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公开艺术品价格,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翟倞,《生活的表演》
布面油画,105x80cm,2020
价格 :68000
今天我要写一条不太“象外”的稿子。
起因是艺术机构“在艺App”这两天举办了一个活动,叫“2020春季·Collect+艺术周”。
在艺的老板是我朋友,我刚好也觉得他们做这个事情有意义,所以就打算写一写。
我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让这篇文章对你有点用处。
所以,在开始之前,还是有必要用大白话介绍一下背景:
受疫情影响,大家都很惨,艺术圈当然不能幸免;
香港巴塞尔取消了,其他各城市的艺博会也堪忧,画廊暂时开不了门,怎么活?生意还能怎么做?
所以——在艺就喊了一声:同志们,不如我们搞个线上艺博会吧?!
然后,33家画廊、27家美术馆、24家拍卖行决定: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能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吧!
参与本次艺术周的部分机构
玩什么呢?可以概括为四件事:
1)线上艺博会:通过在艺App的小程序和客户端,你可以在线上逛艺博会;
2)云端展览:你可以看27家美术馆和24家拍卖行的50场年度重要展览;
3)特别项目:跟合作品牌与机构的跨家艺术项目;
4)新媒体探索:大概的意思——关于这件事的报道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
另外,在艺App还推出了三个内容运营项目:《画廊路演》《收藏讲堂》和《收藏七日谈》,其中,《收藏讲堂》我觉得你可以关注,因为它尝试去回答三个艺术品收藏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买?买什么?怎么买?
长按扫描以下小程序码
进入“2020春季·Collect+艺术周”
注意时间:
到3月18日就结束了
好了,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解释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这个线上活动了:
因为,他们公开了价格。
什么?谁?公开了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
还真有点关系——前提是:你对艺术感兴趣,并且的确有过买艺术品的念头。
我不能站在画廊、艺术家、经纪人或其他任何人的立场来说这个问题,我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去讲:
做“象外”之前,大概有七八年时间,每个周末去看展览,是我的生活常态。
但那七八年里,我从来没有一次想过:我要买艺术品。
原因很现实:我没有钱。况且,我也不知道它们卖多少钱。
后来机缘巧合一只脚踏进了艺术圈,接触了很多艺术家,看了更多展览,也顺便看了一些艺术史和其他相关的书,自己才开始萌生了“收藏”的想法, 并的确买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我发现,对于一个毕业了十年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每个月省出2000块钱的预算,一年里,是可以做到不吃力地买到一件还过得去的艺术品的。
而过去不买,除了早期收入的确低(我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是1300块钱),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人告诉你艺术品的价格。
这个状况,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太大改观。
你去画廊,看着看着,突然心就被某一件作品击中了,然后你想:要是它可以挂在我家里该有多好。
然后你想:不知道要多少钱呢?
墙上的展签没有标价。整个展厅里没有类似商场里的那种销售小姐姐,看似毫不关心其实一眼就看穿你到底想不想买因此一个优雅的箭步跑过来:“先生/女士,有什么可以帮您?”
你想去画廊的前台问一下——但从你进门的那一刻开始,ta就从来没看过你一眼。而且,ta也没有在你出门时看你一眼的打算。(这个不能怪他们,他们也挺难的,但这个是另一个话题,不在这里展开了)
你离开了画廊,回到了家,但心里还是痒痒的,于是你上网去查,然后你发现无论是画廊的官网(何况它们中好多还没有官网),还是百度的搜索(渣百度,我就是这么公开说又怎么样),都让你一无所获。
当然你也可以想象另一个场景:特别幸运的是,你竟然找到了艺术家的联系方式!(不要期望从前台小姐姐小哥哥那里得到这个信息,他们不会也不被允许这样做)然后,对方还答应了你去他工作室看看!
你看了,一如既往喜欢,甚至还多看上了几件。然后问题来了——你敢当面问艺术家:“您这件卖多少钱?”
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并且对艺术心存尊敬和迷思,你显然不敢这样做。你心里想:天啊,直接问艺术家卖多少钱,这是多粗鲁无礼没有教养的一件事!你把艺术家当什么了?!
所以最后你表达了诚挚的感谢,遗憾地告别艺术家,在家悔恨了一周,并发誓再也不要去逛什么艺术展。
而艺术家(尤其是比较穷的年轻艺术家),望着你离开的背影,心里在咆哮:为什么ta就是不开口问我多少钱?!ta就是这么过来看一眼然后就走了吗?ta就这么看不起我吗?!
最后让我假设第三个场景:好了,不去画廊,也没办法真的认识艺术家本人,你去了艺博会,然后你还真的看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件!旁边还有工作人员,而且看起来还算是热情的样子!然后你想:反正这里人多,问一问价格也不丢人。于是,你终于鼓起勇气这样做了;然后你得到了这三种回答中的其中一种:
1)不好意思,这件作品已经被预定了呢;(背后有两层意思:a、真的被预定了;b、我们在等更合适的买家)
2)要不您留一个联系方式,我把价目表发给您?
3)100万。
无论是哪个回答,都还挺气人的,对吧?
高露迪,《现实No.10》,综合材料,27x40cm,2018
价格 :30000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部分)画廊不公开价格?
有很多原因,我试着列举一下:
1)因为别人都不公开,所以我也不公开。
这种心态在描述人际关系时,叫“从众心理”,但在描述艺术(尤其是一级)市场的时候,叫“行业惯例”或“潜规则”。
很久以前,艺术品买卖是个小圈子,卖画的就那么几家,买画的也就这么些人。价格只需要在小范围内知晓就可以了,大众没必要了解。
现在呢,虽然交易范围大大扩大了,但相对于其他商业领域,它仍然是个小圈子,顶级艺术品交易市场尤其如此,那些动辄上千万的艺术品,其高昂的价格天然决定了它只能在富人阶层中流通。
不管怎么样,既然从来如此,这个传统也就谜一般地继承下来了。
2)把艺术品贴上价格的标签,有点low。
我们怎么能用价格来标注艺术品的价值呢?将艺术品明码标价,太庸俗了不是吗?!
画廊有心理障碍——毕竟当潜在藏家出现的时候,画廊首先介绍的肯定是作品本身有多好,而不是:“这件便宜!您买了保证不亏!”
艺术家可能也有同样的心理障碍——你们应该看到我这件作品有多深刻!多前卫!多有创造性!而不是有贵 / 便宜!
这个理由是一个魔咒,因为它听起来的确有点道理,而且想必很多观众和读者都会赞同这个理由——甚至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在展览的标签上直接标注价格都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倒不是low,就是标价容易让我分神——上一秒看画,我行使的人格是“我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下一秒看标签,我只能瞬间转变人格:“啊这是一件商品!”太分裂了。
当然,现在技术已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用二维码代替价格的数字,观众真正感兴趣了,才去扫一下看关于作品的更多故事和价格详情。
顺便吐槽一下:无论国内国外,大多数画廊的展览作品,展签都是只标注基本信息,他们假设了每一个人都是熟练掌握了艺术史知识以及具有天生强劲的审美能力,好像我们看了“长乘以宽”就自然会对这张作品了如指掌一样。
3)不标价,是担心税务问题。
这个我不太懂,但据说画廊会有这方面的担忧。略过不提。
王天德,《湖上问雪图》
宣纸、墨、拓片、焰,89.5x72.5cm,2019
价格 :10万 - 25万
4)担心客户“跳单”。
可能有一些读者不太熟悉,我试着普及一下:
艺术家跟画廊的关系,有点像厂和店的关系——艺术家生产艺术“产品”,画廊通过展览、艺博会以及其他形式将其变成“商品”卖出去。
如果这个艺术家是画廊的“签约/代理”艺术家,那就意味着,你在一定的期限内,只能从这个画廊买。所以,即便你跟艺术家很熟,你去问艺术家:我能直接从你这里买吗?艺术家也只能告诉你:不行,你得去找画廊。
如果这个艺术家是画廊的“合作”艺术家,那就意味着,在合作期内(比如展览一个月,但合作期是一年,那就是以一年来计算),你只能从画廊买。
好了,第二种方式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你最喜欢的那件作品,在展览上,以及整个合作期内都没有卖掉?那会发生什么?
那会发生:画廊把没卖掉的作品退回给艺术家,你就可以直接去找艺术家买了。
虽然成熟的艺术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市场价格来售卖——换个说法,你直接找厂家买,拿的也不是进货价,而是店里的售价——但的确不排除这个可能性:艺术家会打折卖给你。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画廊就肯定不乐意,对吧?我给你做展览,给你做宣传,给你做画册,等等等等,我要付很贵的房租,花不少钱布展,还要养着一个团队,最后客人看了画,憋着不买,直接跑你艺术家那儿买去了,你说我亏不亏?
打个比方:有哪个房地产小哥会在签约之前让你直接联系房东的?当然不会,因为你和房东都有非常大的可能会跳单。
然而,画廊能干嘛?什么也干不了。它只能期待艺术家不要低价卖,否则造成市场价格不稳定,三方都吃亏——画廊肯定是亏了,因为它没赚到钱;之前在展览上买画的藏家也亏了,因为他买“贵”了;长远来看,艺术家自己也要吃亏,因为画廊以后会不信任他,他得到的机会就会少。
5)怕货比三家。
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我留到最后说——
艺术品是不是商品?当然是,只要发生交易。
是商品,就有贵贱之分,换句话说,就有值不值的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艺博会里所有作品都标上价格,你看上了一张三万的,定金都交了,然后到下一个“摊位”,发现另一张三万的,比你这张好多了,或者说,让你心动多了,你怎么办?找上一家退钱吗?开玩笑。
还有一种情况是,两家画廊都在代理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这边买五万,那边差不多尺寸的卖三万,你怎么办?
当作为“非标品”的艺术品可以被比价了,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对画廊来说,这就存在定价策略的问题:我到底定多少合适?尤其是当它参照另几家同等规模的画廊的时候。
当然,也可能完全相反——事情变得简单起来了。
因为对于收藏者 / 消费者来说,决策因素少了:
在同等价格下,挑自己更喜欢的;或者,在同等喜欢的作品面前,挑便宜的。
长期以来,艺术市场里各个主体是在一套不透明的机制下运作的。(这也是为什么好多艺术品电商做不成的原因和阻力之一)所以就导致了,你想买画,但是你不知道找谁去买,以及是否该信任你最后找到的那个人。
更可惜的是,过去有好多土豪老板,什么也不懂,要么就是奔着贵的去买,要么就是朋友买什么我买什么(很多时候是闺蜜买谁我就买谁,因为买家很多情况下都是女性)。虽然这么决策也没什么错,但就是让人感觉有点怪怪的。
申凡,《与常识相关的房子2》
布面油画,180x180cm,2013
价格 :80万
所以回到价格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大概是——
“价格”这两个字,其实可以拆开来说:
“价”,当然是指那个数字;
“格”,其实是数字背后的那个理由。
说得书面一点,前者是价格,后者是价值。
一件艺术品,能卖,以及应该卖多少钱,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换算成价格,可以被分割成很多“指标”,比如:
艺术家是哪里毕业的,从业几年?
在什么地方参加过什么样的展览?
策展人、艺评家、美术馆和画廊以及艺术家同行对其大概是什么评价?
其作品在拍卖行拍过吗?成交价多少?
作品被什么机构 / 藏家收藏过?
……
更好玩的是,上面每一个影响因素都不是绝对的,而可能完全不起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的一个艺术家,假如ta在毕业第一年就举办了个展,作品售价系数是100,也就是说100x100cm尺寸的一件作品价格是(100+100cm)x100=20000元,圈内各方评价都不错;到了第二年,又举办了一个个展,由于上一次反响很好,所以这次价格系数调整到120了,也就是说,同等尺寸的作品,第二年价格是24000;然后,到了第三年,看着一切都往光明的前途而去的时候——艺术家不干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ta转行了,而且十年八年之内肯定不会回来做艺术家了,那么,之前买了ta作品的人会面临什么问题?
答案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在,但价格可能要归零了——你很难将之转卖出去,除非你降价,或者买的人根本不图保值和升值的问题。而这样的人,基本上不存在。
当然,卖不掉,你就挂家里看看呗,反正当初你买,不也是因为喜欢才买吗?
大多数人买艺术品,其实跟买房时是一样的:买涨不买跌。
一个艺术家,如果作品价格跌了,那ta就要面对很多麻烦:之前买过的藏家不高兴了;市场信心下降了;原来的合作画廊可能会放弃ta;ta会开始变穷,因为新的作品虽然更便宜,但反而没人买了……
细究起来,如果我们以经济的眼光去看一个艺术家个案的时候,就会发现好多有趣的事情。
但在这里,我是写不完的。我们曾经在另一篇文章里大概说过背后的道理,建议没看过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所以,写了那么多,我想表达什么呢?为什么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呢?总结一下,大概是:
1)如果你喜欢艺术,也有购买艺术品的打算,你不需要读完一整本《经济学原理》,但你的确需要了解一点艺术圈和艺术市场的情况;(说“真相”或“秘密”就有点太把自己当回儿事了)
2)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价格还是价值,都没有绝对的结论,因为艺术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变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但这正是它好玩和吸引人的地方。
3)如果你要真金白银地打算进场,那么,你的确需要听一点艺术圈里不同玩家的声音,毫无疑问,在众多的玩家中,画廊虽然是挣你钱的那个,但他们的声音也是非常不容忽视的;
4)画廊公开价格,以及艺术圈在定价体系和规则上取得更多共识,这是一件好事,对你来说,意味着减少了你的决策成本——这样,你就知道按照自己的预算,可以挑选那个“价位”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好老土的总结陈词啊……),从开始明码标价这个角度来看,在艺做的这个活动,还是值得去看看的。万一你看中了,价格也不贵,还捡了个漏呢?(我的确看到了好几件觉得是可以捡漏的,然鹅,我怎么会告诉你?)
再说了,不管买不买,至少看看还是值得的,反正,你也不能出门去耍不是?
Ps :作为一个圈外人,我说的很多东西也许是谬误。所以,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包括你有没有一些好玩的买艺术品的经历什么的,也欢迎在评论区说一说。
在艺App活动里“值得买专题”页面
.
END
.
近期文章一览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你 在看 👁 我吗?