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侃论学语录

楞个想 2022-09-24

黄侃(1886-1935)是近现代著名学者,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他的老师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20世纪有不少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如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潘氏为其婿)、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 





▲黄侃先生

程千帆先生1999年10月在《黄侃日记》之《附记》中写道:“此整理稿完成於一九八

【应读之书】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仪礼》)、《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读经次第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通文法。《礼》疏而后,泛览《左传》、《尚书》、《周礼》、《仪礼》诸疏,而《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


【学术年表】


1886年——4月3日(夏历二月廿九日)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

1888年——随江叔海先生问字,初授《论语》。

1890年——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

1896年——随父至武昌,读经而外,纵览诸子、史传,能为诗文。次年丁父忧。

1900年——应县试,进学。

1902年——入武昌湖北普通学堂肄业。同学有宋教仁、董必武等。

1905年——在文普通学堂因宣传排满思想开除,以故人之子得张之洞资助留学日本。

1907年——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刊于章太炎主编之《民报》。师事太炎先生。写有《新方言后序》、《国故论衡序》。

1908年——回国侍母疾,不久,母逝,本于孝义,闭门定省,曾写定《春秋名字解诂补谊》诸稿。时清廷命逮革命党人,胥吏欲捕之,遂仓皇离乡,再走日本,往依章师。日夕研讨国学。

1910年——返国还里,筹设孝义会,宣讲种族大义及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

1911年——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谋仕宦,后退居沪上,主《民声日报》。

1914年——勤治故籍,研索《广韵》,综合前说,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论》、《释若者》等文刊于《雅言》杂志。

1919年——于《国故月刊》、《国民月刊》发表《广韵佚字》、《毛诗正韵评》等文。因与胡适等人不谐,转教武昌高等师范。

1920年——在《唯是学报》发表《声韵通例》、《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等。并为《说文》、《尔雅》等作讲章。

1923年——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释公士大夫》、《文心雕龙札记》等刊于《华国月刊》、《国学卮林》。

1925年——作《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等文,刊于《晨报》副刊。

1926年——出任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校务维持会主任(相当于校长)。

1927年——应聘北京师范大学,秋后转教东北大学。

1928年——南下应南京中央大学聘,讲章有《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先后同事有汪东、胡小石、汪辟疆、陈伯弢、王伯沆、吴梅等。

1931年—— 于《金陵学报》、《金声》是发表《诗音上作平证》、《章炳麟黄侃往来论韵书》等,讲《三礼通论》,批注《尔雅义疏》。

1933年——出版《日知录校记》。

1935年——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讲授《说文部首》及史汉文例。遗稿有《尔雅郝疏订补》、《说文注》、《广韵注》、《切韵表》、《集韵声类表》、《古韵谱》等。


【论学语录】


◎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


◎凡研究学问,阙助则支离,好奇则失正,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亦必如此,方有真知灼见。韩非有言:“变业无成功”,此可为吾人讲学之鉴。


◎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凡学问无论何种,以平易近人为常,以不可思议为变。


◎中国学问有二类,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属难通。


◎学问不可趋时或挟势力以行。如唐张鷟在当时文名藉甚,文词行于海外,今所存者,一《龙筋凤髓判》,一《游仙窟》(得自日本)耳。又云,学术废兴亦各有时,惟在学者不媕婀而已。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


◎凡专门之学,不可于其间有所去取,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曲礼》“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八字,足为治学之道。


◎荀子谓“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为学须牢记此语。


◎学术分类,非一成不变。凡分类者,无非便于演说耳。


◎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


◎学术有始变,有独殊。一世之所习,见其违而矫之,虽道未大亨,而发露端题,以诒学者,令尽心力,始变者之功如此。一时之所尚,见其违而去之,虽物不我贵,而抱残守阙,以报先民,不愆矩矱,独殊者之功也。然非心有真知,则二者皆无以为。其为始变,或隳决藩维,以误群类。其为独殊,又不过剿袭腐旧,而无从善服义之心。是故真能为始变者,必其真能为独殊者也。不慕往,不闵来,虚心以求是,强力以持久,诲人无倦心,用世无矜心,见非无闷,俟圣不惑。吾师乎,吾师乎,古之人哉


◎今日籀读古书,当潜心考索文义,而不可骤言通假。当精心玩索全书,而不可断取单辞。旧解说虽不可尽信,而无条条逊于后师之理。廓然大公,心如明镜,然后可以通古今之邮,息汉宋之争。


◎讲古书须展转屈曲,以迁就其说。


◎今言保国,第一当全匡廓。今言治学,第一当保全本来。


◎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尽境。


◎中国学问无论六艺九流,有三条件。一曰言实不言名;一曰言有不言无;一曰言生不言死。故各家皆务为治,而无空言之学。


◎今日自救救人之法,曰刻苦为人,殷勤传学。


◎学问文章,以高明广大为贵。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矣。


◎治学贵能记诵。《西京杂记》云“读千赋乃能为赋”,此可知其要矣。


◎学问之事,有传学,有行学。欲行其学者,未有不皇皇如也。


◎学者可贫而不可贱。白刃当前,不救流矢,学问亦然。


◎学问以积累为先,文学以顿悟为贵。故文学能早成,学问则早成者少,有之则颜回韩非贾谊王弼数人而已。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惠栋《九经古谊》及《九曜斋笔记》可以教人不欺。)一曰不知者不道。一曰不背所本。(恪守师承,力求闻见。)一曰为后世负责。一曰不窃。(偶与之同,实由心得,非窃。习所闻见,忘其所自,非窃。众所称引,不为偷袭,非窃。结论虽同,推证各异,非窃。)


◎治国学当力戒二弊:一曰不讲条理,一曰忽略细微。讲条理而不讲细微,如五石之瓠。讲细微而不讲条理,如入海量沙。


◎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査其材料。


◎近人治学之病有三:一曰郢书燕说之病,一曰辽东白豕之病,一曰妄谈火浣之病。


◎《左传》臧武仲云:“季孙之爱我,美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学问亦然。


◎无论历史学、文字学,凡新发见之物,必可助长旧学,但未能推翻旧学。新发见之物,只可增加新材料,断不能推倒旧学说。


◎常人治学有二病,一曰急,二曰懒,所以无成。


◎世人是尧舜而非桀纣,治学亦当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博览旁征,必先有其基。


◎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以自立。


◎凡引古择,或从本义引之,或以己意引之,前者名曰推原本义,后者名曰断章取义。如孟子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后者之类。


◎读中国旧书,了解为先,记忆次之,考据又次之,判断最后。


◎看清一部难懂之书,可以读多数难懂之书。


◎古人之议论其言简,今人之议论其言繁。唐以前人之一二语,唐以后人可敷衍而为千百言。读周秦诸子等书,均可作如是观。


◎所谓科学方法,一曰不忽细微,一曰善于解剖,一曰必有证据。


◎清人治学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学之弊,知今而不知古。


◎阎若璩《潜邱劄记》、惠栋《九经古谊》、《松崖笔记》、《九曜斋笔记》,可见大师入手为学,不嫌鄙陋,学者可依以为师。


◎王安石云:“莫将有限胜无穷。”惟作学问,却应将有限胜无穷。


◎治学须看原书,不可误听人言。


◎治中国学问,应置身五口通商之前。


◎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


◎“作”与“述”不同。作有三义,一曰发现谓之作,二曰发明谓之作,三曰改良谓之作。一语不增谓之述。


◎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考据之学有三要:一曰不可臆说,二曰不用单文,三曰不可迂折。欲为考据之学,必先能为辨论之文。


◎集解之学行,则无真正之学(经学之道亡)。科学之法行,则无自然之文。


◎乾嘉学风谨严缜密,苦人甚矣。故至道咸以后,风气即变。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死而不亡赛寿。学有传人,亦属死而不亡。


◎凡学问文章,皆宜以章句为始基(黄以周语)。研究章句,即为研究小学。


◎生知谓道德,非谓学问。


◎教化者,教人且化人也。故道德须立于感情之基础上。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天下事不外名实二种。名所以指实,而名非实,惟实至者名自归矣。


◎我辈学问,以汉学为表面,以申、韩为骨子。


◎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亦得择要之法。


◎点书。朱子谓凡人点书,第一步用十分功,第二步即可用得七八分功,第三步即可用得四五分功。此经验之谈。


◎翻书。不有根柢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柢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有媕陋之讥。翻书有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时能翻之者也。


◎编书。如能编书,久之自能得其条理。予尝教人编唐以前论文语撰录,如得编成,亦可示后。


◎辑书。辑书始于宋儒,如师旷《禽经》,所谓亡书还原。清代辑书始于章宗源,读己辑书,一方可为整理,一方可为补遗。近日敦煌所出书与日本所印为吾国失传之书,皆可补遗。如《全唐文》一千卷,不为不多,而陆心源《补遗》至七十卷。


◎解书。有全解者,有零碎解之者。解释一部书者,为一书之注。零碎解者可为笔记。湖海楼丛书中周婴(明人)《巵林》即为零碎解释,文辞甚美。


◎著书。此事不可望之常人。颜之推有言,但能学问,自足为人,必乏天才,毋强操笔。


◎目录之学,一撮旨意,二定是非,三辨真伪,四考存亡。伪书有全伪者,有半伪者。惟真伪一事,是非又一事。伪而非,如《忠经》(唐人伪托马融撰)、《天禄阁外史》(明人伪托黄宪撰)之类是也。有众所共知为伪而不可废者,如《古文尚书》、《列子》《孔丛子》、《家语》之类是也。今连言目录,录犹今言说明书,若单指书目,则不可言目录。


◎伪书有三类:一、述前古之言,而文字多由后作。此类书如以作言则为伪,如知其为述,则非伪。如《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山海经》之类。二、因旧题而作书,又多采古书以掩其迹。如张霸百两篇《书》、梅赜所上《古文尚书》是。三、因旧名而造书,如《列子》、《文子》、《晏子春秋》之类,采取淹洽周至,文气亦似古人,至难辨别。刘炫在隋世造伪书以图受赏,自此以后,造伪者纷起,而以明人为最多。道教经典,大抵成于夏贺良、于吉、张陵、葛玄、陆修静、陶弘景、丘光庭、宋齐丘诸人。


◎清代为校勘之学者,则化整为散。为辑佚之学者,则收散为整。


◎治经之法,先须专主一家之说,不宜旁骛诸家。继须兼通众家之说,而无所是非。所谓博者,就内而言,淹洽融通之谓。就外而言,旁征博览之谓。若所谓明大义者,乃明其大体,非谓抽取一二条而能讲明之,大义与要义固不同也。


◎学问贵能深思,得其条贯。果能如此,虽笃守一经,亦能自立。至于见闻广博,而又条理秩然,此尤为可贵者也。


◎治经贵由传注入门,而终能抛弃传注。


◎或谓读经须先看《说文》,此语不然。十三经中字在《说文》外者几四千馀,而《说文》之字在群经外者,亦有数千,如丨ノㄟ三字在经史子中皆未曾见之。


◎训诂、文词、典制、事实、大义等不可妄为轻重,此经学之大要也。


◎今日说经,要由六朝唐人之学以窥汉人之学。


◎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


◎今古文之争,在简牍口说皆各有所长,亦如佛教大乘小乘之争,其不反乎释伽牟尼则一也。


◎古文可分书本与师说二端。书本有前出后出之异,师说有前师后师之分,内蕴不明,易迷途径。


◎自刘歆以前,今文师已多通古文之学者,如孟喜传古文《易》是。(见《国志’虞翻传》裴注)


◎治经先读郑君书,后读许君书。郑君之学体大思精,后世如朱元晦终莫能及。许君五经异义至为严谨,其说无一字无来历。


◎治经者不择今文古文,使无伏生在前,则《古文尚书》亦不能读。刘子骏曰,与其过而废之,毋宁过而存之。


◎郑君注经,度越千古。然亦有矛盾处,有谬误处。如《乡饮酒义》本为释《乡饮酒礼》,而郑注往往歧为二途。《论语》“予小子履”本引《汤誓》之文,郑则释为舜事。昏礼纳采用雁,郑释为飞行之雁,既与舜典二生之文不合。(飞行之雁难可生致,纵古人弋术极精,终不近情也。)又郑以仲春为昏月,仲春抑岂有飞行之雁。是则通儒之小疵,学者固难尽从也。元魏孝文笃信郑学,于“予小子履” 之训亦依郑氏,虽不失汉师传学之真,终难免袭谬之诮矣。


◎郑君引古文经,多用己所改定之字,虽称古文某作某,每非原本之旧。


◎王子雍《古文尚书》二十五篇虽属伪作,然其可取者有三,子雍读书甚多,取材宏富,可取一也。其注文甚美,胜于潘勖之《九锡文》、陈琳之《讨曹檄》,可取二也。子雍注书甚多,其《毛诗》、《仪礼注》颇为后儒所采,他经注若此,《尚书注》亦可如、可取三也。


◎自魏晋以来,以文辞说古书,如王嗣辅之《老》《易》、干令升之《易》,郭子玄之《庄》,乃至颜沈之说《咏怀》,刘孝标之说《连珠》,皆非正轨。浸至于引佛老以说群经,去之弥远矣。经学当以郑学为宗,清代经学皆由郑学入。


◎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凡疏语复举经文,虽句读甚长,不可断句。


◎治经必以《经典释文》为锁钥。


◎清儒不增字解经,可以治宋明人妄说之弊,而不可以律汉人。


◎清人编修群经之疏,而《小戴记》无之,盖无以加于旧疏耳。孙诒让《周礼正义》,取旧疏者颇多,若胡培翚《仪礼疏》直可不作也。


◎《汉书·艺文志》谓六经者王教之典籍,章实斋本之,因有六经皆史之说。惟章语实有未合处。史学只经学之一部分,经学于垂世立教大有功焉,故经学为为人之学。


◎常州派今文家皆擅文采而傅以经义,流毒迄于今兹。荀子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常州派之所以风靡天下乎?若夫不能紬绎,文辞钝拙,亦有碍于说经。


◎清代治经之士多翻陈案,惟《仪礼》则不得不遵郑说。至刘申叔作《仪礼古谊》,则骎骎乎欲推倒郑氏矣。


◎五经应分二类,《易》、《礼》、《春秋》为一类,《诗》、《书》又为一类。《诗》、《书》用字及文法之构造,与他经不同,《易》、《礼》、《春秋》则字字有义。《诗》、《书》以训诂为先,《易》、《礼》、《春秋》以义理为要。《诗》、《书》、之训诂明,即知其义,《易》、《礼》、《春秋》之训诂明,犹未能即知其义也。


◎中国古书用字简炼,不妄下一字者,《易》、《礼》、《春秋》、《说文》、《唐律》是也。





【往期热文回顾】


 四弟子忆余英时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陈寅恪萧一山:“清史”留名第一人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往事 丨儒之狂者牟宗三 丨革命为志,学术为魂——章太炎 丨性情之厚,识量之弘——顾颉刚 丨金庸的文化江湖 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垣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重新发现吕思勉钱穆:做学问最高境界,也只像听人唱戏,能欣赏即够汤用彤学述戎马书生马叙伦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陈寅恪单枪匹马,寂寞书生——钱穆周一良——史家本色是书生钱钟书:最狂的才子,最深情的丈夫,最有趣的父亲喻大华:晚清国粹潮流中的章太炎与刘师培——交谊·学术·思想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 熊十力




后台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回复【3139】获取《黄侃全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