子、韩非子、墨子,讲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人。儒家,大家都知道,国学《论语》都变成了人们的“心灵鸡汤”、变成了读者文摘,谁还不知道呢?
其实《论语》不是那么简单的,《论语》中有孔子的历史观。大家都没有体会到孔子的意思,按照孔子的观点,3000年的历史他都可以预测到。也就是说我们现世到底怎么样,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可以预测到。
所以对人性的理解,司马迁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历史发展的理解,司马迁也有自己的看法,正因为有这些看法,所以才写了《货殖列传》。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讲过一句话,他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意思说想要有钱是人的情性,是不需要学习的。比如我朋友的小孩,有一天她要买东西,她父亲就对她说身上正好没有钱了,小孩说你没有钱就到墙上去拿。为什么要去墙上拿?因为她看父亲拿钱都是往墙上塞一张卡进去,钱就从墙上出来了,所以她以为墙上就可以拿到钱。虽然她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但她知道有钱比较重要。这就是“所不学而俱欲者也”的“不学”。司马迁讲得很合道理。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与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贪欲好不好?权势欲好不好?都不好。但是恰恰贪欲和权势欲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这是恩格斯在评论黑格尔时说的,黑格尔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恶”是不好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恶”是一种动力。追求利益,追求金钱的利益,权利的利益,这些是“恶”,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看起来很难过却是事实。司马迁懂得这些,懂得人的本性、懂得历史发展的动力,非常了不起,这是2000多年以前的事情。谁说中国人没有经济方面的思想?其实是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发扬。
很多人读《史记》是从头开始读的,而《货殖列传》是第一百二十九篇,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读到。有学生问我:“老师,您怎么读《史记》的?为什么我读不下去?”我问他:“你怎么读的?”他回答说:“我从第一篇开始读的。”我说:“你恰恰不能从第一篇开始读,因为第一篇《五帝本纪》是最难读的东西。你应该从后面开始读,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文章中说了他们的家族是怎么形成的,说了他自己为什么要写《史记》。”一般现代人都是把自序放在最前面,而他却放在最后面。所以读《史记》要从第一百三十篇开始读,而不是从第一篇开始读。而今天所讲的《货殖列传》是第一百二十九篇。司马迁理解人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写了《货殖列传》。
《货殖列传》中闪光的观点
我们讲一讲《货殖列传》中闪光的观点。既然人性是这样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排斥,不能简单地批判,更不能与之争。而只能因之、利导之、教诲之、整齐之,这是司马迁的主张。你不考虑自己口袋里的钱,不考虑整个人民的利益和整体国家利益,这是不对的。但是人的本性也有要考虑自己利益的一方面。如果这时候把考虑自己利益完全剥离去,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我们都已经尝试过,我们也都已经体会过。几十年都已经经历过来了,结果又如何呢?
司马迁老早就说了要因之、利导之、教诲之、整齐之,要提高它,必须要因势利导、要教义、要整齐,也就是说完全不能考虑到个人利益,这是不可能的。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不可能,司马迁后的2000多年后也没有实现。仁人智士考虑到“一大二公”,结果也没有实现。结果是什么样呢?大家也都知道。所以要正确地引导,使之利国利民,把这些本性引导到好的地方去,更不能“与之争”。“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说的话是话里有话的,他是在批判汉武帝的盐、铁、官银,汉武帝时卖盐、卖铁是赚钱的,就是相当于国家收归国营,不准老百姓做,这就是与之争。讲这样的话是冒险的,前面说“最下者与之争”,最最下的人才和老百姓争利。
进一步而言,司马迁更赞成人性依然如此,而如果有善于营利赚钱的人,只要他不祸国殃民,只要他能够为社会增加财富,那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他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布衣匹夫之人”就是老百姓,你、我都是老百姓。“不害于政”就是不妨碍政治政权、不影响老百姓,影响老百姓就是不行。为了你自己的利益而坑害别人,比如往奶粉中掺一些东西,那就是不行的。这样的行为就是坑害百姓,这是不可以的。“取与以时”,这里的“时”很重要,司马迁一直强调“时”,简直和现代人一样。大家知道现在“时”是很重要的,看准时机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该“取”、什么时候该“与”,要“取以与时”。“而息财富”,“息”是什么呢?“息”就是增加,我们讲利息就是利益增加了,“息财富”就是增加财富。“智者有采焉”,聪明的人应该学习,聪明人为什么不学习?你看这话多光彩,都是2000多年以前讲的话,是多么闪光的观点。
所以司马迁并没有简单地称赞人性本善,也没有指责人性本恶,既不羞于谈利,更不谈虚伪的义利之辩。这在汉代中期表面上已经树立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况下,尤其难能可贵。对比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认识。
司马迁的过人之处还不止于此,他还同时看不起那些高谈仁义、主张越穷越光荣的人。他有一句精彩的话:“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如果你没有“奇士”那样的高行,老是特别穷,没有钱用,然后还一直要“唱高调”,又满口仁义道德,说自己不是不愿意赚钱,自己赚钱比你们任何人行,我只是看不起那些赚钱的人,总是这么说,他们即“亦足羞也”,也没有什么高明的。
比如印度就与我们中国不一样,印度有一些人很穷,但是安贫自立。他们居住的条件也很差,但并不仇富,很安心地在那里冥想。印度还有专门的冥想学院,用冥想来代替大鱼大肉、代替好穿的衣服、代替漂亮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在精神上已经解脱了。
但是司马迁反对,如果你“无岩处奇士之行”,而又要“长贫贱,好语仁义”——不要拿“仁义”去做挡箭牌,如果这样的话,就“亦足羞也”。司马迁敢讲这样的话,这个话如果放在三十多年前讲也是不行的。我记得“忆苦思甜”时,我们讲过去如何苦、如何穷,谁穷得好,谁就是高明。
所以这样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超群的,在三十多年前司马迁这种说法是要被批判的。之所以他没有被批判是因为批判人没有看到这样的书,他读的书不多,他只看到孔老夫子的书。《史记》这么一大部,一共有526500字,谁会去看?所以看不到司马迁写的这些话,因此他躲了过去。司马迁的这段话,放在过去,放在不久以前,都是属于惊世骇俗的话,不是一般人讲的话。
司马迁排行榜
我们再来讲一讲汉代富豪的排行榜。司马迁有如此超群的见识,他在《货殖列传》中不但举了先秦时期许多富豪成功的例子,而且将汉代建立以来发家致富的典型与他们的财富数量排列出来,作为表扬的典型。这就是比《福布斯》排行榜早了整整两千年的司马迁排行榜。大家知道《福布斯》排行榜有多少年历史吗?其实不长的,《福布斯》排行榜的母体是《福布斯》(Forbes)杂志,这是大家知道的。《福布斯》是什么时候创刊的?1917年。《福布斯》创刊的时候还没有排行榜,从创刊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所以排行榜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福布斯》排行榜的时间是很短的。而司马迁排行榜可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接下来我们来看司马迁的排行榜中有些什么。
蜀卓氏
川西——四川西部的姓卓的人,川西的卓氏家族。这一家族的先世是赵人,就是河北这个地方的人。秦灭了赵以后就将卓氏迁到了四川。秦灭了各国,都要把各国的富人迁走。有两个迁法,一个是迁到首都集中管制起来;另一种是迁到偏远的地方,让他们不能作祟。许多被迁的人都行贿官员(行贿、贪污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哪个时代比哪个时代强一点而已),希望自己迁到近的地方,不要走得太远。但卓氏夫妇有眼光,为什么?因为他们早有信息,他们很早就知道川西山区有铁矿,因为有铁矿那么他们就可以搞冶铁,发展冶炼业,所以他们自愿远迁到了临邛,就是现在的川西邛崃县。
其后“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就是有“铁山”,有“鼓铸”。“鼓铸”是什么意思呢?炼铁是需要很大的鼓风机的,“鼓铸”就是炼铁后铸出来的一块块的铁锭。“运筹策”是什么?过去中国人都是用筹算的,是不用笔算的,笔算是后来发展而成的。“倾滇蜀之民”就是压倒云南、四川那些地方的老百姓,最有钱的是“倾国倾城”。
“富至僮千人”,就是请了千百个工人,当时请一千个工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企业了,现在请一千个工人的企业也不算小。“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就是说有钱了,他就可以打猎,可以享受和皇帝差不多的快乐。
卓氏的具体财富多少,司马迁也没有明说,但有钱而快乐到可以与皇帝相比,那真的是豪富了。我是有一点怀疑,看上司马相如的卓文君恐怕就是这一家的人。
冶铁能致富,在汉代是很重要的。今天依然如此,否则不会不断出现重复建设钢厂,后来限制建设,为什么?就是因为炼钢铁可以发财。大家现在看到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产钢是数一数二的国家,一年生产2亿吨,很了不起。我们花了多少时间?而在1958年我去参加“大炼钢铁”时,那时的口号是多少?“头可断、血可流,1070万吨不可丢”,这句口号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一年原来制定的指标是535万吨,因为“大跃进”翻了一倍,变成1070万吨。1070万吨对现在来说不算什么,但在过去是很困难的,最后是怎么完成的?大家都砸锅卖铁,树木也都被砍伐光了,用来烧炭,家里的铁都拿出来用来充数,才凑成1070万吨。我们现在的2亿吨算什么?一点都不代表什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钢厂还是赚钱的,但我们还是被别国掐住喉咙的,因为我们国家缺乏铁矿石。所以汉代那个时候,谁拿到铁矿石,谁就可以成为首富。同样在临邛以冶铁发家的还有一个叫做程郑的人,也是一个富豪。
宛孔氏
宛是现在的南阳,南阳现在在中国的地位不高了,过去南阳的地位是很高的,就是河南西南边的南阳。孔氏原是魏国人,秦就把他们迁到南阳来。这一家族本来就是以冶铁为业,到南阳后依然重操旧业,“家致富数千金”。“数千金”是什么意思呢?一斤就是指重量一斤的黄金,“数千金”就是数千斤黄金的意思。
曹邴氏
这个家族是在鲁西,今在山东西部。这里的人历来很俭啬,都是很小气的人,曹氏家族尤为典型。他们也是以冶铁起家,因为冶铁比较赚钱。盐和铁最能赚钱,为什么?盐天天要吃,铁也天天要用。“富至巨万”,“巨万”就不是单单的一两万,而是上千万,这样才称得上是“巨万”。“巨万”后面的单位就是钱。一斤黄金就等于一万钱,我给大家一个基数,让大家明白这个钱多到什么程度。
后来这人又投资商业金融,“贳贷行贾”遍天下。“贳贷”是什么?“贳贷”就是放债。所以在曹氏家族的影响下,邹鲁一带的人都不好好读书,而喜欢下海了,当时就有“读书无用论”了。邹鲁一带可是孔圣人与孟亚圣的老家,这一带人家过去读书的风气是很鼎盛的,到了曹邴氏时,大家都不好好读书了,与现在的有些人一样,也都不好好读书了。
齐刀氏
齐就是山东半岛,山东有两种风俗,齐和鲁是不一样的。我们老说山东是齐鲁大地,其实齐和鲁是不一样的。“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是孔老夫子的话。齐提高一点就变成鲁,鲁再提高一点就是道了。齐与鲁是不一样的,齐的商业是传统,是姜太公留下来的传统。
山东刀氏家族。那里的风俗是看不起奴仆的,尤其是蛮横狡猾的奴仆,让人都害怕。但是刀间这个人很厉害,招引了许多这样的奴仆,而且放心让他们去“逐渔盐商贾之利”,还让他们结交官府,结果是“起富数千万”,就是数千万钱。这就是能利用人力资源而致富的典型。
周师氏
周师氏是指洛阳师氏家族。洛阳是东周天子之都,位于天下之中,最利于行商。东边和齐王做生意,西边和秦帝做生意,北边和赵帝做生意,南边和楚帝做生意。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是最好的做生意的地方。所以周师氏广泛开展商业贸易活动,资产达到“七千万”,很具体的数字。这一榜样为洛阳许多人所模仿,甚至为了做生意而至于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一种风气。现在也有很多人为了做生意,晚上也不回家。
宣曲任氏
现在搞历史、地理的人都还没有考证出宣曲是什么地方,大概是在现在的陕西关中这块地方。任氏家族的祖先做过秦朝的管粮仓的官员。秦朝将要灭亡时,英雄豪杰所要抢的都是金银财宝,只有这位任氏老祖宗慧眼独具,他不抢金银财宝,他只要粮食。到了楚汉相争时,就是项羽和刘邦打仗的时候,一共打了四年,有解放战争这么长。四年下来,老百姓都无法种田了,没有东西吃了,使得一石米涨到一万贯钱。任氏有粮食,所有的金银财宝就自然而然都到了任家。这就是任氏有眼光。
一般的富人有了钱都穷奢极侈,但任家却折节为俭,继续投资农业。一般人买田置地以及购买牲畜,都要捡便宜的买,而任家却挑质优价贵的买,保证质量的优势,把财运保持了很多代。
借着农牧业起家致富的还有桥姚一家。他借边关的开放而得利,有马一千匹,牛两千头,羊一万只,粮食多至万钟,一钟是六斛四斗,就是六百四十升。
长安无盐氏
此无盐氏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其始末,不知道他的老祖宗是谁,也不知道他的后代是谁。要不是司马迁把这个人记录下来,我们都不会知道,其他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个人。他的发财就是靠第一桶金,这一桶金是靠冒险而得来的。汉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住在首都的这些列侯封君都要充军,都要去打七国,充军是要自己准备军服、军粮,要准备装备的。这些装备都是要自己出钱的,可是钱又从哪里来呢?他们的封地都在关东,不是在长安,钱都在老家,例如说他的封地在安徽,而人在长安,所以他要借高利贷。
很多人是不肯借钱给别人的,因为七国叛乱时,叛军声势颇大,连皇帝都害怕。汉武帝怕得马上把晁错砍头,希望七国之乱可以平息。很多人当时不敢放高利贷,就只有无盐氏敢放高利贷,他赌皇帝一定会打赢胜仗,所以看准叛军一定会败。无盐氏就借高利贷给列候,利息是以一还十。三个月后,叛乱平定。无盐氏获息十倍,成为关中的首富,这是典型的风险投资,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
以上是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最重要的、有头有脸的富豪。在这些人之后,司马迁还一笔带过首都长安附近地区的其他富豪:“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田啬、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万。”这些人都很有钱。你能说以上所列不是一个富豪排行榜吗?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豪排行榜,一点附会的成分也没有。
除了这个核心排行榜以外,汉代还有小排行榜,刚才这些人是有钱家的,司马迁讲“章章尤异者也”,最有钱的人就叫“章章尤异者也”。在此排行榜之前有一个先秦排行榜,我们所讲的先秦包括春秋、战国加上秦代,因为秦代只有十几年,所以历史上把秦以前都叫先秦。在此榜之后还有汉代另一个小排行榜。
上小榜的这些人,所从事的多是所谓拙业或为时人所看不起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行业,但因为他们是“用奇胜”,就是出奇制胜,所以依然赚了大钱,上了榜,一共有九种行当,挑了九种人物:①种田是最难以发财的拙业,但是秦扬这个人富盖一州,一个州有好几个郡。②盗墓是奸事,而田叔以此起家。现在盗墓也是很发财的,好多的考古发掘队都是等盗墓贼挖完后才去的。曾经发现一个大墓,准备电视广播,很精彩,大家都期待,发掘队开始往底下挖,但第一件挖掘出来的东西是2007年的矿泉水瓶。③赌博是恶业,而桓发以之发财。现在还有人在澳门大发其财,普京、金沙这些赌场都是发财的地方。④跑单帮是为人最不齿的贱业,但是雍县有一个乐成以之富饶。⑤贩卖牛羊油脂的人地位很低下,但雍伯以此致千金。⑥卖淡酒,就是卖浆,只是小本生意,但是有一位姓张的成为千万富豪。⑦磨剪子镪菜刀更是薄技小道,有谁想到会发财?而有一位姓郅的,也能够做到钟鸣鼎食。⑧做腌腊生意实在是容易,就是熟食、卤猪肚、酱油鸡,这些很容易,但是有一位姓浊的驷马连骑。⑨当兽医只不过开些粗浅的药方,医兽不如医人,医兽是很简单的,但张里这个人却因之而富贵。以上九个人就是九种行业的代表。
先秦还有一个简明的排行榜,有七名超级富豪。先秦五人:①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②孔子门徒子赣,“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③周人白圭,“乐观时变”,也就是善观时变,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而发家。④鲁国的猗顿,用盐起家。⑤邯郸郭纵,“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这是先秦五大富豪。
秦代有两个人:一个是乌氏倮,靠畜牧发家,牲畜多到用山谷来衡量。他的牲畜不是用“头”来计数的,而是以“谷”来计算。另一个是巴寡妇,四川的巴寡妇叫清,她的祖先有一个丹穴,“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先秦五个加上秦代两个,一共是七人。真的是做什么都可以发财,就是看你的本事,发了财都能客观地上司马迁的排行榜。只要你发财,司马迁就会把你登上去,要是没有司马迁的记录,那么两千多年以后的人怎样会知道呢?这些都要感谢司马迁。
当然司马迁并非鼓励奸业贱行,他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搞赌博、鼓励大家去盗墓,只是作为历史学家,他敢于担当,历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我敢于把这些事情如实地记载下来。
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赏识到司马迁这种思虑过人之处。在西汉中期儒家已经被宣布为“独尊”的时代,司马迁还能特立独行,指出能发财致富的人也是“贤人”,他特意称他们是“贤人”。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因为“贤人”都是孔老夫子的学生,而孔老夫子是圣人,只有孔老夫子的学生才是“贤人”。但司马迁说这些人也是“贤人”,能够有这样的眼光了不起。他没有明说这些人是大家的榜样,但目的却是公开的,那就是“令后世得以观择焉”,这意思就是让后代的人看着办吧:我所记载的这些人,你们会不会向他们学习,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司马迁做这样的事,是敢于担当,是冒着危险的,所以有后世人说《史记》是谤书。
司马迁的《史记》彪炳千秋、光辉万代。好在有司马迁这个人,有《史记》这部书,我们中国得以光辉不少,我们中国得以与世界其他有历史的文明古国称兄道弟,甚至能够比他们还了不起。要是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会减色不少;没有《史记》,我们就要减色不少;没有《货殖列传》,我们也要减色不少。
《货殖列传》还有其他方面的各种启示意义,除了列出空前绝后的排行榜外,还在经济学方面有许多感悟,对后世有许多启发,我们略引一些警句为例: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说,没有钱的人只有下力;稍微有一些钱了就斗智,就看谁的智力更强,谁的钱就赚得更多;已经有很多钱了,或者已经有相当的财富了,就开始争时了,时对了财产也就多了。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
司马迁还特别注意在发家致富过程中“时”的作用,显见他对市场经济观察之深切。他称范蠡“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赞白圭“乐(善)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争时是理财的最高境界,所以要“既饶争时”,“与时俯仰”。
最后做一下总结:读史不读《史记》等于没有读史。你说我已经读了很多历史书了,但你没有读《史记》,等于没有读过历史书。读《史记》不读《货殖列传》,等于没有读过《史记》。此传不仅传人物,而且揭示经济规律,是传与书的结合。
我要给大家讲的《货殖列传》基本上就是这些内容,我能讲的《货殖列传》只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核心思想,我希望大家能够自己认真地去读一读《货殖列传》,而且希望大家能够读文言、读原文,慢慢地读,你一定能读懂。等你读了《货殖列传》后,就可以比较神气地说:我读了《史记》了!否则的话,你就不能说你已经读了《史记》了。如果读了《史记》了,你就可以说自己已经读了史书了,否则你就不能说自己已经读了史书了。
【往期热文回顾】
后台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回复【0027】获取 《史记研究资料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